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428X
  • 国内刊号:10-1070/R
  • 影响因子:1.50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102
  • 全年订价:8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儿科学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1年2期文献
  • 免疫系统与疾病

    免疫器官和其他器官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包括中央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周围免疫器官:淋巴结,扁桃体,肝,脾和肠道淋巴组织。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有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MФ)和中性粒细胞(PMN),都来自骨髓多能干细胞(SC)。SC在骨髓微环境中,经不同的因子刺激向不同的子代细胞发育,如红细胞生存因子诱导SC向红细胞系统发育,终成熟为红细胞,在单核细胞-克隆刺激因子(M-CSF)诱导下发育为MФ,在粒细胞CSF(G-CSF)诱导下发育为PMN,在血小板生存因子刺激下向巨核细胞发育,并释放血小板。诱导SC向淋巴干细胞诱导的因子尚不清楚。

    作者:杨锡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与防治

    低血糖症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且因其常可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而引起人们重视。国内文献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为1‰~5‰。美国文献报告,每年住院新生儿中低血糖占2‰~3‰。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依不同胎龄和日龄而不同。以全血标本检测,日龄<3 d者,足月儿血糖<1.7 mmol/L,早产儿<1.1 mmol/L;日龄>3 d者,血糖低于1.1 mmol/L。近年多认为该标准偏低,主张新生儿低血糖一律以2.2mmol/L为界限值。亦有主张以2.8 mmol/L为界限值。血浆葡萄糖较全血葡萄糖高10%~15%。

    作者:徐琦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胆汁瘀积的检测

    目的了解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中是否存在胆汁瘀积。方法用酶法比色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用放免法测甘胆酸(CG),检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120例,对照组为年龄相配无黄疸的轻症肺炎患儿。结果 5组不同病因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其血清TBA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及综合因素组的CG值与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2),而围生缺氧组、溶血组及母乳性黄疸组的血清CG均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感染及综合因素引起的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儿提示并胆汁瘀积存在,感染可能是引起胆汁瘀积的原因。

    作者:林影;吴明昌;王慧欣;何建平;张美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缺氧缺血致新生大鼠脑皮质、海马组织中c-fos基因的表达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皮质、海马组织中c-fos基因的表达。方法利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模型,采用RT-PCR技术与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氧缺血后皮质、海马组织中即早基因c-fos mRNA及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缺氧缺血后0~1 h,结扎侧皮质与海马c-fos基因的mRNA表达增加,2 h后逐渐回至对照水平。缺氧缺血后2~4 h结扎侧皮质与海马的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fos mRNA的表达高峰相比,c-fos蛋白的表达延迟1~2 h。结论 c-fos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参与诱发缺氧缺血后皮质、海马脑损伤。

    作者:丁艳洁;汤云珍;蒋犁;李海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氧对早产鼠和足月鼠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高氧对早产鼠和足月鼠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早产和足月新生鼠分别置于常压高氧舱中(>95%O2)和正常空气中暴露7~14 d,对比观察其生存率,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肺组织抗氧化酶(AOE)活性。结果与空气对照组比较,高氧组均发展为肺损伤,早产鼠的肺损伤较足月鼠严重,生存率较足月鼠低。高氧暴露下足月和早产鼠其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增加(P<0.05),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也显示增加的趋势(P>0.05)。结论早产鼠和足月鼠对高氧均有一定的耐受力,但早产鼠更易发生肺损伤。

    作者:许峰;霍泰辉;殷爱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神经肽Y浓度变化及其对血压的影响

    目的研究单纯性肥胖症儿外周血神经肽Y(NPY)变化规律,探讨NPY在肥胖及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测量46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23例正常对照者血浆NPY浓度,并对其血压、体重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性肥胖组血浆NPY、收缩压、舒张压、体重均明显升高,但NPY浓度与血压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血浆NPY浓度升高可能在单纯性肥胖及高血压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龚海霞;陈荣华;郭锡熔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炎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2与白细胞介素4水平及意义

