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可行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7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采用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行二尖瓣置换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39~72(55±3.8)岁.均通过右胸骨旁第四肋间6~10 cm横切口进胸,股动脉插管、右房房腔管引流建立体外循环,经胸直视下阻断升主动脉,心脏停跳后经左房入路行二尖瓣置换.结果 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118~205(150.3±37.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8~189(133.5±27.4)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1.1±10.4)h,ICU停留时间(1.3±0.5)d,住院时间(7.3±1.7)d.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1.7)月,瓣膜位置均良好、启闭功能正常,无瓣周漏发生及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出现.结论 作为向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过渡的一种微创术式,右胸骨旁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靠,早期临床效果确切.
作者:刘言一;刘以尧;李海慧;姜亦瑶;申国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髓芯减压、植骨、钛棒支撑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3年12月ONFH患者58例74髋临床资料,其中国际骨科循环学会(ARCO)分期ⅡA期11例(15髋)、ⅡB期25例(34髋)、ⅡC期22例(25髋);在C形臂X线机透视定位及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有效精准地进行髓芯减压,植入复合自体骨髓的骨诱导材料,放置钛棒支撑股骨头软骨下骨质.术后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评价指标包括:VAS、Harris评分,ODI X线影像学观察,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58例74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为骨坏死.术后随访24~36个月.VAS、Harris评分及ODI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24个月随访X线分期显示,有5例(5髋)ⅡB期进展为ⅡC期,其中4例由ⅡC期又进展为Ⅲ期并且行THRA;术前ⅡC期有6例(6髋)病变进展并且发生股骨头塌陷,30个月后THRA;10例行THRA者均为激素性ONFH患者.本组术后总改善率79.73%,其中ⅡA期改善率为93.33%,ⅡB期为82.35%,ⅡC期为68.00%;无变化及加重的病例均为激素性ONFH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股骨头生存率为76.8%(95%可信区间为64.2%~90.1%),其中ⅡC期病变3年股骨头生存率低(76.0%,19/2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精准髓芯减压、植骨、钛棒支撑治疗早期ONFH,具有定位准确,手术微创化特点,ⅡA期和ⅡB期ONFH患者在疗效改善及防止股骨头塌陷方面效果佳,是其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但对ⅡC期激素性ONFH患者疗效较差,应慎重选择.
作者:杨新明;胡长波;石蔚;杜雅坤;张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利用中央动脉分支静脉化重建TamaiⅠ区断指回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27例27指TamaiⅠ区完全离断断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8~51岁;拇指3例,示指9例,中指7例,环指5例,小指3例.患者均采用中央动脉分支静脉化治疗,术后观察患指外观、指甲生长及手指感觉情况,采用Tamai评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指顺利成活,无一例出现动脉血供不足或静脉回流障碍危象,伤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再植指体的部分坏死.2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13.3±3.5)个月.末次随访时,指体外观恢复满意,指甲生长平整,未见明显萎缩,指腹两点辨别觉为4.5~6.5(5.4±0.7)mm.按照Tamai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4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采用中央动脉分支静脉化重建TamaiⅠ区断指回流,具有安全可靠、成活率高、指甲正常生长等优点,是末节无可供吻合的静脉及可供静脉化的第二条动脉型断指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仕明;王爱国;程建;张在轶;孙擎擎;周明明;郝云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去横突经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28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6~59岁,平均36.4岁.病灶部位:T10~114例,T11~124例,T12~L14例,L1~23例,L2~313例.28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29±1.27)分;红细胞沉降率(ESR)为(46.29±15.49)mm/1 h,其中27例异常;C-反应蛋白(CRP)为(32.50±21.55)mg/L,其中21例异常.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级6例,D级18例,E级4例.21例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2°~46°,平均24.62°±9.42°;20例合并椎旁脓肿.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去横突经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观察并对比手术前后患者VAS、后凸畸形、神经脊髓功能ASIA分级,以及患者术后病灶融合情况、ESR和CRP水平.