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至今尚无疫苗预防.现就手足口病的对症支持、抗病毒药物、丙种球蛋白、于扰素、中成药治疗,对脑炎、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综合治疗措施,以及隔离、消毒、手卫生、健康教育、疫情登记报告制度及预后作一介绍.
作者:李昌崇;贺孝良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疱疹或丘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引起该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个血清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常见.这些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各年龄人群对其普遍易感,但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多,男童多于女童.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3岁以下手足口病患者更易出现严重病例.
作者:王亚亭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诊治对控制其传播流行至关重要.
作者:农光民;刘艳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尿路畸形并尿路感染(UTI3)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1987年1月-2008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澳门特区镜湖医院和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13例先天尿路畸形患儿,并对其进行尿常规、尿沉渣镜检及尿培养,确诊合并UTI患儿95例,并对合并UTI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5例先天尿路畸形并UTI患儿中,男31例,女64例;<5岁70例(73.69%);发热24例(25.27%);上尿路感染12例(12.64%),反复感染3次以上18例(18.95%).其中膀胱输尿管返流20例,孤立肾囊肿15例,单侧重肾重输尿管13例,孤立肾伴肾盂重度积水、后尿道瓣膜各8例,肾发育不全7例,多囊肾6例,双侧重肾重输尿管、肾旋转不良各4例,膀胱憩室、异位肾各3例,髓质海绵肾2例,输尿管囊肿、输尿管膀胱交界部狭窄各1例.结论 先天尿路畸形与UT1密切相关,凡尿检异常或发热的婴幼儿应作尿培养及相关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先天尿路畸形合并UT1以便予以及时治疗,避免终未肾病的发生.
作者:郭毅;熊嗣玉;黄凯风;吴燕祥;栾江威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小儿骨硬化病的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本院内科2002年8月-2007年6月收治的以非骨骼系统为首发表现的骨硬化病患儿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病患儿贫血及肝脾大表现突出,血象有类白血病反应.4例均有轻至中度贫血.2例血液系统指标异常,1例血生化存在钙磷代谢指标异常;2例有佝偻病表现;1例表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住院期间仪例1进行骨髓穿刺,进针困难、干抽.病例确诊均依赖骨骼影像学检查.4例患儿均对常规的内科治疗反应欠佳,随诊均已死亡.结论 骨硬化病是一种少见的骨骼系统发育异常疾病.婴儿期发病时骨折的特异性表现不典型,而多以非骨骼系统为首发表现,应与原发性内科疾病进行鉴别.了解其临床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可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防止误诊.
作者:雷梅芳;张玉琴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05年9月-2008年12月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70例,分成2组(各35例).观察组镇痛时程≥4 h,用药量≥25 mL;对照组镇痛时程<4 h,用药量<25 mL.第一产程宫颈口开大2-3 cm时,实施硬膜外麻醉镇痛术,记录镇痛时程,产妇血压(BP)、脉搏(P)、脉搏氧饱和度[Sp(O2)]、胎儿活动情况和胎儿娩出时Apgar评分.结果 二组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效果满意,镇痛时产妇BP、P、Sp(O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镇痛局麻药量较多,镇痛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二组娩出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中镇痛时间≥4 h,用药量≥125 mL,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易发生窒息.
作者:刘芝建;都君君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合并眼外肌麻痹症状的先天代谢缺陷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方法 对9例先天代谢缺陷病合并眼外肌麻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测、尿液气相色谱-质谱连用分析、肌肉活检、线粒体基因检测、影像学及电生理榆查.结果 9例患儿中,仅1例由家长提供视物不清病史.患儿均存在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5例惊厥,3例昏迷,2例表现为走路不稳伴步态僵硬,1例出现行为异常.血液学检测发现3例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4例血乳酸升高,3例心肌酶谱升高,2例血极长链脂肪酸升高,1例尿铜及血铜蓝蛋白异常.9例患儿头颅MRI检查呈不同形式改变;8例行视频脑电图榆测,2例正常,6例异常,其中表现为慢波背景伴癫(癎)性放电3例,慢性背景2例,癎性放电1例.3例患儿ECG检查出现异常.2例患儿肌肉活检异常.2例线粒体基因检测阳性.结论 眼外肌麻痹是先天代谢缺陷病的症状之一,对于临床出现此症状的患儿要考虑到代谢病的可能,及早筛查,避免漏诊.