    目的观察肺炎儿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探讨其在小儿肺炎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采用酶标记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定量监测肺炎急性期、恢复期、对照组血清IL-12、IL-4水平。结果肺炎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对照组血清IL-12、IL-4、IL-12/IL-4比值差异有显著性,IL-12、IL-12/IL-4以急性期组高,对照组低,IL-4则反之,急性期组IL-12与IL-4无直线相关(n=31 r=-0.1237)。结论动态观察血清IL-12、IL-4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价值。

    作者:季钗;潘滔;陈黎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哮喘儿前后PPD反应与Th1/Th2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卡介苗多糖核酸(斯奇康)治疗前后PPD反应,了解哮喘儿与Th1/Th2的相关性和疗效观察。方法对52例哮喘儿检测PPD反应,分成阳性组22例和阴性组30例,对比两组白细胞介素4(IL-4)、IFN-γ和血清IgE水平,用斯奇康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 PPD反应阳性组病情轻于阴性组,且IL-4、IFN-γ、IgE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斯奇康效果两组疗效均可,但是阳性组更好。结论检测哮喘儿PPD反应可了解Th1/Th2亚群功能有无失衡,建议对哮喘儿抗炎平喘同时加用免疫调节剂。

    作者:陈坤华;赵晓东;高武红;李渠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重度肺透明膜病表面活性物质的替代治疗

    目的了解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透明膜病的疗效。方法对重症肺透明膜病上呼吸机治疗儿生后12~24 h内气管内给药,比较用药前后临床表现、肺部X线、血气分析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结果 32例中30例给药后即刻症状、体征改善,血气分析结果明显好转;21例给药3 d内肺部X线明显改善。结论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重症肺透明膜病有肯定疗效,对改善氧合和肺部病变有重要作用。

    作者:郏琴;孙建华;杨庆南;朱建幸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方法制作新生大鼠HIE模型,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 HIE组结扎侧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明显增加,与结扎对侧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单胺类神经递质参与了HIE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程秀永;栾斌;李俊才;王来栓;朱长连;屈志炜;刘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血、尿抗菌物质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我国住院新生儿使用抗生素前血、尿中存在抗菌物质的情况,并探讨其对血培养结果的影响。方法用微球菌琼脂扩散法检测血、尿标本中是否存在抗菌物质,出现任何抑菌环均认为应用过抗生素。结果 123例血标本中抗菌物质检测阳性73例(59.3%),34例尿标本中32例(94.1%)阳性。家长承认入院前用过抗生素者仅35例(28.4%)。临床疑有败血症40例,其中血抗菌物质检测阳性23例(57.5%)中血培养阳性仅5例(21.7%);而血抗菌物质检测阴性17例(42.5%)中血培养阳性12例(70.6%),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瑞典新生儿8例尿抗菌物质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抗生素在我国新生儿疾病中广泛应用,家长提供的病史并不可靠,血、尿中存在抗菌物质会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血、尿抗菌物质检测可作为判断血培养结果的辅助方法。

    作者:钟雁;吴明昌;佟月娟;Maria Bjorkqvist;Jens Schollin;杨永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前瞻性研究新生儿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22例。冰点渗透压仪测定血浆、尿液渗透压,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抗利尿激素(ADH)、血清及尿液β2-微球蛋白(β2-M);同时检测血钠、尿钠、血肌酐、尿肌酐、血尿素氮;计算钠排泄分数(FENa)、肌酐清除率(Ccr)、肾衰指数(REI)。对照组为同期肾功能正常的轻型病例。结果本组原发疾病为新生儿窒息12例,占54%。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组尿/血渗透压0.95±0.34,血β2-M 4.51±1.97(mg/L),ADH 14.71±5.04(ng/L)明显增高,Ccr 10.5±7.3 ml/(min·1.73 m2),明显降低,尿β2-M改变不明显。结论新生儿窒息是导致非少尿型ARF的主要病因。非少尿型ARF主要为肾前因素所致,肾小管损害较轻,对ADH有效应,且预后较好。

    作者:钟巧;吴本清;徐位仁;朱松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生长激素治疗宫内生长迟缓生后持续矮小儿的临床研究

