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骶2骶髂关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对本院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共3例S2AI固定技术行退变性脊柱侧凸翻修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组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62~86岁.初次手术的融合节段2例为T10~S1,1例为L4~S1;手术时间4.0~4.7 h;术中出血量为700~1 200 mL.翻修手术时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16个月.翻修原因分别为远端假关节形成2例,近端邻近节段病变1例.结果:翻修手术均采用S2AI技术,融合节段2例为T10~S2,1例为L1~S2;手术时间3.3~5.2 h;术中出血量为150~1 600mL.本组病例在翻修术后6~9 d出院,经4~21个月随访,至末次随访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S2AI固定技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的应用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少强;陈伟;刘伯龄;王华锋;陈齐勇;梁珪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布朗氏架牵引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布朗氏架牵引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3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62~89岁,平均76.2岁.骨折按AO分类标准:A1型11例,A2型12例,A3型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2例合并一种内科疾病,10例合并两种以上内科疾病,8例无合并内科疾病.所有患者均经布朗氏架牵引、闭合复位,术中不显露骨折区域,小切口置入PFNA.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复位满意,固定有效,术后伤处疼痛明显好转,关节活动良好.30例中2例死亡,其中1例因术后肺气肿、肺部感染病情加重,于术后第25天死亡;另1例于术后3个月死于高血压颅内出血,其余28例获3~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28例患者均于术后第1周离床活动,3周后部分负重,6周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28例中25例伤肢基本恢复伤前功能,3例因合并症加重而患肢功能较伤前减退.28例患者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所有患者均无感染、骨不连、髋内翻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功能评分:优20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布朗氏架牵引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较好,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吴明烟;冯声昌;戴艳新;程武斌;陈隆;肖慈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绘制成骨不全家系谱图,以便确定所发现的特定性状和疾病在这个家族中是否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及可能的遗传方式,从而为其他具有相同遗传病的家系或患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北滩乡一家系健在的38例遗传性成骨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7例死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时间为1990年4月至2017年4月.结果:1)一家系五代45例(男20例,女25例)患病,年龄10个月~81岁.2)同时具有两种不同遗传方式(显性38例,隐性7例).3)45例均有深浅不同蓝色巩膜.4)健在38例的骨骼X线改变:33例为普遍性骨密度减低,皮质薄,长管状骨细长,6例正常.29例合并骨折.5)进行性耳聋25例(含死亡3例).6)蓝巩膜、骨脆、耳聋三联症21例(含死亡3例).7)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者(17例)为本组实验室检查的特异表现.结论:1)蓝色巩膜、骨脆伴骨折、进行性耳聋为遗传性成骨不全的特征性表现,尤其蓝色巩膜为本组患者首现及易显体征,为诊断必备条件.2)巩膜蓝色深浅能反映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3)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OI其它表现无关.4)该家系中此病有两种遗传方式,分别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于工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属于Ⅲ型.5)本病为骨发育障碍性疾病,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6)治疗主要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和牵引及预防骨折和系统康复.
作者:李旭伟;钱耀文;钱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Lenke-SilvaV及Ⅵ级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来本院就诊并确诊为退变腰椎侧弯的34例患者,行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随访1~3年,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日常活动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并测定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水平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及冠状位失衡、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及矢状住失衡改善情况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enke-SilvaV及Ⅵ级的严重退变腰椎侧弯治疗中,后路减压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随访1~3年在缓解疼痛、改善日常活动功能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其疗效的取得可能与患者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的纠正有关,是临床治疗Lenke-SilvaV及Ⅵ级的严重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宋建东;孙勇;李停;李长文;徐红辉;陈子健;黄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提拉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Roy-CamilleⅢ型横行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提拉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Ⅲ型横行骶骨骨折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1~45岁,平均34岁;受累节段均为S1~S2.致伤原因:高处坠落2例,车祸2例.入院时本组患者均有直肠及膀胱功能障碍.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骶骨移位及成角改善程度,评价复位质量.Gibbons评分评价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及随访中的并发症.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16~42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骶骨术前成角平均为17.5°(3.5°~27.5°),术后为1.5°(0°~2.5°);术前移位距离平均为18.0(15.0~21.0)mm,术后为2.0(0~4.0)mm.根据Gibbons评分方法,神经功能从术前的平均4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1分,除1例未恢复外,其余3例均恢复.术后1例发生浅表感染,1例出现腰骶部不适.结论:提拉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Roy-CamileⅢ型骶骨骨折,操作简单,复位效果满意,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郭长勇;丁真奇;陈智彪;叶永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43例,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外踝及后踝骨折,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内踝骨折.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疼痛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5~110 min,平均为(87.1±14.2)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30 d,平均为(19.1±6.7)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为(15.0±6.7)个月.术后3例出现伤口感染,1例局部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经治疗后恢复良好.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内置物松动或断裂、内固定失败、神经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所有患者均恢复到正常的步行功能状态,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29例,良10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显露充分、复位容易、并发症少的优点.
