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影响因子:1.64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91
  • 全年订价:43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年12期文献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短暂全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及海马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探讨rTMS是否通过增强LTP促进模型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恢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83只,5只测定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静息阈值,将余7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rTMS组(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给予rTMS治疗).用四血管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10 min模型;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rTMS(10 Hz,静息阈值,刺激5 s),每天2次,连续刺激14 d;分别在术前、术后3d、术后17d(即rTMS治疗14d)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电生理检测大鼠在体海马穿通纤维到齿状回颗粒细胞层(PP-DG)电刺激诱发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群峰电位)及θ波短脉冲群电刺激LTP诱导幅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3天,模型大鼠PP-DG通路LTP诱发电位幅度较正常组显著降低,模型组与rT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PP-DG通路LTP诱发电位幅度正常组、模型组和rTMS组之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大鼠定位航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时间及穿越平台位置时间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MS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 <0.01);rTMS组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时间及穿越平台时间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 高频rTMS能促进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海马LTP的诱导幅度,原因可能与rTMS能调节海马环路中间神经元功能状态及长期高频rTMS可增强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

    作者:何晓阔;刘慧华;燕铁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大鼠海马CA3区KCa1.1、NaV1.6、NMDAR1和GAD65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健康SD大鼠海马CA3区KCa1.1、NaV1.6、NMDAR1和GAD65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磁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25只.磁刺激组大鼠给予连续14 d的磁刺激治疗,假刺激组给予相应的“假性”刺激.磁刺激组治疗结束后,各组又按处死大鼠的不同时间点进一步分为5个亚组,即6h亚组、24 h亚组、1周亚组、3周亚组和6周亚组,每亚组5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时间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KCa1.1、NaV1.6、NMDAR1和GAD65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 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KCa1.1阳性神经元密度在rTMS后6h至3周均明显增高,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AD65阳性神经元密度在rTMS后6h也明显增高(P<0.05),且在rTMS后24 h至3周增加更为显著,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3区锥体细胞层NaV1.6阳性神经元密度仅在rTMS后6h短暂下降,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MDAR1阳性神经元密度在rTMS后6h也呈短暂下降,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频rTMS能上调健康SD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细胞层KCa1.1和GAD65蛋白的表达,且可持续至少3周;仅短暂下调NaV1.6、NMDAR1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低频rTMS预处理后大鼠具有抗痫作用的部分原因.

    作者:王莉;余巨明;余琴;贾朝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小鼠黑质纹状体系统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模型鼠黑质纹状体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磁刺激组和磁刺激组,每组10只.小鼠皮下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按15 mg/kg体重每2h注射1次,注射4次,每次间隔2h,制作帕金森病模型;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方法进行干预,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目及纹状体TH阳性产物的表达变化,并借助图像分析系统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尼氏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尼氏小体(Nissl body)的表达变化;利用嗜银染色技术显示纹状体区神经纤维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模型组、假磁刺激组和磁刺激组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平均数目分别为(55.20±11.60)、(23.60 ±9.90)、(21.30±8.40)和(39.20±12.40),磁刺激组较对照组的明显减少(P<0.05),但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假磁刺激组(P<0.05);模型组和假磁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黑质区多巴胺神经元中布满着深蓝色呈颗粒状的尼氏体,模型组和假磁刺激组多巴胺神经元内尼氏体大量脱失,存在的尼氏体着色浅淡,磁刺激组多巴胺神经元内尼氏体有一定程度的脱失,但明显减轻.磁刺激组纹状体区TH阳性纤维校正光密度(COD)值为(0.278 ±0.014)较对照组的(0.304 ±0.012)明显减少(P<0.05);模型组和假磁刺激组相应的COD值分别为(0.247±0.014)和(0.243±0.030),磁刺激组分别与模型组和假磁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假磁刺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纹状体区可见大量呈束状、密集、排列规则有序的神经纤维;模型组和假磁刺激组纹状体区神经纤维稀疏、断裂且排列零散无序;磁刺激组与模型组和假磁刺激组纹状体区染色结果相比,仍可见呈束状较为密集,且排列较有序的神经纤维.结论 磁刺激可有效保护受损的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及纹状体区TH阳性纤维,从而推测磁刺激可能通过保护多巴胺神经元及其投射纤维,从而增加多巴胺合成与转运达到治疗作用.