    目的用生长激素治疗宫内生长迟缓(IUGR)生后持续矮小和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儿,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分泌型重组人生长激素,剂量0.1 U/(kg·d),每日1次,于晚上睡觉前30 min皮下注射。结果 IUGR组及GHD组经6个月治疗后身高增长率分别为1.03 cm/月及1.12 cm/月,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两组均有升高,GHD组升高程度大于IUGR组。结论生长激素对IUGR生后持续矮小及GHD儿均有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孟菂;沈永年;周纬;吴圣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轮状病毒腹泻并惊厥24例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与惊厥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年12月~2000年1月期间住院的160例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病例,对其中24例伴惊厥患儿的临床及实验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轮状病毒感染并中枢神经系统脑炎11例,良性惊厥13例;均发生在感染的早期。结论轮状病毒可能发生肠道外感染。

    作者:周水珍;丘鹏玲;孙道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危重患儿神经系统异常回顾分析

    目的了解神经系统异常在儿科危重患儿中的发病情况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PICU 113例危重患儿神经系统异常的病因、预后及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系统异常发生率54%,其中原发病为神经系统疾病者占63.8%,非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神经系统合并症者占36.1%;有神经系统异常者病死率(36.1%)明显高于无神经系统异常者(5.8%),而原发病为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病死率(33.0%)与非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神经合并症者患儿病死率(40.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系统异常是影响儿科危重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何颜霞;刘建华;徐梅先;刘兰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我院1988年2月~2000年2月收治18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IAC),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4例,女4例,年龄2~11 a;IAC发生部位:外侧裂池10例,大脑凸面4例,鞍旁2例,斜坡及桥小脑角池2例。二、临床表现头痛、头晕或伴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10例,颅神经受压功能丧失2例,癫痫4例,额颞部颅骨隆起5例,视力下降伴动眼神经麻痹2例。均经CT检查,6例经MRI证实,癫痫4例经EEG检查证实。三、手术方式单纯囊腔-腹腔分流术4例,囊肿部分切除加脑池交通术6例,囊壁部分切除加腹腔分流术3例,囊腔部分切除加带蒂颞肌填塞术5例。

    作者:寿记新;赵普学;王新军;许自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结核患儿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3~7 a骨结核活动期儿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42例结核(TB)抗体阳性和46例结核菌素(PPD)阳性的骨结核儿进行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结果 TB抗体阳性的骨结核儿上述4项指标水平分别为66.28±13.76 ng/L,64.74±13.86 ng/L,52.32±16.78 ng/L和587.64±121.64 ng/L,明显高于同龄对照组,P<0.01。PPD阳性的骨结核儿上述4项指标分别为87.64±15.36 ng/L,82.34±18.56 ng/L,77.68±19.32 ng/L和768.73±153.86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TB抗体阳性组,P<0.01。两组TNF-α和IL-8分别呈正相关(r1=0.63,r2=0.68 P<0.01)。结论 1.急性感染期细胞因子变化与骨结核的病损程度及病理变化联系密切,可作为本病的分期、活动情况及判断预后指标之一。2.本疾病中IL-8和TNF-α是一对辅助因子,在加强机体抗感染的过程中,激发的抗菌性炎症反应,对骨关节组织有所损伤。抗TNF-α单克隆抗体和IL-8抑制剂可减少TNF-α和IL-8合成,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吴家德;王耀平;董宗祈;殷祚生;张秀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肠闭锁10年回顾

    目的早期诊断新生儿肠闭锁,提高肠闭锁的治愈率。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手术治疗的172例肠闭锁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67例行隔膜切除纵切横缝术,97例行肠裁减术、肠吻合术。5例行结肠造瘘,二期肠吻合术。结果二次手术9例,死亡17例,6例放弃治疗出院。治愈149例,治愈率89%。结论早期诊断尤其是产前诊断肠闭锁可以提高肠闭锁的治愈率。医生的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管理、合并畸形等将影响预后。

    作者:徐小群;邢美芬;耿其明;李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速型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儿,男,3.5 a,因咳嗽2周伴发热乏力3 d入院。查体:体温36.5℃,呼吸32次/min,脉搏130次/min,BP 11/7kPa。精神反应好,咽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粗,心率13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可闻及第一、二心音分裂,未闻及杂音。肝脾不大。心脏三位片和心脏彩超:正常。ECG: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后查Holter:窦性心律,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率>100次/min,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率<100/min,为正常心电图,因此诊断为速型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胡瑾;赵地;吴铁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婴儿溃疡性结肠炎1例

