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约1%,估计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达15万左右,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对这些患儿,外科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已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良好治疗效果,但外科手术需开胸和体外循环,对机体损伤较大,有一定手术并发症且留有疤痕.此外,有些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等外科手术后有一定残余分流,其中部分需再次手术治疗,这些都引起人们试图以微创介入治疗来代替外科手术治疗的尝试.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日新月异,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现将其简单介绍如下.
作者:王玉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0.7%~0.8%,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患儿约20万.先心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1967年Porstmann应用海绵塞首次成功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揭开了PDA介入治疗的序幕;随后陆续出现多种介入治疗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封堵装置,但由于设计上的种种缺陷,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一直在低谷中徘徊,直到1997年Amplatzer堵闭装置的出现使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真正成为介入心脏病学一个朝气蓬勃的领域.目前PDA、ASD、VSD等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的主流,同时随着介入器材和技术的成熟,先心病的治疗策略正在改变,对于复杂或重症先心病,介入和外科手术镶嵌治疗(hybrid approach)也逐渐成为趋势[1].多种介入治疗技术,如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瓣膜或血管内球囊成形或支架植入术、侧支血管栓塞术等,在一些重症或复杂先心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韩秀珍;刘廷亮 刊期: 2005年第07期
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发展,约40%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可经导管介入治疗;心导管介入性治疗常规监测技术包括心电监护、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氧、血压监测、X线透视及心血管造影等.除此之外,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有效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可指导手术操作、缩短X线曝光时间、及时判定治效、早期检出并发症等,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终获得满意介入疗效.
作者:刘廷亮;韩秀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速,介入器材不断更新,技术方法日臻成熟,应用范围渐扩大,已成为与外科手术同等重要的先心病治疗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安全性亦越来越引起关注.其并发症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Zeevi等[1]报道急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9/425),其中轻型10.1%,重型1.4%;北京阜外医院报告为1.83%(18/982)[2];沈阳军区总院为2.96%(4/135)[3].
作者:汪翼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初作为一种姑息疗法以缓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等重症发绀型先心病患儿低氧血症,即采用球囊房隔造口术替代外科开胸房间隔切开术,使患儿能够存活至进行根治术年龄.而后Porstmann应用泡沫塑料堵塞法进行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获得成功,使经导管治愈单一畸形先心病成为现实,也极大地促进先心病介入疗法的飞速发展.
作者:张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早期干预抗心衰治疗的意义.方法重症肺炎患儿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治疗组88例,对照组以抗感染、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支持治疗为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镇静、强心、利尿等抗心衰治疗措施.结果呼吸改善、肺实变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现心衰例数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死亡例数两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早期干预抗心衰治疗,疗效显著.
作者:宋舜意;王桂芳;陈惠军;娄莹;王红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并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5年3月~2004年4月我科就诊的39例JRA并葡萄膜炎患儿进行眼科裂隙灯、B超、眼底、ESR、类风湿因子(RF)、ASO及胸部X线检查,并分析患儿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0例经治疗眼病症状消失,10例有不同程度虹膜后黏连,3眼并白内障,3眼继发青光眼,2眼仅存光感,1眼眼球萎缩.病程3个月左右.结论 JRA并葡萄膜炎多为慢性复发性前葡萄膜炎,病程隐匿,其典型特点是均有关节炎病史、发病年龄在16岁以下的前葡萄膜炎.常用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如阿托品)、免疫抑制剂.儿科医师应重视JPA患儿眼科情况,眼科医生应熟悉眼与全身病的关系,以便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合理治疗,减少致盲率.
作者:余涵;张向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提高应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感染结核病的认识.方法对17例诊断明确在应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感染的结核病,就其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例发热(64.71%),胸痛3例(17.64%),17例均有咳嗽、咯痰、盗汗、纳差表现.X线呈均匀一致的片状阴影.PPD检查阳性率低(52.94%),2例死于基础疾病,疗程结束后经实验室、X线检查,15例患儿症状及病灶明显改善.结论儿童应用免疫抑制剂超过3个月,易感染结核病,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儿童应用免疫抑制剂中易感染的结核病类型,应行预防性治疗.