作者:彭晓音;王立文;李尔珍;朱彦丽;陈倩;吕凌云;王昕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影响颞叶癫(癎)患儿海马组织中神经元丢失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55例通过脑电图、临床表现及病理诊断为颞叶癫(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正常的海马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N-乙酰天门氨酸/胆碱加肌酸复合物(NAA/Cho+Cr)比值低值为0.72,低于此值0.05为异常,分为神经元无丢失组(A组)和神经元丢失组(B组),对二组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颞叶癫(癎)患儿海马组织中神经元丢失的发生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有海马神经元丢失47例,总发生率85.45%.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癫(癎)家族史、有无先兆、有无损伤因子、用药种类(单药或联合用药)与癫(癎)患儿海马神经元的丢失程度无关,而发病年龄(≤3岁)、发病病程(>2 a)、发作频率(≥1次/月)、发作持续时间(≥60 s)、发作类型(全身性发作)为其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类型为海马神经元丢失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磁共振波谱能够无创地检测到海马神经元的丢失,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癫(癎)患儿海马神经元丢失的发生与发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类型等有关,因此对癫(癎)患儿早期干预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罗景华;任榕娜;杨朋范;钟群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生殖腺外恶性生殖细胞瘤患儿进行术前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7年3月本院收治的生殖腺外恶性生殖细胞瘤患儿20例,术前均予以化疗,方案1为改良PEB:顺铂(P)加依托泊苷(E)加平阳霉素(B),方案2为VAC:长春新碱(V)加放线菌素D(A)加环磷酰胺(C),平均化疗16周,化疗结束后行肿瘤切除术,术前复查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与化疗前对比,术后对患儿定期随访.结果 20例患儿均接受术前化疗加手术切除加术后辅助化疗,手术切除率100%,手术过程顺利;14例化疗后肿瘤体积与化疗前对比缩小超过50%,临床有效率为70%;15例患儿化疗后AFP水平明显降低,占75%;术后随访15例患儿无瘤生存超过2 a,占全部患儿75%,其中5例存活超过5 a.结论 生殖腺外恶性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器官.给手术切除带来难度,对患儿给予术前化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术中出血,明显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血清AFP水平,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可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作者:杨维;王焕民;秦红;祝秀丹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内分泌因素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隐睾发病中的作用,并评价其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对24例舣侧隐睾患儿术前1周(术前隐睾组)及术后6个月(术后隐睾组)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及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同样方法测定24例单侧斜疝患儿(对照组)术前1用血清T、E2、FSH水平.3组间行两两比较,结果分别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前隐睾组患儿血清T、E2、FS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3.130,5.291,2.111Pa<0.05);术后隐睾组血清T、E2、ES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02,3.403,2.435 Pa<0.05).术前隐睾组血清T、E2水平与术后隐睾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43,2.119 P2<0.05),二组血清F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4 P>0.05).结论 双侧隐睾患儿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异常,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可靠,有利于睾丸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海水;何燕;李文林;穆振国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新生儿脑损伤如新生儿HIE、颅内出血等可发生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滞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对新生儿脑损伤进行早期诊断、早期评估神经系统后遗症,并进行早期康复干顶,有利于改善预后.针对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榆查(CT、MRI、超声)改变与新生儿脑损伤预后评估的关系进行文献复习.着重阐述新生儿HIE、颅内出血头颅CT、MRI、超声等影像学改变与预后评估的关系.
