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伤残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但经历了地震的恐怖过程,并且还因地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如截肢、脊髓损伤、四肢神经损伤而致上下肢功能受限等;另外地震伤残患者在地震创伤后大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并且在地震后还要面对肢体功能残疾的现实,故他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康复治疗的主动积极性,因此了解地震伤残患者在康复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全面康复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洁;黄琼;梁玲毓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假肢的使用必须保证残肢具有一定的肌力,假肢装配前必须进行一定的肌力训练.地震残肢伤员,应在短时间内装配假肢,快速的肌力训练尤为重要,而等速肌力训练是肌力训练的快速方法.我们对3例双大腿假肢装配前伤员进行了等速肌力训练,其中2例效果很好,1例无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贤丽;武继祥;罗利平;刘宏亮;吴宗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7月13日12时这次地震共造成69 197人遇难,374 176人受伤,失踪18 289人[1].随着临床急救与危急重症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伤病员生命得到了挽救,但这些地震幸存伤员中,仍有4 339人需要住院治疗[1],那些因地震创伤遗留下永久性残疾(如截瘫)的幸存者,需要长期的康复医疗服务,另外幸存者在地震后也会出现许多新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抑郁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需要给予相应康复治疗,因此,准确掌握地震伤员功能障碍情况及其特点,对于临床康复治疗、残疾预防以及地震伤员康复治疗经验积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礼群;何红晨;杨霖;何成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致残性病变.根据脊髓损伤平面的不同可以直接损坏位于骶髓的排尿中枢或者脊髓内上、下传的神经通路,引起膀胱尿道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和尿失禁,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则会延缓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作者:汪敏;谢粟梅;张意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虽然日趋完善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及机械通气的使用使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得到控制,但术后肺部并发症仍是影响手术成功、患者恢复、住院时间及医疗成本的一个重大问题[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地震后就地抢救和手术的特殊情况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牛机率将会更高.现回顾在临床使用的胸科物理治疗技术,以便为地震后术后和外伤患者可能出现的肺部并发症的康复提供参考和指导,为震后伤员提供更优质有效、全面的医疗救援服务,并且期望通过多种医疗方式的联合运用来降低伤员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经济成本.
作者:喻鹏铭;何成奇;熊恩富;谢薇;苏建华;张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大便失禁是指患者无排便意识,在不恰当的时间或不合适的场合不由自主地排便[1],直肠指检肛门括约肌松弛.当脊髓受伤发生截瘫时,肛门外括约肌的随意控制及直肠的排便反射均消失,即出现大便失禁[2];它足脊髓损伤后的常见病症之一,至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的患者而言,大便失禁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牛理、心理和社会健康[3].因此,做好大便失禁患肯的肠道护理,建立排便规律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我科于2008年6月25日收治了一位因地震所致脊髓损伤造成大便失禁的患肯,通过排便训练和有效的肠道护理后,成功建立了排便规律.现将具体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谢粟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198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肢体残疾人约112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8.70%;截肢者约89万人占肢体残疾人总数的7.97%[1].具不完全统计,此次五一二汶川大地震造成约五万人致残,其中截肢的占相当一部分.随着这部分伤病员临床的稳定,为提高他们的代偿能力,减少并发症及地震带来的身心伤害,要求尽可能早地使用假肢.合适假肢的使用能给伤病的康复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使其行走功能得到大大的改善[2-4].但假肢若不适配则会发生一系列并发症,脊柱的侧弯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地震伤员康复中心成功处理了1例双下肢截肢佩戴假肢1个月后出现了脊柱侧弯、步行时骨盆倾斜、非对称异常步态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利红;李奎;窦祖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一、病例资料患者,女,26岁,于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时被拥挤的人群压倒,导致右膝内侧副韧带、右膝后交叉韧带断裂,在当地医院行韧带断裂修补术,予石膏及螺钉固定.术后半月,患者被转至外地医院进行后期治疗,有膝关节明显肿胀、活动受限,右膝关节僵硬、完全不能弯曲.
作者:万文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69 197人遇难,374 176人受伤,18 222人失踪.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级政府的积极组织,广大医务工作者紧急投身于地震伤员的救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康复工作者也积极参与,目前已取得了地震伤员康复的阶段性成功,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也得到了发展.此次救灾行动检阅了我国康复医务人员的实力,丰富了康复医务工作者的能力和知识,也凸现了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宏亮;吴宗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编者按] 梁惠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康复医学专家,曾担任我刊副主编,在我刊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作出过十分重要的贡献.她的不幸逝世,是我国康复医学界,特别是我刊的重大损失.为此,特约请梁教授原工作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李红玲教授撰写此文,表达我们的深切怀念之情.
作者:李红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随着灾后伤员救援、医治、康复工作以及灾区各项重建工作的积极开展和不断深入,大家已逐渐从这场巨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创伤阴影中走出来,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地震留给我们的影响仍有待克服.从康复医学角度而言,如何大限度地恢复地震创伤患者的身心功能,使他们尽可能地正常生活,是康复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作者:郭铁成;郭正成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