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影响因子:1.64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91
  • 全年订价:43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年6期文献
  • 不同作用时间下正弦波电磁场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效应

    目的 探究15Hz正弦波电磁场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方向分化的佳时间窗.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将长势良好的第三代细胞,按照1×105个/孔接种细胞于3.5cm细胞培养皿中,接种后第2天将所有培养皿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暴磁组,再按暴磁总天数分为A组(7d)、B组(14d)、C组(28d),A组包括A0组(对照组)、A1组(暴磁每日1h)、A2组(暴磁每日4h)、A3组(暴磁每日8h);B组包括B0组(对照组)、B1组(暴磁每日1h)、B2组(暴磁每日4h)、B3组(暴磁每日8h);C组包括C0组(对照组)、C1组(暴磁每日1h)、C2组(暴磁每日4h)、C3组(暴磁每日8h).每批次细胞取自同一只老鼠,暴磁组置于15Hz1mT正弦波电磁场中暴磁.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唾液酸蛋白(BSP)、骨桥蛋白(OPN)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用茜素红染色方法比较各组钙结节分布;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比较各组RUNX2蛋白量的变化.结果 15Hz正弦波电磁场刺激7d可以体外诱导大鼠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以A2组的效应为明显,并且以早期成骨指标RUNX2的效应为突出;磁场刺激14d后,则以B1组效用明显,并且以晚期成骨指标OPN的效应明显.Westem Blot比较各组RUNX2蛋白量的变化,趋势相近.电磁场刺激14d和28d后,以B1组和C1组的钙结节量多.结论 15Hz正弦波电磁场诱导BMSCs成骨分化有明显的时间窗口效应;随着暴磁天数的增加,每天短时间(1h)暴磁即可达到较好的诱导效果.

    作者:宋明宇;杨勇;虞冀哲;易智谦;徐西强;尚林;刘阳;吴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高压氧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联合高压氧(HBO)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4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Cs组)及高压氧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组(HBO+NSCs组).将上述各组大鼠制成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NSCs组及HBO+NSCs组于术后分别给予NSCs移植治疗,HBO+NSCs组大鼠在此基础上辅以HBO治疗.于制模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实验、BBB评分对各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同时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估各组大鼠神经传导功能,并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NSCs存活情况.结果 从脊髓损伤后第2周开始,HBO+NSCs组大鼠斜板实验和BBB评分结果均显著优于SCI组及NSCs组(P<0.05).在脊髓损伤后第4周时,SCI组仍无法引出MEP,而HBO+NSCs组及NSCs组MEP波形均有所恢复,并且HBO+NSCs组潜伏期较NSCs组显著缩短(P<0.05);同时HBO+NSCs组受损脊髓存活的NSCs数量显著多于NSCs组(P<0.05).结论 HBO联合NSCs移植治疗SCI大鼠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促进SCI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HBO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NSCs存活有关.

    作者:陈星星;晏丹;尤春景;袁修学;刘亚昆;王熠钊;向艳平;秦开蓉;徐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咯利普兰对脊髓挫伤大鼠神经功能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 观察咯利普兰(rolipram)对脊髓挫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并从组织学层面探讨咯利普兰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共选取雌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利用脊髓打击器将上述大鼠制成T10脊髓挫伤模型,实验组于伤后1h内接受为期2周的咯利普兰皮下注射(每天注射2次,每次注射剂量按照每千克体重0.25mg标准),对照组则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每周采用BBB评分评定2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术后第2、4、8周时每组各随机取4只大鼠进行脊髓透射电镜观察;术后第8周时每组各取3只大鼠行脊髓HE染色并置于光镜下观察.结果 实验组大鼠在术后第2、3周时后肢BBB评分分别为(85±3.6)分和(10.7±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1±3.2)分和(7.3±3.9)分;术后第8周时实验组、对照组BBB评分分别为(11.3±1.7)分、(10.1±1.8)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光镜观察发现2组大鼠脊髓后索处均有囊腔形成,对照组囊腔壁内可见大量胶质细胞聚集,形成致密瘢痕组织;实验组也可见胶质细胞散在分布,但其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未见致密瘢痕组织.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对照组脊髓受损部位在伤后2周时即出现轴膜下水肿、髓鞘板层松散、溃变、轴索空化、髓鞘增厚、轴索消失、神经细胞变性、血管周围水肿等多种改变;伤后第4、8周时则出现较多变性轴索以及吞噬了退变髓鞘的吞噬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实验组各时间点也出现类似改变,但程度相对轻微,其主要改变包括髓鞘松散、增厚或退变、轴索变性、血管增生以及少数轴索空化等.结论 早期应用咯利普兰能加速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减轻受损髓鞘溃变、轴索空化等轴突毁损性病变和后期轴突变性,并可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减轻损伤后炎性反应、促进血管形成有关.