作者:郑献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儿科病房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用常规方法和法国梅里埃API鉴定系统对我院儿科病房2001年6月~2004年6月360株呼吸道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8.3%)、表皮葡萄球菌(8.9%)和肠球菌(5.3%)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19.2%)、肺炎克雷伯菌(14.7%)和鲍曼不动杆菌(12.8%)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8株,占金黄色葡萄球菌72.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58.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肺炎克雷伯菌占34.0%,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占29.6%.结论及时准确地检测病原菌,并对MRSA菌株和ESBLs菌株进行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罗新华;包东武;罗小萌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两种测定方法检测血糖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31例,去除胆红素前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GOD)法测定血糖,同时以己糖激酶(HK)法作参考对照.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用GOD法测定血糖水平,在去除胆红素前后两者血糖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用HK法测定血糖水平,去除胆红素前后两者血糖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如用GOD法测定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糖,应先去除血清胆红素或用HK法.
作者:谷敬丽;娄婷叶;司予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学习障碍的疗效.方法 1999年3月~2003年9月观察200例学习成绩落后儿童,均符合CCMD-2-R有关学习障碍诊断标准.随机分成训练组、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智力无差异.予训练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包括前庭平衡运动、触觉刺激、视觉与手眼协调训练,90 min/次,隔日1次,共3个月;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结果训练组62例显著改善,25例改善,有效率87%;对照组32例改善,有效率32%;训练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感觉统合训练是治疗儿童学习障碍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俊英;段红宝;李翔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大并功能异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甲状腺大并功能异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部分患儿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24例患儿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11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1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首诊甲状腺功能亢进16例,甲状腺功能减退8例.结论儿童甲状腺大并功能异常的病因主要为Graves病及CLT,临床症状不典型,误诊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杜玮;李红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睡眠脑电图异常纺锤波与头颅CT及临床疾病分析,探讨异常纺锤波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意义.方法对84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睡眠脑电图活动背景的变化及行为记录判断睡眠阶段的变化,除外假性纺锤波缺失.结果脑电图的纺锤波减弱或消失常提示显著的脑结构损害,脑电图纺锤波异常的部位与脑CT提示的病变部位大致相符.结论异常纺锤波多提示颅内病变,且可协助疾病的定位诊断,并对判断疾病转归有一定意义.
作者:罗祥英;蔡晓唐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肝素治疗休克型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疗效.方法对28例休克型暴发性流脑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扩容、纠酸、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结果 28例患儿应用肝素后14例PLT升高,21例凝血时间(TT)恢复到正常2倍.16例治疗有效,另12例应用3次肝素,2次肝素全血均不能纠正DIC,终死亡.结论早期应用肝素治疗小儿流脑疗效较好且安全,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
作者:汪洪姣;张愫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阿-斯综合征(ASS)的价值.方法 ASS患儿8例在X线透视下1例床边盲插起搏导管,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结果 7例于ASS发作1~2 d安装,2例于ASS发作10 d和20 d安装.2例死亡,2例终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5例治愈.起搏过程中2例出现起搏电极移位,1例出现心脏杂音,1例出现局部皮肤感染.结论心脏临时起搏器抢救小儿ASS发作效果良好,且安装越早,预后越好.
作者:石秀兰;李自普;曲政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自1998年1月~2004年2月42例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手术治疗患儿42例,探讨ASD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方法,实行ASP修补术.结果全部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胸腔引流少,无严重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手术时间短,心肌保护好,术后并发症少,应用于ASD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王保收;门小毛;单建华;刘于威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2004年10月18例VSD并PH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术前1周静滴极化液、吸氧、人血丙种球蛋白提高患儿抵抗力,10例患儿用前列腺素E1(PGE1).手术在体外循环下中度低温下矫治心内畸形.术后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3~10 μg/(kg·min),硝酸甘油1~5 μg(kg·min).结果术后出院前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PP/PS)0.39±0.09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平均动脉压(MPA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除1例死于低排综合征.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完善的围术期治疗能使VSD并PH小儿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徐黎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婴幼儿腋窝结核性淋巴结炎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对我院1995~2003年收治14例左侧腋窝结核性淋巴结炎早期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及病灶切除术,术后除3例抗结核治疗6~8 d,余均未使用抗结核治疗.结果 3例行单纯病灶切除,11例行病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切口均为甲级愈合,随访无复发,无其他肺内、肺外结核发生.结论对于左侧腋窝结核性淋巴结炎及怀疑为结核性淋巴结炎者,应早期行病灶切除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既减少结核全身播散发生率,又避免婴幼儿长期使用抗结核治疗对脏器的损害.
