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 国际刊号:1005-0205
  • 国内刊号:42-1340/R
  • 影响因子:0.73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82
  • 全年订价:31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择优资助高科技期刊
  • 中医学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4年4期文献
  • 颈性肩周痛的临床诊治探讨

    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以肩周痛为主述就诊,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拍摄颈椎X线平片,后确诊为颈椎病,称为颈性肩周痛.其发病机理是因第五颈脊神经根受压,导致肩周痛和肩功能部分受限,部分病人甚至被误诊为肩周炎.我们在临床上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第五颈椎的微细解剖变位,解除第五颈脊神经根的受压,肩周痛消失,肩功能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疗效满意.

    作者:柳小林;石乃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膝顶臂提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97例临床观察

    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中医称为骨错缝,是指胸椎的关节突关节,肋椎关节和肋横关节因急、慢性损伤或胸椎退变等因素,导致关节面不对称、关节囊充血水肿、滑膜嵌顿及关节周围韧带、神经组织损伤或受刺激而出现的背痛、胸肋部疼痛,呼吸活动阻碍,甚至出现胸椎腹腔脏器的功能性改变的一类病症,临床上十分常见.我院在王胜利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运用膝顶臂提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特别是对陈旧性胸背部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吴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32例成人环枢椎脱位的护理体会

    环枢椎半脱位为临床上常见病,危险性较大,应及早正确处理,否则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发生迟发性瘫痪,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将2002年9月~2003年10月,我科收治的32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晓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辨证施法治疗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100例临床分析

    腰椎管狭窄是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大多同时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事实上大多数病例是由腰椎间盘突出日久演变而来.由于年龄较大,一般都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中医药保守治疗就成为其首选,我们总结了自1996年至2002以来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法治疗并具有较详细资料记录的10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资料,现简要分析如下.

    作者:杨益;翁凤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下肢骨折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探讨

    老年下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性疾患,通过手术治疗可以使骨折端得到良好的对位和固定,减轻局部疼痛症状,行走功能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然而,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特别是术后1周内,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胃肠功能紊乱,严重影响了病情的恢复.

    作者:刘毅;万豫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1例临床分析

    1994年1月18日~2003年10月21日,我们诊治了经CT和MRI检查确诊为术后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1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韦良渠;高相晶;柳小林;陈立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侧卧位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疗效观察

    股骨粗隆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发生于老年人,为防止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及出现髋内翻畸形,降低本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为了方便临床手术者的操作及手术中C-臂机透视,减少手术损伤,我院自1999年3月以来,采用侧卧位进行此类手术,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温振杰;刘文刚;许学猛;赵传喜;吴少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髌骨骨折术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20例

    髌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其发生多因外力直接打击在髌骨上(如撞伤、跌伤等),以及股四头肌猛力收缩所形成的牵拉性损伤(如突然滑倒)所致.虽然该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已经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但术后并发症如髌股关节炎,尤其是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仍屡见不鲜,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自2000年以来,我们在护理临床上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患者开展一系列系统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曾令玲;范全;王再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骨健口服液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6例临床报告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疑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外伤、饮酒、长期服用激素药物等原因,该病发病率日渐增高.其临床表现为髋痛、跛行,严重时完全不能行走,髋关节运动明显受限,不能下蹲,患侧有轻度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早期病程可以逆转,而且周期很长,进展至退行性髋关节病变晚期大约3~5年.目前,西医对股骨头坏死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但远期效果不理想.

    作者:何维英;许超;季卫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欧美国家较高,1996年Nevelstene[1]等报道,未采取预防措施的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分别为:骨科50%、外科25%.由于该病肿痛等症状常被骨折及术后反应所掩盖,因此并未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一旦延误治疗,将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我院1992年9月~2002年11月共发现有明显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宗武;房义辉;黄峰;安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椎间盘退变机制国内外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 IV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根本病理基础,其结局往往是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骨赘形成、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及随之而来的神经根、脊髓受压等等,临床发病广,病情复杂.但目前,引起椎间盘退变的确切机制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免疫学及细胞信息学等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相当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石继祥;施杞;王拥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

    骨质疏松(OP)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量及骨组织结构的改变,伴有骨脆性增加和易骨折的疾病.OP的特点为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显微结构受损,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及大小均减少.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绝经后女性OP(Ⅰ型)和老年性OP(Ⅱ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社会问题[1].

    作者:夏远军;沈霖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脊柱相关疾病及整脊治疗

    脊柱相关疾病是指颈、胸、腰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直接或间接对神经根、椎动静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引起的临床多种综合症.且常由此发展而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所支配的脏器出现病症.脊柱相关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尤以其中之颈椎病与腰椎病发病率高,常影响人们的学习与工作,甚至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手法治疗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作用,是治疗脊柱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中西医结合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患临床疗效确切、可靠,在前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此手法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是目前国内外治脊替代疗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作者:陈贵珍;许云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丹参与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丹参结合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兔脊髓损伤(SCI)的保护作用.方法: 58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四组,A组10只,作为正常组;B、C、D组各16只,分别作对照组、地塞米松(Dex)治疗组和丹参结合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组.结果:地塞米松对脊髓伤区血流量(SCBF),、丙二醛(MDA)含量及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改善不明显,而使用丹参结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脊髓伤区SCBF增高、MDA含量下降,SOD活性增高.结论: 丹参结合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疗效较地塞米松明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钢;刘世清;陶海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福建省健康人群峰值骨量的研究

