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GC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评估影响复发的因素及辅助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收治的154例四肢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75例;年龄16~68岁.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Ⅰ级16 例,Ⅱ级106 例,Ⅲ级32 例. Enneking外科分期:1 期56 例、2 期61例、3期37例.根据患者年龄、GTC病灶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病灶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 A组)64例、病灶刮除+辅助治疗+植骨/骨水泥填充(B组) 48例、病灶段切除+缺损部位重建(C组)42例.观察患者术后骨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病灶转移、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 MSTS)制定术后重建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χ2检验分析GCT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伤口一期愈合,围手术期未出现异常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80~240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150~800 mL,平均350 mL. 154例患者随访10~84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随访X线片示植骨病例均融合,融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植物松动、断裂以及内植物周围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未发现肺转移者.局部复发16例(10. 4% ,16/154),复发时间为术后6~36个月,平均18个月. A组复发率10. 9% (7/64),B组复发率10. 4% (5/48),C组患者复发率9. 5% (4/42).不同性别、年龄段、肿瘤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采用辅助治疗的B组与无辅助治疗A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8, P>0. 05).术后6个月按MSTS术后重建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84例,良43例,中19例,差8例,满意率94. 8% (146/154).结论 根据Enneking外科分期以及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治疗四肢GCT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及手术方式不能准确预测GCT患者术后病灶是否复发,术中辅助治疗的必要性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同志超;周海振;陈博;邵宇雄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跟骨骨刺切除、跖筋膜松解、射频消融及跟骨减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7例(47足)顽固性跟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开放手术治疗21例21足(开放组),接受关节镜下骨刺切除、跖筋膜松解、射频消融及跟骨减压术治疗26例26足(关节镜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及1、2、3、6个月疼痛和功能分别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半年根据患者在主观满意度评价疗效.结果 4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 2个月.开放组出现并发症8例(38. 1% ),其中皮瓣发黑、伤口延期愈合4例,足内侧或外侧麻木4例;关节镜组出现并发症3 例(11. 5%),均为足外侧麻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209, P >0. 05).开放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5. 0 ± 4. 9)d和(9 647. 3 ± 1 039. 7)元,关节镜组分别为(9.3±2.2)d、(1 1557.6 ±1 099.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944、6.066,P 值均 <0.01).VAS:切开组患者术后1个月开始疼痛明显缓解(P<0. 05),关节镜组从术后1周开始疼痛明显缓解(P<0. 05)、术后3 个月达稳定状态,关节镜组术后1 周达到切开组1 个月时的疼痛缓解程度.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切开组术后3个月开始明显提高,关节镜组术后1个月开始明显提高( P<0. 05)、3个月达稳定状态,关节镜组患者术后1个月达到切开组3个月功能改善程度.随访半年时,关节镜组VAS、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仍优于开放组.切开组患者满意率为85. 7% (18/21),关节镜组为96. 2% (2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 542, P>0. 05).结论 关节镜手术治疗顽固性跟痛症较开放手术而言,住院时间短、疼痛缓解快、功能恢复快,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术后患足麻木及疗效不佳的缺陷,需进一步研究局部神经解剖及支配,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官军;叶永杰;银毅;王志强;彭旭;李清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改良左胸入路在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 EGJA)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83 例Siewert Ⅰ、Ⅱ型EGJA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3 例、女20 例,年龄37~79岁.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组:65例为改良组,选择左胸第8、9肋间进胸,切口前方位于胸肋关节处,后方至正对肩胛骨下角处;18例为经腹组,取上腹正中切口,经腹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纵隔淋巴结清扫比例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改良组和经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6. 40 ± 19. 45) min 和(172. 67 ± 21. 73) min,清扫淋巴结分别为(16. 55 ± 2. 42)枚和(12. 06 ± 2. 88)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 585、7. 553,P值均<0. 05).改良组和经腹组患者的纵隔淋巴结清扫率分别为100. 00% (65/65)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 511,P<0. 01).两组输血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改良左胸入路适用于Siewert Ⅰ、Ⅱ型EGJA的手术治疗,具有术野清晰、手术过程相对简便的优点,能满足胃周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需要.
