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2095-428X
  • 国内刊号:10-1070/R
  • 影响因子:1.50
  • 创刊:1986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河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36-102
  • 全年订价:8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儿科学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年19期文献
  • 儿童消化道食物过敏诊治策略

    食物过敏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消化道是其主要累及部位.消化道食物过敏相关疾病种类多样,多为非IgE介导型.非IgE介导型食物过敏的诊断与IgE介导型并不完全一致.消化道食物过敏应注重口服免疫耐受的建立及合理规范用药.现结合近年的诊疗指南对消化道食物过敏的诊治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李中跃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乳糜泻诊断与治疗进展

    乳糜泻是一种易感人群摄入麦麸物质后引起由免疫介导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目前北美及欧洲发病率为1%~3%,该病既往被认为在我国十分罕见,但现在多项研究已证实中国慢性腹泻患儿中存在该病.儿童罹患乳糜泻可导致生长发育受限及多种并发症,而通过去麸质饮食后症状即可明显改善.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作者:王歆琼;许春娣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治进展

    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FPIES)是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的非IgE介导的胃肠道食物过敏反应,是可能具有潜在医疗风险的急症,重症患儿可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目前对FPIES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迄今尚无专门针对FPIES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性标志物或诊断程序,若对FPIES整体认识不足,常被误诊或延迟诊断.目前主要靠病史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确诊.病史不清楚时,确诊前的鉴别诊断非常必要.严格回避过敏食物为主要治疗方式,急性发作期可能需要静脉补液,并对并发症进行处理.

    作者:詹学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儿童小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分析和总结儿童小肠套叠(SBI)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儿童SBI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24例SBI患儿,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4个月~13岁3个月(平均57.6个月);临床表现为腹痛18例,呕吐10例,腹胀7例,血便4例,腹泻4例,可触及腹部包块1例.17例患儿为暂时性SBI,经保守治疗再次行腹部彩超、CT检查或对比剂(空气)灌肠可见SBI自行复位且临床症状消失.7例行手术治疗,4例患儿术中可见病理性诱发点,其中3例为梅克尔憩室,1例为小肠息肉;2例术中证实为SBI,行手法复位成功,未见病理性诱发点;1例患儿术前虽已无临床症状,但多次行影像学检查仍提示SBI,术中探查见套叠已复位,但可见肠壁卡压痕迹.结论 SBI需区别对待,暂时性SBI可自行复位,可行保守治疗但需严密监测患儿,包括多次影像学检查.但持续性SBI则需手术探查,而对于临床症状不重的持续性SBI患儿也可考虑腹腔镜探查.

    作者:彭飞;郑凯;郭琴;左楚清;王育继;李正峰;卞红强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CDKL5基因突变相关早发性癫痫脑病4例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CDKL5基因突变相关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不明原因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应用疾病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癫痫基因测序分析,筛选出4例CDKL5基因阳性突变的患儿,被证实的突变均用Sanger测序验证并明确突变的父母来源.结果 4例CDKL5基因阳性突变的患儿均为非特异性早发性癫痫脑病,均为女性,起病年龄40 d~2个月(平均为出生后40 d).1例脑电图特征逐渐演变,3例脑电图表现为全导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爆发.头颅磁共振成像示1例脑外间隙增宽,3例正常.4例患儿CDKL5基因突变均为新发突变(p.443,N>Kfs20;c.1794~c.1795:插入A,移码突变;IVS9-1G>A,剪切位点;p.925M> lfs15).经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生酮饮食治疗,1例患儿癫痫发作控制,3例未控制.结论 CDKL5基因突变相关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起病早,发作形式多样,脑电特征可逐渐演变.早期呈严重异常的脑部放电,治疗效果差,其脑电特征演变及改善不明显,头颅MRI无特异性改变,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生酮饮食长期疗效欠佳.

