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428X
  • 国内刊号:10-1070/R
  • 影响因子:1.50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102
  • 全年订价:8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儿科学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年22期文献
  • 疫苗及其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是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有效的措施.现就疫苗、疫苗的类型和应用进展、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分类与处理进行简单介绍.

    作者:赵长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儿童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肠道病毒71型是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症状为手、足、口、臀等部位皮疹或疱疹,可并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急性弛缓性麻痹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目前强调早期识别危重症进行呼吸生命支持,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肠道病毒71型疫苗有望成为防治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郑跃杰;王文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疫苗可预防性儿科感染性疾病: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染性很强,人群普遍易感,1~5岁儿童发病率极高.本病可防难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脊髓灰质炎疫苗是唯一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手段.

    作者:梁云梅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儿童艾滋病防治现状

    目前世界上新增儿童艾滋病(AIDS)主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我国儿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数量相对较少.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为母婴传播,预防HIV母婴传播是减少儿童AIDS患者的主要途径.AIDS疫苗研发进展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有效的疫苗问世尚需时日.婴幼儿AIDS病死率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因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HIV抗体的存在,常规免疫学检测方法只能用于<18月龄婴儿HIV暴露状态的确定和>18月龄患儿的诊断,早期诊断有赖于核酸检测.早期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显著,可降低婴幼儿AIDS病死率和疾病的发展.加强预防HIV母婴传播,提高婴幼儿HIV检测和诊断能力,做好儿童用药监测、心理和社会关怀支持对减少我国AIDS儿童数量,提高AIDS儿童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胡翼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25例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992年4月至200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5例IPH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25例IPH患儿发病年龄6.5个月~8岁,中位数为4岁,3~6岁儿童所占比例高(12例,48%),确诊年龄中位数为5.17岁;病程10 d~6年,中位数为1年.咳嗽、面色苍白、发热、咯血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15例高分辨CT中表现为双肺透亮度降低、磨玻璃样改变11例,肺内片絮状阴影9例,网状肺纹理6例,肺内结节影2例.23例患儿在确诊IPH前存在误诊,60%的患儿误诊时间长达1年以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部分患儿多年以后可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论 儿童IP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胸部影像学检查结合反复痰、胃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找含铁血黄素细胞有助于IPH诊断.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IPH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耿凌云;曹玲;黄荣妍;陈慧中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谷胱甘肽与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在早产新生大鼠高体积分数氧肺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

    目的 通过研究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暴露对早产新生大鼠肺组织谷胱甘肽(GSH)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影响,探讨GSH与γ-GCS在高氧肺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出生1d早产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2组:高氧组与空气组.高氧组持续暴露于常压氧舱中,氧体积分数>850 mL/L;空气组置于同一室常压空气中.2组分别于高氧或空气暴露后1、7、14d提取肺组织标本.采取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析肺组织匀浆中GSH和γ-GCS的表达水平.采取二喹啉甲酸(BCA)方法检测GSH水平的变化.采取半定量反转录-PCR测定γ-GCS mRNA水平的动态表达.结果 1.ELISA法和BCA法均检测出肺组织中GSH蛋白表达结果示,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早产大鼠1、7d肺组织中GSH蛋白水平的表达显著增强,14d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早产大鼠1、7d肺组织中γ-GCS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14 d呈下降趋势,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爆发诱导GSH与γ-GCS的异常表达参与高氧肺损伤发病过程.高氧暴露可能通过上调γ-GCS活性,提高GSH抗氧化,在减轻高氧肺损伤过程中发挥一定抗氧化作用.

    作者:蔡成;吕勤;陈赫赫;陈盛;陈黎丽;徐莉敏;赵焕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ORMDL3/GSDM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遗传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ORMDL3/GSDMB基因(rs7216389)多态性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发表的有关ORMDL3/GSDM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OR值及95% CI为效应指标,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并进行偏倚评估.应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6篇,包含哮喘病例3289例,对照3391例.与野生基因型CC相比,TT合并的OR值(95% CI)为1.86(1.58 ~2.20),TT+TC合并的OR值(95% CI)为1.56(1.35 ~1.80),按人群进行分层分析,亚洲人群TT、TT+TC的OR值(95% CI)分别为1.51(1.15 ~1.98)、1.50(1.15 ~1.96),欧洲人群TT、TT +TC的OR值(95% CI)分别为2.11(1.71~2.61)、1.69(1.42 ~2.02).结论 ORMDL3/GSDMB基因(rs7216389)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相关,与欧洲人群相比,亚洲人群易感性相对较低.

