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428X
  • 国内刊号:10-1070/R
  • 影响因子:1.50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102
  • 全年订价:8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儿科学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年9期文献
  •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唯一可以改变变态反应性疾病进程的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变应原制剂质量及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使其不良反应更小、更适合临床应用.由于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是接受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佳时期,治疗效果较成人好.皮下注射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经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疗效公认;而目前已逐渐成熟的舌下脱敏治疗和皮下注射脱敏治疗的疗效一样,并得到儿童的喜爱.寻找到引起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变应原,用该抗原进行脱敏治疗方可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作者:赵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儿童食物过敏的诊治进展

    食物过敏是指由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可累及不同的靶器官,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食物过敏的发生可能与黏膜屏障功能或包括口服耐受在内的完整的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或受到破坏有关.双盲安慰剂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回避不适宜食物是食物过敏的好治疗,抗lgE是治疗严重食物过敏有效的措施.

    作者:邵洁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全球变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的发病主要与遗传和环境有关,其中环境因素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此因素通过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的辅助T淋巴细胞的3个主要亚群,即辅助T淋巴细胞(Th1、Th2)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作者:许以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急性全身过敏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全身过敏反应是指严重的迅速发生的累及2个以上脏器的即刻过敏反应,主要是由lgE介导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的活性介质和炎性细胞募集所致,可能导致死亡.临床实际发生率高于目前的统计资料,而且发生率还在上升.新的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性疾病研究所/食物过敏及急性全身过敏反应联盟诊断标准可对95%的患者作出准确诊断.肾上腺素是基本的治疗药物,常用剂量0.01 ms/kg,大0.3 mg,肌肉注射,需要时5~15 min重复使用,治疗及时与否直接影响到预后.

    作者:洪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核酸对细胞株HL60及耐药细胞株HL60/VCR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反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S-VEGF)对HL60、耐药细胞株HLb0/VCR的影响及其机制,包括基因水平的耐药相关基因(Bcl-2,Mcl-1,MDRl,MRP,GSTπ,TopoⅡα,TopoⅡβ)和蛋白水平的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表达量变化.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AS-VEGF表达真核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其转染至细胞株HL60和耐药细胞株HL30/VCR内,观察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VEGF表达量变化,RT-PCR法从mRNA水平检测细胞内耐药相关基因表达,蛋白质印迹方法从蛋白水平检测细胞表面p-gp表达.结果 1.25 mmoL/L的AS-VE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L60和HL30/VCR细胞株后继续培养24和48 h与未转染组比较均可明显抑制细胞生长,细胞生长减慢;转染组细胞48与24 h相比较VEGF、MDRI、MRP、GSTπ和TopoⅡβ的表达量均明显减少,Bcl-2、Mcl-1和TopoⅡα表达量则无明显变化;转染组HL60/VCR细胞表面p-gP表达量48与24 h相比较也明显减少.结论 AS-VEGF可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改变细胞内的微环境和细胞膜相关蛋白转运通道,降低细胞解毒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

    作者:张晓红;江和碧;郭海霞;李文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患儿NPHS2基因突变

    目的 分析中国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SDNS)汉族儿童NPHS2基因突变及其特点.方法 分别取1例SDNS患儿及其父母、弟弟(汉族)及50例尿检正常成年人外周静脉血各3 mL,枸橼酸钠抗凝,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NPHS2基因的全部8个外显子及其启动子全长,对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SDNS患儿NPHS2基因外显子5上检测到1个杂合错义突变-596AT;在NPHS2基因外显子8上检测到1个杂合同义突变 -954TC.在该患儿NPHS2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116CT纯合变异,其母亲和弟弟NPHS2基因上也检测到596AT的杂合错义突变和954TC杂合同义突变.在其父亲和弟弟NPHS2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116CT杂合变异.但患儿的父母和弟弟尿检均正常.596AT为新发现的突变,导致NPHS2基因的编码蛋白podocin的第199位的天冬氨酸(位于stomatin蛋白家族的高度保守区)变为异亮氨酸,即N199I.分析对照人群100条染色体,未发现NPHS2基因596AT突变;但检测到954TC同义突变和-116CT变异.结论 汉族肾病综合征患儿对激素依赖可能与NPHS2基因突变有关.

