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大白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中脑右侧黑质制作单侧黑质损毁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进行治疗.检测各组大鼠黑质酪胺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DA能神经元凋亡数及纹状体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损毁侧DA能神经元凋亡数增加,TH阳性神经元数和纹状体DA含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损毁侧DA能神经元凋亡数减少,TH阳性神经元数和纹状体DA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对帕金森病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马骏;王彦春;甘水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对家兔急性梭曼中毒后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家兔100只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中毒组、常规治疗组、UBIO治疗组及复合治疗组,每组20只.各组家兔于14 d后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家兔梭曼中毒后,中毒组血清MDA含量及CAT活性明显升高(P<0.01),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但经UBIO或复合治疗后,与中毒组比较,UBIO组及复合治疗组血清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GSH-Px及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家兔梭曼急性中毒后可伴有明显的氧自由基损伤,UBIO能明显提高机体抗氧化损伤能力,可以应用于梭曼急性中毒的治疗.
作者:张献清;张晓迪;穆士杰;梁欣;夏爱军;海春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超短波、旋磁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2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治疗组(超短波组)及旋磁治疗组(旋磁组).脑缺血再灌注后18 h给予治疗,24 h取脑,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及Bcl-2、Bax蛋白表达,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18 h,超短波治疗能减少脑含水量,减小梗死体积;超短波组与旋磁组Bcl-2的表达均提高,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Bax提高,超短波组与旋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脑含水量和减小脑梗死体积方面,旋磁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18 h,应用超短波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疗效;本实验条件下旋磁治疗对改善脑水肿、减小脑梗死体积未见显著疗效,在改善凋亡方面有显著疗效.
作者:梁维娣;张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脑源性自主神经活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为模型,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观察脑梗死大鼠的心率变异性变化;将脑梗死大鼠随机分成非小脑顶核毁损组和梗死组,观察两组大鼠的心率变异性的频域和混沌参数值;用兴奋毒性物质鹅膏氨酸预先毁损两侧小脑顶核后,观察FNS对脑梗死大鼠的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结果大鼠脑梗死后,心率变异的频域和混沌参数值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电刺激非小脑顶核毁损组大鼠小脑顶核时,发现心率变异的频域参数值、混沌参数值逐渐增加,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毁损小脑顶核后,电刺激脑梗死大鼠小脑顶核,心率变异的参数值无明显变化,与非小脑顶核毁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S可提高大鼠脑梗死后自主神经活性.这可能是其对抗缺血性脑损伤改善自主神经活性的脑保护作用之一.
作者:王艺明;刘兴德;董为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的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MS通道)生物物理学性质.方法取出新生大鼠DRG细胞,培养2~4 d后,应用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膜片钳技术对细胞膜上的MS通道电流进行记录,对通道生物物理学性质,如压力-电流关系、电位-电流关系、动力学和离子选择性等进行了分析.采用的机械刺激方式为负压抽吸.结果压力可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上的机械敏感性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开放,压力恒定时,电流恒定;去除压力,电流回到基线水平.在平衡溶液中,通道的电位-电流关系近似为直线.在膜电位为正值时,通道电流表现为外向电流,同时表现出外向整流特性,+40~+60 mV电流的弦电导为(96.2±3.6)pS;当膜电位为负值时,通道电流表现为内向电流,-60~0 mV斜率电导为(62.5±0.4)pS.通道的平均逆转电位为(-2.3±0.8)mV.通道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压力可使短开放时间和长开放时间都明显升高,长关闭时间明显减少,而短关闭时间变化不大.结论分析了大鼠DRG神经元细胞膜上的MS通道的生物物理学性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电活动的机制.
作者:岳寿伟;张杨;万子兵;隋建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脑水肿大鼠颈内静脉血一氧化氮(NO)及脑含水量的影响,并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效应.方法共选取54只Wistar大鼠,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常温损伤组(24只)及亚低温损伤组(24只),后2组大鼠又根据观察时间点不同细分为伤后30 min亚组、伤后2 h亚组、伤后4 h亚组及伤后8 h亚组.参照袁绍纪等介绍的方法将常温损伤组及亚低温损伤组大鼠制成创伤性脑水肿动物模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大鼠伤侧颈内静脉血NO含量,并运用Elliot公式计算伤侧脑组织水含量.结果常温损伤组大鼠于脑损伤后30 min内即出现脑水肿,其脑含水量[(78.12±0.18)%]明显大于对照组[(77.63±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侧颈内静脉血NO含量[(3.561±0.251)μmol/L]也较对照组[(2.438±0.134)μmol/L]明显增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损伤组大鼠脑含水量及NO含量于伤后8 h达到峰值[此时脑含水量为(79.83±0.41)%,NO含量为(7.831±0.272)μmol/L].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水肿大鼠伤侧颈内静脉血NO含量,而且还能显著减轻其脑水肿程度.结论NO在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与脑含水量具有同步变化的特点;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水肿程度,降低颈内静脉血NO含量,从而缓解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组织功能的早日康复,降低残死率.
