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棘间韧带损伤是腰背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在腰部活动中棘间韧带承受巨力和韧带的退化变性等原因,该病常常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因而治疗较困难.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笔者应用针刀配合中药外敷治疗下腰椎棘间韧带损伤9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游离皮瓣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手部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使严重创伤的手得以挽救[1].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肌腱滑动环境的破坏,术后大多数患手的肌腱常形成致密性粘连,使手的活动严重受限.此外,移植皮瓣常携带有过多的皮下脂肪,术后手的外形也不美观.1991年以来,Hirase等[2,3]利用颞部筋膜瓣游离移植于手部,对折后包裹肌腱,成功地重建了肌腱的滑动床.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进行手部皮瓣二期整形术的同时,分离皮瓣和皮下筋膜瓣,然后夹持松解后肌腱,以预防肌腱再粘连,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姜建军;刘文军;金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一种致残率高,治疗比较困难的髋部疾病,如早期未作出正确诊断,得不到及时治疗,将有80%左右的病人在1~3年内出现股骨头塌陷、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残疾[1,2].故该病的早期诊治对患者的愈后显得十分重要.但ANFH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致使误诊、漏诊率相当高[3],临床上确诊时大部分病例已达中晚期.1995年8月~2003年7月我科共收治ANFH患者32例,其中21例早期曾误诊,本文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
作者:朱小虎;王俊华;翁锐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影响老年人日常运动及慢性残疾的重要原因,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在我国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发病有显著上升趋势,作者自2000年~20003年,对本院门诊收治的120倒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采用中药内服、外洗,同时铺以肌注骨肽注射液,发现该疗法对非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景元伟;陆健祖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肱骨外、内上髁炎是伤科临床上的常见病由于局部症状明显,大多数研究都从局部出发.但在临床中存在一部分肱骨外、内上髁炎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同时并见的病例,其表现与治疗有其特殊性,2001年起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现在报告如下.
作者:陈志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共收治13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Ⅲa损伤患者,分别采取了交锁髓内钉、钢板螺钉、外固定支架进行手术治疗,对3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黎键;骆志航;陈高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吾师李家康从事临床、教学、科研30年,其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在研究古今传统手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针灸手法上有独到之处.吾在从师学习过程中,对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求实的青龙摆尾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临床观察,发现该方法在显效率,起效时间,改善症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现总结如下.
作者:费兰波;李家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风湿骨痛药酒药槌外治法将中药外搽与药槌局部扣击相结合,二者互补,可强化药物的渗透和扩散作用,增强疗效.实验[1,2]证实能改善关节软骨及滑膜的理化环境,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临床比较应用能明显改善和控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强兵;叶劲立;魏玉玲;邹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外科门诊于1998年5月~2003年12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肩周炎32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楚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手指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损伤.对于粉碎性、斜形和螺旋形三种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容易,但骨折复位后单一的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较难维持理想的复位效果,因此临床多倾向于采用钢板或克氏针固定.2000年1月~2003年1月,我科应用牵引与微型小夹板分阶段治疗手部不稳定性指骨骨折65例,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范相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锁骨骨折临床多见,随着内固定手术增多,各种内固定失效也渐渐增多,我院自1998~2003年收治锁骨内固定失效25例,失效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贾子超;朱勇;杨建中;李振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前股骨头坏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男性青壮年发生率较高,这与其大量饮酒及不适量的激素药物治疗有关.对于该病的治疗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少的治疗方法,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我们自1996年~2003年采用髓心减压术,术后配合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谭儒民;刘瑞新;尹冬梅;李伟;李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1998年以来,采用手法配合髌骨关节面下透针治疗髌骨软化症86例,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红羽;张连仁;黄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颈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但近年此病的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趋势,笔者统计自2001年~2003年来我院门诊就诊的颈椎病患者中,青少年约占21%,总结97例青少年期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并对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发现与中老年颈椎病不完全相同,有相对独立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眭承志;王彦伟;肖红;刘志坤;郑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2%,跗骨骨折的60%,其中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0%[1].对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如采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等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晚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2].近20年来,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病理机制及治疗结果观察等进一步理解,目前治疗多趋向手术方式.但手术入路,内固定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上仍有争论,且在结果评价上所划分的标准亦存在较大差异.我科自1999年5月至2003年6月采用本方法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56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逸群;陈志维;徐志强;郑文林;谢学文;徐泽松;邱华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所指下腰椎为L3-S1解剖区域.临床上腰椎椎体骨折多发生胸腰段(T10-L2)而发生L3-L5椎体骨折较少见,其骨折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的独特性.我科于1994~2004年共收治此类病人48例,对其临床特点作如下分析报告.
