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0-1202/R
  • 国内刊号:10-1202/R
  • 影响因子:0.56
  • 创刊:199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90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年5期文献
  • 偏心型封堵器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偏心型封堵器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规律,总结嵴内型VSD介入治疗经验,为临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1月—2015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进行介入治疗的65例嵴内型VS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所选择封堵器大小分为A组(封堵器型号≤6 mm,n=29)和B组(封堵器型号≥7 mm,n=36),分析两组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脱垂、返流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组(封堵器型号≤6 mm)29例术前未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严重并发症1例,手术时间(62.4±13.8)min、X线曝光时间(13.2±5.6)min;B组(封堵器型号≥7 mm)36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7例,术后严重并发症10例,手术时间(84.1±16.7)min,X线曝光时间(20.5±7.4)min,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和B组术后轻微并发症分别有6例和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嵴内型VSD直径的增大,所使用封堵器型号相应增大,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术后严重并发症如主动脉瓣损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发生率偏多,因此对需选择偏心型封堵器型号≥7 mm的病例介入封堵治疗时应谨慎.

    作者:曹黎明;田野;秦玉明;杨世伟;陈金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食道超声监测经皮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单纯食道超声监测经皮股静脉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治疗PFO合并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4年1月—2016年6月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外科经超声心动图及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诊断为PFO的15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16~56岁;PFO大小(4.1±0.4)mm,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64.13±3.20)分,心功能正常.均采用单纯食道超声监测下经皮股静脉置入卵圆孔未闭封堵器治疗.观察并对比手术前后残余分流及HIT-6评分,观察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结果 15例卵圆孔未闭均封堵成功,食道超声监测卵圆孔水平无残余分流,封堵伞牢固,周围结构无影响.手术时间5~20 min,平均(12.40±4.91)min;住院时间(1.6±0.8)d.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3、6个月HIT-6评分分别为(52.13±1.92)、(41.47±2.26)和(41.93±1.87)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22、21.322、27.546,P值均<0.05).术后1、3、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及TCD发泡实验,结果显示15例患者术后3、6个月均无分流.术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封堵器脱落,无血栓或栓塞发生,无心包积液、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股静脉穿刺处无感染、血肿、股动静脉瘘等情况发生.结论 单纯食道超声监测经皮股静脉封堵卵圆孔未闭治疗偏头痛,微创、简便、安全,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王庆欣;张秀辉;张玉春;李勇;刘薇;庞广辉;马洪亮;孙念梓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儿童梨状隐窝瘘伴甲状软骨下角发育异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儿童梨状隐窝瘘伴甲状软骨下角(ICTC)发育异常患者ICTC的形态学改变.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采用胃镜辅助手术治疗的171例梨状隐窝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4.68%)于手术中发现瘘管周围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ICTC发育异常.其中男7例,女1例;发病年龄为1天~15.4岁,平均5.8岁;手术年龄为23个月~15.5岁,平均8.6岁;瘘管均位于左侧.对8例患儿临床资料及手术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了瘘管与ICTC的关系,依据异常发育的ICTC形态对其进行分型研究,并根据分型不同进行相应的手术处理.结果 171例梨状隐窝瘘患儿术中伴有ICTC的发育异常者占4.68%(8/171).其中ICTCⅠ型发育不良者(ICTC短而小)1例,瘘管远离下角穿出;Ⅱ型(ICTC与环状软骨融合)3例,瘘管自下角前或后穿出;Ⅲ型(下角圆钝型)4例,瘘管自下角尖端中心穿出.Ⅰ型患儿仅需将瘘管向近端分离,结扎切断即可;Ⅱ型者需剪开部分ICTC,并将其向内上方牵拉,以暴露瘘管,游离结扎;Ⅲ型亦需剪开部分下角,充分暴露瘘管并游离.8例患儿术后随访4~105个月,均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未见瘘管复发.结论 梨状隐窝瘘患儿可能伴有ICTC的发育异常.了解此解剖变异有助于术中识别瘘管及完整切除瘘管,并可减少手术创伤.

    作者:郑继翠;肖现民;郑珊;董岿然;李凯;朱海涛;杨少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关节腔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剂量效应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18~63岁;膝关节游离体54例,半月板损伤3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时关节腔分别注射镇痛药:罗哌卡因组(R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生理盐水1 mL;低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RD1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右美托咪定0.5μg/kg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 mL;高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组(RD2组)为0.25%罗哌卡因14 mL+右美托咪定1.0μg/kg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 mL.记录和比较患者术后1、2、4、6、8、12、24 h静息时和运动时VAS,术毕至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术后24 h内地佐辛用量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静息和运动状态下,三组患者VAS术后1 h低,逐渐升高,在术后8 h达高峰;各组术后不同时间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8.116、90.791,P值均<0.01);不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58、23.521,P值均<0.01);不同时点RD2组VAS均低于RD1组,RD1组均低于R组,其中术后1、2、4、6 h时点的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术后8、12、24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D1、RD2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长于R组(P值均<0.05),RD2组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时间长于RD1组(P<0.05);24 h内总的地佐辛用量RD1、RD2组少于R组(P值均<0.05),RD2组少于RD1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24 h内,均无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低氧血症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膝关节镜术后镇痛比单独使用罗哌卡因效果更佳,且镇痛效果与右美托咪定剂量有关.

