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离症(PS)为少见而又严重的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畸形,可合并有心血管和隔膜的发育畸形.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期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呼吸窘迫,而在年长儿童多为继发感染才表现出咳嗽、发热和胸痛等症状,亦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胸腔积液、血胸和咯血等.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和漏诊.误诊可导致因反复肺部感染产生的并发症以及不必要的治疗.影像学检查是诊断PS主要的手段.确诊主要在于CT和/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其异常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本症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经确诊,即使无症状,均应积极治疗避免反复感染和肺组织发育障碍.传统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隔离肺段或肺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栓塞异常供血动脉亦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卢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脉管肿瘤,发病率占良性肿瘤的10%.大部分血管瘤可自行消退,无需治疗,但部分由于其生长部分的特殊性如小儿呼吸道(声门下),使其具有了潜在的致命性,因此及时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此病的诊疗方法多样,但尚无统一方案.现总结声门下血管瘤的多种诊疗方法,并结合病例和文献对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给予评价,为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亚梅;王智楠;张丰珍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经口咯出的一种临床症状,需要与呕血,口腔、咽、鼻出血等相鉴别.对于儿童咯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不建议依靠咯血量来评判,需要关注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面色、呼吸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儿童咯血常见的病因是急、慢性下呼吸道感染.欧美国家报道儿童咯血的常见病因是囊性纤维化.咯血在儿童中少见,一旦出现便会大量咯血,需要密切关注,积极寻找病因.儿童大咯血的主要病因包括支气管腺瘤、支气管异物及先天性血管畸形.其中先天性血管畸形属少见病因,包括肺动静脉畸形、肺动脉缺如、来自体循环动脉异常供血等,但血管畸形却是引起大咯血的主要病因之一,如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畸形.临床可表现为突发性大量咯血,一次咯血量可至上百毫升.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包括胸部X线片、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血管造影和支气管镜等.首选治疗为支气管动脉栓塞,也可行外科手术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畸形患者因大量咯血常可出现窒息、失血性休克等,属于临床急重症,应遵循大咯血的诊治流程进行临床救治.
作者:姚瑶;申昆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先天性肺静脉闭锁属于临床罕见疾病,患者在婴儿期、儿童期多因反复肺炎或咯血等原因就诊.因多数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故反复肺部感染易认为与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肺血多有关,而忽视进一步检查更少见的病因.诊断肺静脉闭锁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胸片、肺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发现此疾病部分间接特征性改变,注射造影剂后心血管增强CT三维重建可进一步明确诊断.本病目前治疗困难,目的在于保护肺功能.其预后与累及肺静脉数目相关.
作者:李云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儿童A族β溶血链球菌(GAS)分离株超抗原、链球菌DNA酶(DNase)、纤维结合蛋白(FBP)基因的分布特征,分析其与感染儿童及主要emm流行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至2012年3所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GAS 72株感染菌株,40株健康携带株.PCR扩增及测序对菌株进行emm分型;PCR检测12种超抗原(speA、speC、speH、speI、speG、speJ、ssa、smeZ、speL、speM、speK和speF)、5种DNase基因(sda、sdn、spdI、spd3和spd4)及磷脂酶A2基因sla和FBP基因(rtFl、prtF2 fba)的携带.结果 112株GAS分离株,共7种emm型,包括:enm1、emm12、emm22、emm4、emm77、emm86、stG485,以emm12型为主,占68.8%,感染株与非感染株emm型分布一致.112株GAS超抗原基因携带率分别为speA 13.4%,speC 95.5%,speF 85.7%,speG74.1%,speH 63.4%,speI 63.4c%,speJ 14.3c%,speK、speL、speM各占0.9%,ssa 74.1%,smeZ 93.8%;DNase基因:sda 66.96%,sdn 12.5%,spdI 94.64%,spd327.68%,spd40.89%,没有分离株携带sla;FBP基因:prtF1 69.6%,prtF2 79.5%,fba 30.4%,prtF1和rt F2同时阳性67.9%,三者都不携带的占3.6%.感染儿童分离株speJ、spd3的携带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携带株,而ssa,speF,speG、prtF1、rt F2、同时携带prtF1/prtF2基因在健康儿童携带株更常见.在emm12型GAS中,speH、spe1、speG、sda、spd1、prtF1、prt F2、rtF1和rt F2同时阳性的携带率高于非emm12型,而speA、speJ、sdn、spd3 fba的携带率则低于非emm12型.结论 儿童GAS主要流行型为emm12型,其次为emm1、emm22型,与菌株来源无关;感染儿童分离株与健康儿童携带株有不同的毒力基因分布特征;emm12型的流行可能与特定毒力基因的高携带有关.