    作者:叶超群;孙天胜;张立仁;孙异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电针治疗对T10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早期尿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对T10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模型早期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SD雌性大鼠3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为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11)和电针组(n=10),模型组和电针组建立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模型,假手术组暴露T9、T10、T11的横突与棘突,不做任何损伤处理,于5min后直接缝合.电针组大鼠取“关元”、“三阴交”穴,采用连续波持续电刺激15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7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进常规饲养.3组大鼠均于造模成功后第9天进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造模成功后第9天,电针组的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分别为(2.79±0.59)ml和(4.60±0.73)ml,明显优于模型组的(5.18±0.61)ml和(6.43±0.8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假手术组的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小,分别为(0.09±0.01)ml和(1.21±0.27)ml,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的排尿量和排尿率分别为(1.81±0.15)ml和(39.89±3.18)%,明显优于模型组的(1.26+0.29)ml和(19.56±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假手术组的排尿率为(92.10±1.52)%,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的漏尿点膀胱压和膀胱顺应性分别为(11.22±1.66)cmH2O(1cmH2O=0.098kPa)和(0.35±0.19)ml/cmH2O,明显优于模型组的(14.00±1.39)cmH2O和(0.45±0.20)ml/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假手术组的漏尿点膀胱压和膀胱顺应性低,分别为(5.00±1.00)cmH2O和(0.24±0.14)ml/cmH2O,与电针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针治疗可改善脊髓全横断大鼠早期的膀胱逼尿肌低反射状态和排尿功能.

    作者:程洁;朱毅;张文毅;俞君;岳雨珊;李忠汗;朱黎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尼氏体和生长相关蛋白-43的影响

    目的 观察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尼氏体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植入式皮质电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机制.方法 制作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选取磁共振成像(MRI)示皮质梗死的大鼠2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皮质电刺激组(13只)和无电刺激组(共10只).皮质电刺激组植入电刺激器后连续刺激14d,无电刺激组植入电刺激器但不进行电刺激.6周后,取皮质电刺激组梗死灶周边电刺激部位(无电刺激组取相同部位)进行尼氏染色和GAP-4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image-Pro Plus 6.0版图像系统进行分析,测量尼氏体占图片总面积的比例,以及GAP-43的阳性表达面积占图片总面积的比例.结果 在梗死灶周围,皮质电刺激组尼氏体着色较深,其尼氏体所占比例为(9.7±2.3)%,高于无电刺激组的(5.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质电刺激组GAP-43的阳性表达区域着色较深,其GAP-43的阳性区域比例位(19.3±2.9)%,明显高于无电刺激组的(15.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可增加脑梗死灶周边尼氏体和GAP-43的表达,提示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可通过促进脑梗死灶周围神经元内尼氏体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轴突生长,重建神经网络,并改善神经缺损功能.

    作者:周思超;李涛;周海涵;程璇;张乾;谭杰;李承晏;段晏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康复训练对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和离子钙接头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康复功能训练对大鼠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及损伤边缘皮质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离子钙接头分子(Iba-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31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只为假手术组,其余101只制作脑损伤模型.剔除制模未达标大鼠11只,余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训练组、制动组和自由活动组,每组30只大鼠.康复训练组于术后第4天开始每天给予平衡、旋转、行走等功能训练,每项15min,共训练45min,每周6d;制动组置于网状笼内固定;自由活动组和假手术组置于普通笼内饲养.在术后第3天及术后1、2、3和4周对上述4组分别进行神经和运动功能评估,观察其恢复状况;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区边缘皮质GFAP和Iba-1的表达.结果 康复训练组术后2、3和4周在功能评估方面优于制动组和自由活动组(P<0.05);术后4周自由活动组较制动组的神经运动功能也有所恢复(P<0.05).脑损伤术后2、3和4周康复训练组GFAP阳性细胞灰度值和术后3、4周康复训练组Iba-1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值均明显低于制动组和自由活动组(P<0.01).结论 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大鼠脑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损伤区边缘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数目减少有关.

    作者:刘苏;沈光宇;吴勤峰;张志军;郭爱松;李欣嫄;邹玉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康复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中轻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前全球抑郁症发生率约为11%,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患[1].临床普遍认为抑郁症主要是由于大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人体生理变化及神经内分泌等有关,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受到心理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引起,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较大负面影响[2].目前临床对于抑郁症患者主要给予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本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发现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郭建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心理干预对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恶性肿瘤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且正在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将成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许多学者[2-3]认为,姑息治疗不仅要控制患者病情,更要有助于减轻其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痛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把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作为为衡量治疗结果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应用心理干预并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帮助患者减轻各种负性因素,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宋应明;席鑫;连长红;路清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检查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情况下研究脑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的无创性检查手段[1-2],主要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累及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的研究,能早期发现颅内疾病、监测病情、评估疗效、判断预后及了解主要传导通路受损程度等[3-5].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康复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更是鲜见报道.本文拟对DTI及其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国内同行关注该领域研究现状.

    作者:谭志梅;燕铁斌;郭友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检测患者血清BDNF及S100B蛋白含量,同时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BDNF表达增加,S100B蛋白水平下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进一步分析发现,康复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康复训练增强内源性BDNF表达、抑制S100B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甄君;罗世坚;赖家盈;梁海棠;耿建红;李振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臭氧对骨性关节炎实验兔软骨细胞iNOS及MM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臭氧对骨性关节炎实验兔软骨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将2组实验兔制成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待造模结束后,实验组每日向膝关节腔内注射臭氧,连续注射7d;对照组则于相同时间点向关节腔内注射氧气,连续注射7d.于制模后第7天时处死2组实验兔,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各组实验兔膝关节软骨细胞iNOS及MMP-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软骨细胞iNOS及MMP-1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臭氧能明显降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实验兔软骨中iNOS及MMP-1表达,这可能是臭氧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李勇光;郑婧;高宇;王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