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270(220.86±11.77)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100(562.86±195.99)mL,术中无神经、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后均随访12~30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2周VAS为0~3分,平均(1.54±0.5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68,P<0.01).21例合并后凸畸形患者,术后3 d复测Cobb角7°~19°、平均11.67°±3.37°,末次随访时Cobb角6°~19.5°、平均11.26°±3.6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79、4.900,P<0.01).末次随访时,神经脊髓功能ASIA分级E级24例、D级4例,ESR、CRP均恢复正常.病灶融合情况:6个月融合9例,9个月融合12例,12个月融合7例.27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病灶间隙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另1例患者术后40 d复发,切口有慢性窦道形成,复发原因为抗结核药物耐药,调整抗结核用药和后路原入路病灶清除后治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现象.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去横突经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能达到病灶清除、椎间牢靠支撑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其安全性较高,手术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李忠伟;程浩;金格勒;努尔哈那提·沙依兰别克;赵东明;杨新明;张树文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中、重度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2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骨科初次采用TKA治疗的15例中、重度内翻膝合并胫骨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52~75岁,平均58岁.膝关节内翻角17°~29°,平均(26.2°±2.4).术前按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20.4±7.2)分,功能评分(21.3±8.5)分.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按照Anderson骨科研究所骨缺损分型,Ⅱ型13例,Ⅲ型2例.均采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延长杆胫骨假体修复胫骨骨缺损.术后观察膝内翻角、骨愈合情况,植骨块是否移位,及假体松动、下沉等情况,末次随访时再次采用膝关节KSS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80 min,平均(72±6.3)min;术中出血20~55 mL,平均(43±8.5)mL.患者均获随访10~32个月,平均(18.7±5.4)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KSS评定膝关节功能:临床评分(92.2±5.0)分,功能评分(90.6±7.5)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临床=42.138、t功能=35.254,P值均<0.01).术后X线片显示:膝内翻角5°~9°,平均(7.6°±1.3),结构植骨块与平台骨组织一期愈合,植骨块无移位、骨吸收,无假体松动、下沉,无关节感染等情况发生.结论 对初次TKA患者,术中采用自体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带延长杆的胫骨假体,修复胫骨平台中、重度骨缺损,可重建关节稳定性,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徐立军;段军;陈又年;张远金;王勤志;秦练;李大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单侧肘关节下骨折择期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行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超声平面内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运动阻滞效果、对止血带耐受情况、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时间.结果 两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刺破血管、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比较,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6.0±1.2)min,短于对照组的(11.5±2.1)min;麻醉起效时间(13.0±1.7)min,长于对照组的(7.8±1.5)min;运动完全阻滞率为53.3%(16/30),低于对照组的90.0%(27/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64、-12.781,χ2=9.932,P值均﹤0.01);而两组感觉阻滞效果、止血带耐受、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效果确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惠洲;仝烨峰;石娜;吴川;王秀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能谱CT金属伪影消除(MARs)技术与普通CT骨算法重建在消减脊柱内固定术后伪影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22例行脊柱金属内固定置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0~77岁.22例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行能谱CT MARs技术检查(MARs组)、骨算法成像检查(骨算法组).测量并计算各组感兴趣区的伪影指数(AI),采用骨窗图像质量主观评估标准对骨窗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MARs组和骨算法组患者骨窗图像质量评分情况,以及不同单能量值MARs组和骨算法组间AI的分布差异.结果 MARs组中,随着单能量值的减低,AI值逐渐增高.MARs组各单能量值和骨算法组间比较,A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96,P<0.05);进一步组间LSD-t检验显示,在60~140 keV条件下,MARs组AI值均小于骨算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窗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骨算法组(2.81±0.39)分,优于MARs组(2.00±0.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6,P<0.01).结论 能谱CT MARs技术和骨算法成像对消减脊柱金属内固定伪影各有优点,应当结合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CT成像技术.
