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常见的肝脏疾病,涉及肝内和肝外多种病因,首先应鉴别胆道闭锁和非胆道闭锁,依据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和肝脏病理进行综合评估诊断.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甚多,遗传因素已成为研究热点,病因及适当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作者:董琛;黄志华 刊期: 2018年第19期
遗传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儿童期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一系列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ATP8B1缺陷、ABCB11缺陷、ABCB4缺陷、TJP2缺陷、NR1H4缺陷、MYO5B缺陷)陆续被发现和认识.这些患儿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多在儿童期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王建设;李丽婷 刊期: 2018年第19期
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是早产儿长期胃肠外营养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结合胆红素≥34.2μmol/L,伴或不伴肝酶异常,排除其他疾病.其常见危险因素包括胎龄、低出生体质量、胃肠外营养的持续时间、胃肠外营养成分、感染、胃肠疾病、基因易感性等.这种肝损害大多程度较轻,停止静脉营养会自愈,但也有少数会进展到肝纤维化.尽管熊去氧胆酸和鱼油来源的、富含 ω-3 PUFA(n-6:n-3=1:7)的脂肪乳剂可用于治疗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但临床实际仍缺乏有效的预防、治疗肠外营养相关性肝病的策略,需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胡玉莲;胡长霞 刊期: 2018年第19期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发病的关键病理生理改变是肝细胞胞质NADH/NAD+比值上升.该比值上升一方面造成NICCD患儿肝细胞能量缺乏,影响胆小管膜上BSEP、MDR3、FIC1、Sterolin 1/2和MRP2等能量依赖性载体蛋白的转运功能而造成胆汁淤积,另一方面抑制半乳糖代谢,形成继发性半乳糖血症,损伤肝细胞及眼部晶体等肝外组织.无乳糖并强化中链三酰甘油的特殊配方奶粉,可迅速纠正肝细胞能量缺乏和继发性半乳糖血症,从而有效改善NICCD患儿病情.
作者:宋元宗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索脂肪干细胞生物活性分泌物(ASCBS)鞘内注射防治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I)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按统一标准在多个医疗中心分3个胎龄组募集63例WMI早产儿,A组:胎龄24~28+6周,21例;B组:胎龄29~32+6周,20例;C组:胎龄33~36+6周,22例.各胎龄组以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连续3 d每天1次腰椎穿刺并鞘内注射ASCBS.于矫正胎龄足月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于矫正月龄6个月通过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DMS-2)进行神经发育评估,比较2组间早产儿存活率、NBNA评分、智力发育指数(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及PDMS-2发育商.结果 63例中包括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所有病例中只有治疗组1例失访.治疗组未发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所有胎龄组中治疗组及对照组存活率及早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A组的纠正6月龄的粗大运动发育商及总运动发育商高于对照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粗大运动发育商:治疗A组98.330±6.282、对照A组90.330±3.777,P=0.040;总运动发育商:治疗A组97.330±4.803、对照A组91.000±4.472,P=0.023),其余结果未发现组间差异.结论 ASCBS治疗早产儿WMI具有较好安全性,并能促进24~28周出生胎龄早产儿的运动发育.
作者:曹一翀;刘卫鹏;王凤;王倩;汪兆艳;杨印祥;杨巧芝;张茜;刘芳;刘利军;吕红艳;唐仕芳;张家洁;温志杰;栾佐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收治的16例NMOSD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随访资料.结果 16例患儿中首发症状为视神经炎(ON)5例,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6例,ON及LETM同时发生者3例,初诊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者2例.11例患儿行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检查,4例阳性;7例患儿同时行脑脊液AQP4抗体检查,1例阳性.14例ON患儿中11例行视神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8例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异常信号,部分有强化.13例LETM患儿行脊髓MRI检查,显示为长节段(长度5~13个椎体节段)炎性病灶,颈段1例,胸段3例,颈段+胸段9例,其中2例颈段向上波及延髓.15例患儿行颅脑MRI检查,均显示有颅内病灶,主要分布于大脑半球中央及皮质下白质、丘脑、胼胝体、脑干、脊髓延髓交界处、小脑等.患儿急性期均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2例ON复发患儿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视力明显改善.随访15例患儿,2例存在肢体活动障碍,4例残留视力障碍,其余无临床症状.结论 儿童NMOSD早期临床表现多样,首次诊断为急性脊髓炎、ON、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者,需考虑有无NMOSD的可能,检测AQP4抗体有助于明确诊断.NMOSD患儿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为AQP4高表达区域的异常信号.急性期治疗推荐大剂量甲泼尼龙和丙种球蛋白,对于多次复发患儿可应用利妥昔单抗.