    作者:付荣;陈新民;余自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表达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关系

    目的 探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血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表达水平和细胞因子网络紊乱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集36例初治ALL患儿和13例健康儿童的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ELISA分别检测各组血浆IL-6和IFN-γ水平,t检验分析ALL和健康对照组IL-6和IFN-γ水平变化.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4例初治ALL患儿、13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和阳性对照K562细胞株hTERT相对表达水平,t检验比较分析初治ALL与健康对照组和阳性对照K562细胞株之间hTERT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进一步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初治ALL患儿组hTERT相对表达水平与血浆IL-6和IFN-γ水平的关系.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 仞治ALL患儿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3.27±32.05)ns/L vs(28.15±15.91)ng/L,t=4.841 P=0],但血浆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14.62±7.67)ng/L vs(24.22±10.43)ng/L,t=3.505 P=0.001].初治ALL患儿组外周血hTER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6057±0.1796 vs 0.0774±0.0219) ng/L,t=4.986 P=0,低于阳性对照K562细胞株(0.6057±0.1796 vs 0.8883±0.0472)ng/L,t=3.071 P=0.006.初治ALL患儿组中外周血hTERT表达水平与血浆IL-6水平呈正相关(r=0.683 P=0.001),与血浆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570 P=0.011).结论 初治ALL患儿hTERT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存在细胞因子网络紊乱,二者相互作用,促进ALL的发生发展.

    作者:于凡;李熙鸿;屈艺;王晓阳;母得志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病(AL)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本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46例AL患儿进行免疫学分析,取患者肝素抗凝骨髓或静脉血2 mL,采用FACSCan型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用CD45/侧向角光散射(SSC)设门分析R2内细胞,根据细胞CD45的抗原表达及细胞颗粒表达程度区分各种细胞及异常细胞群.阳性细胞≥20%为阳性.结果 46例患者中,有2例形态学误诊被免疫分型纠正.形态学不典型无法准确判断者3例,经免疫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杂合细胞白血病.32例急性髓性白血病10例(31.25%)伴淋系抗原表达;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27.27%)伴髓系抗原表达.结论 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可提高AL诊断的准确性,有利于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陈精予;吴歌;宋春鸽;杨晓煜;陈正跃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反复高热惊厥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大鼠反复高热惊厥(FS)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51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NC组,n=14),高热对照组(HC组,n=19)和FS组(n=18),热水浴法建立FS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海马匀浆BDNF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DNF在大鼠脑组织各区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LISA法测得的FS组海马BDNF水平(89.90±12.51)ng/g明显高于NC组(54.43±18.92)ng/g和HC组(64.09±15.03)ng/g(Pa<0.01),FS组大鼠各脑区BDNF阳性神经元A值亦明显高于NC和HC组(Pa<0.01);FS组分析各Ⅸ凋亡指数(AI)均明显高于NC与HC组(Pa<0.01),各区AI从高到低依次为海马齿状回(DG)区(32.65±2.14)%、CA3区(28.99±1.16)%、CAI区(24.28±0.92)%、颞叶皮层(CTL)(22.19±1.06)%,且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脑组织各区细胞凋亡程度与BDNF在脑组织各区的表达特点呈正相关(r=0.332 P<0.05).结论 反复FS后大鼠脑内BDNF表达明显增加,并且与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相关.