作者:江帝钦;温干军;蔡蕊;张史飞;陈坚;周树根;周植森;滕范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治疗失败后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失败后的病例5例,其中PFNA螺旋刀片断裂1例,螺旋刀片退出2例,螺旋刀片切割出2例,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例行全髋置换,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进行随访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5例平均随访13.5个月,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临床疗效优1例,良2例,可1例.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尚满意.
作者:孙益;李象钧;黄金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体外人工膝外翻支具辅助下行自体细胞生长因子关节腔注射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单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给予细胞生长因子关节腔序贯注射治疗,并同时佩戴体外人工膝外翻支具.本组患者男12例,女38例;年龄45~71岁,平均(55.2±7.8)岁;病程3~24个月,平均(14.8±5.8)个月.细胞生长因子每周注射2次,每次5 mL,连续5次为1疗程,每个患者注射1个疗程.体外人工膝外翻支具每天佩戴时间1~4 h,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整,至少连续佩戴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拍摄患膝站立位X线片,比较内侧胫股关节间隙宽度.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6~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2±1.9)个月,治疗前、治疗后1天、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WOMAC评分分别为(46.5±7.3),(40.4±6.5),(32.2±4.7),(30.5±5.1)和(27.8±4.6)分.治疗后1天,WOMAC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01);治疗后1个月时WOMAC评分继续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3,P<0.01);治疗后3个月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5);6个月后WOMAC评分再次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2).内侧胫股关节间隙治疗前(2.1±0.7)mm,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3.2±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 P<0.01).结论:细胞生长因子关节腔序贯注射联合体外人工膝外翻支具治疗膝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疗效明显.
作者:鞠昌军;严伟;姜红江;高广凌;宋修刚;秦立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夏季贴敷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风寒湿痹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51例)和B组(51例).A组采用夏季贴敷膏,B组采用麝香壮骨膏外用.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疼痛、肿胀、活动度、WOMAC评分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疼痛、肿胀、活动度、WOMAC评分及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夏季贴敷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痹病-风寒湿痹型)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甄朋超;王倩倩;刘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比较顺行与逆行髓内针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56例股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髓内针治疗的不同分为两组:顺行组25例,逆行组31例.对比两组骨折愈合、骨折端对位对线情况、髋膝关节功能及相关并发症.结果:5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均有较高的骨折愈合率,两组髋膝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内侧髁疼痛及股骨反弓畸形发生率较高.结论:顺行与逆行髓内针治疗股骨中下段骨折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
作者:胡鹏;李铭雄;魏志勇;余添赐;郑琼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项七针结合颈椎微调法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青年颈椎曲度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项七针结合颈椎微调法组(治疗组)及常规针刺结合推拿疗法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治疗频次均为3次/周,3周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变化和颈椎生理曲度D值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随访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的D值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D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项七针结合颈椎微调法组显愈率为81.25%(26/32)和总有效率为93.75%(30/32),均优于常规针刺结合推拿疗法组的61.29%(19/31,P<0.05)和80.64%(25/31,P<0.05).结论:项七针结合颈椎微调法能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是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的有效方法.
作者:洪海平;赵学军;谢玮;李婕;朱东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联合几丁糖关节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小关节针刀松解联合小关节腔注射几丁糖,对照组采用单纯超声引导腰椎小关节针刀松解.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3个月后的VAS评分与JOA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1)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疗程结束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联合关节腔注射几丁糖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安全、准确而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纯的小关节针刀松解.
