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高,但可供选择的促动力剂种类稀少,使临床治疗效果欠佳,长期有效缓解率较低,因此,新型促动力剂的研制一直是儿童胃肠病学研究的重点.目前供成人使用的促动力剂主要有中枢或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血清素激动剂及胃动素受体激动剂,而供儿科可选择的药物种类更少.现主要介绍目前几类促动力剂在成人及儿童中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促动力剂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作者:王宝西;田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栖息在肠道的微生物群构成了人体肠道复杂的微生态体系.新生儿出生时就有肠道微生物群的即刻定植,其定植过程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和所接触周围环境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学的变化通过对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而致肠内或肠外疾病.肠道正常菌群具有抵抗致病菌侵入、营养支持和调节宿主脂肪代谢等作用,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护胃肠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益生菌通过促进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维护机体健康.现就肠道微生态学变化与儿童期胃肠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琳;梁庆红;王烨;李方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肠内营养是指患儿经口或通过导管直接到胃或小肠的营养途径,包括鼻胃管、胃造瘘管、鼻空肠管、空肠造瘘管.适用于营养供给不足且肠道尚存部分功能的患儿,对儿童胰腺炎、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胆汁淤积性肝病等有显著治疗作用.营养物和量要根据患儿胃肠道功能、体质量和原发疾病进行选择,营养速度根据胃肠道功能从少逐渐增加,直至满足患儿需求.
作者:龚四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顺序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血液杂病病房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入院时常规筛查Hp,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非感染组),比较2组:1.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2.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分析Hp感染是否为影响ITP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3.分析根除Hp对存在Hp感染病例ITP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结果 共收集221例初次发病ITP患儿临床资料,感染组52例(23.5%),非感染组169例(76.5%).1.2组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96,P=0.000),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年龄偏大;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80、0.459、1.317,P均>0.05).2.超过1年随访到173例病例,感染组与非感染组ITP中位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4个月(95% CI 1.56~ 6.44)、2个月(95%CI1.77 ~2.23),2组完全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43,P =0.033),提示Hp感染患儿血小板恢复较缓慢.2组ITP疾病转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74,P=0.036),提示Hp感染患儿易发展为持续性、慢性、复发型ITP.但对2组年龄进行校正后,Hp感染并不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P =0.900)及疾病转归(P=0.145).3.超过1年随访到的45例Hp感染患儿,抗Hp治疗后33例Hp根除、12例Hp未根除,比较Hp根除与未根除2组完全缓解及慢性疾病转归(x2=1.452、4.448,P=0.228、0.035),提示根除Hp有利于阻断ITP疾病慢性转归.Hp根除患儿中无ITP复发病例,而未根除患儿中4例(33.3%,4/12例)ITP复发.结论 虽然受Hp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影响,存在Hp感染的ITP患儿发病年龄偏大,但Hp感染患儿在发病性别、出血情况、血小板减少程度方面与非感染患儿无区别;经过年龄因素校正后Hp感染并非影响ITP患儿治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但根除Hp有助于减少存在Hp感染ITP患儿的慢性疾病转归、减少复发.
作者:张梦;周翾;马静瑶;何雯雯;苏雁;姜锦;张蕊;张莉;杨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儿童欺负、被欺负状况调查,研究儿童欺负/被欺负事件的发生特点,探讨不同欺负类型的儿童(欺负者、被欺负者、欺负/被欺负者、非卷入者)对于被欺负现象的内隐态度.方法 采用整体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3所普通小学抽取1 100例小学生,用儿童欺负问卷(小学版)对其施测,并抽取78例欺负事件卷入者(其中包括30例欺负者、18例被欺负者及30例欺负/被欺负者)及29例非卷入者,施以内隐联想测验(IAT).结果 (1)1 029例有效被试中,欺负者74例,被欺负者121例,欺负/被欺负者101例,合计296例,约28.8%(296/1 029例)的儿童卷入到欺负事件中.(2)从总体上看,被试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324.083±458.373) ms和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463.963±501.254) 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63,P <0.01).(3)不同类型儿童中,欺负/被欺负者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237.838 ±449.731) ms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428.754±539.634) 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5);非卷入者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512.389±557.354) ms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777.404±441.373) 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29,P<0.01).(4)欺负者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304.007±400.530) ms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287.236±405.017)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P>0.05);被欺负者在IAT中的相容任务反应时(1 178.900±280.539) ms与不相容任务反应时(1 292.635±467.531)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1,P>0.05).结论 儿童总体上对被欺负现象持否定态度,即认为被别人欺负是不好的;非卷入者和欺负/被欺负者对被欺负现象更多地持否定态度.