作者:张新颖;孙文秀;高玉兴;王学禹;温兆春;马爱华;席加水;陈娜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经管饲肠内营养是指对于具有完全或部分胃肠道功能的患者,为满足其能量和营养供给,通过管道将液体营养配方输入胃肠道内,利用其吸收功能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或达到其他治疗目的的一种营养治疗手段.与静脉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尽可能利用胃肠道功能,更符合生理;其次,肠内营养更廉价,并发症更少.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对肠内营养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作者:王恩会;孙梅 刊期: 2018年第19期
营养治疗在儿童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治疗和随访管理中占重要地位.特定碳水化合物饮食(specific carbohydrate diet,SCD)在1951年提出,是一种比较严格的针对碳水化合物种类的饮食限制:只允许摄入单糖类碳水化合物,去除双糖和大多数的多糖、淀粉等复杂碳水化合物,但不限制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并适当减少经过加工的肉类或其他加工食品.目前SCD治疗IBD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理论假设在于:(1)IBD患者肠道发生炎症后会引起双糖酶功能的降低,因此只能吸收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2)IBD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改变饮食结构能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改善IBD症状.已有来自回顾性的病例研究和个案报道初步提示SCD改善儿童IBD症状和维持缓解的临床有效性,但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SCD中对于碳水化合物摄入的限制,为指导IBD患儿的饮食提供了参考.但是具体执行需要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和常见食品进行食谱的设计,同时兼顾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
作者:熊励晶;杜敏;李杨;商丽红;谢晓丽 刊期: 2018年第19期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累及多系统脏器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骨髓衰竭和骨骼发育异常,还可累及全身其他脏器功能,并有恶性转化可能.SDS相关基因定位于7q11,常见的突变类型为183_184 TA>CT和258+2 T>C.现综合检索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基因型及诊治方案等,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赵彦婷;李白;王叨;刘玉峰 刊期: 2018年第19期
喘息是儿童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常在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出现.由于儿童的特殊解剖、生理及免疫特点,喘息在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在很多儿童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支气管炎、肺炎中,都可表现为以喘息为主的临床特征.数据表明,约34%的儿童在 3周岁之前出现过至少 1次喘息,有近一半儿童在6岁前会出现喘息[1].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小双节RNA病毒(PBVs)与儿童不明原因腹泻的关系.方法 2015年1-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心为采样地点,筛选PBV反转录-PCR阳性的6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样本作为研究组,同时从幼儿园采集4例正常儿童粪便样本作为对照组.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对上述样本进行分析,探讨PBVs与儿童腹泻的关系.对分离的PBV序列中RdRp行进化分析,进一步探讨PBVs分型与儿童腹泻的关系.结果 7例腹泻儿童粪便样本含有高浓度的PBV序列,而阴性对照组只有1例含有低浓度的PBV序列,其他3例不含PBV序列.对分离到的PVB序列中RdRp进行分析,7个RdRp序列分别来源于7例粪便标本,分别命名为ChXz-1至ChXz-7.根据预测的RdRp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的RdRp序列进行进化分析,提示7例PVB序列从属于3个不同的基因型,ChXz-1、ChXz-2、ChXz-3从属于基因型Ⅰ,ChXz-4、ChXz-5、ChXz-7属于基因型Ⅱ,ChXz-6属于基因型Ⅲ.结论 PVBs可能是导致儿童腹泻的病原体之一,且3型PVBs均有可能导致腹泻的发生.
