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症在我国仍是一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肺部疾病,病情进展可影响患儿肺功能、生存质量甚至生长发育.引起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多种多样,有些病因对特殊治疗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因此,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诊断尤为重要.支气管扩张症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病因、缓解症状、预防急性加重、维持肺功能稳定、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保证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进行长期规范的综合治疗.
作者:徐保平;王昊;申昆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儿童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感染,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常见的病原体.病理基础为细支气管急性炎症、黏膜水肿、上皮细胞坏死和黏性分泌物增多.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并应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分析发展为重症病例的潜在危险因素.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病例已得到认可和重视.高危儿童可预防性使用帕利珠单抗,其他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减少烟草暴露和坚持母乳喂养.
作者:罗征秀;徐秀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正逐渐被临床关注.随着各项实验室检查技术不断发展,新型抗真菌药物引入临床,为侵袭性肺真菌病的早期诊疗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手段.现就其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治疗策略和常用抗真菌药物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包军;魏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结核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遏制结核病策略”基础上提出了“终止结核病策略”,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开展潜伏结核感染筛查,并进行预防性干预.潜伏结核感染是被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产生的持续免疫应答状态,临床无活动性结核的证据.现介绍儿童潜伏结核感染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和预防性治疗.
作者:张海邻;郑仰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给儿童健康、家庭生活及社会经济带来极大负担.目前,国际上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临床上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较为混乱.现通过介绍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定义和判断条件、病因和危险因素、分类、处理原则、预防,以期为儿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全面深化认识反复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
作者:林立;李昌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表达水平,探讨其在MP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40例MPP患儿BALF标本,30例患儿因病情治疗需要行第2次支气管肺泡灌洗,收集治疗后(恢复期)BALF标本,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M-CSF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同时收集患儿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以15例急性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BALF作为对照.结果 MPP患儿BALF中性粒细胞分类高于对照组[(62.1±23.5)%比(4.5±3.3)%,t =2.73,P<0.01].肺炎支原体DNA高值组(≥1010 copies/L)白细胞总数[(9.7±4.2)×109/L比(6.4±2.2)×109/L,=2.131,P=0.04]和中性粒细胞数[(6.9±3.4)×109/L比(3.6±1.2)×109/L,t=2.599,P=0.01]均高于肺炎支原体DNA低值组(<1010copies/L).MPP患儿BALF中GM-CSF[(153.8±36.4) ng/L比(23.0±25.7) ng/L,P<0.05]和MPO[(21.4±7.0) ng/L比(13.8±3.5) ng/L,P<0.05]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PP患儿BALF中GM-CSF水平与热程(r=0.42,P<0.05)及MPO水平均呈正相关(r=0.75,P<0.05).恢复期GM-CSF和MPO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GM-CSF可能在儿童MPP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疾病转归的有效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周红;徐庆雷;马小波;徐培淇;刘刚;张敏;金月;陈正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2例,按照术式将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改良Soave术39例及开腹根治术23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予开腹根治术,观察组患儿则予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改良Soave术.分析2组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儿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为73.9%,低于观察组的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4,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生活质量总优良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7,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8,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经肛门改良Soave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儿术后肛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世平;段卫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丰富环境(EE)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突触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7日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 hEE干预(6 h EE)组、12 h EE干预(12 h EE)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干预组和模型组均运用Rice法(1981)制备大鼠HIBD模型.