    作者:闫秀梅;李光乾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癎)51例自身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左乙拉西坦(Lev)作为添加治疗不同类型儿童癫(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51例不同类型耐药性癫(癎)患儿(男37例,女14例;平均年龄8.7岁)使用Lev作为添加治疗(发作形式包括复杂局限性发作20例,局限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4例,强直-阵挛发作10例,强直发作1例,肌阵挛发作6例,眼肌痉挛型2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婴儿痉挛症4例,不能分类的癫(癎)性脑病2例),原抗癫(癎)药继续服用.Lev起始剂量为20 mg/(kg·d),分2次服用,每2周增加10 mg/(kg·d),维持剂量30~40 ms/(kg·d).以治疗前3个月的发病频率为基础,平均随访6.8个月,观察发作频率变化及不良反应.6例分别因无效、发作加重、不能耐受终止Lev治疗.采用SPSS 14.0软件比较癫(癎)患儿Lev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差别.结果 有效13例,占25.5%;显效9例,占17.6%;无发作16例,占31.4%;无效8例,占15.7%;加重5例,占9.8%.Lev治疗前后发作频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Lev作为添加治疗对于儿童各型癫(癎)均有疗效,尤其对于复杂局限性发作、肌阵挛发作等具有较好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轻,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佳的抗癫(癎)新药.

    作者:翟琼香;桂娟;张宇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儿重复肾畸形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小儿重复肾畸形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6月-2007年9月60例经手术治疗的小儿重复肾畸形病例的临床资料.60例均行B超检查,确诊55例,误诊为肾上极囊肿5例.60例患儿均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均提示重复肾,其中2例上下肾部均有不同程度的肾盂积水和输尿管扩张,进一步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诊断下肾部膀胱输尿管返流、下肾部输尿管膀胱交接部梗阻各1例.结果 重复肾畸形患儿60例均行手术治疗,行上肾部切除及其输尿管切除58例,重复肾并上下肾部积水手术2例,其中1例下肾部输尿管末端梗阻致下肾部积水,上肾部输尿管囊肿,行上肾部及其输尿管切除,术后输尿管囊肿萎陷,下肾部输尿管末端梗阻解除,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复查IVP,下肾部肾盏杯口清晰,无肾积水,肾功能良好,疗效满意;另1例为下肾部输尿管返流致下肾部积水,上肾部输尿管囊肿,行输尿管囊肿切除,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术后6个月复查排尿膀胱尿道造影,膀胱输尿管返流消失,排尿正常,无泌尿系感染.结论 术前诊断不明或误诊的原因多系患儿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症状相类似而误诊为其他疾病,应强调对可疑征象的辅助检查.如重复肾畸形诊断明确,应早期手术治疗.

    作者:杨艳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儿光导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评估

    目的 评价小儿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技术的可操作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治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年龄4~13岁,拟施择期外科手术患儿10例.常规静脉麻醉诱导,通过ID为5.5 mm的成人型FOB引导将ID为7.0 mm的较粗气管导管顶在声门口,小心退出FOB(第1步);在人工通气证实气管导管是位于喉口后,经较粗气管导管向气管内插入一根合适的可通气性气管导管交换芯(VETC),沿VETC退出较粗的气管导管(第2步).然后沿VETC将润滑良好且直径合适的细气管导管插人气管内(第3步).记录整个气管插管操作所需的时间和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其采取的辅助措施,手术后随访有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结果 本组患儿10例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成功100%.在沿VETC推送气管导管时,虽然2例小儿因润滑不满意和VETC外径不合适出现了沿VETC推送气管导管困难的情况,经过相应的处理措施均被有效解决.完成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为(124.1±15.2)s.所有患者手术后随访未发现呼吸道并发症.结论 在小儿,FOB引导三步气管插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优点,该方法可有效解决无法将成人型粗直径FOB应用于小儿困难呼吸道处理的临床难题.

    作者:刘和平;廖旭;薛富善;杨泉涌;许亚超;张雁鸣;郭新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10个月,籍贯重庆,病程13a.1岁10个月以发作性面色苍白加重伴持续性黄疸为主要表现,感冒后加重,恢复后贫血能恢复至加重前水平,无白陶土样大便及尿色改变.

    作者:张军红;徐酉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运动性肌红蛋白尿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以双下肢疼痛伴肉眼血尿1d为主诉入院.患儿入院前夜间出现肉眼血尿,呈酱油色,尿量减少,下肢肿痛,行走因难,无发热、皮疹、尿频、尿急、尿痛.

