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导致于足口病,部分患儿可出现脑膜脑炎、心肌炎和支气管肺炎等.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患者多为1~6岁婴幼儿.若患儿血清抗肠道病毒71型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即可明确诊断.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
作者:杨绍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膳食纤维(DF)对维护人的消化道功能和结构有重要作用.现代的DF定义强调食物中DF对人体的营养价值,将生理学功能相似的物质均归为DF,即不能在小肠内消化吸收、可进入结肠发酵的物质,故包含一些既往不被认为是DF的物质,如低聚糖、抗性淀粉、不能被消化的单糖、双糖等.婴儿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未完全消化吸收的糖类则可能进入结肠发酵发挥作用.乳汁中未能被消化吸收的乳糖、丰富的低聚精或食物中未消化吸收的淀粉是小婴儿的DF来源.婴儿后期肠道功能逐渐发育成熟,肠道缺乏从乳类来的DF(主要是未消化的乳糖),食物中末消化吸收的淀粉减少,需要逐渐引入含一定量DF的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否则可发生便秘.
作者:李俊;黎海芪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常导致婴幼儿腹泻或腹泻迁延不愈,影响其摄人乳制品,危害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近年来,在乳糖不耐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了解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症的分类、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及治疗,对维持婴幼儿健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永坤;杨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叶酸(盐)是人类健康、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作为辅助因子或辅酶,叶酸在基因组的维持与修补、基因表达的调控、氨基酸代谢、髓鞘生成与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儿茶酚胺及褪黑素的合成中起关键的生物作用.其缺乏可导致从受精前确定的遗传综合征(如21三体综合征)、胚胎形成过程发生的畸形(如神经管缺陷)到出生获得的并可能成为进行性的脑病(如脑叶酸缺乏病,共至成人的缺血性脑卒中、痴呆及抑郁等神经变性和神经精神病).其中大部分是可以治疗或预防的,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警惕和重视.
作者:梁承玮;俞雅珍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伴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和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2005年5月-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6例CHD伴EFE和NVM患儿的临床表现、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CHD伴EFE和NVM的诊断依据超声心动图表现,治疗方案以CHD及EFE的治疗方案为主.结果 3例行手术治疗[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1例,主动脉弓成形术2例(其中1例同时行PDA结扎术)].5例(包括手术治疗的3例)在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控制且稳定后好转出院;1例心力衰竭严重者自动出院.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CHD伴EFE和NV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通过手术治疗、强心、利尿、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及免疫抑制治疗使该类疾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作者:蔡华波;李志川;徐明国;袁秀丽;孟祥春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平板运动试验对川崎病(KD)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T2100活动平板对本院2008年4月-2009年4月诊断为KD且存在冠状动脉损害的32例患儿进行平板运动试验.男27例,女5例;年龄4.5~14.0岁.均符合KD诊断标准,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存在冠状动脉损害.结果 32例患儿除2例出现严重面色苍白,体力不支不能耐受外,余3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ST段改变:其中出现ST段改变达到阳性标准14例;出现ST段改变未达到阳性标准8例;出现收缩压下降≥10 minHg(1 mmHg=0.133 kPa)5例;出现典型心绞痛3例.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岛度相关.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用于KD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的随访与诊断,可重复多次检查,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作者:曹黎明;秦玉明;周凯;王凤鸣;钱建华;赵乃峥;龚晓平;朱善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对有热性惊厥(FS)和(或)癫(癎)家族史的儿童失神癫(癎)(CAE)患儿进行γ氨基丁酸A(GABAA)受体γ2亚单位基因(GABRG2)进行突变筛查,探讨GABRG2基因是否是CAE的易感基因.方法 收集30例有PS和(或)癫(癎)家族史的CAE患儿(男17例,女13例;发病年龄3岁~10岁6个月)的家系资料,采集患儿及患儿父母的外周血并抽提DNA,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其GABRG2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 30例有FS和(或)癫(癎)家族史的患儿家系中,共有71例受累者.其中仅表现为FS 16例,CAE 30例(其中6例有FS病史,12例有PS家族史,15例有癫(癎)家族史,3例同时有FS和癫(癎)家族史),失神发作7例(其中3例失神发作前有FS病史),分类不明的癫(癎)18例.30例CAE患儿均未发现GABRG2基因突变,但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315T>C、208T>C和588C>T为已知的SNP,IVS+8C>A为新发现的SNP.结论 有FS和(或)癫(癎)家族史的CAE患儿,GABRG2基因不是其主要易感基因.