作者:张晖;汪子书;朱金海;彭德峰;王岩岩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15 例肺内淋巴结患者的影像与临床资料.其中男6 例,女9例;年龄38~69(55. 6 ± 10. 03)岁. 15例患者均行肺低剂量CT平扫及肺结节高分辨CT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增强检查.观察肺内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影像学特点及伴随病变.结果 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共发现19枚肺内淋巴结,直径4~10(5. 53 ± 1. 50)mm. 14枚肺内淋巴结位于右肺,其中右上叶1枚,中叶5枚,下叶8枚;5枚肺内淋巴结位于左肺,均在下叶. 15枚肺内淋巴结发生在肺外带或叶间胸膜附近,病灶距离相邻胸膜的垂直距离3 ~16 mm,平均9 mm;4 枚紧贴胸膜下.17枚边界清晰、锐利,2枚部分边缘毛糙. 17枚密度均匀,2枚密度不均,但未见钙化或囊变.轴位图像上11枚肺内淋巴结呈类圆形,2枚呈三角形,6枚呈不规则形. 12枚肺内淋巴结在轴位或冠矢状面重建图像上可见一条或多条均匀致密线状影与病灶相连. 3例3枚淋巴结CT增强扫描,2枚无明显强化,1枚表现为渐进性强化. 4例同时伴发同侧原发肺癌.结论 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表现特点,多数可在术前做出明确诊断.
作者:丛振杰;王彬;董成功;王龙江;徐永忠;张国伟;姜茂竹;迟作强;张光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在椎间孔区域的神经根与邻近组织的CT影像学的解剖学关系,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融合手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因腰背部不适行腰椎CT检查的110例患者CT影像资料. 110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图像经AW46图像工作站后处理,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三维重建旋转冠状面可见神经根走行的层面以及相应节段椎间盘横断面图像,对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出口神经根到脊髓硬膜囊的短距离(Js、Ji),出口神经根到椎弓根内、中、外侧的距离( Pa、Pb、Pc),以及出口神经根到骨性关节突和关节突关节面的短距离(Gs、Gi)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L2 3节段~L5/S1节段,Js和Ji数值均逐渐增大,且Ji均>Js,其中L2 3节段Js的数值小为(6. 71 ± 2. 10) mm,L5/S1节段Ji的数值大为(22. 05 ± 3. 96)mm;每一节段出口神经根-椎弓根的距离从内侧向外侧逐渐减小,Pb及Pc值逐渐减小,以L5/S1节段为小(3. 86 ± 1. 93)mm;下缘层面的Gi均大于上缘层面的Gs.结论 在L3/4以上节段置入宽度为10 mm的椎间融合器较为困难;术中镜下磨除部分或全部上关节突,可以扩大安全区域,避免损伤神经及周围重要结构,利于融合器的置入.
作者:张凯辉;徐宝山;董潇蔓;郭林;杜立龙;张维昊;许海委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回肠造瘘术在新生儿重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肠穿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54例行回肠造瘘术的重症NEC患儿临床资料,统计治愈率、死亡率,记录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54例患儿住院时间为(23. 52 ± 5. 32)d.其中49例治愈(90. 74% ),5例死亡(9. 26% ).死亡5 例皆是腹腔感染严重患儿,其中2例患儿家属放弃治疗、3例在肠管暂时性造瘘后病情加重,均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 49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患儿体质量为5. 7~13. 1(7. 01 ± 1. 36)kg,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 回肠造瘘术治疗重症NEC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NEC患儿治愈率;但要重视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而提高患儿生存率,帮助新生儿尽早恢复健康.
作者:杜俊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肿瘤行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9 月—2015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37 例患者中,男22 例、女15例,年龄3~72(29. 64 ± 5. 27)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外侧区8例,位于第四脑室底近中线下半部分24例,第四脑室顶部和侧壁5例.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个月采用卡氏功能状态标准(KPS)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37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34 例(91. 89% ),次全切除3例(8. 11% ).术后患者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并发颅内感染4例,呛咳1例,颅内积气1例,皮下积液1例,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 37例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随访期间,31 例生活正常,6 例原位复发,后者中2例死亡.术后3、6个月KPS评分60、70、80、90、100分的患者分别有4、17、11、5、0例和1、7、20、7、2例,3、6个月功能状态正常率分别为43. 24% (16/37)和78. 38(29/37).结论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运用良好的手术技巧、正确处理并发症,可增强第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作者:尤宇;李小旭;王重韧;赵明;徐欣;韩磊;赵四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患者女,79岁,发现左侧颈前肿块1个月,无疼痛,无高代谢及压迫等,自觉肿块缓慢增大,于2015年8月29日入住东阳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甲状腺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左侧腺体内可见一个低回声结节,约31mm×22m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余腺体回声均匀;左侧颈部可探及多枚大小不等低回声团块,较大一枚约11mm×10mm,形态不规则;部分淋巴门未显示,皮髓质结构消失,血流显像显示团块内血供丰富.