    作者:王涛涛;翟明;郭睿;王南海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手指屈肌腱粘连的研究进展

    目的 探讨手指屈肌腱粘连的原因、治疗及预防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指屈肌腱、肌腱粘连、肌腱愈合为关键词,在PubMed、CNKI、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使用计算机检索2016年6月之前的有关手指屈肌腱粘连的原因、治疗及预防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手指屈肌腱粘连原因是因为屈肌腱损伤和腱周环境的破坏,导致外源性愈合参与过多形成肌腱粘连.通过手术锐性分离肌腱粘连组织,修复或重建腱周组织,可治疗屈肌腱粘连;而通过应用生物屏障、采用防粘连药物和改良的缝合方法等能有效预防屈肌腱粘连.结论 根据手指屈肌腱粘连原因,屈肌腱粘连应以预防为主.在损伤修复过程中,行多种方法综合干预,可有效减少手指屈肌腱粘连的发生.

    作者:王建;张文龙;孙文弢;董亮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滑车线与股骨远端假体旋转轴线关系及其稳定性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探讨滑车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线标志物的可靠性,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膝关节CT检查的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影像学资料,共75例75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6名,女39名;年龄23~60岁,平均(44.7±11.5)岁.在CT图像上定位外科经股骨上髁轴、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以外科经股骨上髁轴为参照,测量前后轴、后髁轴、滑车线相对于该轴线的旋转角度,分别表示为APSA、PCA、ATSA,比较APSA、PCA、ATSA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比较三条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旋转角度的稳定性.结果 75例75侧膝关节中,APSA为86.38° ±2.40°,男性86.73° ±2.51°、女性86.06° ±2.26°;PCA为3.89° ±1.67°,男性3.62° ±1.72°、女性4.13° ±1.45°;ATSA为8.17° ±2.01°,男性8.42° ±1.89°,女性7.94° ±2.08°.不同性别间ATSA、PCA、AP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F检验提示,分别与前后轴、后髁轴相比较,滑车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的角度的稳定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通过对正常膝关节的影像学测量分析,滑车线作为全膝置换术中股骨远端假体旋转对位参考线的稳定性较好,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殷钦;成欣;李云龙;从锐军;陶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肩峰形态变异的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国人肩峰指数、肩峰侧倾角及决定性肩角变化的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45例肩袖撕裂患者,以及同期50名健康志愿者的肩关节X线影像资料.采用标准肩关节真正前后位X像测量肩峰指数、肩峰侧倾角及决定性肩角,分析两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并对每组内各参数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肩袖撕裂患者的平均肩峰指数为0.71±0.06、平均肩峰侧倾角为78.1° ±6.89°、平均决定性肩角为35.9° ±5.7°,健康志愿者的平均肩峰指数为0.65±0.06、平均肩峰侧倾角为81.1° ±7.74°、平均决定性肩角为32.3° ±5.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67、-1.994、3.225,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肩袖撕裂组和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肩峰指数与肩峰侧倾角呈负相关,而与决定性肩角呈正相关(r=-0.873、-0.780,r=0.878、0.924,P值均<0.01).结论 国人肩峰向侧方的延展度与其向下方的倾斜度呈正相关,与肩胛盂之间的夹角呈负相关.

    作者:禹铭杨;孟祥俊;苏云;孙强;赵世龙;崔大平;赵德伟;谷贵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经椎弓根注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融合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 评价万古霉素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隙融合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2016年10月解放军第82医院收治的30例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69.8岁.全部采用经椎弓根注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融合治疗技术.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JOA下腰痛评分及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术后4~6个月均达到植骨融合,无一例感染发生,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2个月,患者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NRS、JOA、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椎弓根螺钉固定更加牢固,松钉的风险降低,术后椎间融合率高,能预防深部感染,且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成业东;高超;王加波;冯海波;姜鹏;管礼安;吴荣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收治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22~56岁;左足4例,右足7例;重物碾压伤5例,绞伤3例,车祸伤3例.11例患者创面均伴有肌腱、 骨、 关节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0 cm×3.0 cm~15.0 cm×9.0 cm;均择期手术采用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结果 本组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所有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外形满意,皮色好,耐磨,两点辨别觉8~12 mm;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伤肢可负重行走,满足患者日常生活需要.结论 内踝前动脉穿支为蒂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血充足,同受区颜色与质地接近,感觉恢复满意,可有效修复足中前部背侧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