作者:简志宏;朱珊珊;刘仁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制作骨不连模型(外固定支架固定),12周后经拍片证实共获得骨不连模型动物27只,随机分为治疗组(14只)和对照组(13只).全麻下治疗组动物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在骨不连两断端相对应部位各冲击1 000次,能量为0.54 mJ/mm2,频率为60次/min,冲击波治疗一次完成.对照组仅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冲击波治疗2周、6周骨不连断端成纤维细胞的成骨情况.结果体外冲击波造成骨不连断端的微骨折,启动骨不连的愈合状态;治疗组9例骨不连有8例愈合,对照组9例骨不连有3例愈合,经x2检验,x2值为5.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发现冲击波治疗2周后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一样能够合成有周期性横纹的胶原纤维,冲击波治疗后6周形成骨陷窝,有明显的成骨作用.但在对照组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成骨作用.结论成纤维细胞在冲击波刺激下被激活,能够合成胶原纤维并形成骨陷窝,因此在骨不连愈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钟俊;刘世清;彭昊;明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脊髓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经时变化规律,探讨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脊髓HG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损伤侧的神经细胞胞质颗粒阳性染色强于未损伤侧;神经损伤后第3,7和14天,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元内杂交信号明显增强,以第7天的变化为显著.HGF蛋白的表达均于坐骨神经损伤后第1周开始增强,第2周时达峰值,然后下降.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内源性HGF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冯凯;林世和;吕宪民;王海英;吕艳华;高轩;孟晓梅;吴秀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虽然放射治疗颈部恶性肿瘤的疗效十分肯定,但对甲状腺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却难以避免.我们采用微波局部辐射,减轻放疗后局部副损伤,并通过甲状腺功能参数测定,证实微波透热治疗对甲状腺在放疗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雷欣;马常英;牛晓南;张龙奎;叶大勇;陈志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患有重型颅脑损伤、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功能障碍、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患者来说,一般都需要较长疗程的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1-3].长期HBO治疗是否会对患者正常的脏器功能造成不利的影响,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17例长期进行HBO治疗,且肝功能正常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旨在讨论HBO治疗对患者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胡慧军;李璋;潘晓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玫瑰糠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好发于躯干长轴,呈与皮纹一致的圆形、椭圆形或环形黄红色鳞屑斑,春秋季多发.笔者于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采用窄频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方惠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当病情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我科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明莹;潘良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肌肉骨骼疾病是临床上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大多数人在其一生中均会被该病所累及,故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往往十分巨大.以往能够有效治疗该症的方法不多,而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就是在目前治疗该类疾患的新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有研究证实,运动器官的慢性疾患往往与机体的生理改变有关,如感觉运动控制能力失调及肌力下降等[1],其中患者重要的病理改变包括:①对感觉及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②稳定肌的肌力及耐力降低;③活动肌的肌力及耐力降低;④肌萎缩;⑤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等.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这些改变与慢性化进程间的关联性,但是有理由相信,它们在疾病的迁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卫小梅;郭铁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二十多年来,人们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现血液中某些物质吸收氦氖激光能量后能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从而使其治疗某些疾病成为可能[1-3],如Ⅱ型糖尿病患者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后,其血脂、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液流变学特征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4 ],但其相关作用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明确.机体将激光物理能量转化为生物学效应时,与体内环境的物理因素变化密切相关[5].人体血液中包含水份、葡萄糖及果糖等多种成份,本实验通过观察氦氖激光对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及蒸馏水黏度、电导率的影响,为深入探讨氦氖激光的生物学效应及相关作用机制提供新的信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颖;计晶晶;苗利;高云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光生物调节作用是指低强度单色光或激光对细胞或生物组织功能的调节作用,它产生于光化学效应而非热效应(机体温度升高不超过0.1~0.5℃).血管内低强度激光照射疗法(intravascular low intensity laser irradiation on blood and blood vessel,ILIB)是在血管内应用光生物调节作用发挥治疗功效,目前临床上主要分为普通的血管内低强度激光照射疗法(general ILIB,GILIB)和冠心病经皮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后防止动脉再狭窄的血管内低强度激光照射疗法(ILIB after PTCA,PILIB).GILIB首先由美国人提出[1],并先后在俄罗斯及中国等国家流行.尽管俄罗斯和中国都进行了大量的GILIB临床研究,但只在治疗风湿性关节方面才开展了循证医学研究[2];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个国家都进行了大量高水平的基础研究[3-9].PILIB亦是由美国人[5]率先提出,尽管我国也有学者开展此类研究[10,11],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均是由美国完成的[12].
作者:刘承宜;胡滨娜;段锐;刘颂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的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激光医学专家,原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主任、激光医学研究室(科)主任、专家组成员、主任医师、教授郭中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月2日15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作者:王开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