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一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每年因麻疹死亡的儿童病例几乎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尽管已具备安全有效的疫苗,但麻疹仍是造成全球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美国传染病学会发布了麻疹管理的报告,为临床医师提供麻疹诊断、治疗、预防的证据.
作者:范娟;李茂军;吴青;陈昌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腹膜炎是腹膜透析首要的并发症.以往均强调腹膜炎发生后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发生病因的研究,更加意识到预防腹膜炎的重要性.只有尽早纠正危险因素,减少腹膜炎的发生,才能更好保护腹膜功能.腹膜炎发生的重要原因有污染、外出口和隧道感染形成的导管相关细菌生物膜、营养不良.低清蛋白血症是腹膜炎的高危因素.维生素D(VitD)的补充可调节免疫功能,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新思路;肠源性腹膜炎(经肠道感染导致的内源性微生物相关腹膜炎)的发病率高,技术失败率更高.降低肠菌移位的风险、调节肠道菌群、采取长程抑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粪菌移植是未来研究的方向.现就这些问题的发生及如何进行预防进行概述.
作者:刘小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串联质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在遗传代谢病(IM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遗传代谢病实验室通过串联质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的疑似阳性10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样本,通过包含有153个常见的IMD致病基因捕获探针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基因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阳性突变位点进行验证,并对其父母相应的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10例疑似IMD患儿,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确诊8例,包括全羧化酶合成酶缺陷症3例,甲基丙二酸血症mut型、甲基丙二酸血症cblB型、枫糖尿症Ia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Citrin缺陷症各1例.其中有1例经串联质谱联合气相色谱-质谱诊断为异戊酸血症的患儿,其基因检测发现1个错义突变(c.158G >C,p.R53P)和1个同义突变(c.732C>T,p.D244D);另外1例疑诊为Citrin缺陷症的患儿,其基因检测发现1个错义突变(c.1156G >A,p.G386S)和1个同义突变(c.1194A>G,p.L398L),这2例基因检测结果在理论上尚不能确诊.10例患儿中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患儿的致病突变属于自身新发生的基因突变,而其他患儿的致病突变均遗传于各自的父母.此外,高通量测序所检测的结果均经Sanger测序验证,二者结果全部一致.结论 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疑似IMD的检测中结果精确,不仅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分子诊断依据,还能精准地进行疾病分型,有效地为后续临床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作者:郝虎;石聪聪;吴鹰军;王弘;李思涛;蔡尧;董玛拉;马艳梅;肖昕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梗阻性肾积水患儿尿液中尿血管紧张素原(uAGT)的测定及其与肾功能受损的关系,为肾积水患儿术前评价、术后评判预后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 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定期随访或住院接受治疗的单侧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肾积水4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和定期随访组.手术治疗组28例(均为重度肾积水),均行离断式肾盂成形术.定期随访组20例(均为轻度、中度肾积水),为确诊肾积水后门诊定期复查,暂无手术指征且肾积水无进行性加重患儿.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期住院患儿2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鞘膜积液患儿),女1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3组间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收集3组患儿清洁晨尿,手术治疗组术前、术后6周、12周各收集1次;定期随访组和对照组各收集3次,均间隔6周于门诊收集.手术治疗组和定期随访组均行放射性核素检查检测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组患儿尿中uAGT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肌酐(uCr)水平.结果 术前、术后6周和术后12周对照组及定期随访组uAGT/uCr平均水平均显著低于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360、14.683、5.035,P均<0.05).术前、术后uAGT/uCr与患肾GFR均呈负相关(r=-0.647、-0.786,P均<0.05).手术治疗组术前患肾GFR水平为37.18±7.31,术后患肾GFR水平为45.27±8.1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1,P=0.000).结论 uAGT/uCr比值在需要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肾积水患儿中明显升高,uAGT升高可能是患儿梗阻性肾积水肾脏功能损伤的指标之一.