作者:武萌;申鲁军;李翔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鼻窦炎患病率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控制不良因素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资料,选择107例儿童哮喘治疗后仍咳嗽超过4周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儿科哮喘专科门诊就诊的105例哮喘初诊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1.观察组鼻窦炎发病率为81.3%(87/107例),对照组鼻窦炎发病率为51.4%(54/105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42,P<0.05);2.鼻窦炎组患有鼻塞症状的患儿占80.5%(70/87例),非鼻窦炎组为50.0%(10/20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97,P<0.05);3.鼻窦炎组中上颌窦炎发病率高,为69.2%(74/107例),额窦与蝶窦发生率较低,4组鼻窦均发生炎症的发生率为10.3%(11/107例).4组鼻窦中变应性鼻炎症状出现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后的慢性咳嗽与鼻窦炎及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有关.
作者:刘李军;李云;肖旭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儿童脑卒中后癫(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69例脑卒中后癫(癎)患儿的病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资料.结果 脑卒中后癫(癎)发生率为26.5% (69/260例),男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5,P=0.39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脑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高,为47.8%(11/23例),脑出血为34.6%(27/78例),脑缺血组低为19.5%(31/159例),不同脑卒中类型的脑卒中后癫(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00,P=0.02).早发性癫(癎)占76.8%(53/69例),迟发性癫(癎)占23.2%(16/69例),早发性癫(癎)多见于出血性脑卒中,迟发性癫(癎)多见于缺血性脑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78,P=0.029).早发性癫(癎)脑电图背景波普遍变慢.脑出血组以全面性发作为主,占70.4%(19/27例),脑缺血组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54.8%(17/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90.9%(10/11例)为全面性发作,3组脑卒中后癫(癎)类型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461,P=0.015).皮质病灶继发癫(癎)占77.6%(45/58例),皮质下病灶继发癫(癎)占22.4%(13/58例).对规律服用抗癫(癎)药物患儿随访6个月~4年,81.2%(56/69例)的患儿临床发作控制.结论 儿童脑卒中后癫(癎)的发生率较成人高,多见于出血性脑卒中,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高,常规抗癫(癎)药物治疗有效.