干预组分别进行14d的6h和12h的EE干预.运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BDNF、突触素蛋白的表达.结果 4组大鼠训练期间的逃避潜伏期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但4组大鼠之间的逃避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7,P>0.05).6hEE组、12 h EE组和模型组新生大鼠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均短于假手术组,海马区BDNF和突触素蛋白(6hEE组:0.529 ±0.038、0.889±0.027,12 h EE组:0.660 ±0.034、1.114±0.037,模型组:0.225 ±0.015、0.672±0.057)的表达相比于假手术组(0.803±0.026、1.347±0.092)也有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6bEE组和12 h EE组新生大鼠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更长,并且海马区BDNF和突触素蛋白的表达显著上升.12 h EE组在目标象限寻找平台的时间以及海马区BDNF与突触素蛋白的表达情况都优于6hEE组.结论 EE能够改善HIBD幼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保护神经元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区BDNF和突触素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孙向峰;侯梅;苑爱云;李小平;刘秋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脑裂畸形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之间联系,为本病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35例脑裂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特征进行分组(单、双侧脑裂畸形),比较临床特征.结果 35例脑裂畸形患儿中,男19例(54.3%),女16例(45.7%).单侧脑裂畸形24例(68.6%),其中偏瘫16例(66.7%),无运动障碍8例(33.3%);认知发育缺陷8例(33.3%),语言障碍6例(25.0%).双侧脑裂畸形11例(31.4%),其中四肢瘫5例(45.4%),偏瘫4例(36.4%),无运动障碍2例(18.2%);认知发育缺陷9例(81.8%),语言障碍9例(81.8%).单、双侧脑裂畸形患儿运动发育缺陷程度、认知发育缺陷及语言障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0,P=0.002;x2=7.09,P=0.012;x2=9.94,P=0.003).癫痫发作18例(51.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裂隙以外部位皮质发育不良、开唇型脑裂畸形是癫痫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OR =4.44、2.73,P=0.005、0.029).影像学特征:闭唇型10例(28.6%),开唇型21例(60.0%),混合型4例(11.4%);裂隙位于额部19例(54.3%),额顶部11例(31.4%),顶部2例(5.7%),枕部3例(8.6%).经过1~6年的随访,抗癫痫治疗控制无发作的患儿12例(均为单侧脑裂畸形),耐药性癫痫患儿6例(3例为双侧脑裂畸形).结论 脑裂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大脑皮质发育的结构障碍性疾病,双侧脑裂畸形常表现为严重的运动障碍、智力低下伴语言障碍,预后差.脑裂畸形伴裂隙以外部位皮质发育不良或开唇型脑裂畸形更易导致患儿癫痫发作.头颅MRI在脑裂畸形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齐晖;高丽;范宏业;李岩;张君;殷小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暴露于Poly-IC环境下的孤独症谱系障碍模型,分析模型发育、行为及神经病理学变化,明确Sprague-Dawley(SD)大鼠是否适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方法 选择孕12 d SD大鼠1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腹腔注射Poly-IC(5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9g/L盐水(等容积),每组5只.记录各组子代大鼠体质量、睁眼时间、游泳表现,并行水迷宫、社会交流能力等神经行为学检测,评价实验鼠的发育情况及是否存在孤独症样行为;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子代大鼠海马病理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测量点实验组子代大鼠体质量较轻,睁眼时间延迟,游泳得分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社会交流能力测试中“接近-逃避”分数偏低,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到达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正确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病理结果显示:实验组子代大鼠海马CA1区盐皮质激素受体(MR)光密度值(0.061 3 ±0.028 8)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光密度值(0.041 9±0.0403)均较对照组(MR:0.081 3 ±0.053 9;GR:0.061 2 ±0.043 6)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19、10.241,均P<0.05);实验组MR/GR比值(同一视野相同面积下MR和GR光密度值的比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早期Poly-IC暴露可致SD大鼠子代运动发育滞后,社会交流能力受损,记忆学习能力减退,出现孤独症样症状,与海马细胞表面MR、GR表达异常有关,因此,SD大鼠孕早期Poly-IC暴露可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模型的建立,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提供平台.
作者:王娟;吴德;唐久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肠内营养治疗是克罗恩病治疗的方法之一,尤其对于儿童患者,欧洲国家已作为一线治疗.肠内营养在改善克罗恩病患者的营养状况、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方面疗效确切,且治疗风险小.但肠内营养目前在我国应用率很低,故提高认识并获得临床指南非常重要.