作者:马秀伟;张月华;孙慧慧;潘虹;吴沪生;许克铭;吴希如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的食物不耐受情况及忌食不耐受食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孤独症患儿82例为孤独症组,健康儿童2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二组血清14种食物过敏原IgG水平,并加以比较,对食物过敏原结果阳性的患儿忌食不耐受食物.结果 孤独症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忌食不耐受食物后,孤独症组患儿症状较治疗前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测定有助于及早发现孤独症患儿的食物不耐受,忌食不耐受食物对治疗孤独症有一定意义.
作者:耿香菊;吴丽;宋丽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痢(BECTS)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方法 对2003年7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癫(癎)门诊就诊的35例BECTS患儿的临床资料、EEG结果、药物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5例BECTS患儿的起病年龄为2.5~14.0岁,其中6~10岁为发病高峰(62.9%).表现为局限性发作22例:一侧面部抽搐、流涎、咽喉发声、肢体强直或阵挛,部分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仅表现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者13例.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26例仅在睡眠期(包括午睡)发作,且多出现于入睡后不久或清醒前.所有患儿发作间期EEG背景活动正常,可见一侧或双侧中央-颢区尖波/棘波,发放频度于入睡后明显增加,睡眠期EEG监测可提高阳性率.应用小剂量抗癫(癎)药物单药治疗疗效好,25例在用药3~4个月停止发作,本组33例已停止发作,停止发作的年龄为4.5~16.0岁,12例已停止药物治疗.结论 BECTS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表现为局限性发作,也可全面泛化,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睡眠期EEG监测具有重要诊断价值,EEG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中央-颞区尖波/棘波,小剂量抗癫(癎)药物单药治疗反应良好,预后一般良好.
作者:王秋菊;黄圣明;黄希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p21蛋白和K-ras蛋白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其在CBD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本科2000年1月-2007年9月确诊为CBD的36例患儿行胆总管囊肿切除术的组织标本,9例正常对照组胆管组织来自本院病理学系流产胎儿及死于非胆管系统疾病儿童尸检标本.标本组织经40 g·L-1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固定处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标本中p21蛋白和K-ras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6例CBD标本中,5例K-ras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13.8%,正常对照组胆管末检出阳性;CBD中p21蛋白的阳性率为55.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0%)(P<0.05).结论 p21蛋白和K-ras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CBD癌变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早期信号.K-ras蛋白在正常胆管组织中不表达,而在CBD中高表达,表明CBD癌变的发生在蛋白表达水平上已具有恶性增殖信号.故早期手术切除囊肿组织是防止CBD发生癌变的主要手段,术后根据p21蛋白和K-ras蛋白的表达情况早期干预可能有助于阻止或减少癌变.
作者:周良;魏明发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诊断及其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 对6例轻型AP患儿及2例重症A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并对其采取个体化治疔.结果 6例轻型AP患儿中胆囊结石3例、胆道蛔虫2例、胆管囊肿1例,除1例胆道蛔虫患儿采用非手术治疗外,余均采用手术治疗,均治愈;2例重症AP患儿中1例胆囊结石患儿先行保守治疗,后行手术治疗,另1例高脂血症加暴饮暴食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 儿童AP的病因以胆道疾病为主,轻型AP预后良好.儿童AP采取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刘红山;薛飞;张宏伟;齐博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慢性胰腺炎(CP)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明确,儿童患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剑突下疼痛,仅部分患儿出现胰腺分泌功能减退,如脂肪泻和糖尿病等[1-2].作者于2005年10月及2007年7月各收治1例CP患儿,报道如下.