作者:郭立华;张谦;院恩萌;范应中;王家祥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使用地塞米松对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防治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将135例住院1周仍需机械通气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早期地塞米松组及未使用地塞米松组,观察早期使用地塞米松对BPD有无预防作用;将其中发生BPD的患儿分为早期地塞米松BPD组、晚期地塞米松BPD组及未使用地塞米松BPD组,观察不同时间使用地塞米松对BPD的影响及疗效.结果 (1)135例患儿中共有65例发生BPD,BPD发病率为48.15%.早期地塞米松BPD组患儿BPD的发病率、病死率及BPD严重程度与未使用地塞米松BPD组患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晚期地塞米松BPD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19.81±5.67)d]与早期地塞米松BPD组[(22.32±6.20)d]及未使用地塞米松BPD组[(21.46±7.02)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05),但需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7 ±10.14)d比(45.96±9.91)d、(43.42±8.73)d,P=0.012;(64.11±8.14)d比(76.13±7.57)d、(68.59±8.53)d,P=0.000].(3)晚期及早期地塞米松BPD组的患儿感染(90.90%、100.00%比81.90%)、高血糖(27.27%、30.43%比10.00%)、高血压(9.09%、13.04%比0)、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2.73%、34.78%比15.00%)的发病率均高于未使用地塞米松的BPD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3组BPD患儿1岁时一般体格检查[体质量:(9.16±1.53) kg比(8.92±1.13) kg、(9.07±1.46)kg;身高:(71.26±8.59) cm比(69.54±9.32) cm、(70.32±9.07) cm]、肺部感染再入院率(75.00%比65.00%、72.22%)及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异常率(智力发育指数<80:20.00%比15.00%、16.67%;运动发育指数< 80:25.00%比20.00%、16.6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地塞米松没有预防BPD发生的作用,在使用地塞米松治疗BPD的过程中,应在晚期使用,并使用尽可能小剂量、短疗程.
作者:齐骥;杨震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各期中的变化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6~14岁的哮喘患儿79例,其中急性发作期25例,慢性持续期28例,缓解期26例.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健康儿童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其FeNO和肺功能,分析FeNO和肺功能在各组受试对象之间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并比较其Fe-NO与肺功能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FeNO、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在哮喘急性发作期[(58.79±12.25) ppb和(52.25±7.89)%]、慢性持续期[(42.13±11.38) ppb和(66.14±5.29)%]、缓解期[(25.41±7.15) ppb和(86.22±15.21)%]及健康对照组[(12.84±6.22) ppb和(93.62±12.13)%]之间比较,FeNO在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慢性持续期组、缓解期组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EV1%除在缓解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发作期FeNO与FEV1%呈负相关(r=-0.779,P=0.000),慢性持续期及缓解期的FeNO与FEV1%无相关性.结论 哮喘患儿FeNO水平增高,FeNO是反映呼吸道炎症的灵敏指标,可用来评价呼吸道炎症的控制情况和病情轻重程度.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FeNO与肺功能中FEV1%呈负相关.
作者:丁静;赵德育;吴美思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无锡市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及门诊就诊的89例肺炎患儿.其中轻度肺炎组52例,重度肺炎组37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的30例婴幼儿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发光法定量测定各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 (IL-10)、sTREM-1水平.结果 轻度肺炎组患儿血清IL-6、IL-10、PC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0.35、22.00、35.13,P均<0.05);重度肺炎组患儿血清IL-6、IL-10、PC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62、9.72、47.41,P均<0.05).轻度肺炎组与重度肺炎组患儿血清IL-6、IL-10、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20、2.07、2.39,P均>0.05).重度肺炎组血清IL-6/IL-10比值(5.65)高于轻度肺炎组(1.32)和健康对照组(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54、18.09,P均<0.05);重度肺炎组血清sTREM-1水平(117.78 ng/L)高于轻度肺炎组(40.85 ng/L)和健康对照组(12.1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68、73.52,P均<0.05).血清IL-6/IL-10比值和sTREM-1呈正相关(r=0.51,P<0.0001).结论 通过检测sTREM-1有助于判断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
作者:郁志伟;钱俊;顾晓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白细胞介素-6(IL-6)在癫(痫)患儿血清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个月~12岁住院的癫(痫)患儿85例作为癫(痫)组,25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癫(痫)组再分为癫(痫)频发组20例、癫(痫)持续状态组16例、非癫(痫)频发或持续状态组49例.采集癫(痫)发作后12 h内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后备用,批量操作.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5例癫(痫)患儿及25例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清HMGB1及IL-6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癫(痫)频发组、癫(痫)持续状态组、非癫(痫)频发或持续状态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6中位水平分别为14.559 ng/L、14.752 ng/L、11.981 ng/L、8.056 ng/L,HMGB1中位水平分别为8 621 ng/L、8 987 ng/L、7 870 ng/L、4221 ng/L.癫(痫)患儿血清中HMGB1及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癫(痫)频发组、癫(痫)持续状态组IL-6、HMGB1水平显著高于非癫(痫)频发或持续状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癫(痫)频发组和癫(痫)持续状态组IL-6、HMGB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6水平与HMGB1呈正相关(r=0.760,P<0.05).结论 癫(痫)发作可以诱发炎性因子HMGB1及IL-6高表达,给予HMGB1及IL-6抑制剂可能有利于癫(痫)的控制.