作者:喻韬;罗蓉;母得志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近2.5 a上海地区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7例流脑患儿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检验结果等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对明确分群的A、B、C 3群流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近2.5 a上海地区儿童流脑主要呈散发流行.以每年2-4月份为流行高发季节,发病者以外来儿童居多(92.6%).临床表现以普通型为主(占74.1%),暴发型占25.9%.14株脑膜炎球菌血清学分群和2例脑脊液脑膜炎球菌PCR分群结果为A群4例,B群4例,C群8例.A群流脑均无疫苗接种史,暴发型占25.0%,50.0%有皮肤淤点淤斑,皮肤坏死25.0%,50.0%有中枢并发症.B群流脑无暴发型,皮肤淤点淤斑少,且轻(仅1例),但极期抽搐多见(75.0%),均有中枢并发症,个别有后遗症.C群流脑62.5%已接种A群流脑疫苗,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皮肤淤点淤斑占87.5%,皮肤坏死占50.0%,恢复期免疫性发热占75.0%,中枢并发症占12.5%.结论 1.目前流脑在上海地区儿童中呈散发流行,以外来儿童发病为主.2.A群流脑临床表现典型,B群流脑易并发硬脑膜下积液和脑室膜炎,C群流脑多见,临床暴发型比例高,主要为休克型,恢复期免疫性发热多见.应重视C群脑膜炎球菌的预防接种.
作者:陆怡;王晓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肺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MPP患儿血清MP特异性抗体MP-IgM.采用瑞士EasyOneTM Spirometer肺功能仪测定MPP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用力肺活(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大呼气率(FEV1/FVC%)、人呼气峰流速(PEF)、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75%)、用力呼气25%流速(FEF25%)、用力呼气50%流速(FEF50%)、用力呼气75%流速(FEF75%),并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 30例患儿急性期FVC、FEV1、FEV1/FVC%、PEF、FEF25%~75%、FEF25%、FEF50%、FEF75%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以PEF、FEF25%~75%、FEF25%、FEF50%、FEF75%下降较为明显,均值中FVC<80%,FEV1<80%,FEV1/FVC%>75%.恢复期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除FVC外,其他各项指标与急性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a<0.05).MPP高滴度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肺功能指标均较低滴度组降低,仅急性期FEV1、FEF25%~75%、FEF75%三项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1<0.05).结论 MPP患儿急性期大、小呼吸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以小呼吸道损伤较为明显,多数患儿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恢复期肺功能明显改善.MP抗体滴度明显增高者可能有更为严重的肺功能损伤.
作者:李芳;聂亚玲;常宏宇;王颖;张霞;曾立;赵丽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3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80例,对所有入选对象取咽拭子,行MP培养,直接对咽拭子及培养阳性标本应用巢式PCR技术扩增23S rRNA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行电泳检测及DNA测序分析;并根据扩增基因测序结果足否有基因突变分为耐药组和敏感组,比较2组患儿在就诊前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情况,门诊与病房MP耐药率是否存在差别.结果 直接对咽拭子23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电泳、测序,阳性32例,经MP分离培养阳性并经测序鉴定证实MP 8例,其中1例咽拭子培养结果阳性而直接咽拭子PCR结果阴性,MP阳性总数33例.DNA测序结果与标准株序列相同16例,余17例存在23S rRNA V区碱基点突变:A2063G突变10例,A2064G突变3例,A2067G突变2例,A2063T突变、G2062A突变各1例.2组患儿在就诊前是否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909),门诊与既往病房MP耐药率亦无显著差异(P=0.459).结论 MP耐药突变位点仍以A2063G突变为主.存在少数A2064G突变,新发现了A2063T、A2067G、G2062A位点突变,可能与耐药相关.