作者:时保军;窦志艳;李索林;耿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腔内钬激光治疗尿道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儿童尿道血管瘤2例,其中1例位于尿道球部,1例位于后尿道.术前诊断采用B超、静脉尿酸造影(IVU)及内窥镜等,2例均采用腔内钬激光治疗.结果经腔内钬激光治疗后,出血停止.随访6个月~4年,无复发.结论尿道血管瘤诊断主要依靠内窥镜检查,钬激光是治疗尿道血管瘤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建军;保庭毅;姜雪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治疗.方法采用封堵术治疗VSD患儿50例,与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05例比较术中、术后各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封堵组术中及术后出现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较多见(P<0.05),其他并发症包括再次外科手术、术后残余分流、术中出血多、神经受损、溶血、术中或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术后感染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外科手术比较,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VSD安全、创伤小.
作者:区曦;张智伟;钱明阳;王慧深;李渝芬;石继军;王树水;李俊杰;谢育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93年8月~2003年9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腹膜炎38例,其中18例进行手术探查治疗,继发于其他疾病的原发性腹膜炎20例,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 18例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并急性腹膜炎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治愈17例,无并发症;死亡1例,原因为中毒性休克,其余20例予积极非手术治疗后,均治愈.结论积极采取诊断性治疗、密切观察,反复体检,是提高原发性腹膜炎确诊率的必要手段;确定原发性腹膜炎诊断并在先期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及时手术探查可降低患儿病死率.
作者:周忠勇;霍峻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例1,女,1岁8个月,因便血5 d入院.5 d前开始便鲜血及血块,20~50 mL/次,共8次,共约300 mL.患儿病后大便始终为成形软便,有时表面带血丝,1次/d,无呕吐、腹痛、发热等表现.曾在当地医院检查,外周血象:WBC 8.3×109,RBC 4.4×1012/L,Hb 119 g/L,PLT 156×109/L,予静脉点滴西咪替丁及酚磺乙胺等(剂量不详)但效果欠佳.
作者:杨劲威;王宝西;王茂贵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家系一:患者Ⅴ1 ,男,8岁,自幼双眼小,外观差.体格检查:右、左眼裸眼视力均为1.0.双眼睑裂长度19 mm, 内眦间距32 mm,鼻梁扁平.倒转型内眦.双眼上睑下垂,睑裂高度5 mm.余均正常.患者Ⅳ2, 男, 34岁,10年前曾行眼部矫形手术.体格检查:右、左眼裸眼视力均1.0.双眼睑裂长度22 mm, 内眦间距34 mm,鼻梁扁平.内眦部、双眼上睑均可见切口疤痕,睑裂高度7 mm.余均正常.
作者:展玉璟;苏虹;李影;林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患儿,男,2岁6个月,张口呼吸1年余,咳嗽、气喘20 d.1年来出现张口呼吸,睡眠时打鼾,夜间有憋醒,近20 d出现阵发性咳嗽,气喘较明显.
作者:冯晋兴;李占魁;赵春艳;吴培云 刊期: 2005年第07期
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8~11岁;均符合Bohan提出诊断标准[1].病程4个月~1年.3例均表现为进行性双下肢无力,双下肢瘫痪1例,下蹲困难,眼睑呈红色伴水肿各2例;颜面红斑1例.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CK)、LDH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肌电图及三角肌活检示呈肌源性损伤.采用泼尼松2 mg/(kg·d)口服,配合血浆置换疗法,血浆置换量20~30 mL/(kg·次),并予等量706代血浆输入,2次/周,连用2周后,改为1次/月;连用2次2例,连用3次1例.血浆置换2次后面部皮疹消退,肌力明显好转;置换4次后3例肌力均恢复正常;2例CK恢复正常,1例明显下降.门诊定期复查,激素渐减量.随访5年1例,4年2例.目前2例已停糖皮质激素2年余,1例停用1年余,均处于缓解状态.
作者:窦志艳;戎赞华;徐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心血管疾病,部分病例可引起严重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部分可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但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抗病毒制剂(利巴韦林、干扰素、WIN54854)、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FTY720、环孔素、普乐克复、环磷酰胺)、免疫调节剂(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盐酸左旋咪唑)、α1、β-肾上腺素阻滞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新进展.
作者:黄磊;马沛然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本文综述了关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发病中的硫化氢(H2S)变化及其意义,研究H2S对HPH及肺血管结构重建及对一氧化碳/一氧化氮(CO/HO)体系的调节作用、H2S对低氧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以上研究表明H2S与内源性NO和CO相似,在低HPH发病过程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世红;杨振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血清或脑脊液中神经系统相关蛋白质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的脑损伤中有不同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S-100B、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髓鞘碱性蛋白的特点及应用价值,对协助判断脑损伤及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李听松;蒋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方法重度窒息新生儿68例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FDP.结果两组中、重度率HIE发病率有显著差异(χ2=8.84 P<0.005).两组头颅CT平扫中、重度表现发生率有显著差异(χ2=9.68 P<0.005).两组血清LDH、AST、CK-BB含量有显著差异(t=6.218,6.991,7.531 P均<0.001).结论 FDP对新生儿HIBD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郭春燕;杨慧敏;马国瑞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成药(苦参素、扶正女贞素)联合左旋咪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方法随机将患儿分为治疗组(中西药合用)、对照组(单用中药),观察各组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两组在症状、体征、肝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乙肝病毒标志物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乙肝有显著疗效.