    作者:康郁林;朱光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核转录因子-κB与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关系

    核转录因子-kB(NF-kB)是一个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核转录因子,调控多种炎性介质的基因转录.研究发现,NF-kB的异常活化与新生儿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黄疸等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因此,针对性地抑制NF-kB的活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敏;刘会领;陈昌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川崎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儿童发热性疾病,目前关于KD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感染、免疫紊乱和遗传易感性3个方面.目前对KD易感基因的研究多采用侯选基因的关联分析法,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免疫调节因子上.本研究分别从KD易感性、冠状动脉损伤和丙种球蛋白不敏感3个方面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展开,现就国内外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魏洪平;吴敏;朱红枫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致期前收缩的比较

    目的 比较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所致室上性和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108例VM致频发室上性(11例)或室性(97例)期前收缩且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二组,分别予普罗帕酮(56例)5~7 mg/(kg·次),每6 h一次,减少或控制后改为每8 h一次,症状消失1个月,改为2次/d再持续用药3个月停药,总疗程5~6个月.和美托洛尔(52例)2~3 ms/(kg·d),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2周,无效停药,有效持续用药3个月,总疗程4~6个月,比较二组的起效时间、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普罗帕酮组的显效率71.34%(40/56例)、总有效率91.07%(51/56例),均较美托洛尔组高(分别为40.38%、69.23%)(X2=10.572,8.211 P.<0.005),但二组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249 P0.05).普罗帕酮起效时间(8.48±6.02)h较美托洛尔短(96.21±31.24)h(P<0.05).但普罗帕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达25.0%、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达14.29%,较美托洛尔组高(分别为5.77%、1.92%)(Pa<0.05).结论 普罗帕酮与美托洛尔治疗VM所致的期前收缩,疗效均肯定,但前者更有效、起效更快.但均需注意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

    作者:乔莉娜;夏礼勤;魏丽;王晓琴;石晓青;华益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 通过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了解患儿食物过敏情况.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2月-2007年5月收住的HSP患儿74例.男40例,女34例;年龄7.6(3~14)岁.抽取HSP患儿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检测患儿血清14种食物变应原IgG水平.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分为4级:0:IgG<0.05 U/L为阴性,+:IgG 0.05-0.10 U/L为轻度敏感,++:IgG 0.10~0.20 U/L为中度敏感,+++:IgG0.20 U/L为重度敏感.结果 74例HSP患儿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其中57例结果阳性,阳性率达77.0%.1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24例(42.1%),2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16例(28.1%).3种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12例(21.1%),4种及以上食物特异性IgG升高者5例(8.7%).食物特异性IgG升高以鸡蛋93.0%高,其次是牛奶26.3%,大豆15.8%,西红柿14.0%,小麦、鳕鱼各12.3%,虾、蟹各8.8%,牛肉3.5%,玉米、大米各1.8%.结论 食物不耐受检测可作为HSP患儿寻找食物过敏原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可指导HSP患儿的饮食.

    作者:朱静;毕玉娜;孙建新;李晓忠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重庆地区1 105例变应性疾病患儿吸入性变应原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吸人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儿童哮喘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室内尘螨、花粉、真菌、嫜螂等13种常见的吸人性变应原,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5年5月-2007年1月共1 105例患儿行皮肤点刺试验(SPT).计算各种变应原阳性率,并对吸入组变应原皮试结果进行统计,采用SAS 8.1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被检查的1 105例患儿中SPT阳性者893例,占80.81%(893/1 105例).其中,阳性率在50%以上的吸人性变应原有:粉尘螨760例,占68.80%(760/1 105例);屋尘螨759例,占68.72%(759/1 105例);热带螨594例,占53.08%(594/1 105例),其他吸人性变应原阳性率均在15%以下.聚类分析将13种变应原聚为4大类.提示各类内具有某种相似性.以变应原为自变量,哮喘为应变量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粉尘螨、屋尘螨、热带螨、美洲大蠊这4种变应原可能与哮喘的发病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诸多变应原共同作用时.粉尘螨和热带螨对哮喘的发病有意义;不同年龄和性别对这13种吸人性变应原的过敏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螨类为重庆地区哮喘患儿常见的变应原,且与哮喘的发生关系极为密切.不同性别和年龄对吸入性变应原的过敏程度不同.