作者:李靖;崔菲菲;辛德莉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北京地区儿童皮肤软组织感染(SSTI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状况.方法 对2008年9月-2009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外科门诊922例SSTIs患儿进行现场调查,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住址、感染发生部位、临床诊断、抗生素使用情况和诱发因素等,采集脓液标本行SAU分离培养,菌株鉴定采用乳胶凝集试验,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SAU的小抑菌浓度(MIC),用WHONET 5.4统计软件分析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 分离出SAU 298株,分离率为32.3%,分离率较高的部位是甲沟和脐部;SAU感染男女比例为1.87:1.00;好发年龄为11 d~3岁,占总数的57.7%;脓肿常见(31.54%),其中以颈部多(39.4%);SAU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为85.2%、71.1%、63.7%、55.6%,MIC50分别为0.50、256.00、128.00、8.00,MIC90分别为16、>256、>256、32;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15%,MIC50、MIC90处于较低水平;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菌株.结论 SAU引起的儿童SSTIs男多于女,好发于婴幼儿,脓肿多见;SAU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王群;杨永弘;耿文静;吴德静;袁林;俞桑洁;沈叙庄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可溶性IL-2受体(sIL-2R)榆测在EB病毒(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S)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儿科诊治的HS患儿21例,分为复发组(6例)和缓解组(15例),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患儿血清sIL-2R EBV抗体4项[EBV壳抗原(VCA)-IgM、VCA-IgG、EBV早期抗原(EA)-IgG和EBV核抗原(EBNA)-1-IgG],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患儿血浆EBV-D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其淋巴细胞哑群(CD3+、CD4+、CD8+、CD19+、CD56+)水平.结果 Hs患儿21例sIL-2R水平均超过2 400 ×103U/L;复发组和缓解组sIL-2R水平在初治时和诱导治疗结束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维持治疗阶段缓解组slL-2R水平明显下降(5 780×103U/L),与同期复发组(8 970×10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患儿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8+[(75.73±3.28)%]增高,CD563[(9.23±3.18)%]和CD4+(9.23±3.34)%]降低,在治疗期症状缓解后仍未恢复,复发组和缓解组组问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儿EBV DNA PCR阳性,复发组和缓解组均有从低拷贝数至高拷贝数的病例,缓解治疗结束和维持治疗阶段仍可检测到EBV DNA[(3~4)×108copies/L],同期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组和缓解组EBV VCA-IgM、VCA-IgG和EA-IgG从初治期到维持治疗阶段均无明显差异,EBNA-1-IgG在维持治疗阶段部分转阳性.结论 结合EBV DNA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追踪检查slL-2R水平有利于区分HS的病情发展.
作者:夏焱;檀卫平;刘勇;陈肖嫦;黄维肖;李文益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不同时期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的变化规律,探讨IM急性期免疫失衡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采集IM患儿急性期,病程1、3、6个月,及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静脉血各2 mL,分别加入不同荧光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藻红蛋白-花青苷5(CD3-PC5)、异硫氰酸荧光素(CD4-FITC)、藻红蛋白(CD8-PE)及藻红蛋白-德州红-X(CD3-ECD)、CIM-PE、CD25-FITC)],然后裂解红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组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CD4+ CD25+、CD3+、CD4+、CD8+细胞的表达率.结果 1.IM急性期CD4+ CD25+[(4.42 ±1.70)%]、CD4+±[(14.84 ±5.03)%]及CD4+/CD8+(0.25 ±0.13)明显降低,CD3+[(82.55±5.49)%]、CD8+[(66.17 ±8.10)%]明显增高,与1、3、6个月患儿及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a<0.001);2.病程1个月CD4+ CD25+[(6.81±1.84)%]恢复,达健康对照组水平[(7.85±1.97)%](P>0.05),CD4+ CD25+3个月[(6.60±1.93)%]和6个月[(8.02±2.5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3.病程6个月[CD3+(67.98 ±8.01)%,CD4+(32.81±6.79)%,CD8+(33.96±7.37)%,CD+/CD8+(0.93±0.31),与健康对照组[CD3+(65.04±6.50)%,CD4+(35.98±4.19)%,CD8+(30.72±16.51)%,CD4+/CD8+(1.18±0.35)]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IM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衡,CD8+优势明显,CD4+ CD25+ Treg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可能是IM急性期免疫失衡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强;董巍;房俊;李晶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TBM)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01例TBM患儿临床资料.