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自制恒温坐浴器联合坐浴液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联合坐浴盆方法;观察组采用自制恒温坐浴器联合高渗盐水加甲硝唑溶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疗20 d后肛周状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已感染患者治疗20 d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已感染患者(P<0.05).结论 自制恒温坐浴器联合甲硝唑高渗盐水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优于传统的高锰酸钾联合坐浴盆治疗.
作者:王莉;付阿丹;朱江;何婷;刘畅;郭婷;王馨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以饮食为主的综合干预对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饮食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常规护理和饮食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干预;观察两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患者基本知识、治疗知识、自我护理等糖尿病知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为困难,而以饮食为主的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作者:吴春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提高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舒适度的方法.方法 将88例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4例.常规组术后24 h下床活动,观察组术后6h即下床活动.分别于术后6h、24 h、7d比较两组舒适度、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h、24 h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指导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6h下床活动,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并不增加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袁扬阳;刘永花;杨爱玲;胡怀宁;于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持续随访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耐受性及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将460例艾滋病患者按抗病毒治疗编号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用药指导、依从性教育及复查时间;干预组实施持续随访管理:根据随访时间表,由专职人员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对患者实施持续随访,内容包括服药情况、机体适应性、依从性教育、不良反应的应对以及心理支持等.结果 实施持续随访管理后,干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持续随访可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从而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徐六妹;吴宝红;李莎茜;陈素青;李桂英;王辉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规范化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取21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基线资料调查,建立糖尿病达标管理数据库,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达标管理.结果 随访1年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除足部护理维度外,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均低于良好水平,得分高的为饮食控制维度(77.54±18.03)分;除足部护理外,干预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规范化达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糖尿病强化教育、血糖监测随访等措施,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代莉莉;张凤芝;段艳芹;朱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护士工作沉浸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425名护士,用护士工作沉浸问卷(修订版)和工作绩效量表对425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工作沉浸得分(4.11±0.56)分、工作绩效(4.15±0.61)分,均处于中等水平;工作沉浸与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r=0.706,P<0.01),其中体验、工作、行动、自己、专注等项是工作绩效的重要预测变量(均P<0.01).结论 工作沉浸直接影响工作绩效,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士工作沉浸的关注,以提高护理工作绩效.
作者:于小桂;侯爱和;陈乐;李桂兰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实施无脚本护理人力资源紧急调配演练,查找人力资源调配的延时环节,改进演练流程,以保证紧急情况下人力资源调配快速到位.方法 采用无脚本应急演练方式,即在不告知演练方案的基础上,实施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演练,包括应急演练准备、实施与总结3个步骤,并将演练结果与传统演练方式进行比较.结果 与传统应急演练方式比较,无脚本应急演练花费时间显著延长(P<0.05);无脚本应急演练发现人力资源调配的延时环节及问题2项;同时发现延时环节和演练方案问题.结论 传统应急演练方式花费时间较短,而无脚本应急演练有助于发现人力资源调配流程中的问题,从而实现护理管理流程持续改进.人力资源紧急调配演练方案基本适用,部分细节待完善.
作者:陶凤琴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内分泌科护士对《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版)》知晓及掌握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培训对策.方法 根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版)》制作问卷,抽取河南省12所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共22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0名护士总条目回答正确率为61.30%;不同维度的问题答对率波动在27.22%~88.24%;不同护龄、职务护士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内分泌科护士对《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版)》内容掌握欠佳,掌握程度与护龄及是否承担职务密切相关,提示应根据不同层面的护士开展多渠道、多方位的培训,从而使护士熟练掌握血糖监测的权威指南,保证患者得到规范化的诊疗与教育.
作者:郑鑫;陈长英;乔改红;陈燕;孟宏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经历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灾区医院在职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现状,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以国际护士会(ICN)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制定的灾害护理能力框架为指导,对四川省经历过汶川地震的18所灾区医院的723名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进行调查.结果 汶川地震灾区医院护理人员总体灾害护理能力均分为(3.32±0.82)分,4个能力域得分由高至低排名是灾害应对能力(3.44±0.87)分、备灾能力(3.39士0.90)分、恢复/重建能力(3.22±0.94)分、减灾/预防能力(3.08±0.86)分;10个维度中,个人和家庭护理维度均分高(3.51±0.92),政策发展与计划维度均分低(3.04±0.90).结论 汶川地震灾区医院护理人员灾害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提示护理管理者应针对其灾害护理能力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重点,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培训和训练,努力提升其灾害护理能力,以应对未来灾害的发生.