作者:杨凤真;伊茂礼;吴金英;梁英风;臧琴波;姜丽华;周志美;孙光明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沉默DUSP1基因对急性胰腺炎(AP)小鼠促炎因子释放的调控机制.方法 设计2条DUSP1-siRNA序列和1条阴性对照序列,选择沉默效率高的DUSP1-siRNA2序列.建立AP小鼠模型,分为6组:对照组、AP组、AP+PD98059组、AP+干扰组、AP+siRNA组和AP+PD98059+siRNA组.建模成功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 和IL-6的表达,同时检测血清淀粉酶水平.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胰腺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中DUSP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p-ERK、p-JNK和p-p38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其他5组血清TNF-α、IL-1β、IL-6和血清淀粉酶及组织中DUSP1、TNF-α、IL-1β、IL-6、p-ERK、p-JNK和p-p38的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P组相比,AP+PD98059+siRNA组胰腺组织中DUSP1的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PD98059组血清TNF-α、IL-1β、IL-6和淀粉酶的表达下降,胰腺组织中TNF-α、IL-1β、IL-6、p-ERK、p-JNK、p-p38的表达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DUSP1表达下降的AP+siRNA组中结果却相反.结论 沉默DUSP1基因可以激活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从而促进AP小鼠模型中促炎因子的释放.
作者:齐凤芹;张波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地塞米松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给予 α-异硫氰酸萘酯(ANIT)50 mg/kg一次灌胃大鼠建立淤胆型肝炎动物模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造模后48 h留取标本,检测其肝功能和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法尼醇X受体(FXR)、小异源二聚体伴侣受体(SHP)、胆盐输出泵(BSE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酸转移酶2B4(UGT2B4)mRNA表达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水平.结果 模型组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胆汁酸(TB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分别为(68.1±26.1)μmol/L、(46.3±20.1)μmol/L、(483±228)U/L、(159.1±57.9)μmol/L、(2.0±0.5)U/L、(996±382)U/L、(324±120)U/L,大黄素组TB、DB、ALT、TBA、AST、ALP水平分别为(15.0±8.7)μmol/L、(10.8±3.9)μmol/L、(147±71)U/L、(60.1±22.7)μmol/L、(295±104)U/L、(222±59)U/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黄素组TB、DB、ALT、TBA、GGT、AST、ALP明显低于熊去氧胆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DB、ALT、TBA、GGT、AST明显低于地塞米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黄素组48 h肝组织FXR、SHP、BSEP、UGT2B4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87±0.285、0.892±0.390、0.902±0.149、1.785±0.403),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152±0.088、0.559±0.194、0.561±0.123、0.177±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大黄素可显著降低ANIT诱导的淤胆型肝炎大鼠中TB、DB、ALT、TBA、AST、ALP水平及减轻其肝组织病理学损害,疗效优于熊去氧胆酸及地塞米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FXR及其下游分子SHP、BSEP、UGT2B4的表达有关.
作者:丁艳;刘德滢;刘盼;文旖旎;唐红霞;熊小丽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用于检测学龄前(4~6岁)体检儿童肝脏硬度(LS)与脂肪含量的应用价值,为儿童肝纤维化及脂肪肝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8月至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体检儿童410例.使用FibroScan的M探头对学龄前健康体检儿童进行瞬时弹性检测,测量LS及受控衰减参数(CAP),比较不同性别间LS及CAP差异,分析LS及CAP检测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410例学龄前健康体检儿童入选,FibroScan的M探头的有效检测率为96.5%,LS值为(3.22±0.86)kPa;CAP值为(176.74±20.84)dB/m;男童LS及CAP较女童稍高,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CAP检测值与受检儿童身高(r=0.112,P=0.026)、体质量(r=0.145,P=0.004)、体质量指数(r=0.114,P=0.023)、腰围(r=0.178,P=0.000)及臀围(r=0.148,P=0.003)呈正相关.结论 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的M探头可用于4~6岁学龄前儿童的LS及脂肪定量检测.
作者:曾静;黄丽素;潘勤;范建高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ER)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反流程度患儿并发症情况及结局.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经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确诊GER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不同反流程度患儿症状消失的时间.结果 GER新生儿47例(男23例,女24例);足月儿42例,早产儿5例;胎龄34~41周[(38.9±1.6)周];出生体质量1990~4430 g[(3157.3±574.0)g];起病日龄中位数2 d(1~21 d).以反复呕吐为表现40例(85.1%),发作性发绀7例(14.9%).并发症:并体质量增长缓慢42例(89.4%),并吸入性肺炎24例(51.1%),并呼吸暂停1例(2.1%).上消化道造影诊断轻度反流13例,重度反流34例.经体位喂养或联合口服多潘立酮治疗,44例患儿至出院时症状改善.出院后随访显示,轻度反流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早于重度反流患儿[4周(2~8周)比8周(2~4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6,P<0.05).结论 新生儿GER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多数预后良好.轻度反流较重度反流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早.