    患儿,女,4个月,因反复粘液血便1月入院。1月前不明原因出现腹泻,为粘液脓血便,每日3~4次,每次量少,排便时常哭闹不止,无发热,抽搐,惊厥。门诊以菌痢予抗感染治疗,症状稍改善,间隔数日又发作。查体:急性病容,神清,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Hb 96 g/L,大便色红,粘液(+),RBC /Hp,反复多次粪检,培养未见阿米巴包囊、滋养体或痢疾杆菌等。结肠镜检:直肠及乙状结肠弥漫充血、水肿,并可见8~10个纵形椭圆小溃疡,边缘红肿并有血痂附着。粘膜活检示慢性炎症改变。符合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1]。予艾迪莎(5-氨基水杨酸制剂,苏州中凯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出品)口服、地塞米松等保留灌肠数日,症状消失出院。

    作者:王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婴儿疟疾并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

    患儿,女,2个月,生后1月余因发热住院,数日后出现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血CMV IgG、CMVIgM、痰培养、尿培养均(+)。入院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予抗感染,抗病毒治疗,效差,体温不退,黄疸仍存在,肝脾肿大明显,轻度贫血及腹泻。予更昔洛韦抗CMV感染,保肝,抗生素,同时复查CMV IgG、CMV IgM、痰培养、尿培养等,体温仍不退,且发现面色欠佳,查血Hb降至7.9 g/L,Ret 0.22,有溶血存在,考虑感染所致。查血涂片看红细胞形态时发现疟原虫滋养体,经抗疟治疗体温迅速下降,黄疸消退,肝脾回缩,GPT下降,复查痰培养、尿培养均(-),血CMVIgG(+),CMV IgM(-)。

    作者:俞宏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水痘并发小脑炎3例

    例1,男,7.5 a,因发热、皮疹7 d,头晕、呕吐2 d入院。外院诊为水痘,经治疗5 d皮疹结痂,体温正常。出现头晕、恶心,进食后呕吐。体检:体温正常,神清,精神差,全身皮肤可见少量散在结痂疹。步态蹒跚,不能自己行走,罗姆伯格征阳性,指鼻不准,脑膜刺激征阴性,巴氏征阴性。血WBC6.4×109/L,N 0.75。脑脊液压力正常,无色透明,细胞数80×106/L,白细胞数40×106/L,多核0.50,单核0.50,潘氏试验阴性,糖3.39 mmol/L,蛋白0.2 g/L,氯化物127 mmol/L,细菌培养阴性。诊断:水痘并发小脑炎。予对症、高压氧治疗两疗程共20 d,10 d后可下地行走,但步态仍不稳,20 d后步态正常,行走自如。

    作者:谢后蓉;李兴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雪病致频繁惊厥1例

    患儿,男,14 a,因反复惊厥5 a,低热、咳嗽10 d入院。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近10 d惊厥频繁发作,发作时意识丧失,3~10 min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5 min,发作间歇呈嗜睡状。其妹亦患高雪病,7 a起病,以肝脾肿大及反复惊厥为特点,12 a死亡。入院查体:嗜睡,发育欠佳,呼吸稍促,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 mm,光反射存在,颈软,肺部可闻及少许痰鸣音,腹软,肝脾未及,四肢肌张力降低,肌力Ⅲ级,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阴性。眼底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糖6.49mmol/L,血常规和电解质正常。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粒红系比值0.9:1,红系比例相对升高,粒系、红系细胞形态无异常,巨核细胞5个,血小板少见,片尾多个高雪细胞。糖原组织化学染色阳性,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CT提示颅脑未见异常。胸片示肺纹理增粗。予对症及支持治疗,惊厥发作稍减少,热退咳止,自动出院。