作者:曾婷;王全意;吴琼;林弘睿;董燕红;刘岚;郑跃杰;王丽娟;杨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分别使用Sarmiento支具和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儿童肱骨近端骨折78例,使用Sarmiento支具治疗(支具组)41例,使期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克氏针组)37例,对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Sarmiento支具和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Sarmiento支具治疗的41例中7例(17.07%,7/41例)发生骨折再移位,其中NeerⅡ度2例,NeerⅢ度3例,Ⅳ度2例,更改为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11例(26.83%,11/41例)患者早期X线片出现肱骨头密度降低,经随访得到修复.使用闭合复位克氏针治疗的37例中5例(13.51%,5/37例)出现针道感染,拔出克氏针后愈合;18例(48.65%,18/37例)患者早期X线片出现肱骨头密度降低,经随访得到修复.结论 儿童肱骨近端Neer Ⅰ度和NeerⅡ度骨折首选Sarmiento支具治疗,NeerⅢ度和NeerⅣ度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经皮交义克氏针固定术治疗.
作者:牛学强;丁幸坡;刘福云;夏冰;董延召;郭永成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常州地区3 48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ARTI)患儿人副流感病毒(HPIV)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住院患儿次日空腹静脉血,送检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测指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鼻咽部分泌物中3种HPIV抗原.结果 共检出HPIV阳性143例,2011年检出率为4.05%(54/1 333例),2012年检出率为4.09%(88/2 150例),2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4,P=1.000).以HPIV3型感染为主,占总阳性率的82.52%(118/143例).男、女患儿感染率无明显差异.婴儿组HPIV感染人数多(112例),感染率高(5.60%),占总感染数的78.32%;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季度,检出率分别为6.29%、5.67%;感染类型主要为支气管炎和肺炎.部分患儿有肝功能异常和心肌损伤.结论 HPIV是常州地区ARTI患儿常见病原体,以HPIV3为主,在第二、三季度流行,婴儿组好发,主要表现形式为支气管炎和肺炎.
作者:黄志英;程宝金;林红;张小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2(MRP1和MRP2)在难治性癫(痫)(IE)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方法 收集2010年11月至2013年10月徐州市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的IE患儿50例,药物控制良好癫(痫)患儿50例,并以同期正常非癫(痫)儿童50例作为对照,应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析MRP1和MRP2基因及其蛋白在各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结果 1.1E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P1和MRP2 mRNA相对表达量(0.795±0.042、0.804±0.023)明显高于正常非癫(痫)儿童(0.665±0.031、0.654±0.029)及药物控制良好癫(痫)患儿(0.682 ±0.030、0.675 ±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IE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P1和MRP2蛋白相对表达量(2.027±0.034、1.902 ±0.021)亦明显高于正常非癫(痫)儿童(1.093 ±0.023、1.045 ±0.018)及药物控制良好癫(痫)患儿(1.131±0.042、1.086±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正常非癫(痫)儿童与药物控制良好癫(痫)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P1和MRP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P1和MRP2在难治性癫(痫)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增强,可能与难治性癫(痫)耐药形成有关.
