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门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给予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治疗有效率、Lysholm评分、VAS评分和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对该方法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为76.67%.治疗后的Lysholm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较治疗前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在SF-36量表8个维度上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覃香;赵顺吕;傅婷;覃莲;黄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轻、中度跖趾关节炎的(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对22例伴有轻、中度跖趾关节炎的(足母)外翻患者实施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龄48~65岁,平均58.5岁;左侧12例,右侧10例.5例患者(HAA>30°,IMA>16°)同期行第一跖骨基底部截骨以进一步矫正畸形.术前、术后采用影像学测量和功能评估,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获得26~48个月的随访,22例患者术后畸形得到明显改善,且术后局部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或者彻底缓解.术前HAA为31.1°±5.2°,IMA为14.8°±3.8°.术后HAA为16.4°±2.8°,IMA为11.7°±3.1°.患者术前、术后1,3,6,12,24和48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为45.6±6.5,76.5±5.9,81.2±5.3,82.9±7.8,87.4±7.3,87.2±6.4和87.5±5.1(术后48个月随访时,有2例患者失访).术前、术后的解剖学角度数据以及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wanson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轻、中度跖趾关节炎的(足母)外翻,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手术效果佳等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潘竹;蒋逸秋;李杨;李王;陶天奇;桂鉴超;戴志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寒痹散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寒痹散外敷,对照组给予狗皮膏外贴,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Lequesne膝关节功能评分和中医证候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寒痹散外敷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有效且安全.
作者:崔世奎;谢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光波疗法对致密性髂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致密性髂骨炎患者30例,采用威伐光治疗仪局部照射,疗程1周,1个月后随访.采用VAS评分和BASFI功能指数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VAS评分、BASFI指数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随访,患者VAS评分、BASFI指数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波疗法治疗致密性髂骨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作者:黄海;谭三春;徐建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三柱四区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18例、Ⅵ型10例患者,根据胫骨平台三柱四区分型理论,骨折均波及三柱,且有前外、前内、后内及后外侧关节面不同程度的劈裂及塌陷,术中采用内侧+前外侧或者内侧+前外+后外侧联合手术入路,结合三柱“T”型或“L”型解剖支撑钢板,恢复胫骨平台三柱解剖结构,重建胫骨平台的负重及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28例获得6~28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按照HSS评分标准评定:优20例,良6例,中2例,差0例,总体优良率92.8%.结论:三柱四区分型理论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固定可靠,疗效确切,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复位质量,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允许早期负重及功能锻炼,是一种有效、实用、简捷的复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成山;赵万东;索有寿;曹永成;刘敏强;乔斌;汪斌;王宁;苏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活血健骨片联合依降钙素注射液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方案,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门诊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患者,分别从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估等三个方面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47个月,平均(20.11±11.17)个月;末次随访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可知,总有效率为91.2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者VAS及Harri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胃部不适,服用养胃药物,休息后缓解,并继续接受治疗及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患者肝肾功能相关指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活血健骨片联合注射依降钙素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缓解疼痛、延缓股骨头塌陷,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作者:梁学振;许波;李刚;刘杰;盖帅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评估颈舒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36~67岁,平均46.1岁;采用颈舒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35~64岁,平均44.6岁;采用旋提手法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舒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比单一旋提手法能够更好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克新;孙武;朱立国;李赞;张威;高春雨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加压钢板(PCCP)、动力髋螺钉(DHS)、空心螺钉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其分为PCCP组、DHS组、空心螺钉组,比较三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CCP组及空心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少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CCP组与空心螺钉组上述指标(完全负重时间除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螺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明显高于PC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P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72.50%,显著高于DHS组的20.00%、空心螺钉组的4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者术后18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类似,但相比DHS及空心螺钉,PCCP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少,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早,早期功能恢复更好,而空心螺钉在并发症、术后早期功能恢复上较DHS有优势.
作者:虞杰;龙亨国;熊小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客观评价经筋刀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选取本院门诊8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3例.观察组接受腰背部经筋刀松解治疗,每周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接受腰椎牵引+佩戴腰围治疗.随访3个月,采用VAS评分及JOA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VAS评分、JOA积分、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74.42%,对照组有效率为65.12%),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JOA积分、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为69.77%,对照组为53.49%),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经筋刀治疗与牵引+佩戴腰围治疗比较短期疗效肯定,随访期疗效稳定.