    目的:了解福建省健康人群峰值骨量(PBM)的基本情况,为骨质疏松症(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福州市25~45岁健康人群共246人,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前臂远端的骨密度(BMD);选取漳州市25~50岁健康人群共300人,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足跟的PBM;选取泉州市健康女性人群共302人,用DEXA测量腰椎(L2~L4)正位及股骨近端(Neck,Ward's,Troch)BMD.结果:男性和女性前臂远端PBM均在30~34岁年龄组,其中男性BMD为0.577±0.061 g/cm2,女性BMD为0.496±0.037 g/cm2.男性、女性足跟峰值PBM均在35~39岁年龄组.男性BUN峰值为78.87±6.08db/MHz,SOS峰值为1528.88±35.60M/S,STI峰值为98.51±7.90%;女性BUN峰值为73.23±8.34db/MHz,SOS峰值为1522.97±34.91M/S,STI峰值为93.37±8.20%.女性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Neck,Ward's,Troch)的PMD均见于35岁~39岁年龄组,分别为0.9749±0.1243,1.0449±0.1268,1.0717±0.1380,0.8756±0.0984,0.8032±0.1147,0.7391±0.0876(g/cm2).运动有利于PBM形成,而吸烟和饮酒不利于PBM形成.结论:骨骼不同部位到达骨峰值的年龄不同;身高、体重、运动、营养、吸烟和饮酒均是PBM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王和鸣;汪宝军;王竹风;苏友新;杨沛彦;陈联源;魏军成;高丽萍;陈敏;柯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骨复生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家兔血脂的影响

    目的:讨论骨复生治疗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机理.方法:30只日本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骨复生组(A),模型对照组(B),空白对照组(C).采用给A组和B组大剂量肌注醋酸氢化考的松8W,造成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模型,自第9周起,A组用骨复生口服液按45g*kg-1*d-1灌胃,B组与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造模第8周和第10周测各组家兔血脂的含量.结果:骨复生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结论:骨复生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理之一.

    作者:王国毓;贺西京;徐俊艳;袁普卫;贾学武;杨毓华;李彦民;刘德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对比电针夹脊穴与电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电针夹脊穴的作用机理.方法:120例神经根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60例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60例采用电针循经取穴治疗.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电针夹脊穴治疗相对循经取穴治疗来说,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简单的取穴方法.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操作简单,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邵萍;忻志平;裘敏蕾;胡栋;车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实验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为探讨以补肝益肾为治疗手段的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骨关节炎的软骨细胞凋亡和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中药组、假模组、模型空白组、正常组,用Hulth法造成早期骨关节炎模型.中药组、假模组口服补肾壮筋汤,模型空白组、正常组口服生理盐水.7周后取兔膝关节软骨,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分别用TUNEL法,免疫组化法观察软骨细胞凋亡和PCNA表达.结果:中药组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AI为9.63±2.81,PCNA的增殖指数PI为12.01±1.39;模型空白对照组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AI为13.98±2.98,PCNA的增殖指数PI为7.07±1.38(P<0.05);假模组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AI为4.28±1.07,PCNA的增殖指数PI为6.68±1.28;正常组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AI为4.44±1.07,PCNA的增殖指数PI为6.74±1.05.结论:补肾壮筋汤对兔早期膝关节实验性骨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减少软骨细胞的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潘浩;胡庆丰;李雄峰;边红光;章煜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红曲对去势大鼠血清激素水平、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影响

    目的:研究红曲对去势大鼠血清激素水平、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取12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40只,其中30只打开腹腔去除双侧卵巢,逐层缝合,另10只予以单纯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将大鼠分为A组(模型组)、B组(红曲治疗组)、C组(阳性对照组)、D组(假手术组)四组,饲养12周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红曲水提液、α-D3水溶液及生理盐水灌胃.灌胃12周后,活杀各组动物,以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取血清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中骨钙素、降钙素.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记录载荷--变形曲线,测定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经过12周的红曲水提液灌胃治疗,明显提高了去势大鼠的血清激素水平、骨密度,并能改善去势大鼠的骨力学性能.结论:红曲可提高去势大鼠骨密度值,改善骨的生物力学性能.推测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变血清激素水平来实现的.

    作者:卢建华;吴承亮;王维佳;王靖;杨林;陈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纸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纸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优越性.方法:60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3组,纸夹板组20例,木夹板组20例,石膏组20例.经复位、固定后,分别在4周后摄X线片观察骨折固定效果、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测量比较又侧肢体的甲襞微循环、第二掌骨骨密度,并以比正常骨折愈合时间提前多少为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纸夹板在疗效、固定效果、患肢功能恢复、患肢甲襞微循环和第二掌骨骨密度恢复等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P<0.01).结论:纸夹板能有效地保证固定的稳定,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符合骨折治疗的动静结合原则.

    作者:陈福林;齐越峰;田宁宁;房定一;刘式明;孙昭;鲍树仁;赵兴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灵鹿接骨胶囊促进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研究

    目的:探讨灵鹿接骨胶囊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60只10月龄雄性大鼠口服维甲酸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14天后作右侧桡骨骨折,随机分为模型组、接骨丹组、灵鹿接骨胶囊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术后24小时开始给药.分别于术后第15天和第30天分两批处死,对其桡骨骨折端行X线摄片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从X线和组织学检查显示灵鹿接骨胶囊组优于模型组.结论:灵鹿接骨胶囊具有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

    作者:李新建;闻辉;刘钟华;赵文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