    作者:李焕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先天性DiGeorge综合征1例

    例1,女,3个月,因反复抽搐2个月入院。第2胎,妊娠35周因前置胎盘剖宫产,生时轻度窒息,出生体重2.2 kg,奶粉喂养。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窒息复苏后住院1个月,发现有低钙抽搐,补钙后无抽搐,甲状旁腺功能检查示甲状旁腺素显著低于正常,降钙素正常。出院1周后因停服钙剂出现抽搐,2~3次/d,抽时两眼上翻,双手搐搦,渐加重至5~6次/d入院,予补钙、止痉等处理后住院。体温37.6℃,呼吸35次/min,脉搏120次/min,Bp 10/7kPa,体重3.5 kg,神清,急性病容,营养不良貌,皮肤干燥脱屑,前囟2.5 cm×2.5 cm,外耳低平,心脏无殊,双肺可闻及湿罗音,腹软,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和特殊检查:血清游离钙0.74 mmol/L,IgG 15.9 g/L,IgM 2.19 g/L,IgA1.6l g/I,C3 0.64 g/L,C4 0.13 g/L,T细胞46%;甲状旁腺素(PTH-SP)1.0 pmol/L,T3 3.5 nmol/L,T4 187 nmol/L,TSH 14.6 nmol/L,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

    作者:黄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曲霉菌病4例

    本文对我院1997~1999年经病理及临床诊断证实为曲霉菌感染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总结经验,减少误诊。临床资料一、对象 4例曲霉菌感染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25 a(6~9 a),其中2例为双胞胎同时发病。入院前平均病程46 d(10 d~4.5个月)。二、临床表现入院前均经多种抗生素治疗,平均时间50 d(10 d~5个月)。3例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平均时间47.5 d(20 d~5个月)。症状频度依次为发热,咳嗽,血尿或少尿,胸痛,腹水,黄疸,头痛,嗜睡,乏力。入院时阳性体征有肝大,黄疸,肌力减低,踝阵挛(+)。入院诊断:2例(双胞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1例肾功能衰竭;1例病毒性肝炎(有院外肝穿病理诊断)并败血症。

    作者:刘晓灵;江载芳;王香怀;曾津津;耿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离子导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32例

    目的探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关节局部离子导入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A)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47例JRA随机分两组,治疗组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关节局部离子导入疗法,对照组用远红外线灯关节局部理疗。均口服常规剂量扶它林和正清风痛宁片。根据关节炎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关节炎改善情况和两组疗效。结果关节炎积分:治疗组治疗前8±2分,治疗后4±2分(t=15.8 P<0.01);对照组治疗前8±2分,治疗后5±2分(t=9.64 P<0.01)。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5例(x2=7.51 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关节局部离子导入治疗JRA起效快,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适用于关节炎急性期。

    作者:吴凤岐;王淑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西比灵与赛庚啶治疗小儿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偏头痛在小儿的发病率为2%~5%[1],用于预防性治疗小儿偏头痛较常用赛庚啶;应用西比灵治疗小儿偏头痛者并不多。现将我院神经内科自1997年以来应用西比灵或赛庚啶治疗43例小儿偏头痛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43例小儿偏头痛来自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病房,随机分为西比灵组和赛庚啶组。诊断符合小儿偏头痛诊断标准[1]。西比灵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6~13.5 a,病程3个月~4.5 a。赛庚啶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6.5~13 a,病程2个月~4 a。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刘智胜;杨立志;王芳琳;胡家胜;王慧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短疗程口服安定预防热性惊厥复发的疗效观察

    热性惊厥(FC)首次发病后约30%~40%可能再次发作,其中一半会有一次以上的多次复发,部分患儿可在FC后发生脑损伤,引起癫痫、智力低下及行为异常等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预防其复发十分重要。我们试用短疗程口服安定预防FC复发,并探讨安定的合适剂量,现报道如下。对象及方法我院住院和门诊发作两次以上符合全国诊断标准[2]FC儿112例,男60例,女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安定预防小剂量组42例,大剂量组40例。三组在性别、年龄、复发次数及随访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发热时对照组仅予退热剂,安定预防组除对症治疗外,发热超过37.5℃时立即口服安定片,小剂量组0.2 mg/kg,大剂量组0.5 mg/kg。

    作者:张姝娟;史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长春新碱加激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我们用长春新碱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小儿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7例(26人次),取得了一定的近期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均为住院儿,符合ITP诊断标准[1]。男15例,女12例(1例12 a女孩间隔8个月两次应用本疗法,均使血小板分别从14×109/L和16×109/L迅速上升至165×109/L和106×109/L),年龄2.5~13 a,接受本疗法前均已单用激素正规治疗4~6疗程,其中6例曾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差。疗程1~40个月,平均14.8个月。