作者:刘志峰;郝理华;李玫;林谦;金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肺动脉吊带(PA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主要以左肺动脉异常为特点.因其常表现为患儿反复或持续性喘息,喂养困难,易误诊为哮喘或呼吸道发育异常,甚至漏诊,多在行心脏超声、胸部CT等辅助检查时意外发现.本院近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尹丽娟;代继宏;黄英;何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小儿慢性腹痛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疗状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发育和乍活质量.胆囊运动障碍作为引起小儿慢性腹痛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现对胆囊运动障碍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小松;朱伟伟;王大勇;邱晓红;张金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布于体内多种组织细胞表面,是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一种黏附因子,在炎症与免疫应答、信号转导、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ICAM-1在体内的表达与调控,以及其在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孙丹;刘智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家兔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心肌缺血预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结扎其冠状动脉左室支40 min后再灌注120 min;缺血预适应组(IP组):先子缺血预适应的过程,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5 min,放松冠脉血管后再灌注5 min,反复操作3次,再按照I/R组进行操作.实验开始前取血测定血清CK、LDH、NO及血浆ET水平,2组动物均在结扎左室支40 min、再灌注120 min复测NO及ET水半,观察NO和ET变化.结果 IP组阻断40 min及再灌注120 min血浆ET水平及LDH升高低于I/R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1).血清NO水平升高多于I/R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P组再灌注120 min,CK水平升高于I/R组,心肌损伤程度小于I/R组.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家兔NO及ET水平发生明显变化,缺血预适应过程中NO水平升高增强了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ET水平降低减少了心肌缺血过程中其对心肌的损伤.
作者:张三强;潘苗;王朝清;赵国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足月新生儿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6例,其中母乳喂养儿35例,人工喂养儿31例.在66例新生儿出生第3、7、28天采集母乳2 mL于洁净试管中;于新生儿出生第7天,抽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留取血清标本装洁净试管,均置于-70℃冰箱保存.配方乳采用雀巢力多精奶粉,按1匙奶粉加30 mL水的比例冲调,水温为50℃.采用放射免疫法对足月新生儿血清、母乳及配方乳中瘦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1.健康足月儿66例出生第3、7、28天母乳瘦素水平分别为(1.31±0.67)μg·L-1、(1.33±0.14)μg·L-1、(1.26±0.98)μg·L-1,不同时间世乳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P>0.05).配方乳中未检测到瘦素.2.母乳喂养组新生儿出生第7天血清瘦素水平为(3.38±1.54)μg·L-1,人工喂养组新生儿出生第7天血清瘦素水平为(1.91±0.32)μg·L-1,二组血清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6,P<0.05).结论 母乳中含有一定水平的瘦素,是新生儿血中瘦素的重要来源.母乳喂养有利于维持新生儿期血中较高的瘦素水平,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及能量代谢有重要作用.
作者:韩小梅;范雪爱;王炳辉;李彦敏;陈宝昌;刘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和Tru9I酶切位点多态性在广西地区儿童中的分布.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268名广西地区健康儿童[男143例,女125例;年龄(4.15±0.63)岁]VDR基因BsmI、Tru9I酶切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对基因分布进行检验.结果 268名儿童中VDR基因型为bb、Bb和BB的例数分别为246例、21例、1例,即基因型为bb、Bb和BB的频率分布分别为91.79%、7.84%、0.37%,b、B等位基因频率为95.71%、4.29%;VDR基因型为tt、Tt和TT的例数分别为12例、85例、171例,即基因型为tt、Tt和TT的频率分布分别为4.48%、31.72%、63.80%,t、T等位基因频率为20.34%、79.66%.基因测序结果与 PCR-RFLP结果相符.样本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具有群体代表性.结论 中国广西地区儿童VDR基因BsmI、Tru9I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BB和tt基因型较少见.
作者:郑敏;罗建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无论是社医诊所还是医院,小儿腹泻均很常见,但其诊治并不规范.本指南基于循证原则,由澳大利亚儿童健康指南制定小组针对发病7 d以内的急性腹泻患儿,制订了适合社区诊所和医院的诊治流程和规范化治疗方案,着重于脱水的评估和补液治疗.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玲蓉;江米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经环磷酰胺(CTX)、阿糖胞苷(Ara-c)、6-硫鸟嘌呤(6-TG)(CAT方案)化疗后发生肝静脉闭塞病(VOD)的临床和预后特征,探讨VOD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8年4月-2009年4月本科经CAT方案化疗后发生VOD的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儿在CAT方案化疗后均出现腹痛、腹胀,并伴黄疸、腹水及肝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指标均异常,且血小板输注无效.予对症支持、保肝及小剂量肝素治疗.结果 3例患儿经积极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出凝血指标、彩色多普勒检查腹水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1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ALL患儿发生VOD可能与CAT方案化疗药物联合不良反应有关,血常规变化尤其是血小板下降,常早于VOD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小剂量肝素在VOD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7):503-504
作者:曹岚;柴忆欢;何海龙;王易;李建琴;卢俊;肖佩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乳果糖氖呼气试验(BHT)诊断儿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慢性腹泻、腹痛和腹胀的患儿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7.72±3.06)(3~13)岁.均行乳果糖BHT:按0.5 g·kg-1口服100 g·L-1乳果糖溶液,乳果糖的大剂量为10 g.之后每隔20 min测试1次,总测试时间为3 h,共测试8次.试验期间任何1次气体标本>20 mg·m-3为阳性.结果 35例患儿乳果糖BHT阳性18例,阴性17例,阳性率为51.43%,其中8例(22.86%)患儿表现为典型的双峰改变.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病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细菌性肠炎(各4例),营养不良伴厌食症(2例),胃扭转、小肠大部切除术及脂肪泻(各1例),原因不明5例.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慢性细菌性肠炎患儿均缓解;使用微生态制剂和对症治疗的患儿7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无效.结论 乳果糖BHT是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简单有效的方法,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治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有效.