作者:刘晓鸣;岳璇;李瑞;陈盛植;陈娇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并确定佩梅样病(Pelizaeus-Merzbacher-like disease,PMLD)3个家系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PMLD患者家庭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及产前检查打基础.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集3个家系4例(P1-4) PMLD男性患儿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其中P1与P2为表型相似的同胞兄弟,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包括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特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缝隙连接蛋白gamma-2基因(GJC2)与蛋白脂蛋白1基因(PLP1)突变检测,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PLP1重复突变,明确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分子遗传学特点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4例患儿均具有共济失调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脑白质髓鞘化不良特点,P1-3主要于婴儿期发病,以眼球震颤为首发症状,均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P4于8岁7个月以手抖、听力下降发病,根据临床特征及头颅MRI表现P1-4均符合临床诊断PMLD.2.遗传学特点点:4例PMLD患儿共发现GJC2 5种核苷酸改变:c.579delC(p.Gly193fsX17)、c.1296_1297insG(p.Gly433fsX59)、c.735C>A(p.Cvs245X)、c.689delG(p.Gly230AlafsX241)与c.1199C> A(p.Ala400Glu),均为国际上未报道的新突变. P1-3均为复合杂合突变致病,分别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母;P4发现GJC2 c.1199C >A(p.Ala400Glu)纯合突变,表型正常P4之父为本位点的杂合改变,母亲在本位点为野生型.结论 本研究3个家系4例PMLD患儿临床表现均符合PMLD的特点,PMLD临床诊断成立.GJC2分析发现了5种突变均为国际上尚未报道的新突变,扩展了GJC2的突变谱.明确了PMLD 3个家系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特征,为准确的遗传咨询和进一步的产前诊断打下了基础.
作者:李东晓;吴晔;季涛云;肖江喜;顾强;吴希如;姜玉武;王静敏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首次切除性手术失败或复发的耐药性癫(痫)患儿再次手术治疗的术后疗效,探讨再次手术术后疗效的预测因素及癫(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癫(痫)中心再次手术治疗的4例耐药性癫(痫)患儿首次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及再次手术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切除性手术后,3例发作无明显减少(Engel Ⅳ级),1例无发作(Engel Ⅰ级),但2年后复发.经再次全面评估后,4例均行扩大范围切除性手术,其中3例行颞顶枕叶致(痫)灶切除术,1例行额叶致(痫)灶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1.25个月,均无重大的或不能接受的并发症,达到Engel Ⅰ~Ⅱ级.结论 对首次切除性手术治疗失败的患儿,经全面评估后,再切除性手术可重新获得无发作.再切除性手术术后疗效积极的预测因素:(1)残留有颞叶内侧结构或磁共振成像示结构性异常;(2)首次切除性手术未达佳标准;(3)术前已明确有独立的致(痫)灶;(4)首次切除性手术前后发作症候学具有相关性.
作者:冯丽梅;任榕娜;杨朋范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死亡危险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31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死亡危险度.根据先天性心脏手术风险调整-1(RACHS-1)评分对手术方法进行分级,手术时年龄、体质量、急诊手术、体外循环、单心室姑息手术、RACHS-1评分均纳入风险评估.结果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治疗的总体病死率为9.96%(23/231例),病死率较高的3种手术为单心室姑息手术(25.00%,7/28例)、主动脉弓中断纠治术(21.43%,3/14例)、大动脉换位加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3.95%,6/43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根治手术仅1例,故未纳入高病死率类别.随着RACHS-1评分的增加,死亡风险增高,RACHS-1评分为2的病死率为6.67%(2/30例),评分3为6.84%(8/117例),评分4为13.75%(11/80例),评分6为50.00%(2/4例).死亡的多因素危险度分析显示:单心室姑息手术年龄、体质量<3 000 g和RACHS-1评分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目前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总体病死率仍然较高,对于上述高危患儿的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迫切需要.新生儿期单心室手术策略有待优化.
