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超短波对兔急性肺损伤肺部的治疗,观察肺内小动脉(Small Artery, SA)血管壁的变化,了解超短波对急性肺损伤肺内SA血管壁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健康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6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将大肠杆菌内毒素静脉注射30 min后,应用微热量超短波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7 d;C组将大肠杆菌内毒素静脉注射后不做任何治疗,观察7 d.各组兔分别在规定时间静脉注入空气50 ml处死,样本用40 g/L多聚甲醛固定,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 结果 A组SA血管内膜光滑,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呈深紫色强阳性反应,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布均匀.B组血管扩张,管壁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布与A组无明显差别.C组SA血管内膜增生,内膜下结缔组织水肿,NADPH-d组织化学染色呈深紫色强阳性反应,中层平滑肌水肿、增生,血管壁厚薄不均,管腔变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C组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染色细胞数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而经超短波治疗后的B组NOS阳性染色细胞数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超短波能够通过调节NOS的活性,明显减轻内毒素性肺损伤肺内SA血管壁内膜及平滑肌的损伤、增生,并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作者:周淑华;蒋小燕;杨朝晖;王倩;黄庆华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局部热化疗对鼠胶质细胞移植瘤血管再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胶质瘤的机制. 方法在鼠胶质细胞移植瘤动物模型上,分组进行局部热疗、化疗和热化疗.用FⅧ-RA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以微血管密度作为定量检测指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肿瘤微血管结构的变化. 结果热疗、化疗、热化疗组与对照组比较,VEGF蛋白表达减低(P<0.01),且热化疗有协同作用(P<0.01).VEGF表达与MVD间呈正相关(r=0.9798,P<0.001).热化疗后肿瘤微血管外径变小,血管壁变厚,血管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增多,细胞连接间隙减小,有的血管甚至只能发现完整的基膜而缺乏内皮细胞. 结论①热疗、化疗和热化疗能抑制肿瘤血管再生,且阿霉素与热疗有协同作用;②热化疗能降低肿瘤VEGF合成与分泌,破坏与减少肿瘤血管再生,作为胶质瘤辅助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方胜;王晓霞;裴永恩;袁先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997年2月~2001年2月间,我院采用钇-铝-石榴石激光(yttrium-aluminum-garnet,Nd:YAG)结合贝复济(重组牛碱性纤维生长因子)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患者104例,疗效明显.报告如下.
作者:赵维亚;陈康;赵志红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腰部急性扭、挫伤为理疗科室的常见病种之一,临床治疗方法多样.我们选用超短波并中频电联合治疗急性腰扭、挫伤患者,并与单纯超短波疗法对比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康素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上有一定难度,我科采用Bobath法、关节松动术及超短波综合治疗偏瘫肩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孔娟;梁超;韩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高频电磁场疗法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抗炎疗效是肯定的[1],但在其抗炎作用机理上却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也一直是理疗工作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2].我们采用三种高频电磁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进行体外辐射抑菌实验,以探讨高频电磁场的抗炎作用机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坚勇;武健;孙幼贞;钱虹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因其手术治疗的创伤性和并发症问题,非手术疗法已成为首选方法[1].我科对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袁国先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我科自2001年3月~12月对100例会阴侧切产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远红外线局部照射,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滕喜玲 刊期: 2003年第10期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之一.据报道,磁场治疗肺结核,特别是耐药型肺结核有效[1],但目前关于磁场对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的影响则鲜见报道[2],如能增加脑脊液细胞的收集数量,无疑有助于提高脑脊液细胞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准确性[3].由于脑脊液细胞带电荷,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淋巴细胞的电泳率呈现异常[4],那么磁场作用能否影响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的收集数量,为此我们作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余丹;曾琦;王文贞;徐骁贤;蔡毅;陈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16岁,学生,2001年5月25日CO中毒致昏迷,小便失禁,无大便失禁,无恶心呕吐.外院抢救3 h后清醒,继而在空气加压舱中作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7 d后出现左手不自主抖动,呈小幅度颤抖,频率5~6次/s,左上肢及右下肢无力,跛行.在第14次高压氧治疗中,出现口唇麻木、四肢肌肉颤动、头部不适等过度换气综合征,怀疑为惊厥型氧中毒的前驱期而终止治疗.
作者:王勤周;陆薇;王者晋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