    作者:王全懂;顾平;董巧云;王彦永;崔冬生;王铭维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对家兔血压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对家兔血压和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影响的相关性.方法 对10只家兔进行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模拟颈源性高血压的物理刺激,观察牵拉前、后家兔平均动脉压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并分析两者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家兔平均动脉压为(100.74 ±1.54) mmHg,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为(194.77±9.68) mmHg,分别与牵拉前的(87.01±1.92) mmHg和(155.26 ±6.88)mm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统计学分析,牵拉前、后家兔血压变化与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变化呈显著相关.结论 牵拉颈上交感神经节与家兔血压和血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显著相关.

    作者:蔡荣林;吴子建;何宗宝;吕有魁;汪克明;何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汗蒸疗法治疗14例中年女性单纯性肥胖患者的疗效观察

    当前肥胖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多,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如人体吸收的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则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当积累到一定量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无明显病因可寻者称之为单纯性肥胖症,目前肥胖症患者中约95%以上为单纯性肥胖[1].由此可见,如何消除体内能量积累是单纯性肥胖症患者的治疗关键.目前临床针对肥胖症患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给予药物调理、穴位刺激、节食或运动训练等,其治疗机制无外乎使患者体内能量收支趋于负平衡,从而达到消脂减肥疗效.我院采用汗蒸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发现临床疗效满意,患者脂肪含量及脂类代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作者:裴彩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失语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通过磁场在脑组织不同区域产生电流以治疗脑卒中后各种神经功能缺失[1],包括瘫痪、视野缺损,以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如抑郁症、癫痫.低频rTMS的频率为1 Hz,能引起皮层兴奋性减低.相反,高频rTMS的频率为5、10或20 Hz,能引起皮层兴奋性短暂增加.本文就近几年rTMS对改善脑卒中后慢性非流利型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马莉;胡沛;陆敏;张苏明;姚长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上肢功能性电刺激的现状及发展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治疗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领域.广义的FES是指通过电流刺激易兴奋组织,从而代偿或重建神经损伤患者的缺失功能(包括感觉功能或运动功能等);例如在相关肌肉的支配神经纤维上或周围放置刺激电极,通过刺激神经纤维并激活下位运动神经元,从而使患者获得相应运动功能[1].如长期进行FES治疗,还能激活神经系统内的残存神经元,促进神经支配区肌肉功能恢复,进而加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2].

    作者:戴洁;李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经颅磁刺激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前景展望

    经颅磁刺激技术问世的历史回顾使用电刺激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并不是一项新的创举,18世纪中叶临床就开始尝试使用电刺激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1],但直到1982年,Merton[2]利用短暂高电压、低阻抗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作用于运动皮层产生相应肢体肌肉收缩,才开创了非侵入性电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先河,通过这项技术能够检测皮质脊髓束的功能状态及疾病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障碍.但是TES在应用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激活头皮痛觉纤维导致疼痛.1985年Barker[3]等利用外部的脉冲磁场刺激大脑皮层同样产生运动诱发电位,该方法相对TES较少产生疼痛,且刺激线圈不需要接触头皮,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在医学的应用才正式拉开了序幕.

    作者:燕铁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骨关节炎的康复治疗》专家共识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指由多种因素引起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等因素有关.骨关节炎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膝、髋、踝、手、脊柱等关节,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关节炎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原因不明,与遗传和体质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继发性骨关节炎可发生于青壮年,继发于创伤、炎症、关节不稳定、慢性反复的积累性劳损或先天性疾病等.

    作者:周谋望;岳寿伟;何成奇;张长杰;马诚;王玉;王惠芳;白跃宏;田峻;刘宏亮;李建华;宋林;牟翔;朱珊珊;张芳;郑光新;杨卫新;唐金树;梁英;李涛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