    作者:徐文飞;刘恩梅;周燕荣;彭斌;黄英;陈坤华;蒋永惠;李素碧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哮喘、变应性鼻炎59例对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

    目的 了解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对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04年12月-2006年2月在育英儿童医院哮喘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的患儿59例,于治疗前测定其血清屋尘螨特异性lgE(sIgE)、粉尘螨sIgE,应用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皮下注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每次免疫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在每次变应原注射前后30 min测定其呼气高峰流速(PEF).结果 尘螨sIT中59例患儿注射总次数为1 419例次,共发生全身不良反应20/1 419例次(1.41%),局部不良反应1 135/1 419例次(79.98%).患儿发生速发局部不良反应1 043/1 419例次(73.50%),11/59例(18.64%)共发生18/1 419例次(1.27%)速发全身不良反应,13/59例(22.03%)共发生92/1 419例次(6.48%)迟发局部不良反应,2/59例(3.39%)共发生2/1 419例次(0.14%)迟发全身不良反应.治疗中的PEF平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剂量递增阶段PEF平均值上升较平缓,而注射第15次后PEF平均值上升迅速.注射第12次前,治疗前后30 min PEF平均值差距不大,而注射第12次后差距明显增大.48例无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与11例有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血清总IgE(TIgE)、屋尘螨aIgE、粉尘螨slg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速发全身不良反应患儿血清TIgE、屋尘螨sIrE、粉尘螨sIgE均明显高于无速发不良反应患儿(U=2.05,2.25,2.75 Pa<0.05).结论 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SIT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办法.在起始治疗完成后,患儿平均PEF值增高明显,自觉症状开始改善.患儿治疗前血清TIgE、屋尘螨sIgE、粉尘螨sIgE值越高,在SIT治疗中发生速发全身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邱晓梅;罗芳;李孟荣;李昌崇;李迎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儿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治经过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1年以来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12例儿童AIDS或疑似AIDS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12例患儿中男9例,女3例;年龄45 d-9岁;11例患儿父母血清均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或疑似因AIDS死亡者;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并不同程度营养不良12例(100%),长期不规则发热、间断性咳嗽及肝脾大各10例(83.3%),迁延性腹泻及淋巴结大各8例(66.7%).全身性皮炎6例(50%),大脑发育不全4例(33.6%),口腔念珠菌感染3例(26.7%),中耳炎2例(16.7%);实验室检查:12例2次血清HIV抗体检测均呈阳性,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均下降,CD4+/CD8+细胞比值均降低,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均升高,3例血清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4例血培养及1例骨髓培养出马尔尼菲青真菌,大便涂片及培养4例找到真菌.死亡1例,余病例对症治疗效果差.结论 儿童AIDS潜伏期相对较短,临床表现多样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症治疗效果差.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早期诊断、早治疗,延长患儿生命.

    作者:吴杏翻;农光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CD16+表达的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16例1~11岁(男10例,女6例)健康体检儿童,KD患儿16例,10个月~10岁,男10例,女6例.治疗前(急性期)和治疗后外周血CD14+及CD14+CD16+单核细胞数,并计算CD14+CD16+单核细胞占CD14+单核细胞的百分数;KD患儿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的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D患儿16例的单核细胞数、CD14+CD16+单核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在急性期分别为(1.03±0.58)×109L-1、(12.53±5.31)%、(1.20±0.79)×109L-1.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57±0.21)×109L-1、(3.86±1.84)%、(0.21±0.10)×108L-1,急性期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5);经治疗病情好转,15例治疗前为(1.03±0.60)×109L-1,(12.83±6.51)%,(1.22±0.82)×108L-1,治疗后下降为(0.49±0.21)×109L-1、(5.07±4.77)%、(0.24±0.20)×108L-1,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a<0.01),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a>0.05).1例短期内复发KD患儿CD14+CD16+单核细胞表达持续增高.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表达的增高与临床病情变化有关.