作者:翟琼香;汤志鸿;张宇昕;王春;卓木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河南省儿童脑性瘫痪(脑瘫)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河南省0~6岁儿童进行脑瘫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以人群为基础的1∶4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采用Epidata 3.2建立数据库,用SAS 9.1.3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实际调查河南省0~6岁儿童51 108例,确诊脑瘫患儿120例.有9项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方程,其中母亲怀孕时年龄≥30岁、孕期入住新装修的居室、孕期患病、孕前月经紊乱、孕次≥3、不良孕产史、早产(孕周<37周)、新生儿期患病均为发生脑瘫的危险因素;人均年收入>1万元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导致脑瘫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母孕期患病、母亲不良孕产史、早产、新生儿期患病、家庭收入等密切相关.积极开展孕期健康指导,高危儿出生后早期筛查及干预治疗,可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作者:王军;马洁琼;朱登纳;熊华春;牛国辉;王宝珍;张贞焕;张冬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PVS)介入治疗的中长期结果及治疗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肝移植术后PVS 5例患儿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7个月~8岁,中位年龄2岁10个月.患儿原发病:1例为Carolis病,4例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均采用球囊扩张治疗,对患儿临床资料、影像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5例肝移植术后PVS患儿球囊扩张治疗均成功,成功率为100%.肝移植术后早期狭窄1例,发生于术后0.5个月,迟发性狭窄4例,发生于术后3 ~ 30个月.PVS部位均发生在门静脉吻合口部位,狭窄部位门静脉直径为(2.3 ±0.6) mm(1.2~3.0 mm),狭窄程度为70% ~ 95%.患儿均采用球囊扩张,球囊扩张后狭窄部位的直径为(9±1)mm(8~10 mm)(t=32.560,P<0.05).扩张前狭窄两端压力梯度为(11.0±3.2)mmHg(8~16 mmHg),扩张后狭窄两端压力梯度为(2.2±1.5) mmHg(0 ~ 4.0 mmHg)(t=8.242,P<0.05).术后随访10~ 66个月,患儿门静脉均通畅,通畅率为100%.结论 肝移植术后PVS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中长期随访结果通畅率高.
作者:高海军;陈光;王浩;温连芳;杨颐馨;王鹏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胆道闭锁患儿有无肝门部纤维板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3例胆道闭锁患儿,其中男51例,女42例;平均手术日龄61 d(40~121 d),均行Kasai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和胆道造影诊断为Ⅲ型胆道闭锁.根据有无肝门部纤维板块将Ⅲ型胆道闭锁分为2个亚型:A组肝门部存在纤维板块(80例);B组肝门部未见明显纤维板块(13例),但可见类似左右肝管样实性条索结构.术中获取肝门部残余组织标本,病理切片镜下观察残余组织小胆管增生程度.通过门诊、电话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1个月胆管炎发生率,术后6个月黄疸消退率,术后2年自体肝生存率.结果 A组肝门部残余组织中小胆管增生程度明显高于B组(x2=18.49,P<0.05);术后1个月胆管炎发生率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 >0.05);术后6个月黄疸消退率A组明显高于B组(x2=9.19,P<0.05);术后2年自体肝生存率A组也明显高于B组(x2=4.49,P<0.05).结论 肝门部存在纤维板块的胆道闭锁患儿术后黄疸消退率及2年自体肝存活率明显高于缺乏纤维板块的患儿,可能是由于肝门部较多的小胆管增生起到相对较好的胆汁引流减轻了胆汁淤积对肝脏的持续损伤,由此提高了患儿生存质量.
作者:彭飞;王瑛;陈小爱;冯杰雄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国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周围环境中重金属暴露对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重金属是一类毒性很大的无机污染物,铅、镉、砷、汞摄入过多而锌、钙、铜等元素缺乏均会导致出生缺陷,元素间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妊娠结局.现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等研究进行综述,提倡适量摄入锌、铜等元素,避免有害金属元素的暴露,以保证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也对以后重金属及出生缺陷关系的研究指明方向.
作者:胡卉;朱军;李小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儿童肥胖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与肥胖相关的危害也越来越常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肥胖并发症涉及全身,包括内分泌、心血管及消化等系统,影响青春期的发育,不仅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亦可对未来健康状况产生长远影响.因此,识别儿童并发症的发生非常必要,从而进行早期辅导和治疗.
作者:耿琛琛;夏婧;闻德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世界卫生组织于1961年提出建议将早产儿的概念定义为胎龄< 37周出生的新生儿.数10年来全球医疗科学水平发展迅猛,然而早产儿的发生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成为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国内外关于早产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现对国内外关于早产儿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将早产诱因分为母体因素、孕期因素、胎儿因素、外界因素、遗传因素5大类作总结归纳,旨在加强对早产诱因的认知,以利于早产的预防和临床研究.