作者:张小伟;陈艳;吴爱姣;蒋阳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相传,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是在科学研究中使用显微镜的第一人.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改进,到20世纪20年代,瑞典医生首次将手术显微镜用于中耳手术,并取得良好的手术疗效.以此为发斩,近100年来,显微技术先后被应用于外科领域的各亚专科,如手外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和器官移植等,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
作者:梁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术( MSLD)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三种微创方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接受MSLD、PETD或PEID治疗的2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MSLD组85例、PETD组65例和PEID组77例.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例数,观察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6和12个月的腿痛VAS、ODI、生活质量状况(SF-36)评分、肌酸激酶水平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PETD组和PEID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MS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6和12个月MSLD组VAS分别为(7. 0 ± 1. 8)、(2. 4 ± 1. 5)、 (2. 3 ± 1. 1)和(1. 6 ± 0. 7),ODI 为33. 6% ± 7. 9% 、11. 3% ± 2. 6% 、7. 0% ± 2. 5%和4. 8% ± 2. 4% ,SF-36 评分为( 47. 6 ± 19. 5)、(50. 2 ± 19. 8)、(51. 3 ± 20. 2)和(54. 3 ± 19. 4)分;PETD 组VAS分别为(7. 2 ± 2. 2)、(2. 2 ± 1. 3)、(2. 1 ± 1. 3)和(1. 5 ± 0. 5)分,ODI为32. 3% ± 8. 6% 、10. 8% ± 3. 6% 、6. 6% ± 2. 6%和4. 7% ± 3. 5% ,SF-36 评分为(48. 4 ± 20. 0)、(51. 3 ± 20. 2)、(51. 3 ± 21. 9)和(53. 4 ± 18. 6)分;PEID组VAS分别为(6. 9 ± 1. 7)、( 2. 0 ± 1. 4)、(2. 0 ± 1. 4)和(1. 5 ± 0. 9)分,ODI为32. 6% ± 9. 7% 、10. 6% ± 2. 7% 、6. 2% ± 1. 9%和4. 7% ± 2. 8% , SF-36评分(47. 4 ± 18. 24)、(52. 4 ± 22. 91)、(52. 2 ± 19. 9)和(54. 0 ± 20. 9)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患者的VAS、ODI及SF-36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24和48 h,不同时间点的肌酸激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MSLD组术后复发2 例,PETD组6 例,PEID组8例,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051, P<0. 05).术后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MSLD组优65例、良8例、中7例、差5例,PETD组优50例、良6例、中6例、差3例,PEID组优58例、良8例、中7例、差4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 442, P>0. 05).结论 三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均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三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外科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为恰当的术式,以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炜;阚顺利;曹泽岗;张学利;朱如森;徐天同;乔攀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采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36例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8岁.病变节段:L3/47例,L4/519例,L5/S110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 ± 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 mL,术中平均X线机透视3次.患者术后腰腿痛,肌力减退、感觉减退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腰痛VAS分别为(5. 8 ± 1. 2)、(1. 8 ± 0. 8)、(1. 2 ± 0. 6)、(0. 6 ± 0. 3)和(0.5±0.3)分,腿痛评分分别为(7.8±1.2)、(2.8±0.6)、(1.7±0.4)、(0.7±0.2)和(0.6±0.1)分;术前及术后1、3、6 个月ODI分别为52. 57% ± 9. 21% , 34. 27% ± 7. 58% , 24. 45% ± 6. 78%和12.56% ±5.21%;术前与术后各时点腰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4. 4% (34/36).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姜畅;杨群;刘阳;王博;张锐;杨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后路经肋横突入路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安全性、疗效及优势.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行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术治疗的1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 例、女6 例,年龄20~69岁. 16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I检查,7例行术前穿刺活检术.术中均取后路经肋横突入路显露病变节段,显微镜下切除病变侧椎板、小关节、横突及肋骨,之后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减压节段.观察手术前后感觉、运动障碍恢复情况,统计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观察术后血气胸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继发畸形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学检查报告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2例,黑色素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后神经根性疼痛以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3 个月、末次随访 ASIA 感觉评分分别为(179. 75 ± 90. 45)分、(194. 87 ± 36. 75)分和(209. 50 ± 19. 25)分, ASIA运动评分分别为(83. 25 ± 32. 75)分、(90. 56 ± 15. 75)分和(94. 56 ± 13. 75)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ASIA感觉和运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术后均无血气胸发生,未放置胸腔闭式引流,随访期间无一例肿瘤复发,无脊柱继发畸形发生.结论 采用显微镜辅助经肋横突入路手术可以一期切除胸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同时避免开胸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并降低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张吉涛;陈佳;王文涛;李政;郝定均;单乐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 2 ± 7. 