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影响因子:1.64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91
  • 全年订价:43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年8期文献
  • 高压氧对持续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4~5个月龄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缺血组、HBO组和假手术组.观察脑梗死灶体积、凋亡细胞数量及凋亡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HBO组与缺血组相比,6 h~10 d各相应时间点梗死灶体积均明显缩小,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均<0.01);HBO组缺血48 h后,TUNEL阳性凋亡细胞数较缺血组明显减少(P<0.01);HBO组与缺血组相比,在缺血6 h~10 d各时间点Bcl-2阳性细胞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Bax阳性细胞在缺血6 h~10 d各时间点均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脑缺血早期暴露于高压氧可以减少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体积;高压氧能抑制脑缺血细胞凋亡,其作用与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吴伟;汪洋;邱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剂量学研究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在不同投射方式下治疗子宫肌瘤的剂量与效应关系. 方法在声换能器聚焦参数和工作声强、频率不变的前提下,观察在不同投射时间HIFU定点损伤和扫描损伤致离体人子宫肌瘤组织凝固性坏死灶的大小,并对两种投射方式下的能效因子、形态学改变等进行比较. 结果 HIFU所致的凝固性坏死灶的大小、形态与投射方式及投射时间密切相关,在同样的声强下,两组佳能效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时采用扫描损伤优于定点损伤.

    作者:常淑芳;顾美礼;伍烽;王智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电磁脉冲辐射致大鼠垂体细胞膜穿孔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电磁脉冲(EMP)辐射前、后培养的垂体细胞膜进行观察,以探讨EMP对其细胞膜影响的直接证据. 方法对Wistar大鼠垂体细胞在6孔板中进行原代培养,在培养第4天时,用高场强EMP模拟源(场强为6×104 V/m,脉冲上升时间为20 ns,脉宽为30 ms),以2.5次/min,照射2 min.并于照射后即刻固定细胞,应用日本岛津(SHIMADZU)公司的SPM-9500J3型原子力显微镜对细胞表面进行接触式连续扫描. 结果 EMP辐射后即刻就可引垂体细胞膜表面大小不一、类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穿孔,穿孔大口径和深度可达291 nm×372 nm×11.72 nm. 结论 EMP辐射后可直接导致垂体细胞膜的穿孔,提示垂体细胞膜可能是EMP生物效应的靶部位之一.

    作者:曹晓哲;王德文;赵梅兰;张飒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激光照射诱导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凋亡的观察

    目的观察510.6 nm激光照射后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规律,比较激光对两种细胞诱导凋亡的选择性作用,为临床应用激光防止再狭窄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用照射剂量分别为100 mW/cm2×500 s,100 mW/cm2×1 000 s,150 mW/cm2×1 000 s,200 mW/cm2×500 s和200 mW/cm2×1 000 s的铜蒸气激光照射兔腹主动脉,用DNA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经激光照射后,各激光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2%,24.5%,30.8%,37.3%和34.5%,对照组为3.4%,各激光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激光组内皮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2.0%,2.0%,2.5%和3.1%,对照组为2.6%,各激光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功率密度100 mW/cm2以上的激光照射,可诱导兔在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高,同等剂量的激光照射对内皮细胞的凋亡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杨淑兰;顾瑛;刘凡光;张丽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半导体激光并紫外线辅助治疗压疮15例

    自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半导体激光和紫外线综合辅助治疗压疮15例创面19处,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梁岚萍;朱国芬;祝业琴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综合治疗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报道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妇科常见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1997年以来,应用超短波配合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5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袁瑞林;袁瑞翻;苗欢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紫外线红斑量照射治疗股动脉穿刺并发皮下瘀血的疗效观察

    股动脉穿刺常被冠心病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所采用,由于穿刺处血管创伤,很难避免血液向周围组织中渗透而造成皮下瘀血和血肿.我院采用紫外线红斑量照射治疗皮下瘀血患者38例,吸收快,安全简便,疗效明显,报道如下.

    作者:李华云;史文红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高压氧佐治糖尿病性单纯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药物逆转该病变发展,因而对该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该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鸿;王利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的康复治疗探讨

    髋关节滑膜炎是小儿常见的髋关节疾患,好发于3~10岁儿童,1892年由Lovett等首次报道,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若对此病治疗不当,可迁延成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日后发育障碍等.我们于1998~2002年对92例急性髋关节滑膜炎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米立新;王彦香;张仲;杨联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早期连续被动活动关节练习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1999~2001年我院骨创科对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用不同材料进行内固定手术(其中以松质骨拉力钉较多),术后早期行连续被动活动关节(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练习,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孟祥海;贾堂宏;郝攀;王源瑞;吕豪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体外震波治疗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研究进展

    骨折后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率为5%~10%[1].传统的手术固定和骨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成功率可达85%~93%[2-5].然而手术治疗亦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而且部分患者仍需再次手术治疗.为此许多学者探索有效的微创技术以治疗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骨的声阻抗(4 100 m/s)与尿路结石的声阻抗(4 000~6 000 m/s)相似,所以广泛用于尿路结石的体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便逐渐被用于治疗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其成功率为67%~91%[6-9],而且创伤小,方法简单、安全.1995年,德国碎石协会更推荐体外震波用于治疗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8].下面就体外震波治疗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智勇;赵学琴;刘云鹏;张树栋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吞咽障碍的功能性检查进展

    吞咽是人类复杂的行为之一.吞咽障碍(dysphagia)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口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所致的进食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对液体或固体食物的摄取、吞咽发生障碍或吞咽时发生呛咳、哽噎.近年来,随着对吞咽障碍的研究的不断进展,发现其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一份关于老年人进食困难的调查发现,有87%的接受调查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困难,其中,68%的人表现为明确的吞咽障碍,46%的人经口摄食困难,35%的人进食姿势不良[1].尤其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71%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2].吞咽障碍会导致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作者:李俊樱;窦祖林 刊期: 2003年第08期

  • 高温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探求不同高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将人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分为37℃,40℃,45℃,50℃,55℃和60℃六个温度组,每组又分为15 min,30 min,1 h,2 h和4 h五个时间亚组.经相应的温度和时间处理后,以四甲基噻唑兰(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吖啶橙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结果①细胞活性检测:不同温度对HeLa 细胞的杀伤作用不一样.40℃时细胞平均死亡率为15%,45℃时为54%,50℃时加温15 min细胞全部死亡.在一定的温度下,伴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如45℃时,15 min的细胞死亡率为32%、30 min的死亡率为40%、1 h的死亡率为56%、2 h的死亡率为68%、4 h的死亡率为74%.②形态学观察:40℃组,作用1 h以下者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2 h,4 h时可见部分细胞呈现凋亡.45℃组,15 min,30 min时均见大量细胞呈现凋亡.1 h,2 h,4 h则以坏死为主.50℃以上组,大部分细胞坏死. 结论随着温度的增高其对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逐渐增强.40℃以下没有明显的杀伤作用,40℃~45℃之间,细胞的死亡形式以凋亡为主,45℃以上主要为坏死.

    作者:刘仁刚;罗贤雯;周洁萍;刘云华;骆清铭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