    作者:李波;曲书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反复并发细菌性脑膜炎难治性脑脊液鼻漏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反复并发细菌性脑膜炎难治性脑脊液鼻漏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反复并发细菌性脑膜炎9次并行先天性脑脊液鼻漏修补术4次的1例患儿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9次发作间期,共进行4次神经外科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其中前2次鼻内镜下单鼻孔内入路修补、第3次经额硬膜外入路开颅修补,均失败,第4次鼻内镜下单鼻孔内入路修补联合脑脊液脑室-腹腔分流术,并成功.术后随访3.5年未再复发.结论 对反复并发细菌性脑膜炎的难治性脑脊液鼻漏治疗,除进行鼻内镜下鼻孔内入路修补外,还可尝试加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可使长期慢性代偿性增多的脑脊液分流,更好地降低颅内压,使手术成功.

    作者:汤继宏;李岩;张兵兵;张利亚;陈旭勤;顾琴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癫(癎)患儿血清孕酮与硫酸脱氢表雄酮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癫(癎)患儿血清中孕酮(Prog)、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水平及抗癫(癎)药物对癫(癎)患儿Prog和DHEAS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175例未经治疗的癫(癎)患儿(癫(癎)组)与66例年龄相匹配的青春前期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其血清Prog及DHEAS水平,并分别对96例癫(癎)患儿单药服用奥卡西平(OXC,OXC治疗组)、拉莫三嗪(LTG,LTG治疗组)、丙戊酸钠(VPA,VPA治疗组)治疗4个月后进行对比,观察各治疗组性激素变化.结果 1.健康对照组与癫(癎)组儿童Prog水平出生后随年龄下降,至9岁后又逐渐升高;癫(癎)组女童Prog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段健康对照组(P<0.05);癫(癎)组男童Prog水平在>9~12岁年龄段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健康对照组与癫(癎)组女童Log(DHEAS)在6岁前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后又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2组同年龄段比较,6岁后癫(癎)组女童Log(DHEAS)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健康对照组男童Log(DHEAS)在6岁前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在6岁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癫(癎)组男童Log(DHEAS)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后一年龄组均高于前一年龄组(P均<0.05).3.OXC治疗组和LTG治疗组女童治疗前后血清Prog及Log(DHE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VPA治疗组治疗后Prog和LOg(DHEAS)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VPA治疗组男童治疗后Log(DHEAS)明显低于治疗前(P<O.01),余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rog及Log(DHE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临床可根据Prog、Log(DHEAS)变化早期预测癫(癎)女童生殖功能疾病并早期干预;癫(癎)可能对男童性激素水平的影响较小;癫(癎)可能改变男童DHEAS的正常生理波动;临床可根据Prog、Log(DHEAS)水平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作者:高丽;许淑静;刘艳萍;史长松;高永举;李岩;赵素红;杨柳;马远宁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

    儿童发生的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较罕见而独特的肺部疾病,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症状也无特异性,所以诊断相对较困难.治疗主要措施为全肺灌洗和经纤维支气管镜分段肺灌洗法.首都儿科研究所诊断l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女,6岁,因“间断咳嗽、发憋9个月余”就诊.9个月前患儿开始出现咳嗽、发憋,清晨及活动后明显.外院检查胸部X线片显示双肺中央型肺水肿,卡氏肺囊虫肺炎待排;而胸部CT则考虑为广泛性肺炎,并因此诊断为肺炎、肺纤维化,予抗感染、止咳及激素等治疗,疗效不佳,咳嗽、发憋运动后加重并感乏力.