    作者:王桂梅;赫安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参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2例

    我科自1994~1999年应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32例,疗效显著,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62例均符合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以及HIE的CT分度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胎龄38.5±2.6周,发病时龄18.2±17.5 h。轻度12例,中度13例,重度7例。CT分度:正常3例,轻度9例,中度12例,重度8例,并颅内出血6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胎龄38.2±2.9周,发病时龄19.2±17.1 h。轻度10例,中度14例,重度6例。CT分度:正常3例,轻度9例,中度11例,重度7例,并颅内出血5例。两组性别、胎龄、发病日龄、出生情况、体重、病情、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段竹梅;段桂芹;隋翠卿;陈凤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白血病眼部表现

    急性白血病常累及患儿双眼,且可以眼部症状为首发。现将我们收治的31例有眼部表现的急性白血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同期337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眼部并发症者共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5~14 a,平均8.75 a。并发症发现时间3个月~2 a,平均13.5个月。参照1983年全国小儿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分类。高危急淋18例,标危急淋6例,急非淋7例(包括M2,M3,M5)。二、眼部并发症出现时间发病<6个月5例,>6个月8例,>1 a者10例,>1.5 a者8例。三、眼部并发症与白血病类型关系见表1。四、眼部并发症与白血病缓解及复发的关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均同时伴眼部并发症,可以眼部并发症出现为首发症状而到眼科就诊(2例),治疗无效。按原发病治疗,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好转,眼部症状好转或自然缓解。

    作者:李新慧;张安仓;张有亭;梅彩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急性白血病继发多脏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白血病继发多脏器真菌感染的问题日渐突出。我们1984年以来诊治小儿急性白血病(AL)302例,其中继发多脏器真菌感染24例,现将其易感因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14 a,平均年龄6.8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L1 13例,L2 4例,L3 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M3 3例,M5 2例)。二、临床表现发热22例其中16例高热。头痛14例,腹泻20例,呼吸急促12例,咳嗽16例,吐白色或黄色粘痰12例,胸痛8例,心悸4例,血尿5例,关节痛6例。口腔粘膜有膜状物11例,皮肤粘膜紫癜13例。

    作者:张百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凝血酶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32例

    我们对1995年1月~1999年1月我科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消化道出血儿54例,其中32例用凝血酶,22例用止血敏治疗,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凝血酶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入院日龄<24 h 16例,1~3 d 12例,>3 d 4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9例,过期产儿2例;出生体重<1500 g 2例,1500~2499 g8例,≥2500 g 22例;基础疾病:HIE 14例,吸入性肺炎8例,颅内出血4例,败血症、硬肿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各2例;窒息史者21例。均有呕血症状,大便潜血阳性者29例。止血敏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入院日龄<24 h 14例,1~3 d 7例,>3 d 1例;足月儿14例,早产儿7例,过期产儿1例;出生体重<1500 g 1例,1500~2499 g 7例,≥2500 g 14例;基础疾病:HIE 8例,吸入性肺炎6例,NEC、颅内出血、败血症各2例,硬肿症、红细胞增多症各1例;有窒息史者14例。呕血18例,大便潜血均阳性。两组性别、入院日龄、出生体重、胎龄、诱因、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孙霞;汪惟实;王艳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意义

    本文报告42例急性腮腺炎病毒性脑膜脑炎(简称腮脑)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动态测定,并对腮脑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原因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我科1999~2000年住院腮脑儿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11 a,平均6.5 a,根据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临床表现诊断。腮腺肿大35例,颌下腺肿大7例,抽搐3例。脑电图轻度异常10例,中度异常23例,重度异常9例,均无胰腺炎、睾丸炎合并症,血淀粉酶均升高,均治愈,发病至治愈时间16.1±6.3 d,退热时间7.6±4.5 d。血清腮腺炎病毒抗体IgM阳性29例。对照组:选择同期门诊上呼吸道感染15例,健康体检8例。男13例,女9例,年龄3~9 a,平均5.5 a。

