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影响因子:1.64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91
  • 全年订价:43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年12期文献
  • 不同浓度乙醇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乙醇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雌性健康SD大鼠1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5大组,即空白组、对照组、50%乙醇阻滞组、75%乙醇阻滞组、99.9%乙醇阻滞组,空白组6只大鼠,其余4组各3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造模(对照组假造模)并分成阻滞前、阻滞后24 h、72 h、1周、4周、12周共6个时间点观察,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分别于阻滞前及阻滞后5个时间点对坐骨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运动功能、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阻滞后神经肌肉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作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结果 ①50%乙醇阻滞组、75%乙醇阻滞组、99.9%乙醇阻滞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 h出现运动功能下降及坐骨神经MCV减慢,于72 h时达损伤高峰,1周时开始恢复,其恢复过程可延续至第12周时(P<0.05),但第12周时MCV仍显著低于阻滞前的水平(P<0.01).②99.9%浓度组在阻滞后各时间点大鼠的运动功能及坐骨神经MCV均低于其它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各组大鼠阻滞部位的神经、肌肉变性及肌肉坏死严重程度也相应增加.④阻滞后72 h时神经形态损伤达高峰,1周时已出现修复反应,持续至12周时.结论 ①99.9%浓度乙醇坐骨神经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肌肉组织损害以及对运动功能及MCV的影响大于50%和75%浓度组.②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持续时间可达12周以上,且神经修复过程也持续12周以上.

    作者:王蓓蓓;王碧蕾;曹震宇;王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96只成年SD雌性大鼠,采用脊髓切割损伤法制作右侧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将制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及模型组.于制模后第3天各组大鼠按既定方案给予相应干预,其中电针组、康复训练组分别给予电针督脉穴位或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于康复训练后辅以电针刺激.每周均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于制模后第4周及第8周时每组分别取12只大鼠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法、PCR及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受损脊髓BDNF及TrkB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大鼠BBB评分、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中电针组、康复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在制模后第4周、第8周时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也显著优于电针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电针组及康复训练组的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督脉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CI大鼠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加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上调受损脊髓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有关.

    作者:李丽;周霞;杨军;姚丽华;马丽虹;邱振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电刺激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近期预后的影响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37%~78%[1].吞咽障碍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满意疗效,近3年来我们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吞咽电刺激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吞咽电刺激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博;吴邦理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电针联合面肌功能训练及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多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如针刺、按摩、物理因子治疗等,但疗效均不够理想.我科联合采用电针、面肌功能训练及超短波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雁;赵枫林;史玫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康复训练对颅脑外伤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颅脑外伤约占全身损伤患者总数的1/5左右,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障碍是其致残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在常规治疗颅脑外伤偏瘫患者基础上辅以系统康复训练,发现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及ADL改善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德清;王刚;何建永;杨翊;李东冬;王德利;陆兆双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吞咽障碍所致吸入性肺炎的诊治对策

    近年来吸人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AP)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已成为成年个体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形式之一.据统计在美国AP患者占养老院患者总数的30%,占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总数的5%~15%,病死患者比例更高达老年肺炎死亡总量的1/3[1].临床上由吞咽障碍导致AP为常见,有资料统计显示,近一半在护理院生活的吞咽障碍患者可发生误吸,其中1/3终发展为肺炎.

    作者:黎毅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反射异常防治进展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autonomic dysreflexia,AD)是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出现的一种临床紧急情况,特征性地表现为动脉血压快速升高和心动过缓,如不及时处理,严重者可导致脑出血等危重并发症[1],危及患者生命.AD常见于脊髓损伤慢性期的患者,但伤后1周之内亦有可能发生.通常发生在T6或T6以上脊髓损伤的患者,由损伤平面以下有害刺激或无害刺激触发的大量交感冲动释放引起[2].

    作者:李筱雯;周谋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吞咽筛查证据总结:对中国开展吞咽障碍康复实践的思考

    吞咽障碍是指吞咽困难,病因可能为神经损伤或疾病,或者头颈的先天性、结构性或手术后改变,如头颈部癌治疗后.吞咽障碍的诊断和干预相对来说是一个新兴领域,于十九世纪70、80年代在北美建立.Jeri Logemann博士是北美言语-语言病理学家公认的吞咽障碍实践的创始人,在198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科书.

    作者:Catriona M Steele;温红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联合吞咽训练改善中枢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吞咽功能障碍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脑血管病和颅脑外伤极易引起吞咽功能障碍,文献报道40%~73%的脑血管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2],Lawrence等[3]统计1259例多种族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吞咽障碍发生率为44.7%.

    作者:姜从玉;胡永善;吴毅;韩璐;陈坚;段春浩;郑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美国吞咽障碍研究会2011年第19届年会侧记

    美国吞咽障碍研究会(Dysphagia Research Society,DRS)第19届年会于2011年3月3日至5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SanAntonio市举行.除美国本土的专家、学者外,有来自中国、日本、加拿大、西班牙、巴西、德国、捷克、波兰等国家约300多位专家,共同见证和分享了当今在吞咽障碍研究与临床治疗方面的经验和新成果.此次会议中国台湾地区有5人参加,内地除2位旅美留学生外,窦祖林教授和温红梅副主任医师以及正在美国学习的兰月副主任医师一起代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参加了会议.会议从吞咽基础研究、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等各方面展示了吞咽领域新研究成果,共有52场大会发言,89张海报在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作者:窦祖林;温红梅;兰月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日本吞咽障碍患者的食物调配

    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人性肺炎,因此宜多采用鼻饲等经管营养方法.但长期的鼻饲营养使患者不能体会进食的乐趣,甚至会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因此,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其吞咽功能是很有必要的.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可分为不使用食物的间接训练和使用食物的直接训练,其关系如图1所示.在进行直接训练时为了保证安全,一般采取的方法包括:姿态调整;食品调配;吞咽技巧的学习;餐具的改善;环境的调整等.在此主要介绍食品的调配.

    作者:别府茂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