作者:尹冰心;陈兴灿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5°;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 WI、T2 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 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4.72)mm,中点宽(4.72±0.33)mm、厚(2.55±0.40)mm;腘肌腱全长(45.31±1.66)mm,腘肌裂孔处宽(3.26±0.39)mm、厚(3.15±0.26)mm;腘腓韧带全长(11.66±0.78)mm,中点宽(3.24±0.32)mm、厚(1.24±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腘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
作者:孙玲玲;邢伟;陈杰;丁玖乐;田小娟;陈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及内乳动脉(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的CT影像学特点,为胸骨旁入路穿刺路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影像中心行胸部64排CT检查24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29例,女95例;年龄27~90岁,平均(63.2±10.4)岁.通过冠状位薄块曲面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观察患者内乳血管在胸骨旁的走行特点,参照修订的Schwabegger分类法记录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测量比较不同解剖类型、侧别、性别间两侧IMA与第1~5肋间隙胸骨边缘距离.结果 单根动脉伴单根静脉的Ⅱ型和Ⅳ型是常见的内乳血管解剖类型(左侧分别为73.7%、19.6%,右侧分别为61.2%、15.6%),其次为Ⅰ型、Ⅲ型和Ⅴ型(左侧分别为2.2%、2.7%和1.8%,右侧分别为12.5%、7.1%和3.6%).不同肋间隙左右两侧IMA距离胸骨边缘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一侧别不同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由小到大依次为第1、3、2、4、5肋间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左侧第2、3、5肋间隙和右侧第2肋间隙的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解剖类型各肋间隙之间IMA与胸骨缘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以显示内乳血管的解剖类型,并能够准确测量IMA与胸骨边缘的距离,为胸骨旁胸腔及心包腔穿刺的手术路径设计提供了精确的影像学信息.
作者:倪建明;唐平;张雷;刘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105医院显微骨科收治的21例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6~58岁,平均39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部位为膝周、小腿中上段前外后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8 cm~20 cm×12 cm.21例患者先予创面彻底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再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皮瓣温度、颜色及张力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创面完全愈合后6周,参照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小腿骨折者临床骨折愈合后3个月,参照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1例皮瓣均成活,创面在术后2周均一期愈合.21例患者获随访4~10个月,平均7.8个月.随访期间无软组织感染、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饱满,质地柔软,有弹性,皮瓣感觉S2~S3级,两点辨别觉7~12 mm(平均9.7 mm).供区愈合良好,未见股四头肌功能障碍、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20例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0个月,平均8.2个月.患侧膝关节屈曲活动度105°~130°,平均110°;伸直-5°~0°,平均-2°.术后膝关节功能优11例,良8例,差2例.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上外侧动脉穿支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血供充足,为修复膝周、小腿中上段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海峰;李小河;李世元;宋飞;耿磊;符来想;韩伟;董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应用疗效及对喉上神经外支(EBSLN)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150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采用甲状腺被膜技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以及对EBSLN损伤的影响.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5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个月.观察组EBSLN损伤发生率2.7%(2/75),明显低于对照组12.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7,P<0.05).结论 在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EBSLN损伤的发生率,对EBSLN具有保护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岳文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新型梯度复合羟基磷灰石-二氧化锆(HA/ZrO2)组织工程骨支架,并评估其在猕猴颈椎椎间融合中的效果.方法 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水凝胶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缓释载体,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微观形态,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及缓释速率;然后分离、培养猕猴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进行碱性磷酸酶、冯库萨染色等对其进行鉴定;后将前期制备好的BMP-2明胶/壳聚糖凝水胶缓释系统和第3代猕猴BMSCs加载于HA/ZrO2泡沫陶瓷,以构建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形态特征.将24只雄性猕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其中组织工程骨组(n=8)为植入梯度复合HA/ZrO2泡沫陶瓷负载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和第3代猕猴BMSCs,泡沫陶瓷组(n=8)为植入梯度复合HA/ZrO2泡沫陶瓷,自体髂骨组(n=4)为植入自体髂骨,假手术组(n=4)为只对相应部位的软组织进行切开、缝合,未破坏其椎间盘;观察术后颈椎X线(术后即刻、8周、16周)、组织形态学表现(术后8周、16周)及测试相应节段的生物力学(术后16周).结果 扫描电镜下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呈3D网状结构,内见均匀分布的壳聚糖微球,其负载BMP-2后的包封率和载药率随时间逐渐降低:第1天分别为87.4%±0.9%和58.2%±0.5%、第15天分别为45.2%±0.6%和30.1%±0.4%,累积释放率第1天为12.6%±0.11%、第15天为55%±0.16%.显微镜下观察见BMSCs的形态呈多样性,以梭形及短棒形等较常见;第3代猕猴BMSCs成骨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冯库萨染色以及表面特异性抗原的检测结果显示,符合BMSCs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时点的X线及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材料内部新生骨量组织工程骨组较泡沫陶瓷组明显增多;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在大载荷、抗压强度和能量吸收方面假手术组均低于其他3组(P值均<0.05),在抗压强度上组织工程骨组与自体髂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明胶/壳聚糖水凝胶缓释系统复合猕猴第3代BMSCs种植于HA/ZrO2泡沫陶瓷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支架,能有效促进猕猴颈椎椎间融合,在影像学及组织学表现和生物力学测试方面,可达到与自体骨相似的骨代替作用.