    作者:孙飞;邱雅铮;魏扬;丁韧烨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早期诊断紫癜性肾炎的价值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in-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本院儿科住院的HSP患者33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儿保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测试对象均在入院当日采集静脉血3 mL,分别离心去上层血清,采用ELISA测定各组血清Cystain-C,金标准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尿素氮(BUN)和肌酐(Scr),同时收集2组测试对象尿液,进行尿液常规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tata 8.0软件包分析.结果 1.对照组与HSP组BUN、Scr均正常.2.尿常规检查HSP组33例标本中15例出现蛋白或血尿,阳性率45%(15/33例).3.HSP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Cystain-C[(3.83±0.83)mg/L、(3.76±1.02)mg/L]、血浆D-二聚体[(1.93±2.05)mg/L、(0.77±0.79)mg/L]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1±0.43)mg/L、(0.13±0.07)mg/L],有显著性差异(Pa<0.01).4.HSP组治疗前后血清Cystain-C无显著性差异(P>0.05).5.HSP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有显著性差异(P<0.05).6.HSP组血清Cystain-C与D-二聚体无明显相关性(r=0.187 P>0.05).结论 血清Cystain-C的检测可作为HSP肾炎(HSPN)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徐坚;冯星;钱镜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哮喘儿童597例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的意义

    目的 观察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多价食物(fx5)、混合真菌(mxl)及吸入变应原过筛试验(phadiatop)和尘螨(d1)血清特异性IgE(sIgE)阳性率及其年龄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仪UniCAP100系统的荧光酶联免疫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哮喘、CVA的597例(6个月~16岁)患儿同时进行fx5、mxl及phadialop和dl slgE测定,比较哮喘及CVA患儿中各种变应原sIgE阳性情况,并分析各年龄段的不同变应原sIgE阳性率的特点.结果 1.fx5、mxl、phadiatop、dl总阳性率分别为34.6%、30.0%、35.2%和23.5%.2.phadiatop、dl的阳性率在6~16岁组高(总阳性率为67.8%和46.3%),该年龄组phadiatop显著高于fx5和mxl的阳性率(P<0.001),fx5的阳性率在6~16岁组低(总阳性率24%),但在<3岁组显著高于phadiatop和mx1的阳性率(P<0.001);mx1的高峰阳性率发生在5岁(总阳性率53.6%).3.taxi阳性的181例中有90例患儿phadiatop阴性.4.phadiatop阳性的210例中dl阴性率为66.7%.结论 哮喘、CVA患儿中有2/3患儿血清中存在sIgE,婴幼儿期儿童以食物性变应原过敏多见,吸人性变应原过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5岁的患儿中真菌过敏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岁以后阳性率下降.尘螨和真菌是哮喘儿童主要的变应原.

    作者:宋欣;王伟;赵京;曹玲;陈育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息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标法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61例住院HSP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CD3-CD19+、CD3-(CD16+56+)、CD19+CD23+水平,并与同期19例同龄健康儿童作对照;采用速率法应用HIT蛋白自动分析仪测定其中53例HSP患儿血清IgA及其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速率法、应用OLYMPUSAU400自动分析仪测定其中45例HSP患儿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应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S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CD3+CD4+、CD4+/CD8+、CD3-(CD16+56+)明显降低(Pa<0.05),CD3-CD19+、CD19+CD23+明显升高,CD3+、CD3+CD8+无显著性差异.血清IgA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无相关性(r=0.224P>0.05),以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UmAlb/Cr)(mr/g)=30为界限,NAG以11.9 U/L为界限,分别将淋巴细胞亚群分二组,结果显示UmAlh/Cr>30与≤30组比较,NAG11.9与≤11.9组比较,CD19+CD23+均明显升高[(6.71±0.80)vs(5.78±0.46),(9.36±1.14)vs(5.44±0.50)Pa<0.05].结论 HSP急性期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活化的B淋巴细胞(CD19+CD23+)明显升高,并且其可能与肾损伤程度有一定关系.