作者:赵红梅;游洁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脂氧素A4(lipoxin A4,LXA4)在小鼠肺上皮细胞(MLE-12)高体积分数氧(高氧)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MLE-12细胞,分为空气组、空气+LXA4组、高氧组、高氧+LXA4组.采用反转录PCR (RT-PCR)验证LXA4受体(ALX).设置终浓度为1 nmol/L、10 nmol/L、50 nmol/L的LXA4预处理MLE-12细胞1h、6h、12h、24h,将细胞置>850 mL/L的高氧定制容器中培养1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红蛋白加氧酶1(HO-1)表达量的变化,以确定LXA4的佳实验浓度和佳预处理时间;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水平;羟胺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qRT-PCR检测HO-1 mRNA表达;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HO-1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 MLE-12细胞表达ALX;LXA4的佳干预浓度为10 nmoL/L,佳干预时间为12 h;高氧组细胞的存活率、细胞活力和SOD水平[(66±8)%、0.67±0.21、(2.38±0.65) kU/L]明显低于空气组[(84±5)%、1.22±0.27、(5.33±1.16) k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98、2.55、4.86,P=0.01、0.03、0.00),高氧+LXA4组[(88±5)%、1.43±0.05、(6.50±0.19) kU/L]明显高于高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52、6.78,P=0.01、0.02、0.00);高氧组HO-1 mRNA和蛋白表达(0.57±0.03、1.31±0.11)高于空气组(0.13±0.03、0.24±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0、10.10,均P=0.00),高氧+LXA4组(0.78±0.08、1.82±0.09)明显高于高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4.82,均P=0.00);高氧组炎性因子MCP-1和IL-6水平[(1 025.18±35.51) ng/L、(1 136.65±160.01) ng/L]高于空气组[(467.63±13.69) ng/L、(470.03±118.22)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1、7.48,均P=0.00),高氧+LXA4组[(640.25±61.03) ng/L、(655.48±88.57) ng/L]明显低于高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0、5.40,均P=0.00).结论 LXA4能够保护MLE-12细胞对抗高氧损伤,其机制可能涉及上调HO-1的表达,并抑制炎性因子MCP-1和IL-6的表达.
作者:罗妍妍;陈筱青;吴升华;李冰洁;李淑君;卢红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上海浦江地区婴幼儿(<3岁)反复喘息(发作次数≥3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因喘息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儿科进行诊治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共262例.根据喘息发作次数分为反复喘息组(≥3次)75例及偶发喘息组(1、2次)110例,并选择同期来院就诊的既往无喘息患儿7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面对面问卷方式询问相关危险因素,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血清20项变应原.得到的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逐步前进法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4.030,95%CI:1.937 ~8.388)、个人特应质(OR=13.125,95%CI:5.951 ~ 28.946)、变应性皮炎(OR=9.833,95%CI:4.663~20.737)、变应性鼻炎(OR=40.327,95% CI:5.300~306.842)、喜揉眼鼻(OR=6.487,95%CI:3.190 ~ 13.191)、食物过敏史(OR=6.689,95%CI:1.860~24.051)、早产(OR=3.795,95%CI:1.001 ~ 14.385)、低出生体质量(OR=9.075,95%CI:1.106~ 74.450)、父母特应质(OR=10.667,95% CI:4.824 ~ 23.587)、父母变应性鼻炎(OR=6.524,95%CI:2.920~ 14.577)、父母变应性皮炎(OR=8.072,95% CI:2.634 ~24.734)、父母结膜炎(OR=1.087,95% CI:1.017 ~1.162)、父母支气管哮喘史(OR=1.119,95%CI:1.035 ~1.210)、感冒>6次(OR=9.111,95%CI:3.970 ~ 20.909)、肺炎史(OR=7.554,95%CI:3.588~ 15.903)、首次使用抗生素时年龄<6个月(OR=2.388,95% CI:1.129~5.052)、烟草暴露(OR=1.922,95%CI:1.004~3.681)、母孕期被动吸烟(OR=2.508,95% CI:1.298~4.848)、靠近木柴燃烧(OR=3.342,95% CI:1.427 ~7.827)、吸人性变应原阳性(OR=1.821,95% CI:1.420 ~2.336)与反复喘息有关.养猫为保护因素(OR =0.922,95% CI:0.864~0.9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下列因素为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个人特应质(OR=10.278,95% CI:2.503~42.202)、喜揉眼鼻(OR=10.316,95%CI:2.722 ~39.101)、食物过敏史(OR=10.370,95%CI:1.248 ~ 86.145)、父母特应质(OR=5.402,95% CI:1.340 ~21.778)、肺炎史(OR=7.876,95% CI:2.040~30.407)、感冒>6次(OR=7.048,95% CI:1.688 ~29.423)、母孕期被动吸烟(OR =3.696,95% CI:1.013 ~ 13.494).结论 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个人特应质、喜揉眼鼻、食物过敏史、父母特应质、感冒>6次、肺炎史、母孕时被动吸烟.