    作者:胡春辉;马洁卉;邓小龙;朱红敏;钱乔乔;熊学琴;吴舒华;孙丹;吴革非;胡家胜;刘智胜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Dravet综合征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分析

    目的 研究Dravet综合征(DS)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并对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的患儿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方法 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DS患儿,采用Sanger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筛查SCN1A及PCDH19基因突变,对SCN1A及PCDH19基因突变阴性的患儿进行癫痫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分析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 在670例DS患儿中,SCN1A突变阳性者556例(83.0%),PCDH19突变阳性者6例,余108例SCN1A及PCDH19突变筛查阴性者送检癫痫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12例携带其他致病基因突变,其中GABRA1杂合突变3例,GABRG2杂合突变2例,GABRB2杂合突变2例,SCN2A杂合突变1例,TBC1D24复合杂合突变2例,ALDH7A1复合杂合突变2例.6例PCDH19杂合突变者发作均有丛集性,仅1例病程中曾出现癫痫持续状态;2例GABRB2杂合突变者发作控制相对好;2例TBC1 D24复合杂合突变者均出现多次肌阵挛持续状态;2例ALDH7A1复合杂合突变者加用维生素B6发作控制.未发现GABRG2、SCN2A和GABRA1基因突变导致的DS表型有特异性.结论 中国DS患儿可出现的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CDH19、GABRG2、SCN2A、GABRA1、GABRB2、TBC1D24和ALDH7A1基因.GABRB2和TBC1D24基因突变的发现扩展了DS的致病基因谱.PCDH19突变者丛集性发作突出,癫痫持续状态少见;GABRB2突变者发作相对容易控制;TBC11D24复合杂合突变者肌阵挛发作持续状态突出.

    作者:田小娟;张月华;曾琦;张静;刘爱杰;杨小玲;姜玉武;吴希如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气膀胱腹腔镜Cohen术治疗小儿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畸形的疗效

    目的 探讨气膀胱腹腔镜行膀胱内横向黏膜下推进抗反流输尿管膀胱再植术(Cohen术)治疗先天性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畸形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先天性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年龄1岁2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5.26岁;男8例,女4例.左侧输尿管末端狭窄6例,右侧输尿管末端狭窄1例,左侧输尿管末端囊肿并重复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右侧重复肾畸形伴输尿管末端囊肿1例,右侧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伴左侧输尿管末端狭窄1例,双侧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2例,其中1例伴右侧输尿管末端囊肿.所有患儿均留置导尿管及双J管,不行膀胱造瘘,均在气膀胱腹腔镜下行Cohen输尿管再植术,术后1~3个月拔除双J管,B超随访输尿管及肾积水程度变化,尿常规了解有无尿路感染,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吻合有无狭窄,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MCU)检查有无反流.结果 12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未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00~330 min,平均207 min.12例术后均痊愈出院.随访3 ~ 10个月,无尿路感染及吻合口狭窄发生,术后肾积水及输尿管扩张程度较前减轻.2例在随访早期出现轻度反流,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气膀胱腹腔镜Cohen术治疗小儿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畸形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吴谋东;占雄;毕允力;彭金普;安妮妮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儿童肘关节脱位并肘部骨折的形态特征及治疗

    目的 探讨儿童肘关节脱位并肘部骨折的损伤机制、形态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骨科2010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2例肘关节脱位并肘部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3.6~12.0岁,平均7.6岁;受伤时间6h~32d,平均3.5d.按肘关节脱位方向分为后侧脱位6例,后外侧脱位4例,前侧脱位2例;12例均为高能量损伤所致,伴前臂暴力旋转性损伤,其中5例为车祸伤,4例为高处坠落伤,2例为电动机皮带绞伤,1例为洗衣机绞伤.12例均行手术治疗,复位肘关节,骨折用克氏针或张力带钢丝固定,修复肘关节侧副韧带.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3.5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稳定性好,肘部骨折骨性愈合,无肘关节再脱位;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伸屈活动度为90°~ 145°,平均125°,旋转活动度为85°~155°,平均130°,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7例,良4例,优良率91.7%(11/12例).结论 儿童肘关节脱位多由高能量损伤及前臂暴力旋转性损伤所致,极易合并不同类型的肘部骨折和严重的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应积极手术治疗,恢复肘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重建肘关节的稳定性,恢复肘关节功能.