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 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 13 ± 11. 06) min、(26. 14 ± 16. 36) mL、(26. 42 ± 15. 37) mL、(1. 09 ± 0. 60) d 和(74.86 ±10.57)min、(45.36 ±18.05)mL、(51.23 ±16.42)mL、(1.11 ±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 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鹏飞;张文志;贺瑞;李旭;段丽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实施寰枢关节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改良Goel术式)的可行性及技术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上颈椎手术治疗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8~71(35. 1 ± 16. 9)岁;陈旧性齿突骨折不愈合所致的寰枢关节不稳定13例,新鲜齿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后脱位、不完全脊髓损伤4例,新鲜齿突骨折合并寰椎枕骨化的寰枢关节可复性脱位6例.患者均接受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辅助下寰枢关节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术中在2~20倍显微镜下精细解剖寰枢关节后方的神经血管丛,显露并直视寰椎侧块、枢椎峡部全长、寰枢侧块关节后方,并以其为解剖标志直视下确定进钉点、建立钉道,然后植入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峡部螺钉.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以及螺钉位置和术后6个月骨性融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的寰枢前间隙(AADI)、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结果 23 例手术顺利实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 8 ± 0. 8) h,出血量(80. 4 ± 17. 8)mL.术后第2天复查CT示枢椎峡部螺钉均位于骨内,位置满意.术后3个月AADI(屈曲位)以及JOA评分分别为(2. 5 ± 0. 8) mm和(11. 8 ± 1. 8)分,较术前的(8. 8 ± 2. 6) mm和(9. 2 ± 1. 5)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352、12. 058, P值均<0. 01).随访6个月CT示植骨融合良好.未见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结论 术中使用显微镜辅助放大与照明,实施改良Goel术式比裸眼下施术具有更好的可行性;通过对后方神经血管丛的精细解剖,使相关解剖标志可被直视,从而提高了该手术安全性与规范性.
作者:朱军;王钟;靳宇飞;金怀剑;王颖博;刘明永;范伟力;刘鹏;赵建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8~77(46. 49 ± 6. 60)岁;病变节段L2/33例, L4/524例,L5/S116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均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末次随访时应用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判定.结果 4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14. 49 ± 1. 98)个月,无脑脊液漏、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按照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本组疗效优16例、良23例、可4例,优良率为90. 7% (39/43).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而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阳;姜畅;杨群;马凯;李利南;王博;杨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微创手术(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160名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0 例行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TLIF)为对照组, 80例行显微镜辅助下 MIS-TLIF 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X线照射时间、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 (3. 7 ± 0. 8) cm和(8. 2 ± 1. 5) cm ,手术出血量分别为 (63. 2 ± 30. 3) mL和(170. 6 ± 21. 4) 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 (22. 1 ± 10. 7) mL和(80. 2 ± 20. 3) mL,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 (26. 1 ± 3. 7) s和(16. 5 ± 4. 2)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 680、25. 902、22. 651、15. 343, P值均<0. 0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 年VAS分别为(0. 68 ± 0. 41)分和(1. 95 ± 0. 64)分,ODI分别为7. 29% ± 3. 60%和12. 70% ± 4. 2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 950、8. 664,P值均<0. 01).观察组的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 25% ( 1/80 )、 0、 0,低于对照组的13.75%(11/80)、10.00(8/80)、11.25%(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7、6.447、7.535, P值均<0. 05);而椎间植骨融合率100. 00% (80/80)则高于对照组的83. 75% (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 057, P<0. 01).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好、安全性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永峰;张世磊;袁斌;王哲;罗卓荆;闫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 PCF)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PCF手术治疗的3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节段稳定性.结果 30例患者平均切口长度为(2.2 ±0.2)cm,手术时间为(50 ±4.8)min,术中出血量为(80. 5 ± 18. 6)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 6(12~25)个月.上肢疼痛VAS术前、术后1天、术后1年分别为(7. 83 ± 2. 10)、(1. 80 ± 0. 41)、(1. 20 ± 0. 81)分;上肢疼痛VAS术后1天及术后1年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 NDI由术前的30. 23 ± 4. 81降至术后1年时的2.40 ±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前12.28° ±8.34°,末次随访时为14. 32°± 4. 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2 ±1.28) mm、(5.34 ±1.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颈椎失稳患者.结论 通道显微镜下颈后路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张锋;张文志;段丽群;李旭;贺瑞;黄炎;葛畅;蔡海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