    作者:邹继珍;蔡玲玲;吴莎;何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伴胰腺炎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例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IPH)是一种毛细血管出血性疾病,其中一型为与胰腺炎或心肌炎共同发病型[1],但临床尚未见报道,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3年收治IPH(伴胰腺炎型)病例1例.现分析、讨论其临床资料及诊治经验.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儿,女,14岁.因“左上腹疼痛5个月,胸痛、咯血4个月余,乏力头晕2个月”入院.患儿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疼痛,至当地医院急诊行胰腺引流术,引流出血性液体,予抑制胰酶分泌等对症处理,腹痛好转.

    作者:李建秋;何庆南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炎的诊治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AS)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为急性咽炎和脓疱病,也可并发多种非细菌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GAS咽炎与其他病原导致的咽炎无特异性差异,咽拭子培养或快速抗原检测可确定GAS感染.急性GAS咽炎应接受抗菌素治疗.青霉素是治疗GAS咽炎首选药物.

    作者:李绍英;刘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新进展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β疱疹病毒家族中大的病毒之一,在世界范围均有较高的感染率.HCMV是引起先天性感染常见的病毒,感染全世界约1%的新生儿,往往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低毒高效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缺乏和社会大众对HCMV的关注度偏低,是造成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现就近年来对先天性HCMV感染现状、诊疗、预防及远期随访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菊;方峰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呼吸道合胞病毒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起全球范围内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的病毒病原体,WHO估计每年全球有6400万儿童感染RSV,而其中有16万儿童死于RSV感染.RSV感染是导致儿童死亡和病残的重要原因,消耗大量的卫生医疗资源,给社会和家庭均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目前RSV感染的流行趋势依旧很严峻,防治现状不容乐观.现就RSV感染的发病情况、高危因素、预后等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晓波;王传凯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核转录因子kappaB通路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通路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PASMC,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M199培养基培养)、PDGF刺激组(M199培养基与PDGF联合培养)、PDGF+小白菊内酯干预组(在M199培养基培养的基础上进行PDGF诱导,并予NF-κB抑制剂小白菊内酯干预).通过四唑盐(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ASMC的增殖及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及其下游因子环氧化酶(COX-2)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通过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NF-κB及COX-2 mRNA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PDGF刺激组各时间点细胞MTT值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予NF-κB抑制剂小白菊内酯干预后,各时间点细胞MTT值均较PDGF刺激组明显降低(P均<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DGF刺激组S期和G2 +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高(P<0.05),予小白菊内酯干预后,S期和G2 +M期细胞比例较PDGF刺激组降低(P <0.05);PDGF刺激组NF-κB和COX-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予小白菊内酯干预后,NF-κB和COX-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较PDGF刺激组均下降(P均<0.05).结论 PDGF能诱导PASMC增殖,促进细胞周期进程,增强NF-κB和COX-2蛋白及mRNA表达;NF-κB通路参与PDGF诱导PASMC的增殖过程.

    作者:刘忠强;王晓琴;王慧卿;李熙鸿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脓毒症患儿血CD4+CD25+T淋巴细胞上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α7表达的变化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儿外周血CD4+ CD25+T淋巴细胞上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α7(α7nAChR)的表达变化,探讨α7nAChR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PICU脓毒症患儿49例,并按照临床转归将其分为存活组(33例)和死亡组(16例);同时选取择期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及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静脉血1 mL,采用间接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CD4 +/CD25+/α7nAChR的表达.检测患儿CD3+、CD4+、CD8+、CD4 +/CD8+比例变化.并对纳入研究的患儿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 脓毒症组患儿CD4+/CD25+/α7nAChR的表达[(25.8±3.1)%]较对照组[(34.9±2.9)%]明显降低(P<0.05);死亡组CD4+/CD25+/α7nAChR的表达[(22.4±2.5)%]明显低于存活组[(2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儿外周血CD4+ CD25+T淋巴细胞α7nAChR的表达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12,P<0.05).脓毒症死亡组CD3+、CD4+、CD4 +/CD8+比例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均<0.05);而脓毒症存活组与对照组间CD3+、CD4+、CD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 +/CD8+比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患儿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表面α7nAChR的表达降低,α7nAChR的表达越低,其预后越差;脓毒症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张琴;张兰芳;赵劭懂;喻文亮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脓毒症新生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和P-选择素变化的意义