作者:黄继红;蔡及明;张海波;周燕萍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婴幼儿体积描记法(体描)是评估婴幼儿肺功能的先进技术,能够全面地检测潮气呼吸参数、功能残气量和呼吸道阻力,主要用于肺发育评估和呼吸系统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体描仪在平静自主呼吸状态下测定肺功能,无需主观配合,采集的信号较多,测值精确,重复性好,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临床应用率差别较大,主要是在德语区广泛应用,在我国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过去20年,婴幼儿体描的临床应用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相关参数的正常参考值或预计值公式存在较大争议,这给临床上体描检测结果的分析、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带来很多问题.为了鉴别正常生长发育引起的肺功能改变与疾病状态下的肺功能改变,需开展健康婴幼儿体描参数的正常范围或预计值公式的研究.
作者:蒋高立;张晓波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先天性性别异常(DSD)是一类复杂疾病,涉及多个传统的专业学科.多学科专家组(MDT)诊治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复杂疾病的诊疗具有特别优势的诊疗模式.现基于对国内外DSD和MDT的研究进展分析,以及应用MDT尝试诊疗DSD的新进展,从理论上探讨如何在我国建立一套DSD-MDT诊疗模式的具体方法.
作者:王富生;李浩;张镟;李建宏;蒋学武 刊期: 2014年第16期
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上呼吸道梗阻性疾病的治疗中占重要的地位.国外无创通气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报道逐年增加,而目前国内相关报道不多.通过检索国内外NPPV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梗阻性疾病的临床研究、综述及操作指南,以了解NPPV在儿童应用的适应证、效果及实施方法.研究发现,NPPV是不能手术或手术不能解决问题的上呼吸道梗阻患儿的治疗选择.该治疗技术避免了上呼吸道梗阻导致的反复低氧和觉醒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减少气管切开的概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NPPV治疗的实施需要在专业的儿童医疗中心进行,对患儿和家长的培训和教育是提高依从性的关键.
作者:许志飞;申昆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早期运动干预对于高脂饮食诱导代谢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了解其对线粒体形态功能的改变.方法 将100g左右的SPF级SD雄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饮食组)、B组(高脂饮食组)及C组(高脂饮食联合运动组) . 于清洁级环境中饲养6周后处死,检测其体质量、血脂、血清内毒素水平.透射电镜了解其肝脏超微结构变化.差速离心法提取肝脏线粒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肝脏线粒体肿胀度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饲养6周后,大鼠内毒素水平,B组相对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16 ±0.761比5.454±1.254,t=-4.236,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B组细胞中的脂滴,较A、C组明显增多.但C组血清内毒素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72±1.757比5.454±1.254,t=-0.547,P >0.05).比较各组大鼠肝脏线粒体肿胀情况,B组相对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30±0.501比3.507±0.532,t =2.759,P<0.05;4.330±0.501比3.581±0.188,t=3.426,P<0.05) . 各组大鼠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情况,B、C组和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660±0.202比0.473±0.064,t=13.712,P <0.05;2.012±0.506比0.473±0.064,t=7.411,P <0.05).但各组透射电镜中线粒体形态并没有出现显并性差异.结论 大鼠经高脂饮食喂养6周后可出现代谢性内毒素血症状态.代谢性内毒素对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影响,说明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可能对未来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早期运动干预对循环中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影响,也从侧面说明高脂饮食所带来的危害并不能单纯通过运动来控制,合理膳食对于青少年键康尤其重要.