作者:刘彩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盐酸小檗碱及柔红霉素(DNR)对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比较传统MTT法及改良MTT法在检测药物对悬浮细胞细胞毒性方面差异.方法分别用传统MTT法、改良MTT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作用时MOLT-4细胞的存活率.结果改良MTT法组内变异指数在0~0.2,而传统MTT法在0.2~0.6,改良法同组内差异明显小于传统法;药物作用24 h后细胞存活率:单独DNR(1 mg/L)为36.36%,DNR与雷公藤(10 mg/L)合用时为14.81%,DNR与盐酸小檗碱(10 mg/L)合用时为21.56%.雷公藤单独作用时为95.32%,盐酸小檗碱单独作用时为61.56%.结论改良MTT法在研究悬浮细胞增殖及药物毒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方法.DNR和盐酸小檗碱均对MOLT-4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雷公藤、盐酸小檗碱可以增强DNR抗肿瘤作用.
作者:蒋艳;胡群;刘双又;丁玉峰;刘爱国;张柳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对重症感染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在重症感染时使用IVIG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重症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应用浓度为0.2%和2.0%IVIG前后的变化.结果低浓度IVIG应用前后CD3、CD25、CD3CD25、CD4、CD28、CD4CD28、CD95、CD152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高浓度IVIG应用后仅CD152计数增高(P<0.05),其他CD亚群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低浓度IVIG对严重全身感染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不明显,高浓度IVIG通过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Tc)扩增的机制,下调严重全身感染患儿外周血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功能.
作者:林丽敏;焦晓阳;吴映娥;陈派镇;林广裕;马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小儿小肠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对1994~2004年我院收治3例及国内报道44例小肠血管瘤的发病部位、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空肠段血管瘤占31.9%,回肠段42.6%,十二指肠段4.2%,多部位21.3%.单发29.8%,多发70.2%.10例病理结果示20%为毛细血管瘤,60%为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淋巴血管混合瘤各占10%.39例表现为反复黑便,5例呈肠套叠,1例因大量便血而致休克.出现肠梗阻5例.血红蛋白<90 g/L 38例.术前确诊率仅为10.6%.47例均采取手术治疗.结论小肠血管瘤好发于回肠及空肠,且以多发性常见.本病以无痛性反复便血为主要特点.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病灶为佳治疗方法.
作者:徐樨巍;申昆玲;邱晓红;王大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基因表达与CD3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2例ALL患儿骨髓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类型,运用一组相关的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及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行免疫分型,采用吉姆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同时,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hTERT表达水平.结果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34+表达阳性率52.38 %(22/42),CD34+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高CD34-;CD34+的ALL hTERT-mRNA表达水平高于CD34-的ALL,而正常对照组无或低表达.结论 CD3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TERT-mRNA表达上调;hTERT基因表达参与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李熙鸿;王晓阳;熊珍玉;汪凤兰;刘柏林;张燕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并虹膜睫状体炎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转归.方法对107例JRA中并虹膜睫状体炎的10例临床表现与JRA各型的发病关系及免疫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分析,总结其潜在发病规律.结果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关节型患儿中并虹膜睫状体炎9例(9/48),多关节型1例(1/20).急性虹膜睫状体炎3例,慢性虹膜睫状体炎7例.其中急性病例均治愈,慢性病例中1例继发青光眼,1例失明.结论虹膜睫状体炎是JRA常见并发症,以少关节型为主.急性虹膜睫状体炎预后好,而慢性虹膜睫状体炎多因白内障、青光眼等多种并发症而预后不良.
