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暴力所致的胫骨远端骨折临床十分常见,占四肢骨折的31.77%[1].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局部软组织条件要求高,需要广泛剥离软组织及骨膜,对骨折端血运破坏严重,术后容易出现术口感染,皮肤坏死,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等严重并发症[2],而髓内固定又因骨折远端过短而受到限制[3,4].寻找损伤小,并发症少,又能达到可靠有效内固定的微创术式显得十分必要[5,6].依据胫骨远端骨折特殊的解剖特点和损伤机制,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内固定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是骨折治疗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自2012年3月-2013年12月,采用微创切开胫骨远端内侧低切迹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红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工关节材料和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人工关节广泛应用于膝、髋关节等全身大关节严重疾患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TEA)成为了治疗严重血友病性肘关节炎的一个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自2011年9月-2014年12月采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血友病性肘关节炎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超;张小春;许冠华;王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颈性眩晕多由于颈椎退变增生、失稳及枕颈部的软组织劳损等因素导致的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可伴恶心、呕吐、头项痛、失眠、耳鸣、猝倒、心慌心悸等症状,多在低头、仰头、转头等活动时发生.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患病率日渐增高[1].笔者使用推拿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智斌;梁冬波;王继;王润生;关威;薛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腰椎滑脱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多发病[1].虽然腰椎滑脱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先天性因素和脊柱发育异常是主要病因[2].前期的病例报道和研究提示,腰椎滑脱和峡部裂在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3].峡部裂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6%,并且腰椎发生峡部裂的几率相比颈椎及胸椎要高[4].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腰椎峡部裂中机械力学因素和遗传因素可能为主要原因[5].峡部裂常见于L5,并且随着椎体升高发生几率显著下降[6].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关于在同一家族中同时出现数名女性腰椎滑脱患者尚未见报道.本院临床收治了1例女性腰椎滑脱患者,通过询问家族史得知其家人中母亲与姐姐患相同疾病,家族中男性通过腰椎平片排查未见有腰椎滑脱患者.此家族病例佐证腰椎滑脱有遗传因素参与,并且更好发于女性.
作者:陈杰;陈欣;郭帅;李浩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人工关节发展较快,髋关节置换数量逐年增加,髋关节感染及翻修病历同比例增加,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严重的并发症,感染后进行一期旷置二期翻修是治疗髋关节感染的有效方式.临床上感染后髋臼假体失败病例较多,股骨柄形成生物固定取不出来的病例多有发生,进行刨柄进行旷置损伤太大,围手术期管理难,术后并发症较多,针对此种情况,2006年3月-2013年3月骨伤病诊疗中心共翻修了保留股骨柄进行旷置术后的患者31例(31髋),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帅垒;王上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第五掌骨颈骨折,又称拳击手骨折,常见于握拳击打所致,如在畸形位置愈合会引起掌指关节功能障碍,临床多需复位后石膏固定或手术治疗.石膏固定简便易行,但固定不牢固易造成骨折再移位,切开复位内固定对关节囊及伸指装置破坏较大,容易引起关节僵直.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了37例闭合性第五掌骨颈骨折的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顺行交叉髓内针固定的手术方法,配合中医康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胜强;毕本军;于胜军;孙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9%[1],其中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多见.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有很多优点,如成角固定、固定更稳定、患者可早期行康复锻炼及肩袖损伤少等[2].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众多学者相继报告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所带来的一些并发症,如肱骨头内翻移位、内固定失败、螺钉穿出肱骨头关节面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等[3].这些并发症的产生无疑会给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提高术后疗效,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认真分析本院相关病例后,认为术中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及解剖复位极其重要.
作者:熊元;刘国辉;夏天;吉力力·艾合买提;吴其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小腿高能量粉碎骨折在临床上越来越多.Pilon骨折指胫骨远端1/3累及关节面的骨折,约占下肢骨折的1%,占胫骨骨折的3%~10%[1].由于Pilon骨折大多创伤严重,且多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挫伤,虽然目前已经出现了利用细针固定的组合式外固定支架,但针道感染仍是治疗过程中限制外固定支架继续使用的主要原因.另外,对于一些粉碎性的Ⅲ型骨折,很难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可靠的固定[2],所以临床治疗一直较为困难.从2008年1月-2014年9月,本院通过采用L型胫骨远端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方法治疗43例Pilon骨折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经验如下.
作者:田维华;侯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的观察及影像学检查的分析,以探讨祖国传统医学临床证候,结合现代影像学医学对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从中医辨病辨证的角度对手术指证作出指导性建议.方法:回顾1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NDI指数、中医证候评分及影像学资料上的差别,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种治疗方式的选择与临床证候及影像学之间的联系.结果: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病例分为2组,A组107例采用非手术治疗,B组26例采用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医证候评分、NDI指数、JOA评分、Nagata分级及MRI T2加权像髓内信号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预测患者行手术治疗的Logistic回归方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F=71.549,P<0.001).结论:中医证候评分高(主症评分为主)、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Nagata分级高以及二便异常是选择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建议尽早手术.