作者:朱家叶;姜毅;侯新琳;汤泽中;周丛乐;刘黎黎;孙国玉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住院危重患儿营养状况、营养风险现状及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为临床营养支持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STRONGkids对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CCU)和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收治的1183例危重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患儿年龄29 d~12.9岁[(2.6±2.4)岁].采用年龄别体质量Z值(WAZ)(<5岁)或年龄别体质量指数Z值(BAZ)(≥5岁)评价患儿营养状况.记录患儿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3例危重患儿中有134例(11.3%)存在低度营养风险,746例(63.1%)存在中度营养风险,303例(25.6%)存在高度营养风险.入ICU时存在轻度营养不良151例(12.8%),中度营养不良97例(8.2%),重度营养不良96例(8.1%).重度营养不良组患儿高营养风险发生率明显较其他组高[74.0%(71/96例)比67.0%(65/97例)、40.4%(61/151例),12.6%(106/83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CU患儿高度营养风险比例明显高于PICU和SICU[分别为36.5%(96/263例)、23.8%(125/524例)和20.7%(82/39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婴儿高度营养风险的发生率[37.6%(198/527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18.4%(52/282例)、12.0%(21/175例)、16.0%(32/19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0,P<0.0001).高度营养风险组患儿较低、中度营养风险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8.6%(26/303例)比4.7%(35/746例)、3.7%(5/134例)]、机械通气率[66.0%(200/303例)比41.4%(309/746例)、38.8%(52/134例)]、总住院费用(5.25万元比3.97万元、4.87万元)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患儿16例,高度营养风险组患儿死亡8例(2.7%),明显高于中度营养风险组[8例(1.1%)]和低度营养风险组[0例(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P=0.02).结论 住院危重患儿普遍存在中高度营养风险,婴儿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在相对较高的营养风险.营养风险评分与患儿临床结局有明显相关性.对危重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尽早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改善临床结局.
作者:王静文;万园园;刘长伟;夏晓娜;王小红;潘键 刊期: 2018年第19期
目的 预测和印证调控蛋白激酶D1(PKD1)的微小RNA(miRNA),探讨其在蛙皮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胰腺炎(AP)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PKD1的上游调控miRNA,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验证目标miRNA对PKD1表达的调控.采用蛙皮素(20μg/kg)腹腔注射(每隔1 h注射1次,连续6次)的方法构建AP模型.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AP组(20只)和治疗组(20只),其中,正常组不做处理,AP组和治疗组分别在造模前腹腔注射对照miRNA和带CY5荧光基因的miRNA模拟体.AP组和治疗组各取10只在首次注射蛙皮素后6 h处死,其余在首次注射后24 h处死.所有动物下腔静脉采血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活力;采集胰腺组织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KD1的表达,HE染色进行AP病理评分.结果 TargetSacn7.1软件预测miR-128-3p为PKD1潜在的调控miRNA,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证实miR-128-3p与PRKD1 mRNA 3′UTR结合,抑制PKD1的蛋白表达.造模后6 h,AP组与治疗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较正常组增高[13313.00(9424.00~15995.00)U/L、13552.00(10399.50~18408.25)U/L比1430.50(1214.25~1543.25)U/L;547.00(515.00~627.00)U/L、857.50(522.00~1222.25)U/L比34.00(32.50~34.7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15,P<0.05;χ2=9.115,P<0.05),提示造模成功.造模后24 h,治疗组PKD1免疫组织化学评分[0.50(0~2.75)分]较正常组[4.00(4.00~8.00)分]和AP组[4.00(3.75~8.00)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02,P<0.05).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坏死明显好转,病理评分总分显著低于AP组(3.80±0.85比6.90±1.15,t=4.481,P<0.01).结论 miR-128-3p是PKD1的上游调控miRNA,可抑制PKD1介导的AP大鼠的组织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作者:徐佳佳;程旸;耿岚岚;许万福;杨敏;陈佩瑜;许朝晖;王洪丽;陈涣;叶丽萍;何李英;龚四堂 刊期: 2018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