    作者:张育苗;李蓉萍;王招定;孔艺;骆方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种术式治疗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比较

    小儿先天性肾积水常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所致,手术方法较多。我们自1979年3月~1998年1月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并进行了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1~14 a,左侧35例,右侧17例,双侧5例。以腹部包块就诊49例(86.0%)。间断性腹痛13例(22.8%)。无症状B超体检发现肾积水8例(14.0%)。术前B超检查34例,均有肾盂、肾盏积水扩张,肾皮质变薄表现。同位素肾图检查19例,轻度肾损伤2例,中度肾损伤5例,重度肾损伤10例,无功能2例。IVP检查43例,29例有明显肾盂、肾盏积水扩张,其中15例肾盏扩张呈囊状,8例肾显影模糊,6例不显影。按Rickwood肾积水分度:Ⅱ度6例,Ⅲ度20例,Ⅳ度23例,Ⅴ度8例。

    作者:崔春;张详生;丁德刚;李启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深圳经济特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解深圳儿童单纯性肥胖现状及影响因素,我院对深圳市0~6 a以下儿童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随机选择深圳市0~6 a单纯性肥胖(肥胖组)、正常儿童(对照组)各380例,两组均为男208例,女172例。二、方法按WHO标准,筛选出身高标准体重超过20%以上者进一步检查,逐个进行测量及填写调查表,并设立1:1配对调查。肥胖程度按身高别体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1]。

    作者:王虹;黄荣彬;姜海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低血糖的防治

    新生儿低血糖是常见病,但诊治不及时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不良预后。为此我们对NICU的34例临床分析,以便进一步探讨病因及预防措施。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34例中男28例,女6例。日龄1 h~9 d。胎龄~32周2例,~37周8例,~42周20例,>42周4例。体重~2000 g 6例,~3000 g 16例,~4000 g 9例,~5000 g 2例,~7500 g 1例。生后开奶过晚、奶量不足者11例,小于胎龄儿7例,早产儿6例,生后窒息及颅脑损伤者5例,感染性疾病2例,其他3例。

    作者:张玉华;单若冰;于海青;谭丽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22例

    新生儿Rh血型不合在我国是一种较少见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现将我科1986年1月~2000年10月确诊的Rh溶血病2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2例,女10例。日龄~12 h 8例,~24 h 5例,~3 d 4例,>3 d 5例,早产儿、过期产儿各1例,余均为足月儿。出生体重2500~3980 g,均无产伤窒息史。第1胎1例(母产前无流产、受血史),第2~5胎21例,其中4胎以上3例。生后~12 h发病12例,~24 h 6例,~48 h、>48 h各2例。母产前有人工流产史8例,曾分娩死胎者2例,分娩后死于不明原因黄疸者3例。妊娠前输血史者2例。

    作者:邓春;姚长军;吴仕孝;余加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同的快速诊断法的比较

    呼吸道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近年来呈逐渐增高趋势,约占门诊呼吸道感染的15%~20%[1]。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而过去采用支原体培养耗时长且十分困难,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差,近些年采用MP-IgM和咽拭分泌物PCR法,灵敏度和特异度有了较大提高[2,3]。我院自1999年5月~2000年7月采用一滴血多媒体医学诊断仪为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雅磊;王红玲;洪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偏异儿童血5-羟色胺检测及其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行为偏异严重影响着儿童身心健康发育。5-羟色胺(5-HT)是已知的神经递质中与行为关系为密切的一种,其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行为的改变[1],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行为偏异儿童5-HT进行检测,将有助于探讨儿童行为异常发生的物质基础。

    作者:申桂莲;郑素华;唐成和;刘凤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反复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测定

    免疫功能紊乱是小儿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弄清其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反复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患儿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进行了测定。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31例反复消化道或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的患儿,男13例,女18例,年龄7个月~3 a 5个月,平均年龄为22±15个月。正常对照组10例均为健康儿童,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24±10个月。

    作者:黄永坤;段晶;王志光;李海林;何雯;贺湘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支气管肺炎白细胞介素10及一氧化氮的改变及意义