作者:王怀立;郭庆敏;禚志红;田培超;陈晓昕;李海英;陈铮;李凤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新乡地区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的母亲孕期及新生儿期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地区脑瘫儿童问卷调查资料.研究对象为出生日期在2005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的脑瘫儿童.同时选取与脑瘫患儿匹配的3例健康儿童设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本地区儿童脑瘫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新乡地区脑瘫儿童孕期及新生儿期高危因素:孕期相关因素有母亲营养状态、孕期阴道出血、妊娠高血压病、异常产史(x2=2.313、13.296、5.034、7.434,P均<0.05);新生儿期相关因素有早产、重度窒息、重度黄疸、颅内感染(x2 =4.637、29.50、4.633、5.107,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重度窒息(OR=2.340,95%CI:1.250 ~ 4.440)、重度黄疸(OR =4.11,95% CI.2.430 ~6.740)、早产(OR=2.570,95% CI:1.410 ~4.770)、妊娠高血压病(OR=2.350、95% CI:1.020~5.440)、孕期阴道出血(OR=73.600,95%CI:3.060 ~17.750)、异常产史(OR=5.710,95%CI:1.250 ~ 26.310)为儿童脑瘫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度窒息、重度黄疸、早产、妊娠高血压病、孕期阴道出血、异常产史为新乡地区儿童脑瘫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加强对易导致脑瘫的高危新生婴儿的筛查及规范管理,做好围生期高危孕妇管理.早期预防有助于减少本地区脑瘫的发生.
作者:赵卫东;韩金芬;王家勤;宋舜意;吴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总结小儿睾丸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小儿睾丸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76例患儿就诊时临床表现均为阴囊无痛性包块.就诊年龄1个月~13岁[(32.3±4.4)个月],其中<1岁39例(51.3%),1~3岁18例(23.7%),>3 ~7岁10例(13.2%),>7~ 14岁9例(11.8%).左侧37例,右侧39例.病理结果:良性肿瘤59例(77.6%),其中畸胎瘤42例(55.2%,成熟型34例、未成熟型8例),表皮样囊肿11例,淋巴管瘤等其他肿瘤共6例;恶性肿瘤17例(22.4%),其中卵黄囊瘤16例(21.1%),均为I期,睾丸胚胎癌l例.术前甲胎蛋白升高33例,包括9例成熟型畸胎瘤、7例未成熟畸胎瘤、16例卵黄囊瘤及1例睾丸胚胎癌.59例良性肿瘤中50例行肿物核除术,9例因肿物严重压迫睾丸实质而行睾丸切除术;17例恶性肿瘤均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随访共76例,随访至今有1例卵黄囊瘤患儿因肺转移死亡,余均无瘤存活.结论 睾丸肿瘤于1岁左右发病率高,大多数为良性,畸胎瘤常见.甲胎蛋白在卵黄囊瘤患儿中表达高,可用于协助诊断.对于良性肿瘤采取肿物核除术、对恶性肿瘤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李楠;杨屹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微小RNA (miRNA)是一种内源性小分子RNA,以mRNAs为目标发挥转录后基因调控作用.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miRNAs参与各种基础生物学过程,包括正常组织与器官的生长发育,也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不同的组织器官涉及不同的miRNAs,同一种miRNAs在不同组织器官或疾病中表达不同.现就近年来miRNAs在肺发育及肺相关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云;周晓玉 刊期: 2015年第22期
