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膝关节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膝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积液以及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患者生活行动不便等.治疗方法多为中药外薰手法,针灸,理疗加止痛膏外敷等方法.我科在近3年临床中用海诺特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46例,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作者:邬莉娅;程维;李曙波;张汉庆;甘宁;吴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在国内外仍属难治之病证.自1997年6月~2002年4月,笔者采用辨证分型治疗RA64例,并以中药雷公藤片作对照,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阮虹;闵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湿痹在岭南地区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在总结过去民间疗法的基础上,运用罗浮山草药配合东江河砂对湿痹进行外敷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忠毅;崔爱民;张陶;徐萌;刘德传;钟莉;温月秋;骆惠明;姚炳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临床上常见的骨关节疾病,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药治疗RA30例,并与双氯灭痛片治疗30例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维今;刘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急性滑囊炎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在手法成功治愈滑囊血肿的临床疗效启发下[1,2],运用该手法机理来治疗人体不同部位的急性滑囊炎,受到很好的效果,现将50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文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腰椎间突出症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好发于青壮年,目前虽有许多治疗方法,但疗效不一,尤其远期疗效欠佳.自1999年~2002年,采用三维牵引为主,以手法及药物治疗为辅的方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9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明光;孙泽川;陈妙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学龄儿童肱骨远端复杂骨折治疗困难,由于受伤之后未得到正确及时治疗,或由于复位不佳,或经过多次复位失败致使伤肢严重肿胀,大量张力性水泡及皮肤损害等,失去了整复的时机和条件,以致骨折畸形愈合者也常有发生.
作者:招仕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的原因.近年来,我们根据张氏经验[1],针刺后溪、强刺激并配合腰部运动,同时进行自主牵引、药物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单纯针刺组对比,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启进;贺澎;秦向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有关脊椎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其中,椎间盘退变是导致颈腰椎病变的重要原因[2~4].在退变过程中,椎间盘组织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均发生变化.
作者:孙鹏;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退行性膝关节病与血清中NO、SOD、MDA相关性.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色纯种健康成熟家兔,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实验预防组与实验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单膝关节伸直位固定法复制DOA模型,模型组与预防组动物于造模前、造模后3w、6w,治疗组动物于造模前、造模后9w、12w分别抽取耳缘静脉血5ml制备血清,检测NO、SOD、MDA等指标.结果:造模前、造模后3w、6w模型组、预防组动物血清中NO、SOD、MDA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造模后9w、12w血清中NO、SOD、MDA含量变化与造模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DOA模兔关节软骨退变程度与血清中NO、SOD、MDA含量变化无明显时效关系.
作者:许学猛;刘文刚;方旭生;温振杰;钮心怡;唐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三穴五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108)采用三穴五法治疗,对照组(n=102)采用传统手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后5'、10'、30'、1h、2h……24h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平均镇痛时间18.40±2.11h;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35%,平均镇痛时间10.60±2.63h.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三穴五法对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是一种较好的镇痛方法.
作者:张世卿;王华兰;王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行针灸的观察组与单行手术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P<0.05).结论:针灸可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
作者:刘树义;周鑫;陈波;潘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体内不同胶原酶注射给药途径与病变间盘的形态学改变及疗效相互关系.方法:对103例病理分型属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椎间盘注射剂量为盘内法胶原酶600U,盘外法胶原酶600U,盘内外法则盘内和盘外各注射胶原酶600U.结果其中45例手术后9天~21.7个月进行CT复查,发现盘内法组突出物溶解在中度改变以上者为45.45%;盘外法组为18.18%;盘内外法组为34.78%.盘内法和盘外法两组术后突出物溶解程度在中度以上者与轻度以下者间临床疗效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盘内外法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术后腰椎问盘突出物的溶解程度盘内法缩小多、盘内外法次之、盘外法较少,突出物的溶解程度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余庆阳;蒋煜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化瘀补肾法对颈椎病模型动物相关组织成分超氧化岐化酶(SOD)的影响.方法: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随机分为益气化瘀补肾组,益气化瘀组,补肾组,消炎痛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7组,按静力平衡失调造模方法造成颈椎病模型,按组给药,到期后分别取动物血清、颈椎问盘组织血清、颈椎问盘组匀浆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其中的SOD的变化.结果:益气化瘀补肾法能明显提高颈椎病动物血清、颈椎间盘组织匀浆SOD活力,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中医益气化瘀补肾法有提高颈椎病模型动物血清、颈椎间盘组织匀浆SOD活力的作用.