作者:邵荣学;全仁夫;王拓;杜伟斌;王栋;贾高永;吕龙宝;韦习成;杨贺杰;陈惠国;乐军;潘浩;周辉;杨迪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瓣状核酸内切酶1(FEN1)小干扰RNA(FEN1 siRNA)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转染FEN1 siRNA和阴性对照序列(siRNA control)分别命名为干扰组和NC组,同时以不做处理的胃癌细胞SGC7901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EN1 siRNA的转染效果,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干扰组细胞中FEN1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NC组细胞中FEN1 m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扰组细胞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及MMP-2、MMP-9、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NC组细胞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及MMP-2、MMP-9、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转染FEN1 siRNA能够抑制胃癌细胞中FEN1的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MP-2、MMP-9、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宋飞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中盆腔不同清扫范围内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作为衡量盆腔淋巴结清扫(PLND)手术质量标准的可行性.方法 在19具成人尸体标本上模拟行超扩大PLND术,并将范围分为标准、扩大、超扩大3级及10个解剖区域,对每个区域淋巴结分别清扫及计数.计算超扩大、扩大和标准清扫解剖区域之内清除的淋巴结总数目及其变异系数(CV).结果 超扩大PLND术产生的淋巴结数目29~72个,平均(46.1±12.5)个;扩大清扫为23~69个,平均(41.3±10.8)个;标准清扫为18~39个,平均(28.9±7.2)个;CV分别为27.2%、26.2%与25.1%.结论 盆腔各解剖区域淋巴结数目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应用低淋巴结计数作为衡量PLND手术质量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朱伊祎;张跃明;朱再生;施红旗;徐礼臻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解析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立体空间解剖结构及三级分支走行分布情况,为左半肝实施精准肝切除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20例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无病变肝脏标本进行应用解剖观察,重点对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立体空间解剖位置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并分析左半肝Glisson系统各区域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数据.结果 左半肝Glisson系统主干(G左主)呈弓型走行,长度为(3.10±0.76)cm;右半肝Glisson系统主干(G右主)与G左主的夹角为175.70°±11.54°,G右主与肝十二指肠韧带(G肝总)的夹角为107.60°±13.82°,G左主与G肝总的夹角为76.70°±17.36°.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Ⅱ、Ⅲ、Ⅳ段区域三级分支总的数目呈3~8支不等,其中3支型、8支型各占1/20、4支型和6支型各占4/20、7支型占2/20,5支型占8/20;但Couniaud八段S2区域的分支有且只有1支.结论 左半肝Glisson系统立体空间解剖位置、各区域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并不完全符合Couinaud八段之描述,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术前掌握左半肝Glisson系统的内部立体解剖结构,特别是三级分支数目及走行,是实施精准肝切除术的基础.
作者:刘巧云;林定能;喻智勇;孙铁生;向辉飞;杨剑;韩金红;唐武斌;陈亮;唐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成人肘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 7%,其中 30%属于肱骨远端骨折,96%的肱骨远端骨折属于 C 型骨折(AO 分型).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远端 C 型骨折的主要方法 ,正确的手术入路是解剖复位和有效固定的关键. 尽管手术入路选择取决于骨折类型、关节面损伤程度、伴随的软组织损伤,以及康复计划和医生偏好等多种因素,但理想的手术入路应该是大的显露和小的创伤.
作者:唐致峰;周智勇;赵学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