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影响因子:1.64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91
  • 全年订价:43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年10期文献
  • 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腰椎抗压性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腰椎抗压性能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卵巢手术组、雌激素治疗组和运动组,观察去卵巢大鼠经过3个月有氧跑步训练后第3腰椎抗压性能的变化.结果 运动能使去卵巢大鼠的腰椎抗压性能略有提高,但运动组压力峰值和大抵抗应力与去卵巢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对骨质疏松大鼠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较微弱,对其骨的保护作用弱于雌激素.

    作者:阿拉木斯;李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次声对大鼠胃窦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和声压级水平的次声对大鼠胃窦粘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210只雄性SD大鼠,将其中140只随机分为对照A组、8 Hz-90 dB组、8 Hz-130dB组及16 Hz-130 dB组,每组35只.各次声组大鼠按设计要求分别暴露于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次声舱内,每天2 h;对照A组大鼠则置于次声舱内,每天2 h,期间无次声作用.每组于次声作用第1,7,14,21及28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大鼠,采用HE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胃窦粘膜病理改变情况.另外70只大鼠则随机分为暴露组及对照B组,每组各35只.将暴露组大鼠置于次声舱内,次声参数为8 Hz、130 dB,每天作用2 h,持续14 d后停止;对照B组大鼠亦每日置于次声舱中2 h,期间无次声作用.2组大鼠分别于次声作用结束后第1,7,14,21及28天时各随机取出7只大鼠进行上述指标检测.结果 ①8 Hz、90 dB次声作用1 d后,大鼠胃窦粘膜损伤积分与对照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7,14,21及28 d后则明显高于对照A组(P<0.01).8 Hz、130 dB及16 Hz、130 dB次声作用1,7,14,21及28 d后,大鼠胃窦粘膜损伤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P<0.01).②8 Hz、130 dB次声作用1,7,14,21及28 d时,其胃窦粘膜损伤积分均明显高于8 Hz-90 dB组(P<0.01);作用14,21及28 d时,则明显高于16 Hz-130 dB组(P<0.01).③8 Hz、130 dB次声连续作用14 d后,发现大鼠胃窦粘膜损伤积分随后逐渐下降,但在次声作用停止后1,7,14,21及28 d时仍显著高于对照B组(P<0.05~0.01).④8 Hz及16 Hz次声可引起大鼠胃窦粘膜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等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结论 8 Hz、90 dB或8 Hz、130 dB或16 Hz、130 dB次声作用均可引起大鼠胃窦粘膜损伤,其严重程度与次声频率、强度及作用时间等密切相关;大鼠经次声多次作用后可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当次声作用停止后,其胃窦粘膜损伤有自我恢复趋势.

    作者:王进海;罗金燕;郭晓燕;陈景藻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微波辐射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微波辐射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效应及其对细胞膜和[Ca2+]的影响,以探讨微波致海马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10 mW/cm2微波辐射源辐射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率;Fluo232AM荧光探针负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测定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改变.结果 辐射后6 h,海马神经元生长活力下降(P<0.01);辐射后1 d,细胞凋亡和坏死率增加(P<0.01);辐射后即刻,神经元内[Ca2+]荧光强度增加(P<0.01),细胞膜穿孔.结论 微波辐射后海马神经元生长活力下降,凋亡和坏死率增加;神经元膜穿孔及胞内[Ca2+]增加是其损伤重要机制.

    作者:杨瑞;彭瑞云;高亚兵;王水明;胡文华;徐心萍;苏镇涛;胡向军;徐天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电针刺激筋缩穴对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动物模型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筋缩穴对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动物模型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用成年大耳白家兔40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与电针组.家兔开颅后用青霉素皮质内注射,制备急性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动物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筋缩穴,观察其对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动物模型脑电图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脑皮质电图显示,癫痫发作波波幅和频率较高.电针刺激癫痫动物模型筋缩穴时,家兔脑皮质电图的癫痫发作波波幅下降、频率降低;电针刺激解除后约30 min,脑电图显示癫痫波波幅有所恢复,发作频率有集中的趋势.结论 电针刺激筋缩穴可抑制癫痫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减轻癫痫发作频率或强度.