作者:王恒;胡秀英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护士核心自我评价和创新行为现状,探讨核心自我评价对护士创新行为的影响.方法 方便抽取温岭市某医院553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创新行为量表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探讨护士核心自我评价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 护士核心自我评价得分(3.51±0.45)分;创新行为(4.52±0.75)分,均处于中等水平;护士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与创新行为各条目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护士核心自我评价、年龄、职称是其创新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护士核心自我评价及创新行为一般,护理管理者可通过进一步提高护士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来激发护士创新行为.
作者:吴爱芬;童小利;梁思颖;蒋赛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提高低年资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规范其胰岛素注射行为.方法 采用格林模式对93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胰岛素规范化系统培训.采用问卷、现场观察、深入访谈方式调查低年资护士对胰岛素认知和注射行为状况,分析影响低年资护士胰岛素规范化注射行为形成的倾向、促成和强化因素;相应给予规范化的胰岛素知识和技能培训;完善流程和制度、提供学习资源和技术的支持;采用自评、持续督导和及时反馈等一系措施.结果 培训后低年资护士胰岛素认知总分及胰岛素保存、胰岛素基本知识、注射知识和低血糖防治知识等各维度得分均提高(均P<0.01);胰岛素保存、胰岛素注射步骤、注射部位规范检查、低血糖防治等胰岛素注射相关行为正确率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 格林模式指导下的培训能提高低年资护士胰岛素注射知识,规范其胰岛素注射行为,提高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梁志金;刘晓芳;黄艳;卢小菊;谭丽丽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从国内外进食困难概述、导致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主要因素、进食困难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主要评估工具及其护理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吞咽障碍并不是脑卒中患者进食方面存在的唯一问题,脑卒中进食困难应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导致患者进食困难的主要因素包括摄食障碍、咀嚼、吞咽障碍、言语沟通障碍等;进食困难会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进食困难的主要评估工具包括进食障碍评估量表(EDAS)和微型进食观察表(MEOF);可通过他人协助进食、改变体位及改变食物的性状等措施改善患者的进食困难状况.提出应开展探讨我国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相关研究.
作者:汪婷;蒋红;王君俏;王亮;Albert Westergren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从导师团队的构成、导师团队成员的选定、导师团队成员的遴选标准、导师团队成员的职责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生导师团队及相关发展情况进行综述.我国有关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实践和探索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团队导师制的建设方法,以提高我国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者:陈语;李国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有效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支持性照顾需求概念及理论实质,支持性照顾需求测评工具,支持性照顾需求研究内容等方面探讨国内外恶性血液病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研究现状,并预测了恶性血液病护理未来研究方向,认为可运用癌症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调查问卷全面评估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需求.
作者:白燕妮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在病耻感与情绪行为问题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山东省某精神卫生中心前来门诊就诊及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子女10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心理弹性量表(RS)、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的情绪行为问题分别在性别、居住地、就读学校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P<0.01);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SDQ总分与病耻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病耻感分别与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呈显著正相关(P<0.01);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在病耻感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P<0.05,P<0.01).结论 感知到病耻感的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存在情绪行为问题,而自我效能和心理弹性在病耻感与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情绪行为问题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作者:梁鑫浩;曹枫林;李阳;刘珍;钟耕坤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持续综合护理干预对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I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持续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包括角色体验感悟式教育、开设护理点评课堂、系统健康教育、建立个人档案、定期随访.结果 干预3个月后,两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各维度、SCL-90各因子分(除精神病性外)及生存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持续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IAD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苏颖;董俊玲;卢言慧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和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56例血液透析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血液透析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包括进行负性自动想法、核心信念的识别及矫正,由营养师指导和制订个体化食谱.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残余肾功能与尿量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效果.结果 两组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恐惧及其他分数,以及残余肾功能、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饮食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及尿量,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杨意念;钱华英;唐陆秀;丁钟琴;马小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中药浴联合穴位按摩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7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88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水洗浴;观察组采用中药洗浴联合穴位按摩.结果 两组患儿洗浴前后体温、解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两种辅助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均有效,中药药浴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温水洗浴.
作者:陈艳;樊海英;陈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个性化干预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 将北京市某社区的80名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采取计算机辅助个性化干预,即在患者就诊时将其日常生活情况录入专为糖尿病患者开发设计的健康管理软件,软件针对每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给出患者个性化处方.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饮食、运动和足部护理3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计算机辅助个性化干预能提高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
作者:冯新玮;陈向韵;王永利;吴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精神卫生中心2个辖区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社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接受门诊随访,观察组实施个案管理,即成立个案管理团队,由精神科护士为患者建立档案,于建档后第1、3、6、12个月上门对患者进行个案随访,根据个案管理随访记录表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于入组时及干预1年后采用简明依从性评定量表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测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个案管理有助于改善其服药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医院-社区管理模式.