作者:万宏波;姚若愚;尹萌辰;莫文;邬学群;马俊明;陈雯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K-Rod对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动态固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5月24例经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AS和ODI评分评估术后临床疗效,采用影像学观察术后椎间隙活动度(ROM)及椎间隙高度(DHI).结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腰部VAS评分和下肢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手术节段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ROM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节段ROM较术前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前后手术节段及上下节段DHI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Rod对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动态固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腰椎内固定手术方式的一种补充.
作者:黄健;张文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检测40~79岁武汉市居民的骨密度以及齿落、发白的状态,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武汉市40~79岁居民111例,检查齿落、发白情况并检测骨密度.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齿落数、发白率、骨质疏松率逐渐增加.齿落者骨密度比非齿落者明显降低.骨质疏松组齿落程度比非骨质疏松组明显严重.发白者骨密度与非发白者相比,在40~49岁年龄段有明显的差异,50岁以后无明显差别.骨质疏松组发白程度与非骨质疏松组也有明显差异.结论:齿落数与骨质疏松率成正相关.发白率在40~49岁与骨质疏松率成正相关,50岁以后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邹小娟;卞庆来;刘娇萍;戴红;李萍;沈霖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传统推拿手法配合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颈椎中立位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优于对照组78.3%(P<0.05).2组均能有效地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而治疗组比较显著.结论:南少林理筋整脊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作者:杨文亮;王和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0月232例分别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DSH组91例:男40例,女51例;平均年龄(76.6±6.5)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其中Ⅰ型12例,Ⅱ型28例,Ⅲ型31例,Ⅳ型14例,Ⅴ型6例.PFNA组141例:男65例,女76例;平均年龄(78.2±8.5)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其中Ⅰ型6例,Ⅱ型34例,Ⅲ型49例,Ⅳ型33例,Ⅴ型19例.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对隐性失血量与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DSH组隐性失血量为(335.5±7.3)mL,PFNA组隐性失血量为(477.8±3.7)mL,稳定骨折组隐性失血量为(414.5±4.3)mL,不稳定骨折组隐性失血量为(467.5±5.9)mL.DSH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小于PFN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稳定组隐性失血量小于不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内固定方式、骨折类型密切相关,对于稳定的转子间骨折,使用DHS内固定,能明显减少隐性失血量.
作者:蔡攀;陆燕;王秀会;付备刚;杨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施氏伤科三期辨证施治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有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70例,拟将其随机分施氏伤科三期辨证施治组(观察组)和虎力散胶囊+石膏固定组(对照组),评价治疗前后腕关节活动度、疼痛改善(VAS),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纳入观察组33例,对照组31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治疗后2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在VAS改善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腕关节活动度上,治疗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周及2月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疗效评定上,治疗后3周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月,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施氏伤科三期辨证施治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近期效果尤为明显,能显著改善腕关节功能,可以作为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标准操作方案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光明;孙波;杨佳裕;季伟;李辰;陈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尤其在中国快速步入老年化社会的今天,该疾病是导致老年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残疾的主要骨伤科疾病之一.国内在地区间进行了一些调查统计,对国内膝骨关节炎流行病学文献进行分析,其影像学诊断女性达到72.09%~74.8%,男性:53.00%~58.37%;有临床症状的诊断:女性为42.70%~45.20%,男性21.20%~33.73%,女性大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1-2].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女性患病率高于美国Framingham研究的白入患病率[3].针刀医学是一门源于中医学,并且吸收了多学科内容的发展中的交叉学科,经筋理论作为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理论依据愈来愈受到重视[4].本文以经筋理论为指导,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综述.
作者:李辉;邱卫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患有此病者的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出现退化,进而导致骨头脆化,容易出现骨折现象[1].骨质疏松症影响全世界2亿女性人口,是全球亟待探索和解决的老年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已被WHO列为十大严重疾病之一[1].腰背处出现疼痛和发生病理性骨折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中年入以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尤其是绝经后妇女,发生率大于60%.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作为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它更是增加老年患者致残率和死亡风险的关键因素[1],并且带来极大经济负担[3].