作者:徐晓阳;曲宾;胡世斌;曾令法;李秀山;施水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尾椎骨错缝是指长期在慢性累积性应力作用下尾椎的排列关系发生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或是直接暴力导致尾椎损伤(包括尾椎骨折和脱位)产生的下腰部疼痛,又称尾骨痛.尾骨痛(Coccydynia)1859年首次出现在西方医学文献中.
作者:李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肱骨干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1.3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近几十年来,骨折固定技术有极大的提高,治疗手段比过去丰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做到有利于骨折尽早愈合,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尽可减少并发症,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史相钦;陈海龙;娄璐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10年来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但疗效报道各有不同,我们2000年3月至2003年3月对179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胶原酶治疗,结合病理、药理及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晓峰;祁玉军;宗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汇痛风定胶囊对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家兔模型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McCartyDJ[2]造模方法建立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家兔模型,进模2 h后取滑膜组织,应用ELISA法测定IL-8和TNF-α含量.结果:①模型组IL-8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②痛风定胶囊能够显著抑制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家兔模型滑膜组织IL-8和TNF-α的表达,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挺;刘元禄;高岱;侯斌;赵晨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讨针刺取穴与骨折愈合疗效的关系,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用48只体重2.0~2.5 kg的雄性纯种大耳白家兔,手术造成新鲜桡骨骨折模型,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局部和邻近取穴组(A组)、远道和辨证取穴组(B组)、局部和邻近取穴加远道和辨证取穴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共四组,术后第一天开始对治疗组分别做电针治疗,于术后7 d、14 d、28 d取材做血液生化学、生物力学、放射学、组织学的观测.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别.结果: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14 d时A组和C组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1),骨折标本抗弯强度在28 d时A组和C组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1),X线量化评分14 d和28d时A组和C组明显高于B组和D组(P<0.05),在各个时段各个指标A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局部和邻近取穴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而且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远道和辨证取穴则效果不明显,与前者合用也没有明显增强前者的疗效.
作者:宋亚文;谢利民;崔全起;乔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痛风宁颗粒对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血沉、血脂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痛风宁颗粒及丙碘舒治疗,一个月对比观察血尿酸、血沉、CHO、TG、HDL-C、全血低切比粘度(NB)、全血高切还原粘度、血沉、CHO、TG、NB、NN、HT、PAO均显著下降(P<0.01),HDL-C显著升高,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痛风宁颗粒对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其合并症均有显著疗效.
作者:苏友新;陈伟宏;陈凡;黄济炎;郑良朴;王和鸣;许书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血管内皮因子(VEGF)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从而了解其在肿瘤转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中间接法及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了96例骨肉瘤.使用半定量分析法判定MMP-2和VEGF的表达结果.MVD由检测CD34的表达而间接反映.结果:高MVD组中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MVD组,而两组MMP-2的表达无显著差异.MMP-2在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初发与复发组、转移与无转移组MMP-2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结论:MMP-2不能作为评定骨肉瘤术后是否复发与是否出现早期转移的指标.而VEGF与MVD均能作为评定预后的指标.
作者:王江;陈安民;郭风劲;刘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健骨二仙丸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骨细胞定向分化及其成骨活牲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Ficoll-Hypaque技术分离人脐血MSCs,以地塞米松、β-磷酸甘油和维生素C为辅剂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骨钙素及上清钙含量与Ⅰ型胶原作为成骨细胞鉴定与活性评价的指标.另以健骨二仙丸或健骨二仙丸合地寒米松、β-磷酸甘油与维生素C为辅剂诱导,用正常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15 d后观测对比上述相关指标.结果:健骨二仙丸不能单独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转化,对MSCs成骨细胞诱导前后的细胞形态无任何影响.定向成骨细胞诱导后,健骨二仙丸能显著提高其标志性产物碱性磷酸酶、骨矿化结节和上清钙、骨钙素以及Ⅰ型胶原的表达.结论:健骨二仙丸作为补肾益气药能促进MSCs成骨细胞定向转化,提高其成骨活性.
作者:程志安;宋少云;吴燕峰;曾志勇;沈慧勇;刘尚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益生接骨颗粒对肾虚骨折家兔骨痂骨矿成分的影响.方法:24只家兔造成桡骨中段0.7 cm缺损并分成三组,肾虚组动物口服泼尼松造成肾虚证,实验组动物口服泼尼松加益生接骨颗粒,对照组常规饲养.2、4、6周用DEXA法分析骨痂矿盐含量和密度,6周用生化分析法测定骨痂钙、磷含量.结果:4、6周时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骨痂矿盐含量和密度指标均高于肾虚组,6周骨痂钙、磷含量高于肾虚组.结论:泼尼松致肾虚对骨痂的矿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益生接骨颗粒可拮抗肾虚引起的矿化抑制作用、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冯坤;陈宝龙;王健智;张灵菊;谢文;刘月挂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