    作者:于志亮;张净宇;高顺红;张云鹏;张文龙;胡宏宇;于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低温保存自体颅骨回植在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自体颅骨超低温保存并回植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去骨瓣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15~72岁,平均39岁.患者均采取自体颅骨超低温保存并回植的方法 治疗,观察术后修补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液氮保存后的自体颅骨外观如新鲜骨瓣,钻孔所得骨屑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病理检查可见成骨细胞及骨小梁.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切口感染、排异反应、自体颅骨松动凹陷、硬膜外积液等并发症.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头颅外形均美观对称.25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术后定期复查CT显示均有骨缝结合部骨质生长,有骨瓣内板及板障骨质被吸收情况,外板完好,没有影响其骨架作用.结论 采用超低温保存的自体颅骨回植修复颅骨缺损,可恢复颅腔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具有术后外形完美、材料保存简单等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舜尧;褚光;陈天虎;王建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幼龄兔及成年兔桡骨骨缺损模型中骨缺损大小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月龄新西兰兔建立桡骨骨缺损模型时骨缺损大小的选择.方法 选取3月龄(幼龄兔)及6月龄(成年兔)健康雄性新西兰兔各20只,根据兔龄分为A组(3月龄)和B组(6月龄),每组兔前肢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亚组制备桡骨骨缺损模型,每组20侧.其中A1组、B1组桡骨骨缺损长度为15 mm,A2组、B2组骨缺损长度为20 mm.分别于模型制备术后第4、8、12周行X线检查,并应用X线Lane-Sandhu评分标准评估骨愈合情况.术后12周处死所有实验动物,取桡骨标本进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分析骨愈合情况.结果 制备骨缺损模型术后,所有实验兔均存活.X线检查显示:术后第8周A1组骨缺损基本愈合,至第12周新生骨塑形完全,与正常桡骨形态类似;其余3组至第12周骨缺损均未完全修复,断端及邻近尺侧有少量新骨生成,髓腔封闭.术后各时间点X线Lane-Sandhu评分结果示:组内比较,A1组评分均高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1组与B2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缺损尺寸相同的亚组间比较:A1组、A2组评分分别高于B1组、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周标本大体观察显示:A1组断端形成骨性桥接,新生骨塑形良好,其余3组断端髓腔封闭,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组织学结果示A1组修复完全,新生骨骨板排列规则;其余3组缺损空腔可见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兔龄和骨缺损大小对于术后骨缺损愈合情况有重要影响,在构建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的动物实验中,幼龄兔(3月龄)骨缺损长度宜选择20 mm,成年兔(6月龄)宜选择15 mm.

