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而且治疗方法很多,由于其先天生理结构的改变,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有一些患儿遗留一定的并发症,本人在不断的学习及临床工作中,对其病因及预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现分析如下.
作者:肖毅;马兴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熏洗疗法是借温度、机械和药物的作用对机体发挥治疗效能的.当利用药汤乘热在皮肤或患部熏洗时,由于温热刺激,引起皮肤和患部的血管扩张,能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且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经络的调节活动功能.
作者:李素明;杭柏亚;杨开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niversal Spine System,USS)是在TSRH和CD基础上的新一代短节段后路脊柱内固定的钉-棒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骨折、滑脱和脊柱先天性畸形.我科自1999年2月至2002年10月引进USS治疗胸腰椎骨折1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徐林;刘日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情反复活动,终至脊柱强直、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我科采用中药标本分期治疗AS,能较快地控制疾病活动,并长期稳定病情.
作者:陶锡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痹症是因风寒湿三症合而为痹,临床上发病率高,难以治愈,患者非常痛苦.痹症包括风寒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肩腰腿痛等.我们采用HH-QL型华亨中药汽疗仪,对60例痹症患者进行中药雾化透皮疗法,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华琴;张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从1999~2003年采用扩髓型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并膝降动脉股骨内侧髁骨膜瓣或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髁上及股骨下1/3陈旧性骨折骨不连12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就该部位骨不连的原因、手术方法、注意事项、功能锻炼讨论如下.
作者:李西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胫腓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虽然一般并不十分困难;但如果处理不当,常可发生一些并发症,给病人带来严重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因此对并发症的防治有时会比对骨折本身的处理更为重要.30多年来,我们收集到胫腓骨骨折并发症18例,现报告于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讨论.
作者:熊昌源;叶劲;郭金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髌股外侧间隙压力过高综合征是引起膝关节失稳、膝前痛的常见原因.传统保守治疗方法难以从根本上去除病因,切开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慢.作者自2000年7月~2004年1月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此类病人32例40膝,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海龙;王战朝;杨耀升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引起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原因众多,主要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和自我保护能力下降而易摔伤有关.在预防、治疗骨质疏松、提高骨的质量的同时,预防老年人摔伤是降低老年人骨折发生率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作者:庄洪;邵敏;刘庆思;黄宏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自1996年~2003年对收治的1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不论保守还是手术治疗,发生髋内翻的实际应分为单纯性髋内翻、髋前内翻和髋后内翻三种情况,与骨折后前、后成角移位有很大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新功;端木群力;殷浩;黄东辉;赵琦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膝部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的慢性迁延性关节疾病,目前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因其关节软骨进行性变性、破坏,关节骨端反应性增生,造成关节的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自2000年6月~2004年6月我院采用穴位植线法治疗膝部骨性关节炎患者240例,并与小针刀疗法120例进行对比,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守永;王守星;李德宪;黄风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发病率很高,占整个骨性关节炎的73%,而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在膝关节炎中占有很高的比率[1],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是膝前痛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但目前对此疾病重视不够,研究和报道较少.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李念虎;周英祝;邓晋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脊神经根(spinal nerve root,SNR)营养供应依靠SNR微血管和脑脊液的双重作用,由于SNR血供缺少神经外膜及神经束膜两组血管网[1],使其营养血供存在着明显的生物学弱点,容易受到机械压迫、炎症刺激和神经黏连等病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以静脉瘀血、毛细血管逆流和动脉缺血等为特征的营养障碍[2],因此而引发腰腿痛等临床症状.
作者:黄仕荣;石印玉;石关桐;詹红生;牛守国;石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补肾活血中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股骨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股骨头坏死患者32例,采用补肾活血中药内服治疗3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股骨头骨密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增高,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可改善股骨头处微循环的血液供应,增强股骨头局部骨密度,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
作者:周丕琪;沈霖;杨艳萍;谢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七味玄驹蠲痹口服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属肝肾不足、风湿阻络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原则,试验药100例口服七味玄驹蠲痹口服液和模拟剂,对照组100例口服玄七通痹胶囊和模拟剂.结果:对照组、试验组两组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疗效,其中对照组药物总有效率为78%,试验组药物总有效率为86%,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疗效相当.用药后两组安全性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无异常情况.结论:两组试验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病肝肾不足、风湿阻络证)的患者,对改善疾病症状、体征、中医症候及实验室客观指标均有确切疗效,试验组药物略优.临床试验中未见毒性反应,临床使用安全.