    作者:孙建新;毕玉娜;朱静;季正华;封其华;倪征;程江;徐琴英;王丽峰;闵月;李晓忠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伤易感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相关性.方法 将南京市儿童医院收治的69例KD患儿作为KD组,体检健康的同龄儿童9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KD组69例中CAL 39例,无冠脉损伤(NCA)30例.以eNOS基因第4内含子VNTR(4或5个27 bp的碱基重复序列)多态性为检测位点,采用PCR结合30g/L琼脂糖电泳方法检测各组的基因型,统计基因频率.硝酸还原法检测各组血浆NO水平.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血浆NO水平以(x)±s表示,各组儿童的基因型和基因分布频率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KD组血浆NO水平(37.08±23.45)μmol/L高于健康对照组(34.15±16.8)μmol/L(P<0.05),CAL组(50.64±25.25)μmol/L高于NCA组(26.64±5.32)μmol/L(P<0.01),而各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差异(x2=2.534.0.212 Pa>0.05).结论 eNOS基因VNTR多态性和KD的发病及CAL间无相关,而血浆NO水平在KD血管炎和CAL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胡静;王大为;王凤鸣;秦玉明;杨世伟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硫化氢、一氧化氮变化的意义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和一氧化氮(NO)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07年1-6月在本院就诊的首次确诊为HSP的住院患儿25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体检健康者19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应用敏感硫电极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其血浆中H2S、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比较HSP患儿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及HSP患儿各型之间的差异.结果 HSP患儿血浆H2S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70.93±14.63)umol/L vs(58.17±7.40)umol/L P<0.01];HSP患者NO水平及NOS活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78.32±8.68)umol/Lvs(47.28±6.72)umol/L,(36140±5300)U/L vs(25 640±3 030)U/L P.<0.01].HSP单纯型组血浆H2S、NO水平及NOS活性均较混合型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74.29±8.52)umol/L vs(62.93±9.14)umol/L,(81.16±9.25)umol/L 138(62.33±11.89)umol/L,(52 270±8 140)U/L vs(31 970±5 990)U/L Pa<0.05].HSP组中心脏受累组与非心脏受累组比较.血浆NO、H2S水平及NOS活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7.81±7.09) umol/L vs(64.19±8.77)umol/L,(69.24±8.68) umol/L vs(63.20±11.04) umol/L,(40 420±5 950)U/L vs(36 550±5 510)U/L Pa0.05].结论 气体信号分子H2S、NO水平在HSP发病早期显著升高,且在单纯型息儿升高明显.提示气体信号分子H2S、NO可能在HSP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惠;杜军保;金红芳;王天有;李媛媛;吴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73G/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 G/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JIA患儿97例与健康对照儿童102例均于晨起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1~2 mL,应用AxyPrep血基因组DNA小量试刺盒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法扩增目的 DNA片段,内切酶(Alu Ⅰ)酶切消化产物,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MIF-173位点多态性,紫外灯下判断基因型.用频率计数法计算JIA和健康对照组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IF-173位点检测到3种基因型,JIA组MIF-173位点GG、G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4.6%(53/97)、42.3%(41/97)、3.1%(3/97),G、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5.3%(147/194)、24.7%(47/147);健康对照组未发现CC基因型,GG、G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9.4%(81/102)、20.6%(21/102),G、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9.7%(183/204)、10.3%(21/204).JIA组突变基因型(包括Gc和CC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x2=13.872 P=0),且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病的危险性为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2.79倍(OR=2.79,95%Ci 1.62~4.81 P=0).对JIA各亚型的比较发现全身型和附着点炎症相关的关节炎二型突变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5);少关节型、多关节型[类风湿因子(RF)阴性]、多关节型(RF阳性)突变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虽然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MIF-173G/C SNP与JIA有关,MIF-173C等位基因可增加JIA的易感性.