近年来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患病率明显上升,婴幼儿反复发作喘息(>3次/年)的典型症状可能是哮喘的早期临床表现,是儿童哮喘诊断的起始点.慢性呼吸道炎性反应是引起呼吸道高反应及喘息反复发作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呼出气一氧化氮是简单、快捷、有效、无创嗜酸性呼吸道炎性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其水平可以有效地反映呼吸道炎性反应情况,与呼吸道炎性反应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协助哮喘诊断、治疗反应监测、哮喘管理及预测哮喘发作.现就近期相关的研究进展,对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婴幼儿喘息中关于呼吸道炎性反应监测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作者:陈芳;邓力 刊期: 2015年第22期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是以小呼吸道阻塞和气流受限为特点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儿童BO多继发于下呼吸道的严重感染,其发生发展与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因肺活检难度大,目前BO的诊断还是依赖于患儿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肺部HRCT是非常有意义的非创伤性检查,值得推广.目前BO尚无公认的有效治疗,早期诊治可阻断疾病的进程.因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未能引起医师和家长足够的重视,病程迁延,预后差.
作者:夏利平;姜毅 刊期: 2015年第22期
发笑癫(痫)是一种伴发作性哭笑的特殊的难治性癫(痫),按其癫(痫)源带的不同可以分为皮质源性发笑癫(痫)和下丘脑错构瘤源性发笑癫(痫).目前,国内学者对发笑癫(痫)涉及的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缺乏系统的认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发笑癫(痫)的研究取到不少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发笑癫(痫)中的发笑机制,下丘脑错构瘤源性发笑癫(痫)的原发性致(痫)分子机制,下丘脑错构瘤源性发笑癫(痫)中的继发性致(痫)源机制以及发笑癫(痫)的临床治疗.现对发笑癫(痫)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余金泉;吴至凤;赵聪敏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监测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肺炎支原体(MP)流行情况,分析RSV与MP在广州地区的流行特征,为广州地区RSV与MP的监控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疾病患儿(≤14岁)咽拭子标本,提取标本核酸,利用荧光定量PCR进行RSV与MP检测;并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在3 760例患儿中,检出RSV 392例,阳性率为10.4%;检出MP 339例,阳性率9.0%.在RSV阳性病例中,年龄在0~9个月患儿高,达19.6% (181/923例).RSV流行高峰发生于2012年2月至4月和2013年1月至4月,阳性率分别为26.8%(136/507例)和18.0%(151/839例).在MP阳性病例中,年龄在6~10岁阳性率高,达20.1%(97/484例),MP流行高峰发生在2012年7月至10月和2013年6月至10月,阳性率分别为16.3%(92/564例)和13.4%(124/922例).在上呼吸道症状中,RSV感染患儿鼻塞[28.6%(112/392例)]、流涕[33.2%(130/392例)]发生率显著高于MP阳性患儿[15.0%(51/339例)、20.6%(70/339例)],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199、14.325,P均<0.001);RSV感染患儿咳嗽[78.1%(306/392例)]、咳痰[20.4%(80/392例)]发生率显著低于MP阳性患儿[90.0%(305/339例)、27.1%(92/339例)],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8.791、4.577,P<0.001,P=0.032).在下呼吸道症状中,RSV阳性患儿气喘[33.2%(130/392例)]、气促[13.5%(53/392例)]、喘鸣音[29.3%(115/392例)]、痰鸣音[18.9%(74/392例)]发生率显著高于MP阳性患儿[11.5%(39/339例)、6.5%(22/339例)、11.5%(39/339例)、10.6%(36/339例)],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7.979、9.760、34.763、9.698,P<0.001,P=0.002,P<0.001 ,P =0.002).MP阳性患儿双肺呼吸音粗[59.2%(201/339例)]较RSV阳性患儿[40.1%(157/392例)]更为多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6.932,P<0.001).结论 广州地区RSV的主要感染人群是0~9个月的儿童,重点在每年1月至4月;MP的主要感染人群是6~10岁的儿童,重点在每年6月至10月.预防工作要全年进行,预防因RSV和MP感染导致的住院率增高.