以近期预后为应变量,接种卡介苗、住院时间、临床分期等13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用累积Logit模型先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选入标准为P<0.05,剔除标准为P>0.05).对早期脑疝患儿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和小采用VPS的转归行Wilcoxon秩和检验.采用SAS 8.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接种卡介苗、住院时间、抗结核治疗、辅助使用糖皮质激素、鞘内注射为保护因素(OR<1P<0.05),临床分期、抽搐、肢体瘫痪、脑积水、意识障碍为危险因素(OR>1 P<0.05),年龄、颅神经麻痹、脑脊液蛋白水平与预后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示住院时间为保护因素(OR<1 P<0.05),临床分期、肢体瘫痪,意识障碍为危险囚素(OR>1 P<0.05).早期脑疝患儿采用VPS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率(Pa<0.05).结论 住院规范治疗的时间越长预后越好,临床分期越晚,肢体瘫痪、意识障碍越重,预后越差,早期诊疗、规范住院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敏;朱朝敏;陈军华;黄延风;刘泉波;幸琳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麻疹疫苗广泛接种后,近年儿童麻疹新出现的流行病学趋势及新出现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本院近3 a收治的128例麻疹患儿,总结其年龄分布、地区分布、疫苗接种等流行病学特点,同时总结临床表现、病情程度、并发症、误诊情况等临床特点,分析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城市患儿中90%为单次接种疫苗者,其中3~8岁学龄前儿童及<8个月婴儿发病率升高,分别占35%及27%.<8个月龄婴儿中67%的母亲为疫苗接种者.城市患儿中轻型麻疹及异型麻疹比例分别占59%及27%,早期误诊率高达40%.农村患儿中68%未接种疫苗,86%为典型发病年龄儿童,61%为典型麻疹,7%为重型麻疹,28%为轻型麻疹.128例中,轻型麻疹及异型麻疹比例明显升高,分别占41%及16%,典型麻疹仅占37%.128例中表现为典型麻疹皮疹者占56%,有柯氏斑者82%,3~4 d 出疹者77%,出疹期发热加剧者100%,自上而下出疹者89%,有疹退后色素沉着者93%,有疹退后脱屑者81%.结论 小月龄婴儿及单次接种疫曲的学龄前儿童成为疫苗时代麻疹的新兴高发人群,以轻型麻疹及异犁麻疹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表现中以皮疹形念及出疹时间为多变,出疹时发热加剧的特点极少变化.对母亲为疫苗免疫接种者的婴儿建议将麻疹疫苗仞次接种时间提前,对学龄前儿童建议适当提前疫苗复种时间.
作者:谢咏梅;汪志凌;高珊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小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失败比例、原因及补救措施.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7月在本院儿科就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儿童1 360例,其中抗-HBs阴性或抗-HBs滴度在0~10 IU/L的免疫失败儿童286例.将286名儿奄随机分为5组:A组:单纯增加免疫次数,即再接种3次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剂量为10μg/次;B组:再接种3次,但剂量加倍,即20μg/次;C组:除再接种3次外,同时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D组:再接种3次,但改用(CHO细胞)乙肝疫苗;E组为对照组,不予再次免疫.A、B、C、D 4组均按0、1、2个月程序接种.结果 小儿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失败率为21.03%,引起接种失败的原因有免疫功能低下[218例(76.22%)],反复呼吸道感染[192例(67.13%)],滥用激素[140例(48.95%)],锌缺乏[129例(45.10%)],贫血[108例(37.76%)],被动吸烟[80例(27.97%)],母亲为慢性乙肝或HBV携带者[63例(22.03%)],早产[54例(18.88%)],肥胖[38例(13.29%)],营养不良[29例(10.14%)].再免疫后,A、B、C、D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0.00%、96.47%、99.08%、95.83%,C组阳转率高,与其他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a<0.05).结论 通过免疫疗法、补锌、补铁、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产前产后联合阻断母婴传播、合理喂养、规劝父母戒烟等措施后,针对个体制定复种计划,以达到高水平复种成功率,使本地区乙肝发病率降至低水平.
作者:孙弿;周仁仙;高兰平;钱迟华;钱月芳;汤华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总结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 对2008年4月20日-5月10日阜阳市人民医院HFMD门诊诊治的667例HFMD患儿(男436例,女23I例;年龄6个月~14岁)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7例患儿中613例(91.90%)患儿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其中54例(8.09%)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皮疹累及臀部523例(78.41%).发热551例(82.60%),其中低热331例(60.07%),中度发热182例(6.53%),高热36例(6.53%).血WBC计数正常474例(78.09%),轻度减低24例(3.95%),以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相对增加;WBC增高109例(17.90%),其中WBC(13.5-18.0)×107 L-1 73例(12.03%).发病年龄6个月~14岁,其中1~5岁,618例,占96.25%.667例中男436例,女231例.农村495例,城市172例.经抗病毒和及时对症治疗均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HFMD可形成大流行,及时有效隔离,综合治疗,可控制本病流行.