    作者:庄明华;白晔;丁山;黄芷荷;郭美云;秦达念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运动组和对照组应用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替代胶原酶.运动组于术后24 h开始跑笼运动训练,每天40 min,连续1个月.分别于术后3,7,14,21及28 d对3组大鼠进行姿势反射、平衡、肌力评定.结果 运动组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假手术组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早期运动训练有助于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李红玲;刘春辉;葛艳萍;李春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分别应用TUNEL染色法、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及电针对大鼠缺血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IGF-1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显著增多(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0.01),IGF-1阳性表达数目少量增加,胞浆染色呈轻-中度阳性(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0.05),电针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数减少,IGF-1的阳性表达数目增加,胞浆染色呈中-强阳性(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 电针可降低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数,增强IGF-1的阳性表达;早期电针治疗对脑缺血损害的有效防治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IGF-1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实现的.

    作者:孔立红;毛庆菊;陈邦国;金镇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正常对照组10只,给予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20只,给予高脂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经喂养4周后制成胰岛素抵抗模型,将其随机分为2个亚组(即胰岛素抵抗组和运动干预组),2个亚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运动干预组大鼠每周进行5 d游泳运动,持续6周.采用Western-blot方法 检测各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中GSK-3β的表达;定期检测大鼠体重(BW)、空腹血糖(FPG)、血浆胰岛素(FINS)、血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TC)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 各组大鼠经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W、FPG、FINS、TC、TG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ISI则明显降低(P<0.01),提示胰岛素抵抗模型诱导成功.经6周运动干预后,与胰岛素抵抗组比较,运动干预组大鼠脂肪组织GSK-3β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可下调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GSK-3β的表达,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及糖原合成,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功能.

    作者:张丽锋;毕会民;王行富;王蜀鄂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肉毒素A及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临床上脑卒中后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是常见体征之一,如患者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可导致肘、腕、指关节屈曲,甚至诱发关节挛缩、畸形、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既往研究表明,单独应用肉毒素治疗能改善患者肢体的痉挛状况[1-6],但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尚存在争议,特别是关于肉毒素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尚未见大宗病例报道.本研究于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观察肉毒素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刘新通;王丽娟;汪萍;刘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超短波与中频电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2001年1月至2005年8月,我科应用超短波和中频电疗法治疗CP,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乐婉娜;吕美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超短波疗法或磁疗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对比观察

    支气管肺炎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多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存在治疗数天后仍反复咳嗽,肺部听诊啰音未消失的情况.我科于2000年8月至2005年8月对应用抗生素治疗5 d后肺部啰音未消失的患者加用超短波或磁疗.

    作者:李晓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分米波辅助治疗急性脊髓炎1例

    我们应用分米波辅助治疗1例急性脊髓炎患者,疗效较好.一、临床资料患者女,14岁,因四肢活动障碍伴排尿困难3d入院,起病前无感染及发热病史.

    作者:宗敏茹;李红艳;孙晓莉;王锐;于敏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综合康复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肩周炎为临床常见和多发病,患者肩关节功能受限,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上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很多,疗效各异.我们对94例肩周炎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并观察其疗效.

    作者:彭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穴位注射并微波疗法治疗贝尔氏面瘫的疗效观察

    周围性面瘫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弛缓性瘫痪,其中以贝尔氏面瘫(Bell's palsy)为多见,为原发性周围性面瘫,约占周围性面瘫患者总数的80%[1].我科于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间,对24例贝尔氏面瘫患者采取药物结合穴位注射及微波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张群;李谨;彭先兵;戴润芝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微波辐射对基因表达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微波是一种频率在300 MHz~300 GHz的电磁波.随着微波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通讯、医疗和军事等各领域,其所引起的生物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定强度的微波辐射可通过热和(或)非热效应造成机体损伤,进而影响中枢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造血和免疫等系统的形态和功能、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肿瘤的发生等.近年来,对微波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从基因及蛋白水平探讨微波对生物体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微波辐射后基因表达、差异基因和蛋白的筛选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进行综述.

    作者:赵黎;彭瑞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康复处理

    在临床实践中,疼痛是为常见的问题之一.通常将疼痛分为两大类:即伤害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前者为机体受到外来伤害性刺激而产生,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感觉体验,系由于外来刺激兴奋了周围感受器,激活脊髓通路和感觉神经核而导致痛觉;后者则是超出了正常伤害性感觉系统感受的范畴,为周围或中枢神经的疾病或损伤所致,是一种异常的病理性疼痛.本文将要讨论的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就是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之一.

    作者:郭铁成;陈小红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