作者:曾志奇;刘文宽;陈德晖;檀卫平;梁焕喜;陈美欣;邱淑燕;廖小红;周荣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旁胸腔积液(PPE)发生纤维分隔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的172例PPE患儿,根据胸部B超检查结果分为纤维分隔组(78例)和无纤维分隔组(94例).记录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前病程、热程、胸腔积液发生部位,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血小板(PLT)、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支原体(MP),胸腔积液中WBC(WBCp)、多核细胞比例(PMN)、乳酸脱氢酶(LDHp)、葡萄糖(GLU)、腺苷脱氨酶(ADA)、乳酸(LAC)、CRP(CRPp).对2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组间对照,先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01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龄、WBC、PLT、LDH、是否MP感染及WBCp、PMN、GLU、LAC共9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LAC、LDH、GLU、MP感染是PPE纤维分隔形成的危险因素(OR=3.437,P=0.007;OR =3.656,P=0.003;OR=0.306,P=0.006;OR =0.324,P=0.037;OR=0.375,P=0.022).3.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P=0.000,该回归模型有中等偏上诊断准确度.结论 外周血PLT >434.5×109/L、LDH <400 U/L、非MP感染、胸腔积液GLU< 6.11 mmol/L、LAC> 3.83 mmol/L时,PPE患儿发生纤维分隔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安淑华;郝晓静;李金英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新生儿侵袭性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CA-SA)感染的临床及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国内3所儿童医院侵袭性CA-SA感染新生儿56例并进行分析,对分离株行多位点基因分型(MLST)、SCCmec及spa分型,检测pvl基因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56例侵袭性CA-SA感染的新生儿中,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37例(66.0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19例(33.93%);晚发型感染48例(85.71%),16例(28.57%)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诊断:肺炎41例(73.20%),脓毒症33例(58.93%).MSSA组脓毒症比例(70.27%,26/37例)显著高于MRSA组(36.84%,7/19例)(P=0.016).43例(76.79%)患儿存在多部位感染,21例(37.50%)患儿有并发症,2例患儿死亡.45例患儿(80.36%)联合使用抗生素,MRSA组使用万古霉素的比例(52.63%,10/19例)明显高于MSSA组(16.22%,6/37例)(P =0.004);22例(39.29%)患儿接受外科干预治疗.分离株共检测到16种ST型,ST59常见(19株,33.93%),5种SCCmec型以Ⅳ型(10株,52.63%)为主,Ⅳ亚型主要为Ⅳa(9/10株),有25种spa型,t437(17株,30.36%)为主,13株(23.21%)检测到pvl基因.各ST型在疾病谱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重耐药率为42.86%.结论 新生儿侵袭性CA-SA感染多见于重症、晚发型,以肺炎和脓毒症为主,MSSA组发生脓毒症比例高于MRSA组,多部位感染多见,联合用药和外科干预率高.分离株常见克隆为ST59-t437,不同分型分离株感染在疾病谱上无明显差别.