作者:武庆斌;李惠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6岁以上儿童再发性腹痛(RAP)的关系及Hp感染的相关性治疗.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09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符合RAP诊断的6岁以上患儿180例,同期选择无RAP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感染情况;对Hp阳性的RAP患儿予根除Hp治疗,观察腹痛缓解率、Hp转阴率.结果 RAP组Hp感染阳性率为58.33%,较健康对照组Hp感染率(20.00%)显著升高(P<0.01).RAP组的3个年龄组中,12~14岁组Hp阳性率(69.35%)显著高于6~8岁组(46.51%)和9~11岁组(56.00%)(Pa<0.05).RAP组中男、女的Hp阳性率分别为55.26%、60.5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不良饮食习惯,家族中有无胃病史者Hp感染阳性率分别是45.56%、12.78%,49.44%、8.89%,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三联疗法根除Hp采用与否腹痛的缓解率、Hp转阴率分别为92.39%、15.38%,89.13%、7.6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HP感染与RAP有关,可能为RAP的主要病因.Hp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与不良饮食习惯、家族史有关.采取三联疗法根除Hp可缓解RAP患儿腹痛症状,并可使Hp感染转阴,对预防RAP反复发作亦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弢;郁春雷;唐进;汤华平;陆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再发性腹痛(RAP)和慢性浅表性胃炎(CSC)的疗效及其必要性.方法 选择本院符合RAP诊断的患儿118例.其中Hp感染52例;胃镜检查后确诊CSG120例,其中Hp感染58例.分别将其分为3组(Hp阴性组、抗Hp治疗组、未抗Hp治疗组),所有患儿治疗3个月,分别行胃镜检查、Hp检测和临床疗效判断,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SG和RAP的发病与Hp感染与否均无关(Pa>0.05).RAP抗Hp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P<0.05);CSG抗Hp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6,P<0.05).结论 CSG和RAP的发病与Hp感染无明确相关性,但CSG和RAP的患儿一旦明确有Hp感染,仍应予Hp根除治疗.
作者:胡志红;沈鸣;苗芸;肖咏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基因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方法 具有上消化道不适主诉症状的患儿96例(包括慢性胃炎66例及十二指肠溃疡30例),经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获取其胃窭黏膜活检标本.根据Sydney胃炎标准对HE染色的活检组织进行胃窦黏膜慢性炎症程度评价.以血清Hp-IgG抗体检测、胃黏膜PCR、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确定Hp感染状态的依据.患儿均采用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胃宴黏膜MMP-7的表达.结果 96例患儿的Hp感染率为51.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MP-7主要在胃上皮细胞中表达.Hp感染者的胃窭黏膜MMP-7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率(87.8%及89.8%)与无Hp感染者的阳性表达率(70.2%及63.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Hp感染者胃窦黏膜MMP-7 mRNA表达水平较尤Hp感染者高(P<0.05),其表达水平与胃窦黏膜的慢性炎症程度呈正相关(r=0.312,P<0.05).结论 Hp感染诱发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胃窦黏膜中MMP-7基因的表达,推测基因表达的增高是Hp感染的早期事件.其主要作用可能是促进了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患儿胃黏膜的破坏.