    作者:芮敏;郑欣;李成宇;张星晨;孙少松;姚圣城;庞勇;郭开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丙戊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可行性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修复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4周龄健康雄性SD幼鼠5只,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双侧干骺端完整的胫骨及股骨,截除干骺骨端,暴露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体外分离培养BMSCs,对第3代B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并调配成浓度为1×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脊髓移植备用.选取8周龄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5组,每组12只.每组又按照术后取材时间不同随机分为第7、14天2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对照组12只大鼠仅显露T11脊髓背侧面不作SCI模型,其他4组(48只)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对照组、SCI模型组在相应脊髓损伤节段一次性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1 mL,同时300 mg/kg皮下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每12 h 1次,直至取材;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除在脊髓损伤节段一次性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1 mL外,分别给予皮下注射300 mg/kg VPA和1×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每12 h 1次,直至取材;VPA+BMSCs联合治疗组在脊髓损伤节段一次性注入1×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同时给予皮下注射300 mg/kg VPA,每12 h 1次,直至取材.术后第12 h、7天、14天各组大鼠采用BBB评分法对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比较.第7天、14天BBB评分后,切取损伤脊髓节段脊髓组织制备切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测量对比各组脊髓空洞的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比术后第14天各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情况;TUNEL染色观察对比术后第14天各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对比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1)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第3代BMSCs细胞形态均一,呈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BMSCs特异性表面标志物CD34阳性率为0.83%,CD44阳性率为99.4%,提示BMSCs.(2)组内比较:与损伤前比较,对照组损伤后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损伤后不同时间点BBB评分均明显降低,但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在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点,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的BBB评分均高于SCI模型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BBB评分均高于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对照组脊髓组织学形态正常;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空洞面积均小于SCI模型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空洞面积小于VPA治疗组和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对照组偶见Caspase-3表达,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Caspase-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SCI模型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VPA治疗组和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TUNEL染色检测脊髓细胞凋亡结果显示:SCI模型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均大于对照组,VPA治疗组、BMSCs移植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均小于SCI模型组,VPA+BMSCs联合治疗组脊髓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VPA治疗组和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VPA联合B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SCI修复,特别在减少脊髓空洞的形成、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以及促进运动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杨新明;杜雅坤;石蔚;胡长波;张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个体化3D打印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3年10月—2015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T中心的13例上颈椎疾病患者术前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 15.0、Geomagic Studio 2013、NX 8.5三种计算机软件设计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模板,并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颈椎等比例实体模型和上颈椎椎弓根置钉导向模板.每例颈椎模型3D打印2份,分为两组:实验组利用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对照组采用影像学透视徒手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两组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均由同一名脊柱外科主任医师负责置入.以术后CT扫描数据评估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向模板辅助置钉的准确性,对螺钉置入情况分类,依据螺钉在矢状面和横断面穿破椎弓根皮质程度以及是否需要翻修将其分为3类,其中Ⅰ类和Ⅱ类螺钉为可接受置钉,Ⅲ类螺钉为不可接受置钉.结果 实验组设计并打印出上颈椎3D打印导向模板19块,辅助置入螺钉37枚,其中Ⅰ类33枚(86.49%)、Ⅱ类2枚(8.11%)、Ⅲ类2枚(5.40%);模拟手术置入1枚螺钉平均时间为(5.37±1.26)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5.48±1.19)次,螺钉长(28.38±2.98)mm.对照组使用C形臂X光机透视下徒手置入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合计37枚,其中Ⅰ类23枚(62.16%)、Ⅱ类3枚(8.11%)、Ⅲ类11枚(29.73%);模拟手术置入1枚螺钉平均时间为(11.48±2.32)min,X线机透视次数平均为(17.85±2.96)次,螺钉长(28.65±2.83)mm.实验组与对照组螺钉置入的成功率分别为94.60%(35/37)和70.27%(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90,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使用螺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9,P>0.05);实验组置入单枚螺钉用时和X光机透视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078、-23.586,P值均<0.01).结论 个性化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置钉显著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尤其适用于严重畸形的上颈椎椎体.3D打印个体化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体现了个体化置钉原则,置钉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牛国旗;代建昊;汪东;周功;张井泉;张跃;刘涛;陈辉;聂虎;周建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在单髁置换中精确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在股骨标本单髁置换(UKA)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性依据.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选取复旦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成人股骨标本40根,男性22根、女性18根,年龄35~78岁,身高152~178 cm.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导板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导板组采用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辅助UKA手术,术前采用薄层CT扫描对股骨进行医学图像数据采集,然后利用3D反求技术进行导航模板的设计,再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并进行UKA术.对照组在UKA术中采用传统定位截骨.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疗小组完成.评估两组标本的股骨侧手术截骨时间,并采用影像学评价下股骨假体力线和假体位置.结果 导板组术中导板与股骨髁骨性解剖结构贴合紧密,无明显移动.导板组与对照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31±0.56)min和(4.45±0.74)min(t=-5.500,P<0.0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度分别为1.31° ±0.86°和2.84° ±1.58°(t=-3.789,P<0.01),股骨假体后倾角度分别为8.84° ±0.60°和6.25° ±1.96°(t=5.6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导板组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及后倾角更接近0°和10°,并且离散度小.结论 个性化定制股骨截骨导板用于UKA术能提高股骨假体冠状位和矢状位力线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蔡俊丰;马敏;曾文;罗树林;袁锋;周炜;杨硕;王瀚;尹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翼点形态特征及其相关径线的应用解剖学观测

    目的 观察和描述翼点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神经外科翼点手术入路精确定位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我国吉林地区出土成人完整颅骨50例(100侧),观察和描述各颅骨双侧翼点骨缝形态,测量翼点宽度、翼点中点距颧弓上缘垂直距离、翼点中点与额骨颧突连线距离,对测量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骨翼点骨缝形态可分为蝶顶缝型、颞额缝型、K型、翼上骨型四种.50例(100侧)颅骨中,蝶顶缝型46例84侧(84%),其中宽H型45例80侧(80%)、窄H型2例2侧(2%)、N型2例2侧(2%);颞额缝型2例2侧(2%);K型2例2侧(2%);翼上骨型10例12侧(12%).翼点宽度:左侧宽度(11.31±3.00)mm,右侧宽度(12.12±4.79)mm,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距颧弓上缘垂直距离:左侧(40.12±3.95)mm、右侧(41.94±4.31)mm,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1,P<0.05);翼点中心距额骨颧突连线距离:左侧(32.13±4.25)mm,右侧(33.71±5.19)mm,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2,P<0.05).结论 通过研究吉林地区国人翼点的形态特征及相关数据资料,为翼点手术入路提供相关参考数值.

    作者:赵信理;王振江;沈维高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