作者:周红海;秦明芳;施杞;沈培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活血补肾法治疗肝肾亏虚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丹仙康骨胶囊治疗35例该病患者,治疗前后各测定BMD及有关指标,结果:丹仙康骨胶囊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43%和80%,其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松宝胶囊).经双能X线骨密度(DEXA)证实,丹仙康骨胶囊能明显提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该药还可升高血钙、降低尿钙.结论:活血补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是通过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等环节实现的.
作者:黎喜平;沈冯君;陈久毅;方明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脊柱结构与运动轮廓应力平衡原理,探讨人体颈腰曲成因,试图阐明椎曲相互影响之力学依据.方法:从进化论研究躯体的长方形从四足动物站立到人体双足站立轮廓应力改变,根据脊柱四个弯曲力的作用线和牛顿第三定律,求得人体矢状面之平行四边形轮廓应力图及其相应形态结构.结论:脊柱的结构与运动是按平行四边形的轮廓应力达到平衡的.根据Wloff定律,颈曲和腰曲是人类站立后,在平行四边形数学定律作用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轮廓应力是脊柱力学边缘性区域和缓冲带.
作者:韦以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分析人成骨细胞在骨化三醇作用下细胞Ⅰ型胶原的分泌.方法:应用酶法分离细胞,四环素、茜素红鉴定,在成骨细胞生长的早期测定放射性元素掺入后细胞胶原的合成,原位杂交、mRNA表达反映细胞基因水平胶原的合成.结果:10(-8)mol/L骨化三醇明显提高成骨细胞内胶原的生成(4.43±0.23),杂交提示细胞胶原的灰度值为(287±25),Ⅰ型胶原α2链表达(3.26±0.35)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0(-8)mol/L的骨化三醇在成骨细胞生长的早期,使细胞Ⅰ型胶原的分泌明显的增加.
作者:王海彬;樊粤光;何伟;徐传义;刘少军;方斌;袁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根据X线片显示的膝骨关节病影像,探讨膝骨关节病的发病规律及手法治疗选择方法的客观依据.方法:膝关节按部位分为四区,随机收集120例膝骨关节病X线片按性别、年龄、病变、病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病以女性为多,占78.3%;且患病年龄较男性早9年左右.(2)患者以50~69岁年龄段高,占68.4%.(3)40~49岁段病变一般为早、中期,50岁以后渐发展为中、后期.(4)病变高发区首选髌股关节.结论:X线影像可为膝骨关节病的手法治疗提供选择方法的客观参考依据.
作者:戴七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和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化学性炎症反应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微孔比色法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药治疗前后外周血PLA2的活性,并进行相关临床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外周血PLA2活性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2)外周血PLA2的活性与临床体征和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局部的炎症反应为主.(2)外周血PLA2的活性不能做为判断炎症程度的指标.
作者:刘建群;孙波;李麟平;陈建华;彭宗泽;吴云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方中药含药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及矿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补肾健脾活血方复方中药含药血清,取不同浓度剂量干预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率,用茜素红染色法显示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补肾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能明显增加成骨细胞增殖率和矿化结节形成数,且与含药血清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补肾健脾活血方能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并能促进成骨细胞对骨机质的矿化功能.
作者:胡冰;傅炳国;沈霖;杨述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防治放射性骨损伤的作用.方法:60Coγ射线一次30Gy照射兔后腿造模,实验组用中药6个月,对照组不做治疗.不同时相观察照射部位骨细胞、血管变化、血管铸型、血流情况.结果:骨细胞变性坏死在呈持续发展,尤其第6周时尤为明显,对照组为27%,实验组为8%,差异明显,血管铸型1~3周血管网逐增加,呈囊性扩张融合成片,以后渐减少,24周时实验组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血流两组3周时为著,6周后呈持续下降,但对照组明显(P<0.01).讨论:益气活血中药能减轻射线对骨细胞及其它组织的直接杀伤,减轻对骨血管损伤,改善骨微循环及血流.
作者:王炳胜;张秀丽;刘秀芳;张海;熊正文;李成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