作者:单庆文;经承学;王琳琳;吕自力;唐清;云翔;连淑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儿童IBD的认识.方法 对1995年1月-200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例IB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11例IBD患儿中克罗恩病(CD)8例,溃疡性结肠炎(UC)3例;男9例,女2例;发病年龄1个月~12岁9个月(中位年龄6岁).11例IBD患儿均无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为贫血9例(81.8%),消瘦、腹痛各8例(72.7%),发热7例(63.6%),腹泻6例(54.5%),便血5例(45.5%).实验室检查11例(100%)患儿均有CRP增高,ESR升高10例(90.9%),白细胞升高8例(72.7%).病理结果表现为浅表小溃疡7例(63.6%)、黏膜慢性炎症6例(54.5%),患儿均未见非于酪样肉芽.其中10例子5-氨基水杨酸或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缓解.结论 IBD可在婴幼儿期发病,其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血液学指标、消化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如临床高度怀疑IBD,实验室检查虽无典型病理改变,在除外感染性疾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上,可行诊断性治疗.
作者:丘小汕;余慕雪;莫清萍;陈志凤;卢亚亚;沈振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和CRP在单纯性肥胖儿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本院儿科就诊的39例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组)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1例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二组血浆ET-1,血清CRP水平,采用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健康对照组21例儿童血浆ET-1水平和血清CRP水平分别为(43.5±10.2)ng·L-1和(1.2±0.5)mg·L-1,肥胖组39例儿童血浆ET-1水平和血清CRP水平分别为(57.8±19.7)ng·L-1和(2.7±1.2)mg·L-1.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04,6.696,Pa<0.01).单纯性肥胖儿童体质量与血浆ET-1水平和血清CRP水平均呈正相关(r=0.413,P<0.05;r=0.491,P<0.01).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ET-1、血清CRP水平升高,可能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成年后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肾损害等心血管相关疾病埋下隐患,检测血浆ET-1、血清CRP水平对于干预肥胖儿童的行为、饮食及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陈年发;段永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人肥胖相关全长新基因STEAP4在人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不同时段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STEAP4基因与脂肪细胞分化、脂质积聚的关系.方法 体外培养人前体脂肪细胞,待细胞生长融合后以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及罗格列酮联合诱导方案,在体外诱导其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在前体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观察细胞形态及脂质积聚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诱导分化不同时段(前体,第0、4、6、8、11、14、17人)脂肪细胞中STEAP4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TEAP4基因高表达于人前体脂肪细胞;加入脂肪细胞分化诱导剂后(第4天)表达略有上调,其后随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该基因表达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至脂肪细胞完全分化成熟(第14-17天)表达鼋低.STEAP4基因表达水平除在诱导分化前至第4天、第14-1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STEAP4基因随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表达逐渐下调,可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成熟和脂质积聚,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作者:陈小慧;赵亚萍;高春林;张春梅;朱春;朱金改;郭锡熔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脐旁皮褶厚度、颈部黑棘皮程度6项体格测量指标对胰岛素抵抗(IR)的预测意义,并计算出可用于临床检测的各个指标的切点.方法 测量162例肥胖儿童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BMI(BMI=体质量/身高2)、WHR(WHR=腰围/臀围),并评价其颈部黑棘皮程度;测量其空腹血檐(FBG)及空腹胰岛素(FIN),通过稳态模型法(HOMA)计算IR指数(HOMA-IR)(HOMA-IR=FBG×FIN/22.5),评价胰岛素敏感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各项指标对IR的预测能力,并计算出相应指标的特异度及灵敏度,两者同时大的点作为各项指标的切点.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95%可信区间)、切点分别为:BMI 0.778(0.684~0.872)、27.45,腰围0.800(0.718~0.883)、87.25 cm,臀围0.72(0.612~0.828)、99.75 cm,WHR 0.698(0.601~0.796)、0.895,脐旁皮褶厚度0.781(0.684~0.878)、4.05 cm,颈部黑棘皮程度0.752(0.646~0.858)、3度.结论 BMI、腰围、臀围、WHR、脐旁皮褶厚度、颈部黑棘皮程度均可作为独立预测IR的指标.其中腰围、脐旁皮褶厚度和BMI的预测意义大.BMI可作为初步筛查IR的首要指标,而脐旁皮褶厚度在排除IR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BMI及脐旁皮褶厚度联合参考、综合分析,可同时减小漏诊率及误诊率.若各指标测量值在相应切点以上时应当予以重视,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作者:鲍鹏丽;刘戈力;杨箐岩;姜丽红;魏莹;穆青;王彤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构建人类肥胖相关新基因LYRM1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取LYRM1重组蛋白.