作者:王海军;于杰;高景华;朱立国;顾树明;司江涛;高春雨;银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冲击波结合局部腧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引起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局部穴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14,21,28和48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运动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ROM变化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在治疗7,14,21和28 d后均降低(6.24±1.21,6.32±1.12;4.44±1.31,4.53±1.24;3.59±0.99,3.74±1.05;3.38±0.82,3.47±0.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在治疗48 d后(3.15±0.70,3.44±0.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局部腧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具有远期疗效持久的效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吴国林;陈红卫;季向荣;黄洪斌;陈超丽;何元诚;黄民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力学环境是骨折愈合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骨折后在骨折端施加适当的应力刺激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迄今仍不清楚.它既可以直接刺激成骨细胞,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1,2],也可以作用于骨骼微环境,促进局部和全身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改善骨折部位的血管化[3,4].近年越来越多的应力作用途径和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被发现,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黄连水;刘国浚;黄国锋;丁真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国导引功法是我国传统的祛病健身方法,具备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套路.导引(又作道引),主要指一类主动的柔软肢体运动或气功动功,首见于《庄子·刻意》.至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记载,导引方法已经较为完备,包括伸屈俯仰的引体,或吟或息的导气、行气,以及肢体的按摩.晋朝李颐注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由此将肢体导引视为外导引,内气运行视为内导引[1].
作者:王辉昊;詹红生;石印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腰椎滑脱症是各种先、后天因素导致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的病理过程,是临床上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其发病率约为5%,以退变性和峡部裂性为多见.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腰痛,若合并椎管狭窄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马尾神经症状[1].腰椎滑脱症主要的手术方式为椎板减压、固定和植骨融合[2],手术的首要目的是恢复脊柱在矢状面的生理曲度,重建脊柱三柱结构的稳定性,恢复椎间隙高度,融合滑脱阶段以避免再次滑脱[3],以此来解除神经压迫,解除患者疼痛并改善腰椎功能,矫正畸形并增强腰椎稳定性[4].以往有大量文献对腰椎滑脱症的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展开详细论述,但对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手术治疗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主要对腰椎滑脱的微创手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彬;徐峰;李涛;谭林英;胡昊;熊承杰;齐凤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牛蒡子苷元(Arctigenin,ARC-G)对软骨细胞的增殖,及对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Y染色体性别决定相关高泳动蛋白盒基因9(SRY-related high mobility group-box gene 9,SOX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取第1代细胞进行实验干预.实验分为空白组(ARC-0组)、低浓度牛蒡子苷元组(ARC-L组)和高浓度牛蒡子苷元组(ARC-H组).各组分别予相应干预措施处理48 h后,以S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ColⅡ的表达情况;以CCK-8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以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检测ColⅡ,SOX9及MMP-13 mRNA的表达情况;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olⅡ的含量.结果:1)ARC-L组和ARC-H组的ColⅡ阳性染色强度均强于ARC-0组,其中ARC-H组染色强;2)与ARC-0组相比,在不同时间点ARC-L组和ARC-H组均可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且ARC-H组促增殖作用更显著,除24 h和96 h的ARC-L组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ARC-0组相比,ARC-L组和ARC-H组均可上调ColⅡ和SOX9 mRNA的表达,下调MMP-13 mRNA的表达,且ARC-H组作用更为显著,除ARC-L组ColⅡ及MMP-13 mRNA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ARC-0组相比,ARC-L组和ARC-H组均可促进ColⅡ蛋白的表达,且ARC-H组作用更为显著,除ARC-0组和ARC-L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蒡子苷元可通过上调SOX9和ColⅡmRNA的表达,下调MMP-13 mRNA的表达以促进ColⅡ蛋白的合成.
作者:陈世宣;冯伟;卢远坚;李安琪;张增乔;刘益杰;曹彦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止痛健骨方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IKKα及NF-κB mRNA的影响.方法:将90只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止痛健骨低剂量组、止痛健骨高剂量组,每组各18只,采用木瓜蛋白酶制备兔膝骨关节炎模型,止痛健骨低剂量组、止痛健骨高剂量组分别给与止痛健骨方低剂量、高剂量药物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与盐酸氨基葡萄糖片灌胃,用量0.067 2 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则给与生理盐水灌胃.在模型组、实验组灌胃第4周、第8周三个时间点,各组随机选择6只白兔,检测软骨IKKα及NF-κB mRNA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实验干预前、实验干预第4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止痛健骨低剂量组、止痛健骨高剂量组软骨IKKα及NF-κB mRNA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止痛健骨低剂量组、止痛健骨高剂量组第4周、第8周软骨IKKα及NF-κB m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痛健骨方能降低兔KOA模型关节软骨IKKα及NF-κB mRNA表达,这可能为其治疗KOA的作用机理.