作者:王婷婷;陈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率逐年升高,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Hp感染不仅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发生,还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消化不良等有关,从而影响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及营养健康.根除H pylori已成为全球问题,国际及国内均相继制定了共识意见,现参考这些新国际共识对儿童感染H.pylori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解读.
作者:朱莉;宋亚萍;秦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商品名:麦滋林)辅助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病的疗效以及麦滋林在儿童使用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重庆、贵阳、广州、成都和新疆5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儿138例,按随机化、单盲法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75例,对照组63例.试验组采用麦滋林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方案,若伴幽 门螺杆菌(Hp)感染则进行相应抗感染治疗,8周后随访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实验室结果.结果 试验组临床表现缓解率分别为腹痛91.8%(56/61例)、呕吐90.2%(37/41例)、黑便92.9%(26/28例)、恶心93.1%(27/29例)、呕血89.5%(17/19例)、腹部不适100.0%(19/19例)、腹胀100.0%(11/11例)、反酸100.0%(9/9例)、口臭90.0%(9/10例)、嗳气88.9%(8/9例)、血便100.0%(4/4例)、纳差50.0%(1/2例)、腹部压痛89.3%(50/56例);对照组临床表现缓解率分别为腹痛90.4%(47/52例)、呕吐89.7%(26/29例)、黑便96.4%(27/28例)、恶心87.5%(21/24例)、呕血92.9%(13/14例)、腹部不适58.3%(7/12例)、腹胀85.7%(12/14例)、反酸100.0%(13/13例)、口臭80.0%(8/10例)、嗳气100.0%(8/8例)、血便100.0%(4/4例)、纳差33.3%(1/3例)、腹部压痛90.0%(45/5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腹部不适、腹胀、口臭、嗳气、纳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31例患儿随访胃镜,对照组溃疡清除率为65.1%(41/63例),胃镜下黏膜表现缓解率分别为水肿54.8%(34/62例)、充血51.7% (31/60例)、红晕76.0%(19/25例)、萎缩0%(0/1例)、出血85.7%(12/14例),Hp清除率为67.9%(19/28例);试验组溃疡清除率为66.2%(45/68例),胃镜下黏膜表现缓解率分别为水肿63.0%(46/73例)、充血64.7%(44/68例)、红晕86.1%(31/36例)、萎缩50.0%(1/2例)、出血100.0%(19/19例),Hp清除率为72.7%(24/33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萎缩、出血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7、15.05,P均<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7%(74/75例)、98.4%(62/63例),试验组和对照组胃镜有效率分别为98.5%(67/68例)、96.8%(61/63例).试验组患儿服用麦滋林8周内及停药后4周随访无不良反应.结论 麦滋林对于减轻儿童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表现及改善胃镜表现有一定疗效,对辅助治疗儿童消化性溃疡病有重要作用,且在儿童中使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陈凤;刘文莉;耿岚岚;谢晓莉;郭艳芳;朱朝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新疆伊犁地区正常体质量及超体质量/肥胖学龄儿童6种常见肠道菌属的分布特征.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150例学龄儿童(年龄7 ~13岁),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75例)和超体质量/肥胖组(75例),2组均采集大便,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大便样本中6种肠道菌属的分布,并分析种族、性别及年龄对肠道菌属分布的影响.结果 2组间除BMI、腰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t=20.740、8.533,P均<0.01),年龄、性别组成、民族分布、臀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体质量/肥胖组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及肠球菌属相对数量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儿童(t=9.735、9.681、26.070,P均<0.01),埃希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拟杆菌属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次按照种族、性别及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除双歧杆菌属在女童中的表达略低于男童(t=4.931,P<0.05)外,6种常见肠道菌属在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新疆伊犁地区学龄儿童肠道菌属的分布受种族、性别及年龄影响小,但乳酸杆菌属、梭菌属及肠球菌属分布特征可能与学龄儿童肥胖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刘利;徐佩茹;李敏;王红清;赵玉立;李文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早产儿胃液解脲脲原体(UU)阳性与围生期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270例早产儿胃液UU-DNA,分为UU阳性组和UU阴性组,比较2组早产儿围生期疾病的发生率,并分析胃液UU阳性与围生期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270例早产儿,胃液UU阳性106例(39.26%,106/270例).UU阳性组总胎龄和出生总体质量均低于UU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4、-2.986,P均<0.05).2组阴道分娩、胎膜早破(PROM)、PROM时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产前地塞米松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胆汁淤积、住院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性别、小于胎龄儿、围生期窒息、气管内滴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肺炎、住院天数,吸氧天数、死亡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104例行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筛查的早产儿、264例常规行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PIVH)筛查的早产儿、住院天数大于28 d的204例早产儿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病率进行统计,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出生后3h、1d、3d、7d的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出生后3h血浆IgM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14 d、21 d的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早产儿胃液UU阳性与胎龄小,低出生体质量、PROM、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有关,与RDS的发生呈负相关,有增加早产儿胆汁淤积的可能.UU胃液阳性并未增加早产儿病死率.