    目的 观察脓毒症新生儿血栓调节蛋白(TM)和P-选择素(P-sel)的变化,探讨二者在脓毒症新生儿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56例脓毒症新生儿为脓毒症组,同期产科出生的26例健康新生儿为健康对照组.将脓毒症组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分为极危重组(13例)、危重组(22例)和非危重组(21例),在入院初期及恢复期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应用ELISA法测定血浆TM和P-sel水平.健康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测定TM和P-sel.比较各组间TM和P-sel水平的差异,分析脓毒症组新生儿治疗前后TM和P-sel水平的变化.结果 入院初期,脓毒症极危重组、危重组、非危重组新生儿TM水平分别为(25.52±6.57) μg/L、(17.31±4.74) μg/L、(13.27 ±2.83)μg/L,较健康对照组[(9.82±2.69) μ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脓毒症极危重组、危重组、非危重组新生儿P-sel水平分别为(162.51 ±52.64) μg/L、(131.10±38.61) μg/L、(78.18 ±32.15)μg/L,较健康对照组[(61.51 ±21.35)μg/L]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患儿TM和P-sel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恢复期脓毒症组TM、P-sel水平分别为(10.48 ±3.44) μg/L和(67.52±25.03) μg/L,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均<0.叭).24例血培养阳性脓毒症患儿中,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TM和P-se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脓毒症极危重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与危重组及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D-二聚体水平依次升高(P均<0.01).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与TM、P-sel均呈负相关(r=-0.428、-0.515,P均<0.01).结论 检测脓毒症新生儿TM、P-sel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后.

    作者:郝玲;王娜;任常军;张晶;董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CD44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致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CD44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毛细支气管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7例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组)、33例RSV感染非毛细支气管炎患儿(RSV感染非毛细支气管炎组)及4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44+淋巴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比例,用ELISA法检测各组儿童外周血IFN-γ、IL-4、IL-10及IL-12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外周血CD44表达及IL-4水平均显著高于RSV感染非毛细支气管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1),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外周血IFN-γ水平显著低于RSV感染非毛细支气管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1).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组及RSV感染非毛细支气管炎组外周血IL-12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RSV感染患儿外周血CD44的表达水平与IL-4水平呈正相关(r=0.687,P<0.01),IL-12水平与IL-4水平呈负相关(r=-0.175,P<0.05).结论 黏附分子CD44在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中起一定作用,高表达CD44的患儿在感染RSV后患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性可能增加.

    作者:李羚;钱俊;蒋汉民;郭赟;惠郁;张健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与病毒分离培养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巢式PCR (N-PCR)、病毒分离培养2种不同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病房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NPAs),同时采用N-PCR、病毒分离培养方法检测RSV.采集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PCR、病毒分离培养方法同时检测RSV的标本共1143份,男:女=2.16:1.00;年龄1~165个月(中位数为7个月).临床主要诊断:支气管肺炎[478例(41.8%)],间质性肺炎[223例(19.5%)],毛细支气管炎[221例(19.3%)],支气管炎[71例(6.2%)],上呼吸道感染[21例(1.8%)].N-PCR检出RSV阳性共458份(总阳性率为40.1%,其中RSV-A 31.7%,RSV-B 7.7%,RSV-A及RSV-B同时检出的标本占0.7%),病毒分离培养方法检出RSV阳性标本204份(17.8%).分析N-PCR及病毒分离培养检测结果:2种方法检测均阳性(P+I+)标本165份,均阴性标本(P-I-)646份(一致性为70.1%),2种方法差异大部分在于N-PCR阳性、病毒分离培养阴性的(P+I-)标本,共293份,占总标本数25.6%.P+I-组较P-I-组患儿年龄小、住院时间长,RSV检出率冬季高、夏季低,发热患儿比例低,咳痰、喘息、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儿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符合RSV感染的特征.P+I-组较P+I+组患儿入院前病程长(P =0.005),喘息患儿比例低(P =0.009).结论 N-PCR和病毒分离培养2种方法对RSV检出的差异性与患儿入院前病程有关.N-PCR检测RSV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良好.