    细胞因子网络调节中白细胞介素10(IL-10)是重要的细胞因子,它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有免疫刺激作用。我们观察支气管肺炎儿IL-10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改变,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1996年10月~1997年4月我科住院确诊为支气管肺炎儿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个月~6 a,平均年龄1 a 10个月,均住院次日晨抽静脉血3 ml,收集于肝素抗凝管及试管中,立即测NO水平,IL-10血清离心后存-20℃冰箱待测。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 a 2个月~6 a,平均年龄2 a 5个月。

    作者:李华强;蒋东波;潘婕;史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与血浆内皮素变化

    为在生化水平进一步探讨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检测新生儿HIE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血浆内皮素(ET)在高压氧治疗前后变化,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根据1996年10月杭州会议新生儿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1]且经CT确诊,将1997年12月~1999年8月我院新生儿病房的67例足月新生儿HIE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29例,重度组1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35例,常规治疗组32例,各组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吴宁生;夏锡仪;曹严勇;贲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结缔组织病并感染病原分析

    我们近10 a共收治儿童结缔组织病216例,62例发生医院感染,为查病因,做了31次血培养,21次中段尿培养,16次骨髓培养,5次咽拭子培养,5次口腔粘膜涂片检菌,2次粪培养,对其中反复发热者18例做了军团菌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善瑞;周清;孙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2248例儿童血培养阳性致病菌分布特征

    为探讨儿童菌(败)血症病原菌的分布种类,对我院患儿血培养阳性的2248份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来源 2248份血培养阳性结果来自1997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各科室患儿。二、标本采集与培养无菌抽取静脉血3 ml接种于血液增菌液瓶,35℃培养,每天观察两次,发现可疑菌增长即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中国蓝平板,置35℃培养18~24 h,有菌落生长即进行分离鉴定。三、方法细菌鉴定采用美国DADE公司产品AS-4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法国梅里埃API试条鉴定。

    作者:段荣;余晓君;彭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毛细支气管炎喘乐宁雾化前后肺功能的变化

    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炎)主要病原是呼吸道病毒,尤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多见。本组以婴幼儿肺功能仪监测喘乐宁雾化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均为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毛支炎重症患儿,均急性起病,咳嗽,阵发性呼吸困难,紫绀,肺部哮鸣,有的可闻及细湿罗音。男16例,女9例,年龄3~14个月,平均5.58±2.36个月,84%在1 a以内。

    作者:陈华刚;陈坤华;符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体外膜肺技术的应用进展

    体外膜肺(ECMO)作为一项新的生命支持技术,运用生物医学工程方法,使机体在脱离或部分脱离自身肺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暂时替代肺的部分功能或减轻肺的负荷,使其获得一定时间来完成功能上的改善和病理上的修复。自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当常规治疗如机械通气、一氧化氮吸入、高频通气、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等治疗无效时,已成为严重呼吸、循环衰竭的终治疗手段[1~3],国外已广泛用于新生儿、儿童及成人。

    作者:张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源性一氧化碳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调节作用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是儿科许多心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其调节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一氧化碳(CO)是继一氧化氮(NO)之后发现的又一新型细胞气体信使分子,其与NO有类似的生物学效应,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因此它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调节作用已引起广泛重视。

    作者:张清友;汪立;杜军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发热腹泻浮肿面色苍白

    患儿,男,3 a。因发热、腹泻40 d,浮肿、面色苍白10 d入院。40 d前开始发热伴腹泻,大便呈脓血便,5~8次/d。当地诊为菌痢,予抗感染等治疗。大便逐渐变为黄绿色稀便,次数减少。仍有发热。10 d前患儿出现腹大,面色苍白,伴双下肢浮肿。当地医院查血白细胞明显增高,可见幼稚细胞,怀疑白血病转我院。发病以来时有咳嗽,无多饮多尿,无皮疹。既往体健。家族史无殊。查体:体温38.7℃,神清,精神差。呼吸急促,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均可触及,绿豆到黄豆大小。眼球无突出。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膨隆,肝肋下0.5 cm,剑下1.5 cm,质软。脾肋下5 cm,质硬,有触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小腿及双足呈指凹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75 g/L,WBC 78.7×109/L,N 0.73,L 0.27,BPC 21×109/L,Ret 0.04,血涂片易见幼红细胞。

    作者:王丽;刘树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