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手术治疗的14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43~78(65.3±10.7)岁.其中69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微创组),79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取石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对比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球蛋白(G)、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变化情况,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微创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而取石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以及WBC、中性粒细胞在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此后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血清ALB、G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皮质醇在术后逐渐升高,在第3天达高峰,之后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ALB、G、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3、7天,微创组患者的血清ALT、AST、TBIL、WBC、中性粒细胞、皮质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血清ALB、G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微创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25%(5/69),低于开腹组患者的18.99%(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4,P<0.05).结论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作者:宋双庆;丁兆武;邹慧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术前颈椎不稳和术中不同内固定对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后并发轴性痛(PAP)特征和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4月武警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脊柱外科106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24例;年龄51~68岁,平均58.7岁;均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按照患者术前合并颈椎不稳与否,分为颈椎不稳组(36例)和颈椎稳定组(70例);再按照辅助内固定装置类型,将颈椎不稳组36例分为连续节段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组(14例)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组(22例),颈椎稳定组70例分为椎弓根钉棒固定组(17例)和微型钛板固定(53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3年以上,比较两组患者PAP发生率,以及组内实施不同内固定术式的两亚组间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PAP发生率、首发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结果术后颈椎不稳组PAP发生率高于颈椎稳定组,两组分别为27.78%(10/36)和11.43%(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6,P<0.05).颈椎稳定组患者,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高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P<0.05);椎弓根置钉术后PAP持续时间短于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50,P<0.05);两亚组PAP发生率、首发时间和严重程度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颈椎不稳组患者,椎弓根固定组术后PAP发生率低于微型钛板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1,P<0.05);两亚组PAP首发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术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前颈椎不稳患者更易继发PAP,其辅助椎弓根较微型钛板固定者可在一定程度减少PAP发生率.术前颈椎稳定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时,联合应用椎弓根钉棒较Centrepiece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提高早期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和缩短PAP持续时间.
作者:巩腾;苏学涛;夏群;王景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 Schizas形态学B、C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Schizas形态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Schizas形态学分型为B、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3~74岁.Schizas形态学B型39例,其中保守治疗20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C型23例,其中保守治疗13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0例(手术组).B、C型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比较B、C型患者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ODI、JOA评分、VAS及治疗期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Schizas B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保守组及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ODI分别为10.88%±2.84%和11.44%±2.80%,JOA评分分别为(22.41±2.26)分和(22.36±2.25)分,VAS分别为(0.84±0.52)分和(0.93±0.4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2、0.065、-0.646,P值均>0.05),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0、-5.339,P值均<0.01).Schizas 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腰椎ODI分别为16.72%±4.04%和10.10%±1.63%,JOA评分分别为(17.92±2.43)分和(22.75±2.99)分,VAS分别为(1.60±0.82)分和(0.70±0.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6、-4.271、3.713,P值均<0.01),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3,P>0.05),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2,P<0.01).结论 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MRI Schizas形态学分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选择上有参考价值.
作者:张树文;李忠伟;金格勒;陆帅;徐小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钛金属cage与聚醚醚酮(PEEK)cage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效果,为ACDF植入物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7年1月—2017年3月有关钛金属cage和PEEK cage用于ACDF临床效果对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量表严格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0软件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共361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4篇,中质量文献1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ACDF,PEEK cage下沉发生率低于钛金属cage(OR=3.49,95%CI 1.75~6.99,P=0.0004),而在融合率(OR=1.60,95%CI 0.05~53.73,P=0.79)、脱位发生率(OR=3.61,95%CI 0.91~14.34,P=0.07)、手术时间(WMD=0.87,95%CI-24.95~26.69,P=0.95)、Odom评分优良率(OR=0.89,95%CI 0.49~1.63,P=0.71)、NDI评分(WMD=3.24,95%CI-0.44~6.93,P=0.08)及手术节段术后Cobb角(WMD=-2.29,95%CI-4.63~0.05,P=0.05)等方面两种cag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钛金属cage和PEEK cage应用于ACDF均能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术后PEEK cage下沉发生率更低.
作者:周悦彬;郭洪刚;蔡志威;梁玉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值.方法 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双源双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值,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值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值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值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值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值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4段椎体平均骨髓CT值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值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值(P值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值均<0.05).本组检测者CT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53~18.79(8.73±2.98)mGy和117.34~1678.42(421.53±230.85)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6.35±3.43)mSv.结论 正常人胸、腰椎双源双能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CT值较为稳定,可为椎体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值,且其辐射剂量值并未增加甚至降低.