作者:苏新平;朱克俭;谭旭仪;何灿宇;黄刚;张堃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跌损妙方》《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三书,是明清时期流传的骨伤科方书.《跌损妙方》是由明朝异远真人编著,成稿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救伤秘旨》和《救伤秘旨续刻》则是由清朝浙江省天台的赵廷海广泛收集民间治疗跌打损伤的单方编辑而成,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合刊印行.1988年,经韦以宗校释,施杞审定,定名为《跌损妙方·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校释》[1](以下简称为“校释本”)一书并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合刊发行.这三本书提供了许多当时中医骨伤科临床用药的辨证方法.《中医正骨学》[2]及《中医筋伤学》[3]是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是作为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教学用书.这两本教材立足于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着眼于现实需要,针对骨伤专科医生所必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安排相关内容,其中就阐述了现代骨伤科的辨证方法.
作者:陆延;田聪;吴晶琳;周红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自发性腰大肌血肿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其发生率约为0.1%.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如腰痛、腹股沟区疼痛、腰丛神经痛、急性大出血,然而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另外不少患者无临床症状.腰大肌血肿好发于存在血管疾病或血管畸形的人群及接受血透治疗的患者,然而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腰大肌血肿的发生率可高达6.6%,如使用华法林、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1,2].
作者:尹萌辰;马俊明;陈妮;许金海;徐华;叶洁;莫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冠状正中层面与大坏死层面中日友好医院分型股骨头坏死塌陷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骨科就诊的81例(131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例,基于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CJFH)股骨头坏死分型体系,分别在冠状位正中层面及大坏死层面对股骨头坏死分型,比较两种分型方法的股骨头坏死塌陷差异.结果:正中层面分型法中C,L1,L2及L3型分别为27髋(20.6%),46髋(35.1%),35髋(26.7%),23髋(17.6%),其塌陷率分别为48.1%(13/27),63.0%(29/46),71.4%(25/35),100%(23/23),大层面分型法的C,L1,L2及L3型分别为13髋(9.9%),41髋(31.3%),27髋(20.6%),50髋(38.2%),其塌陷率分别为30.8%(4/13),41.5%(17/41),66.7%(18/27),100%(50/50),大层面分型法的C,L1及L2三型塌陷率均低于正中层面,其中L1型塌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05,P=0.04).结论:两种层面中日友好医院分型股骨头塌陷率存在着差异,正中层面分型对股骨头坏死病变估计偏于保守,大坏死层面分型更接近股骨头坏死实际病变情况,对于股骨头坏死塌陷预测可能更具价值.
作者:张振南;谢利民;于潼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的中短期临床效果及手术技术,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膝关节自发性坏死行膝关节微创单髁置换术(UKA)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经MRI明确诊断,同时排除外侧间室和髌骨关节严重退变的患者.全部病例均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使用第三代牛津膝单髁假体系统,行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采取微创UKA小切口技术.手术前后均行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对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等进行评估分析,同时观察有无UKA术后并发症出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临床效果.结果:本研究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男28例28膝,女36例36膝,平均随访时间为(15.3±8.1)个月.平均年龄(66.53±7.51)岁,平均体质量(66.45±12.00)kg,平均BMI指数为22.36±3.12,平均手术时间为(68.36±12.27) min,平均出血量为(75.00±25.35)mL,平均住院时间为(7.80±2.26)d.骨坏死患者术前术后VAS及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随访时FTA,HKA,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无死亡、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脑血管意外、创伤后精神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中短期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功能良好等特点.
作者:卢明峰;杨伟铭;朱东平;曹学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评估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本研究纳入2005年10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骨科所收治的接受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术的患者18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数据、手术资料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另外,回顾性分析预防策略及其临床效果.结果:在186例患者中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55例次,其中5例(2.69%)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26例(13.98%)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8例(4.30%)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1例(5.91%)术后出现泌尿系感染,5例(2.69%)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与并发症的发生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围手术期预防性策略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脊柱侧凸后路三维矫形术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延迟愈合和泌尿系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术中出血量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围手术期预防性策略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宋建东;李停;李长文;徐红辉;陈子健;桑大伟;黄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引起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刺激或受压,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称为颈椎病[1].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具有特色突出、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并可减轻患者痛苦等特点,是临床患者的首选治疗.郭宪章主任医师是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甘肃省名中医,河南洛阳平乐郭氏正骨嫡系传人,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50多年来,郭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以他特有的正骨手法和方药而闻名,并形成了独特的治伤经验.本文将郭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小结如下.
作者:李泽佳;张思胜;康新民;朱德祥;王林青;陶永明;刘彦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陆念祖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浙江宁波人,上海伤科八大家——陆氏伤科第八代传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氏伤科代表性传承人[1,2].196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从事临床与科研近50年.幼奉庭训,经家传熏陶,又受业于正规中医学院,尤其善用祖传银质针灸治疗今之常见慢性关节和脊柱相关疾病,推崇“经络气血为纲”,临床上以“以针代刀,内外兼顾,三焦分治”为治疗特点,特别是对肩周炎的见解和治疗独树一帜.
作者:李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