    作者:张天久;俞松;杨小红;吕欣;徐艳朋;罗宇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3种不同入路弹性髓内针治疗大龄儿童肱骨干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交叉逆行进针、桡侧逆行进针、顺行进针3种不同入路弹性髓内针治疗大龄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使用弹性髓内针治疗的54例大龄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资料.年龄8~ 14岁,平均11.4岁;男31例,女23例;左侧24例,右侧30例.根据弹性髓内针进针入路不同,分为交叉逆行组(31例,下称交叉组)、桡侧逆行组(15例,下称桡侧组)和顺行组(8例).术后采用肩关节外展支具外固定6周.术后3~4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骨折端有连续性骨小梁形成后去除弹性髓内针.对3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结果、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交叉组术后骨折成角为(5.4±1.8)°,手术时间为(51±25) min;桡侧组术后骨折成角为(12.8±2.9)°,手术时间为(46±12) min;顺行组术后骨折成角为(13.0±3.6)°,手术时间为(44±16) min.交叉组术后骨折断端成角明显小于桡侧组和顺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40,P<0.01).患儿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3组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6.8%(30/31例)、93.3%(14/15例)、87.5%(7/8例),3组术后肘关节Mayo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3.5%(29/31例)、100.0%(15/15例)、100.0%(8/8例).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骨不连、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交叉组术后出现尺神经麻痹1例;针尾激惹6例,其中1例发生于桡侧组,5例发生于交叉组.结论 3种不同入路弹性髓内针治疗大龄儿童肱骨干骨折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交叉逆行进针术后骨折断端成角小,为稳固且适用性广.

    作者:许浩杰;孙祥水;汪飞;江波;侯华成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儿童硬皮病并神经系统损害1例

    硬皮病是以局限性或弥散性皮肤增厚及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临床上以皮肤增厚、纤维化及内脏器官受累(包括心、肺、肾和消化道等)为特征,致残率较高[1].根据硬皮病的临床表现,分为系统性硬皮病(SSc)和局限性硬皮病(LS).硬皮病在儿童中以LS为主,而线性硬皮病是儿童LS中常见的类型.儿童硬皮病的发病率较低,伴神经系统损害的硬皮病更为罕见,其中多为累及额面部的线性硬皮病,即刀砍样线性硬皮病(LSCS)[1-2].儿童LSCS病例在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现将烟台毓璜顶医院诊断的1例儿童LSCS并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例进行报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于丽娟;李坤霞;郝英;赵园园;刘璐;李春香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消化道聚丙烯膨胀球异物4例诊治分析

    异物进入消化道后,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及大小,多数可自行排出[1],但当异物具有毒性,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及全身毒性反应,或有锋利尖端时,或滞留于消化道并可进一步引起梗阻症状时,需要内镜及手术取出[2].聚丙烯膨胀球商品名为水晶弹、吸水晶弹等,是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共聚体,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干燥时体积多为0.2~0.5 cm,吸水后膨胀至10余倍,呈胶冻状.聚丙烯及聚丙烯酰胺本身无毒,但其残留的单体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可引起机体无力、运动失调等症状.天津市儿童医院急创胸外科自2015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小儿消化道聚丙烯膨胀球异物4例,均经手术及毒理学检测证实,现就其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高欣凤;郭志平;王继忠;李宗凯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肠道微生物与神经发育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神经发育是一个受体内外多种信号调控的复杂过程,其发育也受到肠道等环境中多种分子信号的影响,而这些来自肠道的分子信号大部分来源于动物体内定植的微生物群.近年来动物研究发现,微生物群在神经形成的基本过程,如神经发生、髓鞘形成、小胶质细胞成熟及血脑脊液屏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从多方面调节动物的行为.现就产前、产后肠道微生物对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及微生物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可能联系进行综述.

    作者:刘杰;胡纯纯;徐秀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小婴儿常见胃肠道症状的处理策略

    小婴儿出现反流/溢奶、婴儿肠绞痛、便秘、排便困难、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比较常见,此类胃肠道症状多为功能性紊乱,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国内外医师对其认识程度及处理方案不统一,且相关的双盲对照前瞻性研究非常有限,目前的处理策略仍旧依据经验总结.现就参照罗马Ⅳ诊断标准及国内外专家共识,分别介绍各种小婴儿胃肠道症状、诊断及处理策略,提高临床儿科医师对此类症状的认识,规范管理.