作者:陈芳;李子江;柳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3 g/m2和5 g/m2甲氨蝶呤(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血、脑脊液MTX浓度和不良反应.方法 ALL患儿43例共接受98例次MTX 3 g/(m2·次)或5 g/(m2·次)治疗,对两剂量组进行MTX血药质量浓度、脑脊液浓度及不良反应比较.结果 1.MTX 44、66 h血药质量浓度与23 h MTX血药质量浓度明显相关(P<0.05);2.不同个体间及同一个体不同时间使用同一给药方案血药质量浓度、脑脊液浓度水平差异较大;3.两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的MTX血药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标危、高危ALL分别采用3、5 g/(m2·次)的剂量是合理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湛洁谊;叶铁真;吴梓梁;陈福雄;邹亚伟;王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霍奇金病(HL)的发生、病理及免疫分型.方法收集我院及南阳中心医院1998~2004年诊断HL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标准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法(SABC法)免疫分型,对其病理和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7例中非霍奇金病(NHL)50例(74.63%),HL 12例(17.91%),未能分型5例(7.46%),Ⅰ~Ⅱ期19例(28.36%),Ⅲ~Ⅳ期48例(71.64%).结论 NHL和HL二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部位和免疫均有所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提高本病不可缺少的检测手段.
作者:刘安丽;贺生;刘建军;刘家恒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儿童早幼粒白血病维A酸受体α(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技术对35例经MIC分型为APL患儿行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诱导治疗主要采用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继以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HA)、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BFM)方案巩固治疗.结果 APL患儿35例均检测到PML-RARα融合基因.其中3例存在L型,21例同时存在L型+LV型,6例存在LV型,5例存在S型.检出率分别为L型68.6%,LV型77.1%,S型14.3%.系统治疗18例,均在14~50 d达到完全缓解(CR),其中5例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1例转阴,4例阳性,并在第3个月时转阴.14例随访至今,对其中6例巩固化疗患儿,微小残留病(MRD)的追踪检测,随访时间6~36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PML-RARα融合基因持续阴性,均处于CR状态.结论 RT-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不仅具有诊断意义,而且可判断治疗效果、预测APL患者复发.
作者:赵玮;李志刚;吴敏媛;耿兰增;石惠文;张永红;谢静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急性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变化,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急性期HSP 20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Ig、补体含量,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1.HSP组CD3+、CD4+细胞和CD4+/CD8+低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5); CD19+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和CD16+/CD56+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HSP组IgA、M和C3高于对照组(P<0.001,P<0.05,P<0.05),IgG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C4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SP急性期患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补体激活增加,提示免疫功能改变在HS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冒青;王章琴;张义;胡月光;董文琴;杨小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肾母细胞瘤(Wilms′瘤)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对35例Wilms′瘤患儿术前、术后1周、2周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在4、8、16、32周随访患儿.结果 35例Wilms′瘤患儿术前血清VEGF为(89.47±22.45) μg/L.术后1、2周检测血清VEGF为(2.75±0.31) μg/L、(1.52±0.18) μg/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125 P<0.01).在4、8、16、32周随访有9例患儿肺转移,其中5例死亡.检测转移与未转移患儿血清VEGF分别为(144.76±42.62) μg/L,(1.25±0.17) μg/L,差异有显著性(t=4.623 P<0.01).结论 VEGF血清表达在Wilms′瘤患儿术后显著下降,而在转移时明显升高,说明血清VEGF可作为监测Wilms′瘤预后临床指标.
作者:陈清江;张谦;单岩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阐明中国急性白血病(AL)和健康儿童中细胞色素P450-3A4(CYP3A4)的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CYP3A4基因型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的易感性及化疗效应之间可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RFLP及DNA测序法检测120例AL和85例健康儿童的CYP3A4基因型,分析两组CYP3A4基因型差异.结果 85例健康儿童中仅1例为CYP3A4·1B的杂合子基因型,均为野生型,杂合子型的突变频率为1.2%;120例AL儿童中5例(4例ALL和1例AML)表现为杂合子基因型,1例ALL为纯合子基因型,其杂合子基因型突变率为4.2%,纯合子基因型突变率为0.8%.经PCR-RFLP检测并经DNA测序验证,所有受检者的CYP3A4·3基因型均为野生型.结论虽然AL患儿的CYP3A4·1B基因突变率高于健康儿童,但差异无显著性,因此尚不能推论CYP3A4·1B基因型与中国儿童AL发病相关.CYP3A4·3基因在中国健康和AL儿童中是一种罕见的等位基因,其对于CYP3A4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袁晓军;顾龙君;赵慧君;汤静燕;薛惠良;陈静;潘慈;王耀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中B组柯萨奇病毒(CVB)、巨细胞病毒(CMV)、Epstein-Barr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01年10月~2002年9月住我院儿科住院的140例肺炎患儿血清CVB、CMV、EBV的特异性IgM抗体.结果 3种病毒总检出率38.6%,CVB-IgM、CMV-IgM、EBV-IgM阳性率分别为24.3%、8.6%、6.5%.结论 CVB在肺炎中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主要病原之一;CMV、EBV也有一定感染率,虽感染率不高,但因其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也应警惕和重视.