作者:李永贤;张顺聪;郭丹青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祛痰化瘀利湿方对大鼠膝骨关节炎(OA)模型关节滑膜组织和血清IL-1β,MMP-1以及血清软骨降解标志物COMP,CTX-Ⅱ的影响.方法:采用Hulth方法建立膝骨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祛痰化瘀利湿方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灌胃,祛痰化瘀利湿方组予以祛痰化瘀利湿方中药灌胃,连续灌胃4周,腹主动脉取血方法抽取大鼠血液,离心后获取大鼠血清;外科手术方法打开大鼠膝关节,摘取滑膜组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IL-1β,MMP-1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β,MMP-1,COMP,CTX-Ⅱ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中IL-1p,MMP-1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祛痰化瘀利湿方组对OA滑膜组织中IL-1β,MMP-1的蛋白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1β,MMP-1,COMP,CTX-Ⅱ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祛痰化瘀利湿方组对血清中IL-1p,MMP-1,COMP,CTX-Ⅱ的蛋白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膝关节滑膜组织和血清中IL-1β,MMP-1的表达升高,提示该变化与滑膜炎症有关,MMP-1表达的升高参与诱导了软骨降解;而血清中COMP,CTX-Ⅱ的升高提示软骨降解,符合骨关节炎的特征.2)祛痰化瘀利湿方对IL-1β,MMP-1,COMP,CTX-Ⅱ的表达均有下调作用,提示祛痰化瘀利湿方能够抑制滑膜炎症,抑制滑膜炎症诱导的软骨降解,促进软骨的修复,这是祛痰化瘀利湿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制之一.
作者:姚丽;赵婧;周强;阚卫兵;肖志锋;王德刚;张玉婷;姜玉祥;谢殿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方法,并用Edu标记明确移植入椎间盘髓核内的髓核样细胞的分布及分化情况.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兔BMSCs,观察、鉴定后加入TGF-β1 +ITS-A为主的成软骨诱导液中进行分化,2周后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将标记后的髓核样细胞微创注射入采用髓核抽吸法建立的椎间盘退变(IDD)模型内,荧光镜下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布及分化情况,同时可进行组织学检测,判定移植效果.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能分离培养出纯度较高的BMSCs,1μg/mL TGF-β1+1% ITS-A成软骨诱导液将BMSCs诱导2周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示表达阳性.10 νmol/L的L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 L5-ethynyl-2'-deoxyuridine)孵育72 h可获得较高的标记率.移植入椎间盘髓核内后4周、8周取出椎间盘髓核检测,标记细胞有荧光表达,红色荧光主要分布在纤维环中,髓核中较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细胞由中央区域向外周迁移.组织学检查显示,退变模型组髓核细胞的数量及Ⅱ型胶原含量进行性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干细胞及诱导组髓核细胞数量及Ⅱ型胶原含量较退变模型组均有增多(P<0.05),细胞凋亡率下降,但以诱导组尤为明显.结论:BMSCs在TGF-β1+ITS-A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软骨样细胞,通过微创注射方法移植入体内后可修复椎间盘髓核退变;Edu可用于BMSCs的体内外标记,移植的细胞在椎间盘髓核进行迁徙,其规律是逐渐向纤维环趋化.
作者:陈杰;薛超;陈欣;田谦;李浩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右归饮对磨损颗粒诱导的大鼠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影响.方法:选用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组和右归饮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行右侧股骨植入聚乙烯颗粒和钛棒制备聚乙烯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大鼠模型;阿仑膦酸钠组每日空腹阿仑膦酸钠2 mL(蒸馏水与片剂的混悬液)灌胃,剂量为0.083 mg/(kg·d),1次/d;右归饮治疗组同模型对照组,并以每100 g大鼠灌胃2 mL计算给药量,每周3次.8周后取血,然后处死所有实验动物以制备股骨标本,进行各组标本的TRAP染色和血清TRACP5b指标检测.结果:1)血清TRACP5b结果为右归饮和阿仑膦酸钠组可明显降低TRACP5b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TRAP染色阳性OC的观察和分析显示,光镜下右归饮和阿仑膦酸钠组TRAP阳性OC数均少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归饮能够有效抑制聚乙烯颗粒诱导的大鼠假体周围骨溶解.
作者:吴连国;叶健;吴风晴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李同生为李氏正骨第四代传人,中国骨伤名师、湖北中医大师、首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第一、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执教历60余年,善治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骨伤科常见难治性顽固性疾病.通督活血汤系李老祖传秘方,现已广泛传授全国各地,造福千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管狭窄症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病,影响中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腰椎管狭窄症是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所致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综合征[1].由于上述部位狭窄压迫局部血管,影响血液运行,导致神经根缺血缺氧、水肿、瘀血,从而产生腰部疼痛、双下肢麻痛、间歇性跛行等一系列临床症状[2].
作者:何伟;李博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的70.2%[1],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CSR临床大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反射的变化及神经根受损所致的感觉障碍[2];它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急性发作性疼痛剧烈,严重困扰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CSR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但由于其早期或缓解期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且具有自愈性倾向[2],造成诊断及治疗方案的杂乱.
作者:林定坤;陈树东;宁飞鹏;苏国义;许鸿智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