    作者:田亚萍;童笑梅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维生素D对肥胖幼鼠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及巨噬细胞浸润脂肪组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肥胖幼鼠腹腔内脂肪系数、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蛋白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脂肪组织情况及维生素D (VitD)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45只3周龄SD雌幼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肥胖模型组、VitD干预组,每组15只.对照组予基础饲料喂养,肥胖模型组、VitD干预组予高脂饲料喂养;VitD干预组予VitD灌胃5μg/(kg·d)(相当于婴幼儿每天补充VitD 400 IU),对照组和肥胖模型组予植物油灌胃,5 mL/kg,1次/d,共6周.每周监测幼鼠体质量,计算Lee's指数,6周后称量腹腔内脂肪重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t(MIP-1ot)表达水平;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脂肪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脂肪组织中MCP-1、MIP-1α及F4/80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脂肪组织中MCP-1、MIP-1α及核因子(NF)-κB mRNA表达水平,同时与幼鼠体质量、腹腔内脂肪系数及Lee's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脂饮食诱导幼鼠肥胖后,第6周肥胖模型组幼鼠体质量、腹腔内脂肪系数、血清MCP-1和MIP-1α[(244.1 ±16.2)g、(3.25±0.63)%、(2 275.2±229.3) ng/L、(190.4±61.9)ng/L]均较对照组[(224.2±10.9)g、(2.43±0.47)%、(1 522.1±577.1) ng/L、(63.6±31.6) ng/L]和VitD干预组[(214.0±12.5)g、(2.04±0.64)%、(1 863.4±477.0) ng/L、(120.3±29.5) ng/L]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腹腔内脂肪组织HE染色示对照组和VitD干预组脂肪细胞排列较整齐,大小较均一;肥胖模型组脂肪细胞排列较紊乱,大小不一,脂肪细胞过度膨大和许多新生的小脂肪细胞并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肥胖模型组脂肪组织中MCP-1、MIP-1α、F4/80蛋白表达(130 944.5±10 706.1、174 354.8±65 267.8、51 701.9±50 105.1)均较对照组(47 394.5±9 261.9、54 376.7±36 436.9、23 370.3±16 613.1)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itD干预组MCP-1、MIP-1α、F4/80蛋白表达(102 967.2±9 329.3、48 659.8±43 553.8、25 604.9±11 411.6)均较肥胖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qPCR示肥胖模型组脂肪组织中MCP-1、MIP-1α及NF-κB mRNA表达(2.78±0.90、7.10±1.85、1.50 ±O.16)均较对照组(0.88±0.18、0.99±0.80、1.00 ±O.28)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itD干预组脂肪组织中MCP-1、MIP-1α及NF-κB mRNA表达(1.73±0.51、1.59±1.09、0.72 ±0.30)均较肥胖模型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各组间Lee's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51,P=0.711).9周龄时,幼鼠脂肪组织中MCP-1、MIP-1α、NF-κB mRNA表达水平与幼鼠体质量、腹腔内脂肪系数均呈正相关(r=0.738、0.517、0.762、0.693、0.519、0.557,均P<0.05);与Lee's指数无相关性(r=0.322、0.317、-0.023,均P>0.05).结论 VitD可抑制饮食诱导的幼年期肥胖,可能与VitD通过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及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剑清;刘艳明;罗兴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PERK/eIF2a/CHOP信号通路在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 建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大鼠模型,研究肠道组织蛋白激酶受体样内质网激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a/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PERK/eIF2a/CHOP)信号通路中PERK、磷酸化PERK(p-PERK)、eIF2a、磷酸化eIF2a(p-eIF2a)、CHOP的动态表达,探讨NEC的发病机制,以期为NEC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只1日龄SD大鼠分为3组.NEC组:配方奶喂养+缺氧+冷刺激+脂多糖灌胃建立NEC模型;Salubrinal(SAL)组:建模同时予SAL(1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9 g/L盐水.造模0、12、24、48、72 h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取10只大鼠处死,取肠道组织,观察肠道形态,行病理学检查,经Western blot检测PERK、p-PERK、eIF2a、p-eIF2a、CHOP蛋白动态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检测CHOP基因动态表达.结果 对照组无NEC发生,NEC组NEC发生率为90%(9/10只),SAL组NEC发生率为40%(4/10只).NEC组、SAL组p-PERK、p-eIF2a蛋白表达随建模时间延长上调;与对照组相比,NEC组、SAL组p-PERK、p-eIF2a蛋白表达上调(p-PERK:1.528±0.264、1.402±0.233比0.303±0.036;p-eIF2a:0.969±0.076、1.173±0.066比0.209 ±0.045;P <0.05);与NEC组相比,SAL组p-eIF2a蛋白表达增高(P<0.05).NEC组、SAL组CHOP蛋白、mRNA表达均随建模时间延长上调,与对照组相比,NEC组、SAL组CHOP蛋白、mRNA表达上调(CHOP蛋白:1.456±0.223、0.929±0.064比0.165±0.026;CHOP mRNA:0.343±0.035、0.198±0.044比0.017 ±0.010;P <0.05);SAL组CHOP蛋白、mRNA表达较NEC组降低(P<0.05).结论 PERK/eIF2a/CHOP信号通路参与新生大鼠NEC的发生、发展,而SAL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中p-eIF2a去磷酸化、抑制CHO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程萍;朱雪萍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门诊儿科急性胃肠炎的管理——美国华盛顿特区国际儿童医学中心《门诊儿科急性胃肠炎治疗指南》简介