作者:吴珉;王子才;顾彬;叶宇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1(IL-11)防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作用.方法选择初治的Ⅳ期神经母细胞瘤14例患儿,以3次CDV化疗后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第1组:化疗结束后d1开始用IL-11,25 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0~14 d;第2组:IL-11,50 μg/(kg·d),用药方法及时间同第1组.3组观察外周血小板数目至化疗后21 d.结果对照组血小板在化疗2周时降至低点(21±14)×109/L,血小板低于30×109/L持续时间为(7.28±2.80) d,血小板输注次数为(2.67±1.01)次,第1组血小板低值、血小板低于30×109/L持续时间、21 d时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分别为(24±17)×109/L、(6.78±3.4) d.(111±39)×109/L和(2.71±1.23)次,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第2组血小板低值、血小板低于30×109/L天数及血小板输注次数分别为(42±20)×109/L、(1.79±2.30)d及(0.71±0.99)次,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外周血小板数量在化疗10 d即较其他两组高(P<0.05).化疗后3周时3组血小板数量无差异.结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强烈化疗后IL-11用量在50 μg/(kg·d)时可有效刺激血小板生成,升高外周血小板数量.
作者:唐锁勤;杨光;王建文;黄东生;于芳;刘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IL-16、IL-10和IgE水平测定的意义.方法对18例哮喘患儿及对照组14例健康儿童进行IL-16、IL-10和IgE水平测定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哮喘患儿IL-16、血总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IL-10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哮喘患儿血清IL-16水平与总IgE呈正相关(r=0.715 P<0.01);IL-10水平与IgE呈负相关(r=-0.885 P<0.01).结论哮喘患儿气道炎症与IL-16的升高、IL-10降低有关,提示可针对IL-16、IL-10在气道炎症中作用的不同特点采取治疗十分必要.
作者:王秀娟;曲书强;付迎新;刘树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MP)对红霉素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对60例临床证实为MP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60例标本中,分离阳性株5例,耐药株4例,占80%.敏感株和标准株的23 S rRN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的MP基因序列相同,4例耐药株的23 S 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两株突变位点在2063,G替代了A,另两株突变位点在2064,G替代了A.5株分离株erm编码的甲基化酶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MP对红霉素有耐药株产生,4株MP红霉素耐药株的耐药分子基础是23 S 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未发现erm编码的甲基化酶基因.
作者:辛德莉;糜祖煌;侯安存;秦玲;魏田力;李靖;韩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DNA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患者移植后植入状态的可行性及在患者移植的预后和疾病复发的预警作用.方法应用DNA多态性分析技术对66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中患者移植前、后及供者的基因分型进行检测,并对25例进行追踪监测和动态分析.结果 48例Allo-HSCT术后,患者基因分型表现为供者源型,13例表现为受者源型,5例表现为嵌合状态型;通过对25例追踪监测和动态分析,发现2例供者源型转为受/供者嵌合状态型,4例嵌合状态型转为供者源型,其他未见变化.结论 DNA多态性分析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检测患者移植物的植入状态,为临床移植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指标,为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曾艳红;黄艳梅;李向阳;孙宏钰;陆惠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儿肾母细胞瘤(Wilms′tumor,WT)的超声图象特征,以提高其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WT的超声表现特点.结果 29例肿瘤均表现为中低不均混合回声,其中22例瘤内可见大小及数量不等的囊腔,7例肿瘤完全为实性,内无明显囊腔.另1例为巨大多房分隔囊性包块.4例肿瘤侵入肾盂肾盏,1例见右肾静脉瘤栓.1例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并双肺转移.26例肿瘤较大,超出肾轮廓,3例表现为患肾形态大致正常,肿瘤占据肾窦区域,使肾内结构紊乱.1例肿瘤位于肾外腹膜后.结论典型的WT超声表现为肿瘤巨大超越肾轮廓,呈中低不均混合回声,内可见大小及数量不等的囊腔,亦可完全为实性,还可为纯囊性(较少见).此外还可见患肾形态大致正常的WT,肿瘤限于肾轮廓之内,此型易与肾癌混淆.肿瘤可位于双侧,或位于肾外.WT、肾透明细胞肉瘤、恶性杆状细胞瘤、先天性中胚叶肾瘤四者超声特点酷似,鉴别困难.