作者:王红;方家杨;郭丽娟;向颖;李笃民;王青;于德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技术,为判断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5侧成人足踝标本(标本组)行足踝X线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3D重建,然后行解剖观测;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人足踝侧位X线影像资料225例(X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2例、女93例,年龄18~72(42.6±11.7)岁.借助形态解剖和MSCT 3D图像观察标本载距突形态,分析载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研究内踝、距骨、舟骨对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标本的载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在临床X线图像上测量载距突前倾角,比较各组前倾角差异,分析载距突与轴向投照角之间关系,确定载距突轴向投照角.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标本组5例标本行实验置钉,2017年1—6月对我院10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置钉,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法分析置钉效果.结果 标本解剖和MSCT图像观察表明,载距突位于跟骨内侧,高出跟骨前部的上面并向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与内踝、距骨、舟骨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但在轴线方向,仅有距骨后突与载距突重叠,影响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效果.标本组载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标本组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 ±1.21°、MSCT测量30.47° ±1.54°和X线测量30.17° ±1.44°,X线组男性与女性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30.09° ±1.82°和30.52° ±1.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8,P>0.05),表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结果一致,确定载距突前倾角约为30°,此角度即为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角.应用轴向X线投照法判断实验和临床载距突置钉情况,成像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载距突轴位X线成像能显示载距突长轴方向的前后位影像,及中距关节面,可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透视和术后摄片分析螺钉置入效果,为载距突相关临床影像学检查提供了新视角.
作者:王冰;朱爱祥;朱裕成;杨春;马军;乔风雷;王清源;王德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乳胶-氧化铋对比剂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家兔腹盆腔器官内血管系统的三维数字化图像重建.方法 6只4月龄雌性健康家兔作为研究对象.试验动物均进行腹腔麻醉.麻醉成功后纵行切开家兔腹壁,暴露盆腹腔血管,完成腹主动脉插管(用于子宫、膀胱、小肠的对比剂在体灌注)及肾动脉插管(用于肾脏的对比剂在体灌注).选择乳胶-氧化铋混合溶液(氧化铋颗粒/乳胶溶液=1 g/mL)作为血管灌注对比剂.血管灌注成功后选取家兔的子宫、膀胱、小肠和肾脏作为研究器官.利用SkyScan 1076型Micro-CT对目标器官进行扫描,使用NRecon软件对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和转化.采用Mimics 17.0软件对目标器官内的血管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家兔不同器官内的血管树三维图像,分析家兔不同器官内不同血管树的分级和分支特点.结果 目标器官的血管树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均构建成功.家兔膀胱血管树的小可测量血管分级为二级,直径为(0.41±0.08)mm;子宫血管树的小可测量血管分级为三级,直径为(0.39±0.08)mm;小肠和肾脏血管树的小可测量血管分级均为四级,直径分别为(0.27±0.04)mm和(0.19±0.03)mm.结论 采用乳胶-氧化铋混合对比剂进行动物血管灌注Micro-CT成像,通过相关软件可成功重建动物器官内血管树的三维图像,可显示家兔器官血管树的走行并测量血管直径,对于小动物腹盆腔器官血管系统尤其是微小型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建立具有较大优势,为小动物腹盆腔器官疾病模型中血管解剖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魏恒;李海;卫兵;张妤;许有江;许胜红;陈川;王文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呼吸运动对中央气道径线值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6年3—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招募6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5~54(34.0±9.1)岁.志愿者均行胸部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于深吸气末、深呼气末分别扫描全肺,薄层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MPR),使用特殊纵隔窗(窗宽500 HU,窗位-100 HU)在吸气末、呼气末时测量中央气道横截面积,计算塌陷指数,测量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夹角(隆突角,∠C)、右上叶-中间支气管夹角(∠RI)、右中叶-右下叶支气管夹角(∠RMI)及左上叶-左下叶支气管夹角(∠LUI),并观察吸气末、呼气末时中央气道的形态改变.结果 深呼气末,中央气道横截面积均少于吸气末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气管塌陷指数为19.7%±8.6%;右主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上叶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和右下叶支气管塌陷指数分别为21.4%±9.6%、14.7%±6.2%、15.5%±5.7%、10.1%±3.6%、24.5%±9.1%;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塌陷指数分别为24.0%±9.4%、15.1%±5.0%、27.6%±10.7%.左侧中央气道中,各级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96,P<0.05);其中左主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的塌陷指数较大,与左上叶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侧中央气道中,各级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54,P<0.05);其中右主支气管、右下叶支气管的塌陷指数较大,分别与右上叶支气管、中间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塌陷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呼气末与吸气末时比较,∠C增大,∠RI、∠RMI、∠LUI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LUI吸气-呼气差值大.深吸气末时,中央气道的轴位横断面多为类圆形或卵圆形.深呼气末时,气管85%(51/60)、左主支气管70%(42/60)、右主支气管82%(49/60)呈后膜变平或轻度前弓形态.叶支气管断面形态改变不明显.结论 MSCT为观察和测量中央气道径线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呼吸时相的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的横截面积和夹角变化程度不同,有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适型号的气道支架,也有助于探讨和研发更具有生理适应性的气道支架.