作者:林晶晶;项丹;谢美燕;宋远斌;康朦梦;曾其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幼兔蛋白激酶A(PKA)、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治疗CHF的可能机制.方法 60只雄性幼兔按随机数字表分为5组:正常对照(CON)组、CHF模型组、低剂量辛伐他汀(SD-SIM)组[辛伐他汀剂量为0.3 mg/(kg·d)]、中剂量辛伐他汀(MD-SIM)组[辛伐他汀剂量为1.5 mg/(kg· d)]以及高剂量辛伐他汀(HD-SIM)组[辛伐他汀剂量为3.0mg/(kg·d)].评估幼兔一般情况,对其行心脏彩超检查,测量其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留取其左心室心肌于40g/L多聚甲醛中固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KA表达.结果 CON组全部存活,其他组大部分出现脱毛、饮食减少、体质量下降、行动缓慢等表现.总存活率为82%(49/60只).CHF组病死率显著高于MD-SIM组(41.7%比8.3%,P<0.05) 心功能检查显示:与CON组相比,SD-SIM组、HD-SIM组、CHF模型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P均<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明显升高(P均<0.01);与CHF模型组相比,MD-SIM组、SD-SIM组及HD-SIM组LVEDd、LVESd均明显下降,LVEF明显升高(P均<0.05),其中 MD-SIM组效果显著(P均<0.05).PKA在心肌的表达:与CON组和CHF模型组相比,SD-SIM组、MD-SIM组、HD-SIM组PKA表达明显增多(P均<0.01),其中MD-SIM组与 SD-SIM组、HD-SIM相比表达更多(P均<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明显逆转CHF幼兔左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MD-SIM组效果佳,机制可能与其上调PKA表达有关.
作者:刘迎春;杨秀丽;海体委;孙海燕;武惠敏;王显良;杨萌;赵国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TNF-α、IL-6、IL-8、IL-10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例健康对照儿童、31例轻度大叶性肺炎患儿和14例重度大叶性肺炎患儿的血清TNF-α、IL-6、IL-8、IL-10和HMGB1水平,分析不同程度肺炎患儿血清HMGB1、TNF-α、IL-6、IL-8、IL-10水平的差异,及血清中TNF-α、IL-6、IL-8、IL-10与HMGB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大叶性肺炎组患儿、轻度大叶性肺炎组患儿血清TNF-α、IL-6、IL-8、IL-10和HMGB1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重度大叶性肺炎组患儿和轻度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TNF-α、IL-6、IL-8、IL-10和HMGB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NF-α、IL-6、IL-8与HMGB1呈中度正相关关系(r=0.444、0.365、0.466,P=0.007、0.029、0.004);IL-10与HMGB1呈中度负相关(r=-0.485,P=0.003).结论 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TNF-α、IL-6、IL-8、IL-10、HMGB1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而TNF-α、IL-6、IL-8、IL-10、HMGB1水平测定可为小儿大叶性肺炎病情进展监测、严重程度及疗效判定等提供参考.
作者:杜春艳;卢强;李玉品;杨洁;王春晖;田娟;田姣;张妮妮;张良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内蒙古包头市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患病情况、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全国统一调查方案进行调查.结果 1.共调查0~14岁儿童11 398例,实查11 323例,应答率为99.34%.检出哮喘121例,总患病率为1.07%(121/11 323例,95%CI:0.88 ~ 1.26),咳嗽变异性哮喘6例,患病率为0.05%(6/11 323例,95% CI:0.01 ~0.09),可疑哮喘24例,患病率为0.21%(24/11 323例,95%CI:0.13 ~0.29).2009年至2010年现患病例96例,2年现患率为0.85%(96/11 323例,95%CI:0.68 ~ 1.02).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包头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分别为0.55%、0.88%和1.07%,每10年增加分别为60.0% 、21.6%,20年内增长了1.7 ~2.0倍.2.0 ~3岁患病率较低,4~10岁患病率高,10岁以上逐渐降低.3.发病诱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78.5%(95/121例).4.首次发作年龄在3岁内39.7%,3岁后首次发作年龄与首次诊断年龄较一致.5.影响儿童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家族过敏史、变应性鼻炎、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6.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由2000年的60.2%减少到2010年的27.2%,吸入糖皮质激素由2000年的13.6%上升至2010年的85.1%.7.本调查哮喘儿童无一例因病留级或停学,81.9%(86/105例)的哮喘儿童体育活动基本不受影响;家庭成员因孩子患病就医,无缺勤累计>60 d/年或常年缺勤者;因哮喘就医对影响家庭经济小能承受者仅占2.5%(3/121例).结论 包头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诱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影响儿童哮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家族过敏史和变应性鼻炎.