作者:贾立群;王晓曼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肺炎时心肌细胞跨膜L型钙电流与细胞内Ca2+含量的动态改变,探讨肺炎并心衰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取50日龄Wistar大鼠,经气管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肺炎模型.急性酶解分离出右室心肌细胞.1.以Fluo-3-AM标记细胞内Ca2+,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接种后24、72 h肺炎组,应用黏附细胞仪研究肺炎对静息和收缩状态下细胞内Ca2+含量的影响.2.另分接种后24、120 h肺炎组及对照组,记录各组细胞膜L型钙电流.结果 1.肺炎组24 h静息状态心肌细胞内Ca2+含量无显著改变,而72 h肺炎组显著增高(P<0.001);加入KCl后2.5 min,24 h肺炎组心肌细胞内Ca2+含量增加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0、7.5、10.0 min,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而72 h肺炎组增加比率在前10 min内均低于对照组.2.肺炎组与对照组24 h电流峰值无差异,120 h时则显著高于对照(P<0.001).结论重症肺炎时右室心肌细胞发生钙代谢障碍,静息期心肌细胞内Ca2+浓度增高,而收缩状态下Ca2+含量增加比率下降,可能是心肌细胞舒张、收缩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心衰后期,心肌细胞钙内流增大,可能是病变发展的重要机制.
作者:陈新民;刘道明;黄敏秀;王欢;任榕娜;肖家思;叶礼燕;洪新如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左向右分流大鼠肺血管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及与内源性硫化氢(H2S)的关系.方法经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穿刺术建立左向右分流动物模型,分别在分流术后1、3 d,1、4、8周各实验时间点处死大鼠,制作肺组织电镜标本,并用敏感硫电极法测量大鼠血浆H2S含量.结果肺血管超微结构动态变化为进行性加重,首先为内皮细胞改变,然后为平滑肌细胞,后出现细胞外基质异常堆积.分流组大鼠血浆H2S含量在分流术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结论左向右分流大鼠肺血管超微结构动态变化中伴随内源性H2S变化,提示内源性H2S可能在肺血管结构改变中发挥调节作用.
作者:李晓惠;杜军保;汤秀英;金红芳;丁亚光;李简;唐朝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其认识,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对22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旨在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线索.结果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发生率高,手足硬肿及淋巴结大的发生率较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发生率高,尚需注意尿常规异常、贫血、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等多系统损害.结论发热≥5 d、应用抗生素无效、具备2~3项主要诊断标准结合心脏彩超、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作出早期诊断.
作者:郎新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黄芪活性成分黄芪甲甙对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心肌中组织蛋白酶B (cathepsin B,C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6组.非感染小鼠腹腔无菌注射病毒培养液,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以羧甲基纤维素钠0.1 mL灌胃7 d)、9%黄芪甲甙对照组(B组10只,9%黄芪甲甙0.1 mL灌胃7 d);余80只小鼠以柯萨奇病毒(CVB3)腹腔无菌注射制作VM模型,VM小鼠随机分为VM对照组和1%、3%、9%黄芪甲甙干预VM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3%、9%黄芪甲甙0.1 mL灌胃7 d(分别为C、D、E、F组,每组20只).14 d后处死全部小鼠并取其心脏.采用RT-PCR半定量检测心肌CB mRNA表达水平.结果 F组小鼠较C组死亡率明显降低[10%(2/20)vs 45%(9/20),χ2=6.14 P<0.05],B组无小鼠死亡;与C组比较CB mRNA表达水平及心肌病变积分在F组显著下降,而1%、3%黄芪甲甙对VM小鼠CB mRNA表达及心肌病变积分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芪甲甙可能通过抑制CB表达,对Balb/c小鼠CVB3心肌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于小华;李双杰;张新刚;王时俊;陈瑞珍;杨英珍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浆硫化氢(H2S)含量与正常小儿有何差异,并探讨其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和对照组各9例,测定其心率、血压、肺动脉压及血浆H2S含量,分析CHD患儿与对照组血浆H2S含量的差异及其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结果 CHD患儿血浆H2S含量为(32.13±2.25) μmol/L,低于对照组的(43.69±2.05) 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浆H2S含量与肺动脉压力呈明显负相关(r=-0.864 P<0.05).结论内源性H2S的下调可能在CHD继发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苏钰雯;丁亚光;张春雨;张清友;齐建光;唐朝枢;杜军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中的表达及福辛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鼠龄4~6周Balb/c纯种雄性小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假干预组(C组)、福辛普利组(D组).B~D组小鼠腹腔接种0.1 mL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模型.C、D组于注射CVB3 24 h后分别予生理盐水、福辛普利灌胃治疗,d14断颈处死小鼠,心脏石蜡切片HE染色计算病理积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3 mRNA表达.结果 B、C组心肌MMP-3表达显著上调,心肌Ⅰ、Ⅲ型胶原增生显著与A组比较(P<0.05);D组心肌MMP-3表达显著下调,与B组比较心肌Ⅰ、Ⅲ型胶原增生显著减少(P<0.05).结论 MMP-3参与VM小鼠病理过程,福辛普利能明显下调MMP-3 mRNA表达,显著减少心肌胶原增生.