作者:李磊;韩新巍;曹靖;王素雅;华成飞;康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基于足负重位CT图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踇踇外翻相关角度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36足)踇外翻患者,应用Mimics软件对患者足负重位CT图像行踇外翻3D重建.应用Mimics软件拟合区域功能自动分析计算生成近节趾骨轴线和第一、二跖骨轴线,并重建第一跖骨远端实际关节面,通过近节趾骨与第一跖骨3D模型进行修正;采用以上解剖学参数实现对踇外翻角(HVA)、跖骨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面夹角(DMAA)的精确测量.由4名测量者分别使用上述计算机辅助CT建模测量法与常规X线测量法对30例踇外翻患者进行测量,比较各组观察指标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差异,并行Bland-Altman分析一致性.结果 4名测量者采用常规X线法和CT建模重建法测量结果的ICC值分别为0.89和0.91,可靠性优.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HVA、IMA分别为29.10° ±10.04°、13.98° ±4.38°,CT建模法测量患者HVA、IMA分别为30.02° ±10.62°、13.83° ±4.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传统X线测量法测量患者DMAA为12.57° ±3.96°,CT建模法测量患者DMAA为16.21° ±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land-Altman结果显示对于HVA、IMA角的两种测量方法一致性较好,DMAA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 基于足部模拟负重CT图像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踇外翻HVA、IMA、DMAA可以精准生成上述3个角的边线,进而实现角度的精确测量;重建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使DMAA测量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明显优于常规X线测量法.该方法是一种可行、可靠并且精准的测量方法,为踇外翻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作者:张鹏;钟宗雨;金泽亚;王均;罗浩天;段浩;何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平滑肌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2月4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肾平滑肌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6~77岁.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2例,其中1例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 6例共发现7个平滑肌瘤病灶,肿瘤大径2.5~7 cm,平均5.3 cm;其中5个位于右肾,2个位于左肾;5个位于肾脏边缘,1个位于肾实质内,1个位于肾盂.肿瘤呈圆形和椭圆形各3个,呈分叶状1个.CT平扫5个病灶呈高密度,2个呈等密度;1个病灶密度不均,肿块内见坏死、囊变,其它6个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7个病灶均表现出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点,其中6个呈均匀强化,1个强化不均.MRI平扫2例共检出3个病灶:2个信号均匀,其中1个呈T1 WI低信号、T2 WI略高信号,1个呈T1 WI等信号、T2 WI明显低信号;1个信号不均,T1 WI、T2 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T2 WI上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肿瘤包膜;2个瘤体内见斑点状钙化.MRI增强检查1个病灶呈均匀延迟强化.结论 肾平滑肌瘤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发生于肾脏边缘密度或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CT或MRI增强扫描呈均匀延迟强化特点;虽然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熟悉其影像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作者:丛振杰;殷薇薇;姜茂竹;龚静山;林志军;张光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灶癌行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32例甲状腺微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腔镜手术50例(腔镜组),男6例、女44例,年龄22~52(38.6±7.65)岁;开放手术82例(开放组),男18例、女64例,年龄23~59(38.6±7.65)岁.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总体引流量及住院时间,观察切口感染以及有无甲状腺旁腺功能减低、喉返神经损伤情况.术后第1天及术后6、12个月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腔镜组术后引流总量明显多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0.038,P值均>0.05).术后第1天,腔镜组患者颈部肿胀发生率高于开放组、旋转颈部时紧绷感发生率低于开放组(χ2=7.374、11.065,P值均<0.05),而术后颈部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未见术侧甲状腺残留,未见颈部淋巴结异型变化.腔镜组患者手术满意度优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对患者的影响腔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12.287,P值均<0.05);而再次选择手术意愿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腔镜组8例、开放组13例失访.随访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111例均未见术侧甲状腺残留;开放组有2例提示颈部淋巴结异型变化,经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提示淋巴结炎.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满意度、再次选择手术意愿方面均优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对患者的影响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09、11.150、53.911,P值均<0.05).结论 腔镜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灶癌,临床疗效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灶癌手术方式选择之一.