方法 采用RT-PCR技术从人网膜脂肪组织中扩增出LYRM1基因的完整编码框,将其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用异丙基-β-D-硫代板乳糖苷(IPTG)诱导LYRM1融合蛋白的表达,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鉴定其表达.结果 PCR、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正确.LYRM1基因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经SDS-PAGE鉴定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000,主要以不可溶的包涵体形式存在于菌体沉淀中,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融合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结论 成功扩增和克隆了人类肥胖相关新基因LYRM1,并通过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邱洁;郭锡熔;周晓玉;程锐;曹兴国;王玢;张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Visfatin在油酸诱导的SW872成熟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R)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SW872前脂肪细胞,当细胞完全汇合后,加入0.6 mmol·L-1油酸诱导分化48 h,此时SW872前脂肪细胞被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以SW872成熟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mol·L-1油酸诱导SW872成熟脂肪细胞产生IR.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成熟SW872脂肪细胞)和IR组(采用1.0 mmol·L-1油酸诱导SW872成熟脂肪细胞产生IR).采用2-脱氧-[3H]-右旋葡萄糖掺入法检测2组SW872成熟脂肪细胞基础状态(基础状态组)、Visfatin和Insulin刺激状态(Visfatin和Insulin刺激组)下的葡萄糖转运能力.结果 1.在正常对照组中,Visfatin和Insulin刺激组SW872成熟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率显著增加,分别是基础状态组的1.10倍(P<0.01)和1.34倍(P<0.01).2.在IR组中,SW872成熟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运率均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isfatin刺激组和基础状态组的葡萄糖转运率分别减少12.30%(P<0.01)和9.73%(P<0.05);Insulin刺激组和基础状态组的葡萄糖转运率分别减少26.81%(P<0.01)和10.50%(P<0.05).3.IR组内比较,Insulin刺激组与基础状念组比较葡萄糖转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sfatin刺激组较幕础状态组的葡萄糖转运率增加了6.9%(P<0.05).结论 Visfatin可促进SW872成熟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运,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IR.
作者:李瑞珍;马新瑜;卢慧玲;王笑犁;温宇;胡秀芬;林汉华;王宏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对南京单纯性肥胖患儿进行黑皮素4受体(Mc4R)基因筛查.了解南京单纯性肥胖患儿Mc4R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105例单纯性肥胖患儿(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4年标准),且各项检查排除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疾病.男58例,女47例;年龄为(10.32±2.99)岁;BMI为(27.61±2.51)kg·m-2.健康对照组为体检健康儿童127例.男67例,女60例;年龄(8.78±2.95)岁;BMI(16.87±2.32)kg·cm-2.家长均知情同意.采用梯度PCR扩增,对Mc4R基因进行测序.比较肥胖组和健康对照组患儿生化指标(ALT、AST、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清蛋白/球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皮质醇、胰岛素、C肽).结果 肥胖组与健康对照组血三酰甘油,空腹与餐后2 h胰岛素、C肽及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IVa11031le杂合子在肥胖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6%(3/105例)和0(0/127例).肥胖组患儿中3例IVa110311e杂合子携带者生化指标与其他肥胖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a110311e是南京单纯性肥胖儿童Mc4R基因变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石星;秦锐;韩蓓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肥胖对儿童早期肾功能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70例单纯性肥胖患儿为单纯性肥胖组,5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测量二组儿童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二组儿童24 h尿微量清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和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采用SAS 8.0软件比较二组BMI、24 h尿Alb、β2-MG及α1-MG的差异,分析二组BMI与24 h尿Alb的相关性.结果 单纯性肥胖组BMI、24 h尿Alb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5.14,P<0.001;t=4.084,P<0.001),单纯性肥胖组尿β2-MG及α1-MG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47,P>0.05;t=1.936,P>0.05),单纯性肥胖组BMI与24 h尿Al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1).结论 儿童单纯性肥胖可致肾功能损伤,早期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功能受损,尿Alb可作为评价单纯性肥胖患儿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单纯性肥胖患儿肾功能损害程度与肥胖程度有关.
作者:崔淑华;李光耀;邢燕军;王峰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