作者:陈红燕;陈志军;肖正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SAL)组、川芎嗪(TMP)组;用Allen WD法以10 g×2.5 cm致伤力损伤T8脊髓,TMP组术后即刻给予川芎嗪(200 mg/kg)腹腔注射,SAL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蛋白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AL组c-fos基因在不同时间点(伤后30 min、1 h、2 h、4 h、6 h)均有表达,伤后2 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TMP组c-fos蛋白含量各时间点均高于SAL组,但伤后30 min与SAL组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6 h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其余各时相点均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MP通过抑制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从而保护了神经元并抑制继发性损害的发生,这可能是TMP保护脊髓损伤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孙海燕;贾连顺;陈宣维;桂斌捷;魏海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活血驳骨丸对骨折后内源性bFGF分泌及早期骨痂质量的影响方法:30例前臂骨折患者分设为驳骨丸治疗组、安慰剂组.于伤后第1、8、14、20天抽取患者静脉血进行放射免疫学检测体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碱性磷酸酶(ALP);在治疗过程中于14天、21天、28天、35天拍摄X线片,对断端骨痂进行量化评分;于骨折第1、15、30天,对骨折端之骨痂进行骨密度检测,对骨痂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于伤后第8、14天治疗组血清中bF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8、14、20天治疗组血清中AL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断端骨痂进行量化评分发现治疗后第21天、28天、35天治疗组骨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于伤后第15、30天对骨折端之骨痂进行骨密度检测提示治疗组骨痂BM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驳骨丸通过影响内源性bFGF的分泌,以增强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折断端血运的重建,使药物中所含的无机盐离子能在骨折断端沉着并为骨折愈合提供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由此以提高早期骨痂的质和量,为骨折的愈合打下基础.
作者:刘英杰;翁凤泉;李强;董彦;王希平;徐毅;谷洪;何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明胶/白芨胶载药生物敷料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试验、大鼠蛋清足跖肿胀试验进行抗炎作用研究;采用小鼠热板法、小鼠醋酸扭体法进行镇痛作用研究.结果:明胶/白芨胶载药敷料有明显抑制小鼠耳廓肿胀的作用,能明显减轻蛋清所致的足趾肿胀,能延长热痛试验中小鼠舐后足的时间,能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的次数,其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明胶/白芨胶载药敷料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彭锐;程杰;郑启新;邹阳;郝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巴戟天对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Cbfα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成骨诱导方法培养BMSCs,分别在3、6、9、12、15、18天通过RT-PCR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Cbfα1的表达,然后分A组(巴戟天水提物组)、B组(巴戟天醇提物组)、C组(对照组)、D组(经典成骨诱导)、E组(巴戟天水提物+经典成骨诱导组)、F组(巴戟天醇提物+经典成骨诱导组)培养,在Cbfα1 mRNA的表达强的时间检测上述各组Cbfα1 mRNA的表达.结果:经典成骨诱导方法诱导至第3天的时间点开始观察到Cbfα1 mRNA的表达,并逐渐加强,至第12天达到高峰,15天、18天有所减弱,在Cbfα1 mRNA的表达强的时间点(第12天),A组、B组、D组、E组、F组均较C组的表达强,均有显著性差异,其表达强弱顺序是:F组>E组>D组>B组>A组>C组.结论:巴戟天水提物、巴戟天醇提物能使Cbfα1的表达加强,且巴戟天醇提物表达强于巴戟天水提物.
作者:王和鸣;王力;李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研究根据颈椎不同节段运用相应的调整骨关节、椎体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分节段整骨手法)、对照组1(侧旋提推法)、对照组2(旋转复位法)、对照组3(软组织按摩),每组46例进行治疗;分别统计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疗效变化等等.结果:观察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与对照组1、2、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5;P<0.01);观察组、对照组1对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根据不同节段选用不同的调整椎体、关节的手法,比单纯运用一种调整手法或纯粹的软组织按摩方法疗效明显.
作者:周红海;黄荣;韦贵康;胡刚锋;李进儒;伍学勇;岑武胜;黄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刮痧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以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新的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机制.方法:将2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160例采用刮痧疗法,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的变化及其安全性.结果:刮痧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针灸疗法组(P<0.05),刮痧疗法组治疗腰腿痛疗效明显优于针灸疗法组(P<0.05),治疗下肢放射痛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两疗法对比观察,发现刮痧和针灸疗法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保守疗法,在改善腰腿痛症状上刮痧疗法效果优于针灸疗法.
作者:王志刚;陶缨;吴乃田;白书臣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