作者:陈幽;马丽亚;张敏;刘方;梁小琴;徐芬;吴志军;卢光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用黄芩苷干预观察胆管不全梗阻(PCBDL)大鼠肠黏膜损伤程度,通过检测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NF-κB mRNA表达,探讨黄芩苷是否通过抑制NF-κB、NF-κB mRNA表达减轻胆管不全梗阻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CBDL组、PCBDL+黄芩苷处理1组(PCBDL1组)和PCBDL+黄芩苷处理2组(PCBDL2组),每组10只.PCBDL、PCBDL1、PCBDL2组大鼠于近肝门处游离并不全结扎胆总管.PCBDL1组和PCBDL2组术后1d开始给予黄芩苷[80 mg/(kg·d)]灌胃,其余组相同时间给予9 g/L盐水1.5 mL灌胃.观察大鼠回肠黏膜损伤并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肠黏膜NF-κB的表达,原位杂交技术检测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 1.与PCBDL组大鼠回肠黏膜损伤分级评分(3.2±0.5)比较,PCBDL1组(1.9±0.2)和PCBDL2组(1.5±0.3)大鼠回肠黏膜损伤分级评分明显降低(F =21.120,P<0.01);2.PCBDL组(0.155±0.012)回肠黏膜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0.066 ±0.006)、PCBDL1组(0.107 ±0.011)和PCBDL2组(0.098 ±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6.8,P<0.01);3.与假手术组、PCBDL1组和PCBDL2组比较,PCBDL组NF-κB mRNA表达的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芩苷通过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NF-κB蛋白、NF-κB mRNA的表达,减轻大鼠胆管不全梗阻导致的肠黏膜损伤.