    作者:夏秋玲;周利利;彭才静;郝瑞;肖秋燕;王莉佳;刘恩梅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内毒素血症小鼠肝脏1型脱碘酶与3型脱碘酶表达水平及活性变化

    目的 探讨内毒素血症对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1型脱碘酶(D1)与3型脱碘酶(D3) mRNA水平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16只SPF级成年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脂多糖(LPS)组,每组8只.LPS组小鼠复制内毒素血症模型.2组动物取股动脉血,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T3、T4;取肝脏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其肝脏D1及D3 mRNA表达水平,离子交换层析法结合放射性底物分析法测其肝脏D1及D3活性.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组小鼠血清T3水平、D1与D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4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毒素血症可并发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D1与D3 mRNA表达水平与活性的变化是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作者:商跃云;黄乐;吕玲;赵彦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住院新生儿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反应分型

    目的 探讨住院新生儿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分析大肠埃希菌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对在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住院的102例新生儿的11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应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共有序列PCR (ERIC-PCR)分型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关系.结果 入选的102例新生儿中,男61例,女41例;足月儿94例,早产儿8例;年龄≤7 d 25例,>7 d77例.110株新生儿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经ERIC-PCR分型共58型,指纹图谱条带为4~12条,相似系数为26.2% ~ 100.0%.优势基因型有6株,条带为4~5条,相似系数为88.9% ~ 100.0%.优势基因型E58型的6株菌株有5株在3月份发病,1株在2月底发病.次优势型E32型的5株菌株中4株分布在5月份,1株在7月份;E23型的5株菌株中4株分布在9月份,1株在10月份.有8对菌株分别来自8例患儿不同时期或不同部位的培养,其中7对经ERIC-PCR分型方法证实分别属于同一型别,另外1对经ERIC-PCR分型证实不是同一型别,亲缘关系较远,故从同源性分析来看不除外不同菌株感染或污染的可能.有2株菌株来自同一患儿的血液和脑脊液,且属于同一基因型,相似系数达100.0%.5株菌株经ERIC-PCR分型证实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其中1株分离菌株来源的患儿曾与另外4株分离菌株来源的患儿同住一病房,考虑为院内获得性感染.结论 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以足月儿多见,且晚发感染居多,男婴比女婴多.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在不同的季节可能有不同的型别流行.来自同一患儿的临床分离株各自的同源性较高,且北京儿童医院存在大肠埃希菌的院内获得性感染.ERIC-PCR分型方法可追踪传染源,有利于院内感染的防控.

    作者:丁翊君;王亚娟;姚开虎;高薇;许宏;俞桑洁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嗜肺军团菌(LP)感染特点.方法 对2012年1月至12月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住院部5275例年龄3 d~16岁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于入院后立即采集静脉血和尿液,应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ELISA法检测血清CP-IgM,免疫层析法检测尿液LP抗原,阳性病例入选,分析其病例资料.结果 1.在5275例标本中检出1种或1种以上病原1537例(占29.1%),其中检出MP 1060例(占20.1%),CP 459例(占8.7%),LP 18例(占0.3%),混合感染135例(占2.56%).2.MP、CP、LP检出率在不同月份、不同季度间及同一月份、同一季度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P检出率11月份高,5月份低;CP检出率11月份高,7月份低;LP检出率12月份高,2月份、5月份、7-11月份均未检出.MP、CP、LP冬季检出率高;MP、CP夏季检出率低,LP秋季检出率低.3.MP、CP、LP3种病原体合计检出率,12月份较其他月份高,冬季较春、夏、秋季高,且好发于5岁以上儿童,男童比女童高发,支气管肺炎患儿较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高.结论病原学检测是诊断儿童MP、CP、LP感染的重要依据.

    作者:廖嘉仪;张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治进展

    新生儿脓毒症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存活者可遗留较严重的后遗症,给家长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早期确诊及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对降低患儿病死率及改善患儿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新生儿脓毒症的早期诊治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黄为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进展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和青少年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其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其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小儿MP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出现耐药现象,且体外分离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MP.目前对于耐药MP感染应对措施不完善,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及中药治疗,现从抗生素治疗方面进行介绍,为耐药MP感染的抗生素选择提供指导.

    作者:辛德莉;史大伟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