作者:张亚京;王鑫;宁丽华;马春燕;任少敏;张爱平;贾春梅;姚丽萍;王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致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社区儿童咽扁桃体炎酿脓链球菌(GAS)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门诊诊治咽扁桃体炎患儿94例,获取17株GAS.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编码成熟M蛋白基因(encoding mature M protein gene,emm gene),7对等位看家基因gki、gtr、murI、mutS、recP、xpt及yqiL,超抗原speA及speC基因,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mefA及ermRT.对emm基因及7对等位看家基因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所测得的emm基因序列提交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网站,获取emm分型.将所测得的7对等位看家基因序列发送到美国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网站,获取等位基因谱,以确定序列分型(ST).对超抗原基因speA及speC和耐药基因ermB、mefA及ermRT的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获取相应的定性结果.结果 本研究共发现emm12.0(76.4%),emm1.0(5.9%),emm89.0(5.9%),emm75.0(5.9%)和emm22.0(5.9%)5种emm基因分型GAS克隆株流行;emm12.0型及其亚型GAS等位基因谱属于ST36型;emm1.0型GAS等位基因谱属于ST28型;emm89.0型GAS等位基因谱属于ST101型;emm75.0型GAS等位基因谱属于ST49型;emm22.0型GAS等位基因谱属于ST46型;其中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的携带率为94.1%(16/17例),mefA及ermRT的携带率为0;超抗原speA基因携带率为0,超抗原speC基因携带率为100.0%(17/17例).结论 emm12.0(ST36)型GAS是2011年至2013年致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社区儿童咽扁桃体炎常见的流行克隆菌株,主要携带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及超抗原基因peC.
作者:梁云梅;杨永弘;俞桑洁;袁林;姚开虎;任思其;张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陕西省神木县气象因素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人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神木县气象因素(气温、气压、降雨量、光照时间、风速和相对湿度)及≤16岁儿童的住院资料.利用SAS 9.3对气象、下呼吸道感染住院人数、总住院人数和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率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各气象因素与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并探讨气象因素与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率之间相关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对象19 772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4 449例,占 22.5% 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率与气温(r=-0.651,P<0.001)、气压(r=0.560,P<0.001)、降雨量(r=-0.614,P <0.001)和相对湿度(r=-0.470,P<0.001)呈显著相关,而与光照强度、风速无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率随着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F=38.30、15.58,P均<0.001). 结论 平均气温和平均湿度是影响神木县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率的主要气象因素.
作者:刘永林;刘娟;陈凤莲;BILAL HAIDER Shamsi;王强;焦富勇;乔艳梅;史彦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孕期营养不良造成的宫内生长受限(IUGR)胎鼠肺组织Clara细胞蛋白(CCSP)和调控其转录表达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探讨其与肺部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孕期全程低蛋白饮食法建立大鼠IUGR模型,孕第20.5天(足月21.5 d)剖腹取胎鼠,分离其肺脏,肺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其肺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和肺组织中CCSP和IFN-γ水平.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胎鼠肺脏中IFN-γ mRNA和CCSP mRNA表达.结果 低蛋白组胎鼠体质量和湿肺质量均低于对照组;IUGR胎鼠肺组织切片放射性肺泡计数降低,提示IUGR组胎鼠肺泡数量减少,肺泡平均线性截距增加.IUGR组胎鼠肺组织CCSP 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血浆CCSP蛋白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UGR胎鼠血循环和肺组织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宫内营养不良引起胎鼠肺组织结构发生改变,IFN-γ表达降低,可能抑制CCSP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诱发产后早期乃至后期肺部疾病.
作者:刘晓梅;田宝玲;焦伊胜;袁正伟;刘彩霞 刊期: 2014年第16期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其中病毒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占半数以上.迄今为止,病毒感染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现介绍我国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防治措施,以提高儿科医师及儿童家属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认识.
作者:刘恩梅;李洪燕 刊期: 201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