作者:姚晖;朱瑜琪;王楠;朱立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腰椎间盘退变是指腰椎间盘各部分组织发生老化退变产生以下腰痛和下肢神经根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受多因素影响,如衰老、吸烟、感染、年龄[1]、机械压迫、遗传、自身免疫、糖尿病[2,3]、创伤等[4],被认为是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慢性下腰痛等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引起患者慢性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5].椎间盘退变可引起一系列脊柱退变及继发性病变,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治疗效果一般[6],70%的人一生中会因为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疾病就诊[7].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病因、病理进行研究,目前,退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亦没有有效的疗法[6,8].众多国内外研究者认为腰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氧化应激[8]、炎症因子[8-10]、细胞衰老[2]、细胞凋亡、酶活性水平的改变、营养通路等因素,在退变过程中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性能[11-13]、生物化学性质和超微结构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4],终导致腰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不仅表现为形态上的变化,更伴随着椎间盘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如椎间盘组织中蛋白多糖和水含量的降低[15-17]、胶原类型的转变、各种降解酶的升高以及炎性介质的释放等[6,18,19].其中,TNF-α炎性细胞因子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近几年来TNF-α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张潇潇;姜宏;张志刚;刘锦涛;顾纯;俞振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胎肾细胞悬液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影响,探讨胎肾对大鼠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方法:48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胎肾活细胞组和胎肾死细胞组.假手术组仅手术切除腹腔少量脂肪,其余各组行去卵巢手术造模.术后12周,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使用生理盐水干预,雌激素组使用尼尔雌醇混悬液干预,胎肾活细胞组使用胎肾活细胞悬液干预,胎肾死细胞组使用胎肾死细胞悬液干预.各组连续用药干预4周后,取血清行血清雌激素水平检测,取股骨远端1/3做骨病理切片,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小梁排列稀疏、无序,骨小梁间隙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小梁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雌激素组、胎肾细胞各组的雌激素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小梁排列较紧密、排列较整齐、交织成网,骨小梁间隙显著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小梁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雌激素组比较,胎肾细胞各组雌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胎肾死细胞组骨小梁间隙显著缩小且骨小梁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胎肾活细胞组比较,胎肾死细胞组骨小梁间隙显著缩小、骨小梁密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肾细胞各组对去卵巢大鼠骨量的增加、骨小梁结构及其连接性的改善、血清雌二醇水平的提高有明显作用,说明胎肾有治疗大鼠去卵巢所致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作者:申艳;郑清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一个新型造模为骨折延迟愈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选雌大鼠24只,随机分为A和B组,每组12只,A组麻醉后结扎股动脉,用冲撞法制作股骨骨折模型;B组麻醉后用冲撞法制作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1,4及8周后观察大体标本、骨痂形态、X线检查确定骨折延迟愈合模型形成情况.结果:大体标本肉眼观察、骨组织形态学检查及放射学检查均显示A组骨缺损区骨愈合较B组慢,A组骨性连接出现较晚,骨端硬化.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缺血性骨折延迟愈合的病理改变,与缺血性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机制相符,符合缺血性骨折延迟愈合模型的要求,故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的实验性缺血性骨折延迟愈合动物模型.
作者:陈潮锋;李悦;直彦亮;姜自伟;石宇雄;梁锦成;刘锋;何德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李国衡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他年轻时求学沪上中医骨伤科名家魏指薪,潜心钻研、勤奋好学,成为我国著名的魏氏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的主要传人之一.他在传承魏氏伤科学术的基础上善于整理总结、推陈出新,先后整理出版了《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等伤科专著,全面充实和发展了魏氏伤科注重整体治疗、内外用药、重视手法与导引的治疗体系.他师宗魏学而不拘泥,注重传统疗法与西医学的结合、融会,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于魏氏伤科有了创造性发展,真正为魏氏伤科做到了传薪续业,继往开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魏氏伤科治伤手法,现将其为对魏氏伤科治伤手法所做的贡献进行以下几点归纳总结如下.