作者:刘希杰;冯文玉;耿磊;刘腾;郑步峰;傅廷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肥胖及超体质量对普通肺炎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及总病程的影响.方法 共有455例2~7岁普通肺炎患儿纳入本研究,包括147例肥胖儿童、141例超体质量儿童以及167例正常体质量儿童.然后根据年龄进一步分为≥2~4岁年龄组和≥4 ~7岁年龄组.通过查阅病历管理系统,收集患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住院时间、总病程、外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体液免疫指标(IgG、IgA)、细胞免疫指标(CD4+T、CD8+T)及反复肺炎病史.结果 在≥2 ~4岁年龄组,肥胖及超体质量儿童的平均住院时间均较正常体质量儿童长(P=0.037、0.009),肥胖儿童的总病程也较正常体质量儿童延长(P=0.014);在≥4 ~7岁年龄组,肥胖及超体质量儿童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总病程均较正常体质量儿童长(平均住院时间:P=0.002、0.000;总病程:P=0.004、0.001).在≥2 ~4岁年龄组,肥胖、超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儿童外周血细胞计数、CRP、ESR、IgG、IgA、CD4+T、CD8+T、CD4+T/CD8+T及反复肺炎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4~7岁年龄组,肥胖及超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儿童外周血细胞计数、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肥胖、超体质量儿童体液(IgG)及细胞免疫指标(CD4+T、CD4+ T/CD8+ T)均较正常体质量儿童下降,肥胖儿童表现更为明显,并且肥胖及超体质量儿童更易患反复肺炎(P<0.05).结论 ≥2 ~7岁肥胖及超体质量的普通肺炎儿童较正常体质量儿童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其肺炎总病程也相对延长.免疫功能受损在≥4 ~7岁年龄组患儿中发挥主要作用,而在≥2 ~4岁年龄组中,非免疫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
作者:赵永利;刘正娟;白雪梅;王玉川;李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GLN)强化的肠内营养(EN)干预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儿营养状况和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AIDS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GLN强化EN组,30例)与对照组(常规EN组,28例).干预前和干预第28天分别检测2组患儿营养相关指标、细胞免疫指标及血清GLN水平变化.结果 干预第28天观察组患儿体质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9.9±7.4)kg比(28.0±8.3) kg,t =3.216,P=0.006]、体质量指数[(17.8±1.9) kg/m2比(16.9±1.9)kg/m2,t=3.339,P=0.002]、总淋巴细胞计数[(2.81 ±0.25)×109/L比(2.53 ±0.24)×109/L,t=3.064,P=0.004]、血清GLN水平[(7.2±2.1)μmol/L比(5.5±1.2)μmol/L,t=2.496,P=0.012];观察组清蛋白(40.5±3.1) g/L比(38.6±2.1) g/L,t =3.82,P=0.001]、前清蛋白[(182.0±38.6) mg/L比(175.1±40.0)mg/L,t=2.917,P=0.007]、血红蛋白[(115.7±8.5) g/L比(104.8±11.5) g/L,t=3.022,P=0.005]、[CD4+%(39.0±7.5)%比(35.3±9.9)%,t=3.138,P=0.004]、CD4 +/CD8+比值[(1.6±0.8)比(1.2±0.6),t=3.198,P=0.00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16.7%比32.1%,x2=11.250,P=0.001).结论 GLN强化的EN干预能改善AIDS患儿营养状况,提高其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减少胃肠道并发症,降低新发感染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对改善AIDS患儿预后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双凤;汤庆娅;马淑焕;时艳丽;陈爱民;马海秀;孙亚娟;邵彩红;孙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南京地区经胃镜检查儿童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胃镜检查儿童2 990例,进行胃窦黏膜标本快速Hp尿素酶试验.结果 10年间2 990例患儿行胃镜检查,其中男性患儿1 718例,Hp感染检出率为53.8%(924/1 718例);女性患儿1 272例,Hp感染检出率为52.4%(667/1 272例),男女之间Hp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2,P >0.05).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检测611例儿童,Hp感染检出率为66.9%(409/611例),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检测2 379例儿童,Hp感染检出率为49.7%(1 182/2 3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13,P=0.01).0~6岁359例,Hp感染检出率为49.6%(178/359例);>6~9岁930例,Hp感染检出率为48.1%(447/930例);>9~12岁1 089例,Hp感染检出率为55.2%(601/1 089例);>12岁612例,Hp感染检出率为60.0%(365/612例),4组间Hp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66,P<0.01).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症状、不明原因贫血及不明原因的脐周痛Hp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04,P >0.05).结节性胃炎Hp感染检出率高达61.4%,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Hp感染检出率(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P<0.01);过敏性紫癜Hp感染检出率为46.2%,高于胃镜正常儿童Hp感染检出率(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9,P<0.01).结论 南京地区胃镜检查儿童Hp感染率有逐年下降趋势;6岁后Hp阳性率随年龄而稳定增长;Hp感染在儿童结节性胃炎和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郭红梅;何祖蕙;林谦;练敏;潘健;李玫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