作者:崔虹;何夏君;丁寒琴;邵华;杨静静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远程家庭护理在压疮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8例院外带入的Ⅳ期压疮患者,经过住院期间清创、抗感染等处理出院后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微信、QQ、邮件、电话等)开展远程家庭护理,指导出院患者居家护理,为患者提供延续护理服务.结果 8例患者中,2例省外患者行全程远程护理居家指导;6例省内患者除做好远程家庭护理外,嘱患者不定期来门诊复诊,平均每人4次,远程家庭护理持续2~8个月,7例愈合,1例明显好转.结论 远程家庭护理帮助患者实现了压疮延续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效果佳,节约医疗费用.
作者:甘华秀;龚妍;刘敏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采取抬高患肢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抬高患肢及被动运动,连续4周后评价效果.采用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定表和Barther指数(MBI)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功能分级、手指运动功能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均P<0.01),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抬高患肢和被动运动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张艳;马婕;陈剑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将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到难免性压疮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质量管理工具中的查检表对难免性压疮高危患者上报及发生例数进行统计、绘制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后进行原因分析,确定和解决难免性压疮管理中的问题.结果 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前后难免性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到难免性压疮管理中可有效减少难免性压疮的发生,达到护理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
作者:张雨;周建芳;万珊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追踪方法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护理安全追踪检查小组,追踪单个患者的就医经历,对患者从就诊到出院期间得到的照护、治疗和服务过程进行连续追踪,个案追踪中发现问题转入系统追踪,以寻求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原因,部分问题进行全院专项调查,了解全院发生情况,采取相应对策.结果 追踪方法学应用后,查对制度执行情况,不良事件根因分析,以及跌倒、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意外事件风险评估等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 追踪方法学的应用能够发现传统检查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寻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和根本原因,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彭加珠;匡晓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静脉治疗风险小组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 成立静脉治疗风险小组,包括静脉输液治疗小组、PICC输液小组和全院静脉输液治疗会诊小组,建立静脉治疗会诊制度和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小组,并有效落实各小组责任.对静脉治疗风险小组管理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静脉治疗风险小组管理实施前后护士静脉治疗合格率、静脉治疗满意度、护士自身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静脉治疗风险小组的建立及运行,可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杨松兰;穆占俊;白煜峡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存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包括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发现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高危环节的监控等.结果 实施风险管理后,2011、2012、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26例、15例和12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由2011年的88.72%上升到2013年的98.67%,不同年度护理不良事件和住院患者护理综合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的应用能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邱文莉;宋润珞;王萧逸;杜敢琴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重症监护病房(ICU)静脉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根据循证护理方法,提出目前ICU静脉高危药品警示标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检索相关中英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献,共检索出高危药警示标识管理的随机对照试验1篇,临床自身对照研究2篇.根据检索结果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制作5类ICU静脉高危药品警示标识.设计制作新警示标识,并在综合ICU和神经科ICU试用.结果 改进标识前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基于循证护理的警示标识的改进可有效预防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邸红军;侯亚红;李雅平;施月仙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调查老年住院患者陪护对预防跌倒的认知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陪护者实施护理对策,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老年住院患者陪护预防跌倒问卷,对100名老年住院患者的陪护者进行调查.结果 陪护者对患者跌倒相关风险的认识为36.00%~65.00%;不同年龄、不同陪护角色、不同陪护时间的陪护者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不同(P<0.05,P<0.01).结论 陪护人员对老年住院患者的预防跌倒认知上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应重视并加强老年住院患者陪护人员预防跌倒相关知识持续专业性的个体化教育,以减少老年患者跌倒的发生.
作者:陶鑫;张晓静;卢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医院患者静脉输液渗漏率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圈员对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进行现状把握、要因分析、设定目标值,拟定具体对策加以实施:培训静脉穿刺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健康教育;改进操作环境,正确选用输液材料;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提高护士静脉输液的理论水平,拓展药学知识.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静脉输液渗漏率为9.05%,活动后为4.18%,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后圈员能力提高,进步率53.81%、目标达成率113.79%.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静脉输液渗漏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李文君;李良兰;唐万珍;蒋仁莲;廖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目的 为有效管理跌倒事件提供实践工具.方法 基于根本原因分析自行设计住院患者跌倒访谈表,应用于39例住院患者跌倒事件的管理过程.结果 访谈表的使用简单便捷,客观呈现跌倒事件的发生过程,并获得包括人、料、法、环,以及相关其他数据资料.结论 基于根本原因分析设计的访谈表是应用追踪检查方法对住院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管理的实践工具,其有助于提供科学、全面的资料,体现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过程.
作者:李凌;熊莉娟;沈颖;胡莉萍 刊期: 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