    作者:孔慧霞;彭韶;甄兴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上海地区变应性疾病患儿真菌变应原反应特点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变应性疾病患儿真菌变应原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变应原试剂,对2002年1月-2007年11月788例变应性疾病患儿行皮肤点刺试验(SPT),检测混合真菌Ⅰ(室外混合真菌)和混合真菌Ⅱ(室内混合真菌)的反应性.并比较真菌Ⅰ和Ⅱ阳性情况在性别、年龄、季节分布和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应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真菌变应原SPT呈阳性反应者99例.男68例,女31例;年龄(5.12±2.66)岁;真菌Ⅰ阳性者83例,真菌Ⅱ阳性者6例,真菌Ⅰ和Ⅱ均阳性者10例;真菌Ⅰ的反应率(11.80%)显著高于真菌Ⅱ(1.02%)(P<0.01);真菌变应原SPTT反应率和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在≤3岁患儿中反应率(19.98%)高于>3岁者(10.88%)(P<0.01);真菌变应原反应率和季节分布无明显关系(P>0.05);真菌Ⅱ引起的皮肤过敏症状的反应率(6.81%)高于呼吸道过敏症状的反应率(2.14%)(P<0.05);真菌Ⅰ引起的呼吸道过敏症状的反应率(11.86%)和皮肤过敏症状的反应率(14.7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上海地区变应性疾病患儿中,真菌变应原SPT呈阳性反应者占12.56%,以室外真菌为主.季节分布无显著差异,在≤3岁的儿童中真菌引起的过敏应受到重视,室内真菌可引起更多的皮肤过敏症状.环境控制对预防真菌过敏和改善过敏症状很重要.

    作者:杨珍;陈同辛;周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238、-30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TNF-α基因启动子-238、-30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及其各亚型间的相关性.方法 评估127例JIA患儿及106例健康儿童的临床资料.JIA的诊断和分型参照2001年国际风湿病学联盟标准.所有标本提取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TNF-α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1.JIA患儿和健康对照组TNF-α-238G和A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分布:JIA患几分别为92.9%和7.1%,健康对照组为95.3%和4.7%,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1.149P=0.284);而多关节型[类风湿因子(RF)阴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7.621 P=0.006),其与A等位基因的表达有相关性(r=0.174 P<0.05).2.JIA患儿和健康对照组TNF-α-308 G和A等位基因表达频率分布:JIA患儿分别为94.1%和5.9%;健康对照组为95.3%和4.7%.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322 P=0.571);而多关节型(RF阴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X2=7.621 P=0.006),其与A等位基因的表达有相关性(r=0.174 P<0.05).结论 TNF-α基因-238、-308位点A型基因在JIA关节损害中具有一定作用,为TNF-α在JIA治疗中提供间接依据.

    作者:甄兴刚;彭韶;曹玉举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川崎病的诊断

    美国多学科委员会(美国风湿热、心内膜炎和川崎病委员会、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委员会、美国心脏协会)的专家被召集修订美国心脏协会关于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的建议,后由美国儿科学会签署.该文对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尤其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订.

    作者:易岂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川崎病的诊断治疗现状

    川崎病(KD)目前已成为常见的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有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于探讨.本病病因末明,目前趋向于感染、遗传易感及细菌超抗原介导学说.诊断标准几经修订,目前多沿用日本2002年修订的第5版诊断标准.关于不完全性KD的诊断、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也做了阐述.治疗目的是控制全身血管炎性反应,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性阻塞.阿司匹林仍为本病首选药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国际上推荐单剂量为2 g/kg,国内有报道单剂量1 g/kg也可达到同样效果.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尚有不同看法,虽不是治疗禁忌,但也不是首选用药.就KD的预后、随访及展望也做了阐述.

    作者:陈新民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疗效观察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多发病,而发热是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高热婴幼儿可能发生惊厥,使家长焦虑不安.

    作者:高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