作者:单文婕;卢燕鸣;李亚琴;徐凌云;曹兰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学特征、炎性指标的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化验检查结果、肺内并发症及治疗方法等.结果 49例儿童坏死性肺炎患儿,男31例,女18例;中位年龄2.5岁(4个月~13岁).所有患儿住院时间为(21.19±10.83)d,发热持续时间为(15.08±5.92)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峰值中位数为17.7×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峰值为(67.62±18.52)%,C反应蛋白峰值中位数为97.9 mg/L,降钙素原峰值中位数为0.54 μg/L.其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19例,肺炎衣原体感染16例,9例MP感染同时合并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8例细菌培养阳性;10例出现肺内并发症,经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等综合治疗,47例患儿预后良好.结论 对于影像学表现为肺部实变的患儿,当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炎性指标明显升高,同时合并胸腔积液时,应警惕坏死性肺炎的发生.尽管坏死性肺炎病情迁延,但通常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作者:杨男;陈宁;尚云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影像学表现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住院部诊断为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共191例,收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资料.依据胸部影像学表现分为3组:间质浸润型组、小叶实质浸润型组和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组,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91例MPP患儿中间质浸润型占18.8%(36/191例),小叶实质浸润型占39.8%(76/191例),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占41.4%(79/191例).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在144例≥3岁MPP患儿中占48.6%(70/144例).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组患儿高热、C反应蛋白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及合并胸腔积液发生率[50.6%(40/79例)、87.3%(69/79例)、78.5%(62/79例)、29.1%(23/79例)]高于间质浸润型组[5.6%(2/36例)、61.1%(22/36例)、19.4%(7/36例)、0]和小叶实质浸润型组[10.5%(8/76例)、67.1%(51/76例)、14.5%(11/76例)、3.9%(3/7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组患儿易并心脏和/或肝损害,发展为难治性MPP,且多应用激素、支气管镜灌洗治疗[发生率分别为41.8%(33/79例)、29.1%(23/79例)、94.9%(75/79例)、50.6%(40/79例)].3组患儿住院时间分别为间质浸润型组(9.48±3.26)d,小叶实质浸润型组(9.24±2.97)d,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组(12.09 ±3.01)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48,P=0.005),其中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210、5.931,均P=0.000),间质浸润型组与小叶实质浸润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浸润型患儿肺部喘鸣音多见,起始应用阿奇霉素时间常晚于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组[(5.08 ±3.43)d比(4.16±2.20)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8,P =0.014),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小叶实质浸润型组(x2=3.176,P=0.012).结论 肺段以上实质浸润型MPP在年长儿中多见,且临床症状重、炎性指标高、住院时间长,易发展为难治性MPP,多需应用激素、支气管镜灌洗等治疗.间质浸润型MPP患儿病程中易出现喘息及缺氧表现,临床诊断常延迟,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时间晚.早期识别不同影像学MPP患儿的临床特征,有利于临床早期治疗,减少肺部远期后遗症.