作者:冯苏;奚海林;秦瑞浩;贾高磊;王小凯;田志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挛缩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5例采用腘窝直接动脉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腘窝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8~15岁;外伤3例,烧伤2例;皮瓣切取大面积18 cm×8 cm,小10 cm×6 cm.结果 5例患者移植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6个月~3年,腘窝部均获得满意外形及功能,股后部供瓣区亦未遗留明显畸形,儿童生长发育未受明显影响.结论 穿支蒂股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供区较隐蔽、可供切取范围广、手术操作简单、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皮瓣供区可一期缝合,是修复儿童腘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于俊;高顺红;于志亮;张文龙;张云鹏;胡宏宇;张净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第1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5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同侧拇指不同部位软组织缺损患者45例(45指)进行前瞻性观察,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2组:逆行组24例(24指),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20~60(39.0±10.7)岁,采用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顺行组21例(21指),男15例、女6例,年龄18~56(36.5±9.2)岁,采用第1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皮瓣手术时间、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拇指关节总活动度(TAM).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依据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定患指外观满意度.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逆行组手术时间(60.2±5.9)min,顺行组手术时间(71.1±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1,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逆行组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顺行组随访12~25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均恢复到S3+或S4级,其中逆行组S3+级24例,顺行组S3+级20例、S4级1例.逆行组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7.9±1.2)mm、TAM为134.8° ±8.7°,顺行组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7.4±1.3)mm、TAM为131.0° ±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09、1.323,P值均>0.05).拇指功能评定,两组优良率均达到100%.患者对修复后拇指外观均满意.结论 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第1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血供恒定,安全可靠,适用于拇指指端、指腹及指背缺损的修复;拇指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外形更美观,操作更简单、省时,且供区副损伤小,临床效果更佳.
作者:王辉;杨晓溪;霍永鑫;王斌;刘伟;王伟;蒋文萍;杨焕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作者:王利国;朱峰;董伟杰;司马国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发育正常,外观无手术瘢痕及畸形;来源于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经10%甲醛固定. 测量工具为游标卡尺(精确度0. 02 mm),所测数据为体内测量的压扁径. 解剖此标本时,发现其右旋肱后动脉穿出四边孔后主干延续为一条较粗的肱深动脉,直径为2. 17 mm、长为38. 96 mm;在与桡神经交叠处发出桡侧副动脉(外径1. 28 mm)、中副动脉(外径1. 46 mm),两分支皆行于肱骨肌管外. 该变异此前未见报道. 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分为两肌支,深支穿旋后肌控制前臂后群肌,控制前群桡侧肌群的浅支全部缺失,其功能由前臂外侧皮神经代偿. 见图1. 右侧臀下血管伴臀上血管出梨状肌上孔,向下跨过梨状肌,营养臀大肌,臀上动脉与臀下动脉无交通上下支. 见图2. 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以及阴部内血管均由梨状肌下孔穿出.
作者:王岩岩;吴德帅;赵晨曦;胡卜元;肖中会;杜耀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颈胸腰椎管内外痛风石伴不全瘫病例,总结该病临床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9月来安县家宁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临床罕见的颈胸腰椎管内外痛风石伴不全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采用L4~S1右侧椎板开窗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随访期间予低嘌呤饮食及降尿酸等综合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对脊柱痛风诊断治疗要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椎管内切除物为痛风石.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3个月双手握力、股四头肌肌力、腓肠肌及足长伸肌肌力均达4级;术后6个月双下肢肌力基本正常,双下肢小腿外侧及足背足底感觉麻木较前缓解,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 脊柱痛风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诊断较为困难,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若出现神经损害表现,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后配合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朱益品;张建浦;杨名飞;宋勤圆;徐熙;曹秀春;黄如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单间隙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B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7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42~65岁.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个椎体,其中L1~21例,L2~33例,L3~48例,L4~512例,L5~S13例;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前至少经过一个疗程的规范药物治疗.均选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术治疗.对比手术前后Cobb角、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功能评定、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指标,以及X线片、CT、MRI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预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2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窦道形成及复发.侧凸Cobb角术前及术后3、6个月分别为14.89° ±1.48°、4.00° ±1.44°和4.01° ±0.87°,VAS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分别为(8.4±1.6)、(3.1±0.3)、(1.1±0.3)及(0.7±0.2)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时间推移,术后ESR、CRP、Cobb角明显减小,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RBPT术后转阴率(正常率)逐渐增高,术后3个月为48.14%,6个月为100%.