作者:赵敏;孙素欣;赵晓蜂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免疫病理类型与其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3年2月-2008年12月本院行肾组织活检的62例HSPN患儿的临床分型、病理分级、免疫病理分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免疫荧光检杳结果,将免疫病理分为5型,并分析不同免疫病理分型的HSPN患儿在临床分型、病理分级上的分布特点.结果 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多见(37.09%);病理分级以Ⅲb级多见(45.16%);免疫病理分型以IgA加IgG加IgM沉积型多(37.09%).不同免疫病理类型的HSPN在临床分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gA加IgG加IgM沉积型与其他免疫病理类型在病理分级上比较,其表现为Ⅲb~Ⅵ级的比例较高(P<0.05),有IgM沉积者(IgA加IgM沉积型和IgA加IgG加IgM沉积型)与无IgM沉积者(单纯IgA沉积型及IgA加IgG沉积型)在病理分级上比较,前者表现为Ⅲb~Ⅵ级的比例较高(P<0.05);伴C3沉积的病例Ⅲb~Ⅵ级的比例较无伴C3沉积者高(P<0.05).结论 HSPN的免疫病理类型与临床分型之间无相关性,与其病理分级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程江;宋晓翔;王丽峰;朱雪明;封其华;李晓忠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巨细胞病毒(CMV)肝炎婴儿血浆肠血管活性多肽(VIP)水平,探讨其与肝损害、胆汁淤积及胆道闭锁的关系.方法 将2008年8月-2009年5月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2例CMV肝炎婴儿分为肝炎组13例(男8例,女5例),瘀胆组15例(男8例,女7例),肝胆组20例(男11例,女9例),胆道闭锁组14例(男7例,女7例).健康对照组14例,男8例,女6例.母乳性黄疸组15例,男7例,女8例.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CMV肝炎患儿及母乳性黄疸患儿和健康婴儿血浆VIP水平.结果 肝炎组患儿血浆VIP水平为(61.75±8.30)ng/L,高于健康对照组[(41.83±9.30)ng/L](P<0.05);瘀胆组患儿血浆VIP水平为(63.73±3.54)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母乳性黄疸组患儿血浆VIP水平(35.16±10.14)n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胆组患儿血浆VIP水平[(53.62±4.00)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胆道闭锁组患儿血浆VIP水平为[(20.27±9.00)ng/L]显若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血浆VIP水平增高既是CMV肝炎患儿肝损害的结果,又是促进胆汁瘀积的原因.增加胆道闭锁患儿血浆VIP水平,可能通过抑制肝胆自身免疫反应,减轻肝胆系统损伤,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作者:杨辉;金玉;郝理华;李玫;何祖慧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催乳素(PRL)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活化T淋巴细胞的影响,探讨PRL在T淋巴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25μg/L的PRL与500μg/L的溴隐亭(Brc)单独或联合刺激5 mg/L ConA诱导活化的CD4+ T淋巴细胞系JurkatE6-1细胞,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ConA组、ConA和PRL联合刺激组(PRL组)、ConA和Brc联合刺激组(Brc组)、ConA和PRL及Brc联合刺激组(PRL-Brc组),药物刺激48 h后,Trizol法提取Jurkat E6-1细胞总RNA,反转录后,利用PCR技术检测TNF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基因的表达,利用反转录酶PCR技术检测TNF超家族成员4(TNFSF4)和相对分子质量为37 000的杀伤特异性分泌蛋白(KSP37)基斟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ConA组比较,PRL组和Brc组活化T淋巴细胞TRAF6、TNFSF4、KSP37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Pa<0.05);与PRL组和Brc组比较,PRL-Brc组可明显逆转PRL对活化T淋巴细胞TRAF6、TNFSF4、KSP37基因表达的抑制(Pa><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RL-Brc组可明显抑制活化T淋巴细胞TRAF6基因的表达(Pa<0.01),KSP37及TNFSF4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a>0.05);与ConA组比较,PRL-Brc组町明显抑制活化T淋巴细胞TRAF6、TNFSF4、KSP37基因的表达(Pa<0.01).结论 生理浓度的PRL可以通过抑制活化T淋巴细胞中TRAF6、TNFSF4、KSF37的表达参与T淋巴细胞应答;Brc可通过拮抗PRL对活化T淋巴细胞的TRAF6、TNFSF4、KSP37的抑制用于治疗PRL引起的疾病.
