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XL、Bcl-Xs和HSP70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H0组)、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组(H1组)和缺血再灌注后亚低温组(H2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利用冰袋行亚低温治疗,使大鼠体温下降.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表达的变化,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脑组织Bcl-XL、Bcl-Xs和HSP70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亚低温治疗组(H1及H2组)凋亡阳性细胞出现高峰时间延迟,且数量明显减少,Bcl-XL与Bcl-Xs之比显著高于H0组;H1组各时间点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H2组.结论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脑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的作用优于脑缺血再灌注后亚低温治疗.
作者:王强;孙毅明;李铁山;朱其秀;李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重度脑创伤大鼠其脑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探讨高压氧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高压氧组及脑创伤组.采用高压气体冲击脑组织制作大鼠局部脑创伤模型.分别于术后3h、1d、3d、5d及7d时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脑创伤组及高压氧组在上述各时间点时脑内TNF-α、IL-6、IL-8及IL-10的水平.结果当大鼠发生脑创伤后,上述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较假手术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高压氧治疗后,发现炎性细胞向脑组织内浸润现象减缓,并有大量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聚集、增生,而且高压氧组大鼠脑组织内上述炎性细胞因子在各时间点均较脑创伤组降低(均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可抑制炎性细胞向脑创伤组织处浸润,降低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聚集、增生,具有保护受损脑组织的功效.
作者:包长顺;夏佐中;王强;梁平;李映良;翟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昆明小鼠27只,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9只.采用无创微动脉夹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30min后松开动脉夹恢复血流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高压氧组在模型完成当天开始高压氧处理,每日1次,共10次;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不做高压氧处理.在高压氧处理完成后次日,将高压氧组及其他2组小鼠断头处死,取脑后分离额叶皮层和海马,进行HE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神经细胞结构及BDNF表达情况.结果普通光镜显示3组小鼠额叶皮层及海马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高压氧组与对照组异常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小鼠的皮质和海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3组小鼠的皮质与海马均可见BDNF染色阳性细胞,高压氧组阳性细胞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高压氧组和对照组BDNF阳性细胞均比假手术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小鼠的皮质和海马BDNF阳性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强BDNF在脑神经细胞中的表达;两者的联系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彭慧平;卢晓欣;汤永建;房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电磁场对骨肉瘤细胞系MG63细胞化疗增敏作用的机制.方法以频率为50Hz,强度为0.8mT、1.6mT、3.2mT的电磁场,对具有一定阿霉素浓度的MG63细胞进行磁场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并确定磁场对骨肉瘤化疗作用明显的磁场强度,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在佳磁场作用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SurvivinemRNA的表达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情况.结果MTT显示磁场化疗组(D组)细胞生存率较单纯阿霉素化疗组(B组)下降,且1.6mT作用明显;RT-PCR结果显示PCNAmRNA、SurvivinemRNA表达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D组G2/M期阻滞较B组高,D组G2/M期细胞达(80.20±0.96)%,高于B组的(18.08±1.50)%、单纯磁场组(C组)的(55.11±2.20)%(P<0.05).结论适当窗口的电磁场作用可以提高肿瘤的化疗效果,为临床化疗提供一个新的辅助措施.
作者:饶耀剑;许涛;刘慧娟;程杰;夏仁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穴对急性胃溃疡(由冷应激引起)的保护作用,以及冷应激对大鼠下丘脑及肾上腺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胃粘膜溃疡指数和应用RT-PCR技术,对大鼠下丘脑、肾上腺NOS的表达情况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实验数据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明显减少溃疡(由冷应激导致)指数;同时发现下丘脑NOS1不参与冷应激溃疡病理过程,针刺足三里穴可在生理范围内上调下丘脑NOS1的表达水平;下丘脑NOS2参与了冷应激溃疡病理过程,针刺足三里穴可下调其表达,减轻病理损害程度;NOS3也参与了冷应激溃疡病理过程,针刺可以下调其表达水平,但下调程度较轻微;肾上腺NOS1及NOS3表达水平在应激过程中增高,针刺只能抑制NOS1表达,肾上腺NOS2不参与该应激过程.结论针刺对冷应激溃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是通过生理性上调下丘脑NOS1表达、下调NOS2及NOS3病理性高表达以及抑制肾上腺NOS1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孙锦平;尹岭;田淑君;母义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核因子(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栓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CIR组)、脑缺血再灌注加高压氧治疗组(HBO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O组),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脑梗死灶的大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再灌注24h、48h、72h、120h时相点大鼠脑组织NF-κB和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HBO组大脑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后梗死体积小于C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各时相点CIR组和HBO组的NF-κB及ICAM-1表达均显著高于SO组(P<0.01);HBO组大鼠再灌注各时相点NF-κB及ICAM-1表达均显著低于CIR组(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和ICAM-1明显上调,HBO治疗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减少ICAM-1的表达,进而降低缺血灶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关.
作者:徐江;黄晓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椎病.我科自2001至2003年以佩带颈托来治疗颈性眩晕,收到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谢志强;马诚;柳江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痴呆的常见原因,脑梗死后痴呆致残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0年1月以来采用高压氧疗法对脑梗死后痴呆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998至2004年,我院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肩周炎50例,效果满意.
作者:王德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们于2002至2004年对收治的17例阑尾术后肠梗阻患者采用超短波和调制中频电联合治疗,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吴龙江;李文清;郭志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发生脑卒中后,除了常见的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外,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也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患者常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表现.PSD可直接影响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的生存质量及功能康复,因此正日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现将近年来关于PSD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宝芸;廖哲安;方明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由Machinske于1974年首先提出,是由于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器质性病变,导致以智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痴呆综合征[1].血管性痴呆以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常见,其次是Binswanger症和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增多,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治疗也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患者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作者:张福金;韩峪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著名主播刘海若,2002年5月11日在英国火车脱轨事故中发生严重的复合性颅脑损伤,在英国皇家自由医院历经四次大手术和数次心肺复苏后仍处于严重昏迷状态,6月5日转回北京宣武医院治疗.在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专科特护、抗感染、高压氧、中西药物促醒、正中神经电刺激、针灸、按摩、肢体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后,其意识状态由6月9日的以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分,很快大幅上升到7月26日的14分.现在更是接近完全康复.
作者:尤春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原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康复学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理事、物理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郭慕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4月12日凌晨1时35分在太原去世,享年78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编辑委员换届暨第六届编委会会议于2005年5月7~8日在武汉召开.这是<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自2002年由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和<中华理疗杂志>合刊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承办后举办的首次编委会全体会议.本刊第六届编委会委员以及部分第五届编委会委员出席了会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燕鸣总编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办公室蔡丽枫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培华副院长等也应邀出席.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日本FIT(Full-time Integrated Treatment)康复治疗系统是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康复中心于2000年开始启用的新的康复治疗系统,近两年来已经逐渐成熟,并在日本推广应用[1].我于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到该中心研修一年,对该系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做一介绍,期望对我国康复专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作者: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