作者:鲁靖;赵顺英;宋蕾;王蓓;王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人副流感病毒(HPI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呼吸道感染预警及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连续10年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患儿的病史及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B型,HPIV Ⅰ,HPIVⅡ,HPIVⅢ及腺病毒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及博卡病毒(hBoV),反转录-PCR法检测鼻病毒及偏肺病毒等,并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21 769例标本中共检出HPIV感染829例(3.81%),其中HPIV Ⅰ、HPIVⅡ、HPIVⅢ分别检出113例(0.52%)、16例(0.07%)及700例(3.21%).829例HPIV阳性病例中,387例单纯感染,428例混合感染,以混合感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MP、hBoV为主;男童检出率[4.14%(563/13 591例)]高于女童检出率[3.25%(266/8 17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36,P=0.001).在28 d~1岁组和>1 ~3岁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71%(494/10 476例)、4.21%(244/5 793例).主要在春、夏季流行.单纯HPIV Ⅰ及HPIVⅢ感染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喘息,HPIVⅠ较HPIVⅢ感染后更易出现发热[71.74%(33/46例)比40.12%(134/334例)]、气促[10.87%(5/46例)比2.10%(7/33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410,P<0.001;x2=10.177,P=0.001);感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主要为肺炎.结论 苏州地区住院儿童HPIV感染以HPIVⅢ亚型为主,在春、夏季节流行,3岁以下儿童是易感染的年龄段,检出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
作者:任吟莹;黄莉;王美娟;陈正荣;季伟;严永东;顾秀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支气管扩张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支气管镜检查在儿童支气管扩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支气管扩张,且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结果 共收集33例支气管扩张病例,32例(97.0%)表现为持续性或间隙性的慢性咳嗽、咳脓痰.反复下呼吸感染为其主要病因(50%,16/33例).高分辨率CT均表现为“双轨征”和/或“印戒征”,病变部位主要为下肺(60.6%,20/33例).经支气管镜纤毛活检18例,发现纤毛数量减少2例,纤毛超微结构异常6例,其中2例确诊为Kartagener综合征.治疗原发病、抗感染、祛痰、配合支气管镜检查,临床症状均改善.出院后随访,15例偶有咳嗽,无明显咳痰,11例反复肺部感染,定期行支气管镜灌洗治疗,4例外科行肺叶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死亡2例.结论 对支气管扩张患儿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可明确病原及病因,同时还可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促进临床症状改善.
作者:黄霞;刘峰;梁慧;田曼;王全;刘红霞;唐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呼吸道感染儿童乙肝疫苗应答情况与细胞免疫水平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7月龄以上并完整接种乙肝疫苗的患儿960例.采集外周血1 ~2 mL,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PCR法检测患儿乙肝三对水平,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型肝炎核酸.依据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将患儿分为无应答组、低应答组、正常应答组及高应答组4组,同时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细胞免疫水平,并记录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组患儿细胞免疫CD3+ CD4+分别为(3.43±0.28)%、(3.42±0.30)%、(3.43±0.36)%和(3.52±0.2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20,P=0.669);无应答组患儿CD3+ CD8+为(3.18±0.28)%,显著高于低应答组、正常应答组及高应答组[(3.08±0.36)%、(3.05±0.34)%、(2.93±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应答组患儿CD4/CD8比值为0.26 ±0.43,显著低于正常应答组(0.40±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应答组、正常应答组和高应答组3组间患儿CD3+、CD3+ CD8+和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无应答组患儿CD3-CD19+和CD19+ CD23+低,分别为(3.00±0.57)%和(2.25±0.67)%;高应答组高,分别为(3.33±0.45)%和(2.57±0.3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4组患儿中,正常应答组平均住院天数短[(1.88±0.31)d],显著低于无应答组、低应答组和高应答组[(1.96±0.39)d、(1.95 ±0.38)d、(1.96±0.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其余3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应答组和高应答组患儿重症肺炎比例[6.1%(22/363例)和13.3%(2/15例)]显著高于正常应答组[2.6%(7/27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7,P=0.036;x2 =5.476,P=0.019).血常规检测发现白细胞总数在无应答组低(F=4.695,P=0.003),血小板数量随着患儿对乙肝疫苗的应答程度升高而升高(F =6.598,P<0.001).结论 对乙肝疫苗无应答或低应答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体内细胞免疫较正常应答患儿低.呼吸道感染后无应答组患儿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
作者:顾文婧;季伟;张新星;陈正荣;严永东;朱灿红;王宇清;黄莉;王美娟;邵雪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气管和支气管受各种物理、化学、药物、变应原等刺激后所引起的气道阻力(Rrs)变化称为气道反应性(airway responsiveness,AR).正常气道对轻微刺激不发生收缩反应或仅有微弱反应,是正常生理反应.气管和支气管受轻微物理、化学、药物、变应原等刺激后,Rrs明显增高的现象称为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1].其是基于气道慢性炎症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AHR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来测定AHR,判断其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肺功能协作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对儿童肺功能的损害可持续至成人期,并增加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危险.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哮喘管理方式,通过评估、治疗和监测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指出,应当为所有的哮喘患者提供与其哮喘控制水平和文化程度相应的书面哮喘行动计划(asthma action plan,AAP)作为有效的管理工具[1].
作者:申昆玲;赵京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