作者:薛彬;李飞跃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脊柱外科常见手术,术中能够直接切除脊髓致压物、恢复颈椎正常曲度且术后疗效稳定,是临床上用来治疗退变性及创伤性颈椎病变的广泛的术式[1].该术式具有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些并发症,其中之一便是内固定物的松动,据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5.4%不等[2].虽然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的松动、脱出发生率不高,但却可能引起吞咽困难、食管侵蚀甚至食管瘘等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上极大的重视.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行颈椎前路手术并随访3个月以上患者128例,其中钢板螺钉松动脱出3例,给予相应处理后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牛庆飞;夏凡;李国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十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十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作者:姬成茂;袁小华;高有安;崔超伟;陈海城;陈水华;周丽萍;杨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方法与效果.方法:8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被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联合组患者接受病灶清除与脊柱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则给予病灶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率、矫正率、下床行走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Frankel分级.结果:联合组的下床行走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复发率、矫正率、术中出血量、VAS疼痛评分和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结核治疗中应用病灶清除与脊柱固定术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治疗后患者能够早日康复,该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俊;尹锐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颈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C7棘突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对其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同一手术组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的67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经颈后路C3~C6单开门堆管扩大成形术组(A组)和经颈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组(B组).其中A组32例,B组35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以及术后2周、2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轴性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结果:共有67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31例.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54±3.6)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4±0.9)年,其中A组32例,B组35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在不同时间段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JOA评分在不断增加.所有67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颈肩疼痛,随访结果显示由于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疗、理疗或未处理)有23例患者在术后颈肩疼痛,麻木僵硬,持续时间长,即为出现术后轴性症状.其中A组7例,B组13例.两组的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1.88%和37.14%,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85,P>0.05).A和B两组术前颈椎曲度指数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四个时间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颈椎曲度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1,P=0.036).结论:两组方法均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选择性颈后路C3~C5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较之传统的颈后路C3~C7单开门手术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且更有利于术后颈椎曲度的维持.
作者:江泽华;程招军;方钊;万军;张学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系统地评价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探求体外冲击波治疗肩部钙化性肌腱炎的佳强度和剂量.方法:通过检索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Medline和SCI数据库,获得有关比较不同的强度和剂量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肩部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CT).分别独立应用纳入和排除标准评价检索到的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每一纳入文献的方法学上的质量.将纳入研究的文献用Rev Man5.3进行分析.结果:8个比较高、低强度的体外冲击波疗效的临床随机实验(492人)显示,高强度的体外冲击波疗效显著好于低强度体外冲击波,合并后的RR=1.93,95%CI=1.44~2.59;6个比较高、低体外冲击波治疗剂量的临床随机实验(349人)显示,高剂量的体外冲击波疗效显著好于低剂量体外冲击波,合并的RR=1.71,95%CI=1.17~2.50.结论:体外冲击波在治疗肩部钙化性肌腱炎时强度在0.20~0.45 rnJ/m2,治疗剂量在600~1 920 mJ/m2时疗效较好.
作者:石洋;曾瑞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帛书《五十二病方》[1](以下简称《病方》)是目前已知我国古老的医学方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失考,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是研究汉代以前中医方书的重要文献.全书9 911字,分52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二方,多则二十余方,共存医方283个,用药247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体例相同.《病方》全书以外科病所占比重为大,所记载的52种疾病的治疗用方中,又以“诸伤”为开篇.
作者:周红海;吴晶琳;黄云鸿;陆延;余进爵 刊期: 2017年第12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多发,治疗方法各有不同,自1934年美国哈佛医学院首次完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以来,但随着该疗法的普及,其副作用也日益突显,据统计[1],手术治疗对患者疼痛的缓解率为70%~80%,而仍有20%~30%患者无明显缓解.国内绝大多数患者选择保守治疗.针对目前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的现状,杨建新主任医师作为甘肃省名中医,法尊仲景,精于临床,屡起沉疴,临床30年,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了临床经验,提出“三阴为本,邪实为标,六经发病,依经选方,扶正固本,辨证祛邪,动静相宜,不妄做劳”的治疗理念,第一作者有幸跟随杨建新主任医师学习三年,聆听教诲,收益良多,将其总结分述如下.
作者:王春晓;杨建新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