临床疗效评价:术后3、6、12个月治愈率分别为59.25%(治愈16例、改善10例、无效1例)、81.48%(治愈22例、改善5例)、96.29%(治愈26例、改善1例),后一个时间点治愈率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应用有效的药物控制前提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加椎间或关节突间植骨治疗单间隙BS是可行的,其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及恢复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长波;杨新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00例拟行全身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17~83岁.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B超组、改良B超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穿刺法、B超引导传统穿刺法和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改良组穿刺总成功率为98.0%(49/5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45/50),高于传统组的94.0%(47/50)和64.0%(32/50);改良组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法组,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改良组、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3)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明显,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更加安全高效,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谢景远;刘永芳;彭璇;刘志刚;孟庆涛;夏中元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9,1.5)h和3.1(2.5,3.7)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44,60)mL和300(298,326)mL,住院时间分别为(13.67±1.92)d和(20.53±2.03)d,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27±4.28)%和(85.17±9.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04、-6.681,t=3.871、-13.470,P值均<0.01).观察组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9,P<0.05).结论 对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相比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鹏举;高志波;郭景鹏;钱令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Gamma 3髓内钉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粗隆间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4月武汉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7例粗隆间骨折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2~68岁.7例患者均是外伤导致的粗隆间骨折,骨折按AO分型,31A2.2型2例,31A2.3型4例及31A3型1例.初次手术至此次手术时间10个月~3年,平均17个月.7例患者均采用Gamma 3髓内钉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2.2 h,平均2 h.术中出血量350~520 mL,平均430 mL.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7例患者均获随访14~32个月,平均21.7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6.6~22.7周,平均17.3周.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6例,良1例.结论 应用Gamma 3髓内钉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粗隆间骨折骨不连具有翻修成功率高的特点,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粗隆间骨折骨不连翻修方法.
作者:熊文;陈明;郑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腕关节镜辅助下修复治疗的合理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同济医院骨科2014年4月—2016年5月腕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16例复杂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损伤均涉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且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17~74(44.1±17.4)岁;按AO/OTA分型,B2型2例,B3型3例,C1型3例,C2型4例,C3型4例.均采用微创切口结合腕关节镜辅助复位关节内外骨折、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及腕骨间韧带、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等内固定,根据腕关节镜下关节面平整度及下尺桡关节面骨性匹配度等情况进行骨折复位调整、软骨清理及缺损处微骨折等处理.术后2周内观察创面愈合及患腕软组织情况;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愈合、腕骨间排列、下尺桡关节匹配、内固定情况等,并行腕关节疼痛VAS;术后12个月除观察上述指标外,还对患者的前臂旋转范围、握力及上肢功能(DASH)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15~72(32.1±9.2)个月.术后2周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均有效愈合,骨折复位无丢失,腕骨间排列及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患腕关节无明显疼痛;其中1例患者背侧1枚克氏针松动部分退出于术后2.5个月取出,余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先前1例克氏针松动患者腕部出现轻中度疼痛,其握力及腕关节功能较对侧明显下降,影像学提示关节面局部塌陷呈创伤性关节炎改变;余15例患者患腕无明显疼痛,腕骨间排列及下尺桡关节匹配良好,影像学无骨关节炎表现,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良好,DASH上肢功能平均评分为(11.3±3.5)分.结论 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表现为高暴力所致的关节面等骨结构合并一种或几种周围组织的严重损伤;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手术治疗,能微创、全面、精准地诊治损伤组织,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具有优势.
作者:樊健;张鑫;毛也然;郭秀武;袁锋;谢仁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重症缩窄性心包炎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37例重症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22~73(38.42±17.21)岁,病程3个月~5年.37例中,心源性恶液质1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12例,严重肾功能不全2例、肝功能不全8例.术前中心静脉压16~35 cmH2O(1 cmH2O=0.018 kPa),其中≥20 cmH2O 28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5例,Ⅳ级22例.患者均行心包剥脱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37例,术中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3 h,平均2 h.患者术后中心静脉压均<20 cmH2 O,其中26例<14 cmH2 O.35例患者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予强心、利尿处理,1例治疗无效死亡,4例好转;并发心律失常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呼吸功能不全4例,予相应处理后,患者均好转.患者术后心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出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4例、Ⅱ级9例、Ⅲ级1例.3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0.5~10年,平均4.6年.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CT示:心包手术区有无组织增生、钙化.随访期间患者无复发,基本恢复日常工作、生活.结论 重症缩窄性心包炎病情重,并发症多,应尽早确诊,积极手术治疗.同时,需加强围术期管理,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术中精准把控心包切除顺序和范围,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海慧;刘以尧;施超;刘戈;孟金金;刁文杰;申国争;张娜娜;石宇;刘学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