作者:牛志国;石瑛;宋向凤;毛兰芝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预测人偏肺病毒(hMPV)融合蛋白N-糖摹化位点,构建N-糖基化修饰突变体.方法 NetNGlyc1.0 Server神经网络软件预测hMPV 4个亚型代表株F蛋白氨基酸序列的N-糖基化位点;根据预测结果针对性地没计突变引物,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定点突变,从而获得特定位点去糖基化的F基因,包括单位点突变体、双位点突变体及三位点突变体;双酶切鉴定、基因序列分析重组质粒,明确N-糖基化修饰突变体构建是否成功.结果 hMPV 4个亚型代表株F蛋白氨基酸序列从N端起第57、172、353位均存在可能性大于50%的N-糖基化位点.构建hMPV F蛋白7个不同的N-糖基化修饰突变体,并通过序列分析测定证实重组突变质粒构建成功.结论 hMPV F蛋白的N-糖基化位点保守,不同亚型的代表株有相同的糖基化位点,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成功构建了糖基化突变体重组质粒.
作者:谢琴芳;赵晓东;张琴;黄路;毛华伟;赵耀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小儿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照WD诊断标准,对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2~13岁)以小同器官损害为首发症状的WD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榆查、误诊情况和治疗及预后作回颐性分析.结果 首发症状以肝功能受损为主者33例,以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者3例,同时以肝病和神经系统为主者1例.有明确家族史者2例.6例误诊患儿中误诊为肠梗阻1例,胆石症、肾炎各2例,腹泻病1例.检查角膜K-F环37例,阳性3例.实验室检查AIJT>40U/L者32例,24 h尿铜>100μg/24 h 37例,清蛋白<40 g/L 21例,铜监蛋白<0.2 g/L 37例.9例血氨>45μmoL/L,尿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在肝损害患儿中可见乳酸和半乳糖醇,在肾损害患者中可见多种氨基酸.肝损害严重时血浆串联质谱分析可见多种氨基酸水平升高.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脾大26例,肝脏CT检查密度异常3例,头颅CT或MRI检查信号异常4例.行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提示慢性肝炎并结节性肝硬化1例.37例患儿予低铜饮食,青霉胺驱铜及葡萄糖酸锌治疗,32例明显好转,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 W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血氨、GC-MS和血浆串联质谱分析可作为反映病情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冬梅;刘丽;程静;李秀珍;周志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2009年发布的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中关于血液动力学参数监测及治疗选择的机制、循证医学证据及目前建议,包括灌注压和心排出量、上腔静脉氧饱和度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同时对静脉通路的选择、液体复苏、机械通气、镇静与镇痛等休克治疗方法进行分析与推荐.
作者:梅小丽;陈冬梅;李灼;王昊飞;陈俊;喻文亮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美国危重医学会于2009年发布了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该版继续强调了根据不同年龄的分阶段治疗目标,现主要围绕该目标,针对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断,第1小时复苏及后续巩固治疗从预期目标、监护、治疗方案等方面作了具体建议.
作者:葛许华;贲晓明;李灼;蔡爱东;梅小丽;喻文亮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美国危重医学会于2009年发布的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改版继续强调了根据年龄不同的分阶段治疗目标,其核心内容:第1小时的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主要目标是维持正常的心率、血压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后期ICU血液动力学支持主要目标是维持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和心脏指数3.3~6.0 L/(min·m2).现主要介绍围绕该目标的小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判断,监护和治疗流程.
作者:蔡爱东;李灼;梅小丽;葛许华;喻文亮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美国危重医学会于2009年发布的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主要涉及其中的心血管相关药物,现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结合临床研究介绍了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血管加压素、葡萄糖、钙、甲状腺和氢化可的松的作用机制、剂量范围和注意事项,同时介绍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作者:陈冬梅;李灼;王昊飞;梅小丽;陈俊;喻文亮 刊期: 2009年第22期
2002年,美国危重庆学会发布了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5年来,该指南已为全球儿科界广泛接受.美国危重医学会2009年又发布了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新版在复苏液体的比例,血管活性药、激素以及体外膜肺的应用上都作了更新.现将着重介绍该指南的制定过程、更新内容和目前更新所依据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李灼;王昊飞;陈俊;陈冬梅;梅小丽;喻文亮 刊期: 200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