    急性胃肠炎是儿童常见疾病,通常患儿在门诊接受治疗.尽管建议轻度或中度脱水急性胃肠炎患儿以口服补液为主要治疗,但仍有许多患儿被给予不必要的检查及静脉输液.2016年美国华盛顿特区国际儿童医学中心制定了《门诊儿科急性胃肠炎治疗指南》,阐述了病情评估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我国尚未制定儿童急性胃肠炎诊疗指南.为方便国内临床医师借鉴和参考,现将华盛顿指南进行介绍.

    作者:范娟;李茂军;吴青;陈昌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蒙特勒标准(2017年版)

    目前,儿童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诊断标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针对新生儿ARDS的诊断依然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在欧洲儿童与新生儿重症监护协会(ESPNIC)和欧洲儿童研究协会(ESPR)的支持下,2017年国际性多中心多学科协助组在回顾儿童与成人ARDS诊断标准的基础上,比较了新生儿与其他年龄段ARDS在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及组织学上的特征,制定了相应的新生儿ARDS诊断标准(蒙特勒标准).这是国际上首次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生儿ARDS标准,是儿童ARDS共识指南(PALICC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危重新生儿的诊断、治疗与研究协作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母乳中活性多肽测定及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防作用

    目的 对母乳中活性多肽进行生物学分析,寻找具有抑菌活性的多肽,探讨母乳中活性多肽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集6例早产儿的身体健康母亲产后2~5d的母乳5 mL/次,共6次,混匀,运用超滤截留法分离早产儿产妇乳汁中的活性多肽,串联质谱法对分离的活性多肽进行分析,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多肽,再应用蛋白功能聚类在线分析软件,根据其前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预测出与感染有关的多肽.选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菌株-大肠杆菌标准菌株(ATCC25922)悬液,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溶液,进行纸片法药敏试验和杀菌动力学试验,对乳汁中的活性多肽的抑菌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母乳中含有的4 311条多肽被成功鉴定,其中1 370条肽为非差异多肽,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多肽188条,其中有11条肽与感染相关.母乳中内含肽复合物药敏纸片、杀菌动力学试验对大肠杆菌均有抑菌活性.结论 母乳中活性肽复合物具有抑菌活性,是母乳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重要环节.期待11条与感染相关的肽中蕴含具有体内外生物活性,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预防作用的抑菌肽.