作者:李文婷;董燕红;宁雪;曾婷;俞桑洁;姚开虎;史伟;高薇;袁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microRNA-206 (miR-206)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35例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及25名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标本,分离PBMCs,经佛波酯(PMA)和离子霉素刺激后提取总RNA,反转录成互补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PBMCs中miR-206及锌指样转录因子4(KLF4)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17 (IL-17)水平.结果 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恢复期患儿及健康对照组儿童miR-206水平分别为0.055±0.018、0.187±0.069和0.204±0.075,急性期分别低于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F4 mRNA水平分别为0.588±0.161、0.086±0.024和0.075±0.019,急性期分别高于恢复期和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恢复期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水平分别为(58.26±25.88) ng/L、(9.87±3.01) ng/L和(7.65±2.16) ng/L,急性期分别高于恢复期和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恢复期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miR-206水平与KLF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血清IL-17水平均呈负相关(r=-0.624、-0.609,P均<0.01),KLF4 mRNA相对表达量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62,P<0.01).结论 miR-206在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中起一定作用,低表达miR-206的患儿可能在感染RSV后患毛细支气管炎的易感性增加.
作者:周红;徐庆雷;马小波;韦国玉;黄锦翔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儿童A组链球菌(GAS)emm基因型别分布及药敏特征.方法 采用PCR扩增联合测序对2014年5月至7月收集的北京地区16个区县36家医院儿童GAS菌株371株进行emm分型;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GPS-67药敏检测卡检测菌株对10种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链阳霉素)的小抑菌浓度(MIC),依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2012年M100-S22判定标准判断其对相关抗菌药物敏感性,计算敏感率(S%)、中介率(I%)、耐药率(R%).结果 共收集371株GAS,测定出5种emm基因型及15种亚型.emml型为主[54.7%(203/371株)],其次emm12型占44.2%(164/371株),其他型别占1.1%(4/371株).选取其中207株GAS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万古霉素、链阳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均为100.0%(207/207株);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98.5%(204/207株)、98.1%(203/207株)和92.8%(192/207株);菌株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在不同地区、年龄和临床诊断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地区2014年儿童GAS菌株emm基因型别分布较为集中,呈现以emml和emml2型为主,emml型稍高的分布特点.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对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和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较高,提示临床应合理选择用药.
作者:王斌;杨鹏;彭晓旻;张代涛;崔淑娟;赵佳琛;卢桂兰;石伟先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检出超鞭毛虫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混合超鞭毛虫感染患儿(男7例,女11例;年龄5个月~13岁;病程2~60d;居住农村平房13例,城镇楼房5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支气管镜下表现、治疗及转归,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混合超鞭毛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临床症状:咳嗽18例,发热14例,喘息4例.血常规:白细胞增高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5例;C反应蛋白增高11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8例;18例患儿中,11例行免疫功能检查,IgG增高3例,IgM增高2例,IgA增高5例;CD4/CD8比值降低11例.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例.BALF中检出超鞭毛虫18例.胸部影像学:局部斑片状高密度影为主.支气管镜下表现:黏膜充血、白色分泌物附着及纵行皱褶,管腔内条絮状分泌物漂浮,痰栓壅塞.经大环内酯类联合甲硝唑静脉滴注,其中5例予甲硝唑肺内灌洗,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超鞭毛虫已成为聊城地区的新型下呼吸道病原体,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可混合超鞭毛虫感染,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迁延不愈者,应警惕混合超鞭毛虫感染,并加用甲硝唑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崔爱华;周阔;梁珺;付爱霞;杨巧芝;吕学云;李福银 刊期: 2015年第22期
目的 评价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EBSChost、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库(CENTRAL)、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所获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筛选所有应用IVIG治疗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试验.选择文献、评价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1篇文献,共967例.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IVIG组患儿在总体疗效(OR=6.84,95%CI:3.74 ~ 12.52,P<0.05)、热程[均数差(MD)=-1.94,95%CI:-3.07 ~-0.81,P<0.05]、留院时间(MD=-4.56,95%CI:-8.95~-0.17,P<0.05)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剂量IVIG时,患儿热程(MD=-0.28,95%CI:-0.59~0.03,P>0.05)、皮疹消退(MD =0.18,95% CI:-0.22~0.59,P>0.05)、留院时间(MD=-0.12,95%CI:-0.47~0.23,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中,IVIG能有效缩短发热时间、减少留院时间,值得推荐.开展严格的试验设计,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有助于进一步明确IVIG在危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赵劭懂;陈俊;葛许华;刘勇;时珺;张琴;喻文亮 刊期: 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