作者:覃远汉;刘唐威;伍伟锋;庞玉生;胡鹏;林伟雄;李佳荃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肾上腺髓质素(ADM)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调节作用.方法 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氧组、低氧+ADM组,每组各8只.对于低氧+ADM组大鼠通过微量渗透泵皮下持续给予ADM(300 ng/h).低氧2周后,以右心导管法测定肺动脉收缩压(sPAP)和肺动脉平均压(mPAP),测量体循环平均压(mSAP),检测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比值[RV/(LV+S)].结果低氧2周后大鼠sPAP、mPAP和RV/(LV+S)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低氧+ADM组大鼠sPAP、mPAP和RV/(LV+S)较低氧组明显减低(P均<0.01),而mSAP在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微量渗透泵皮下持续给予低氧大鼠ADM,缓解了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
作者:丁亚光;齐建光;杜军保;唐朝枢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儿童期单纯性肥胖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7~14岁体质量指数(BMI)≥25的60例肥胖儿童(研究组)检测血压,并与60例同龄非肥胖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Ⅱ度肥胖儿童SBP和DBP均高于Ⅰ度肥胖症儿童(P均<0.001).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血压高于非肥胖儿童,并随肥胖程度加重而增高.
作者:王珠文;王强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病毒性心肌炎(VM)细胞模型JAK/STAT1信号通路的特异性内源抑制物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物-1 (SOCS1)及其负显突变体SOCS1(dnSOCS1)对IFN-γ抗CVB3活性影响.方法构建pEGFP-C1-SOCS1及pEGFP-C1-dnSOCS1的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转染至心肌细胞后,加用IFN-γ刺激细胞并感染病毒,采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心肌细胞中SOCS1和dnSOCS1表达,同时利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不同条件下STAT1表达水平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与转染dnSOCS1组比较,转染SOCS1组病毒滴度高,而心肌细胞存活率低,心肌细胞搏动时间短.另外在dnSOCS1组磷酸化STAT1的表达更明显.结论 dnSOCS1可增强IFN-γ体外抗病毒活性.SOCS1可为我们治疗VM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作者:陈立敏;刘亚黎;胡晓华;彭华;林雯;蒙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ELISA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川崎病60例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及CD8+百分率明显下降,CD4+百分率、CD4+/CD8+、血清IL-2及sIL-2R水平明显升高,以上免疫学指标变化在并冠状动脉病变者更为显著.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功能过度活化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作者:郑淑梅;刘文彬;王太森;张宏伟;周颖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心功能不全时血清心肌钙蛋白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6例DCM患儿进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结果心功能Ⅳ级患儿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水平(0.53±0.31) μg/L明显高于心功能Ⅲ级组(0.45±0.27) μg/L,而心功能Ⅲ级患儿组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组(0.29±0.27) μg/L,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水平随DCM患儿心功能不全发展渐升高,且与心功能不全程度呈正相关,有助于预后判断.
作者:曹黎明;秦玉明;王凤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定位及形态与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小儿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及形态(QRS波间期、电压、期前收缩指数、室性期前收缩频率等)与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室性期前收缩定位显示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多来自左室,无器质性心脏病多来自右室,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7.25 P<0.01).器质性心脏病组除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外,其他异常心电图的程度及发生率远高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8.64 P<0.01).结论小儿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对判断该室性期前收缩是否有病理意义具有参考价值,室性期前收缩外有其他明显异常心电图改变,显示有病理性意义.室性期前收缩患儿临床无症状,且心电图不伴其他异常改变者,可考虑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
作者:姚霖;陆长东;何爱兰;黄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2004年9月住院的17例青少年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人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胸片资料.结果 17例均有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减低,传导系统受累11例,心肌酶谱指标增高.结论早期诊断、急性期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是抢救青少年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生命、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
作者:王美玲;郭峻莉;安素才;王文远;马利平;王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一类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为0.7%~1.0%,我国每年新增先心病为15~20万例[1].近年来先心病诊断和治疗均获得长足进步,已有可能对各种先心病进行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手术根治.本文重点介绍先心病的内外科治疗及其进展.
作者:黄国英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