    作者:顾猛;张雯婷;郝武娟;赵虬旻;陆琴;吴薇;卞超蓉;屠文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天津市婴幼儿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现状调查

    目的 对天津市3 030例婴幼儿维生素D水平及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以及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6个月、>6 ~12个月、>12~24个月、> 24 ~ 36个月4组,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季节婴幼儿维生素D平均水平的差异.从中选取341例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并测定其血红蛋白(Hb)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孕周、出生体质量、Hb、BALP与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结果 婴幼儿25 (OH)D平均水平为(60.2±26.2) nmol/L(12.9~286.0 nmol/L),缺乏率约为36.6%(1 109/3 030例).>24~ 36个月组维生素D水平为(47.22±21.93)nmol/L,明显低于其他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06,P<0.01),秋季维生素D水平为(62.00±27.42) nmol/L,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0,P<0.05),早产儿25 (OH)D水平为(50.21±18.27) nmol/L,显著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5,P<0.01).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率为97.1%(331/341例).结论 天津地区婴幼儿维生素D补充剂的应用率虽然很高,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维生素D缺乏,这与补充过程中的依从性较差有关,因此加强宣教,提高家长的认知和认同,有效建立孕期及出生后各年龄段维生素D补充剂应用状况及维生素D水平的监测机制,可以考虑纳入现有妇幼保健建设体系中.

    作者:刘捷;李卫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食物过敏患儿综合营养干预后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监测

    目的 对食物过敏患儿采用综合营养干预后,监测患儿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探讨营养干预的重要性.方法 对158例2岁以下食物过敏患儿,按照其有无接受营养干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定期由营养医师指导患儿饮食及必要时补充营养素(钙、铁、锌)、益生菌.对照组仅由儿科医师诊治时口头指导.2组患儿随诊6个月后测量身长、体质量等体格指标,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评估患儿膳食营养摄人情况.结果 营养干预后干预组营养不良发生率(17.6%)明显低于对照组(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3,P<0.05).干预组血清锌、铁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8.5±9.6) μmol/L比(68.2±8.5)μmol/L,t=12.264,P<0.01;(18.6±3.4) mmol/L比(12.8±2.7)mmol/L,t=10.762,P<0.05].干预组>6 ~24月龄患儿钙、锌日摄入量,>12 ~ 24月龄患儿蛋白质日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6.1±110.3) mg比(412.8±89.3) mg,t=4.011,P<0.05;(10.7±3.7) mg比(7.3±2.1) mg,t =5.367,P<0.05;(42.8±9.4)g比(33.2±8.2) g,t =3.245,P <0.05].结论 食物过敏患儿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营养干预可明显降低食物过敏患儿营养不良及铁、锌、钙缺乏的发生率,应规范指导过敏患儿的科学喂养.

    作者:车千红;徐樱溪;赵晴;孙灿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肥胖儿童青少年静息能量消耗与代谢异常的关系

    目的 观察肥胖儿童青少年不同发育期静息能量消耗(REE)水平及与肥胖合并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年龄7 ~15岁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测量其身高、体质量(WT)、腰围、臀围、血压及Tanner青春分期;应用间接测热法测定REE;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体脂质量(FM)、去脂体质量(FFM)等体成分;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BI)、血脂及血尿酸(UA)水平;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结果 共纳入肥胖儿童青少年196例(男143例,女53例),年龄(10.1±1.6)岁,REE水平为(1 497.2 ±312.1) kcal/d,相关分析显示REE与年龄(r=0.386,P<0.001)、WT(r =0.676,P<0.001)、FM(r =0.629,P <0.001)、FM%(r=0.335,P <0.001)、FFM(r =0.635,P <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与FFM%呈显著负相关(r=-0.335,P<0.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WT与REE呈显著正相关[REE(kcal/d)=899.469-32.098×年龄(岁)+16.143×WT(kg),P<0.001].为校正FM影响,以REE/WT的形式表示单位体质量静息能量消耗,肥胖儿童青少年REE/WT随着青春发育逐渐下降(P<0.001).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或高血压者REE/WT明显低于无并发症者,在调整年龄后,这种差异依然存在(P<0.01).结论 肥胖儿童青少年REE水平的下降与青春发育期、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及高血压相关.

    作者:王冉;青丽;黄荣;李荣;彭璐婷;刘倩琦;李晓南 刊期: 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