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推拿手法对骨骼肌失神经后肌萎缩及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90只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法治疗组(42只)、模型对照组(42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手法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按照推拿手法治疗时间或取材检测时间的不同再细分为7个亚组,分别为1周亚组、2周亚组、3周亚组、1月亚组、2月亚组、4月亚组和6月亚组,每组6只家兔.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84只家兔均行右后肢胫神经切断术,建立骨骼肌失神经模型.制模成功率为100%.手法治疗组给予按揉法治疗,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处理.正常对照组与手法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的1周亚组同时取材检测腓肠肌肌湿重和卫星细胞计数;手法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的2周亚组、3周亚组、1月亚组、2月亚组、4月亚组和6月亚组的家兔分别按治疗时间的不同,在相对应的时间点进行取材及检测.结果 正常对照组家兔的腓肠肌湿重比为(1.013 ±0.102);手法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各时间亚组腓肠肌肌湿重比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手法治疗组的肌湿重比均大于同期模型对照组,且手法治疗组在2月亚组、4月亚组和6月亚组的肌湿重比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0.578 ±0.163)比(0.470 ±0.062)、(0.575 ±0.110)比(0.453±0.101)和(0.559±0.083)比(0.446 ±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的腓肠肌卫星细胞数为(2.33±0.82)个/高倍视野;手法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各时间点肌卫星细胞数量均明显升高,手法治疗组1周亚组和2周亚组的肌卫星细胞数分别为(16.83±5.31)和(51.83±7.94)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同期模型对照组的(8.67±2.58)和(32.00±6.93)个/高倍视野,且2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1月以后,手法治疗组的各亚组肌卫星细胞数逐步明显低于同期模型对照组,且手法治疗组在4月亚组和6月亚组的肌卫星细胞数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治疗组6月亚组的肌卫星细胞数减少至(2.67±1.63)个/高倍视野,已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推拿手法可以延缓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的萎缩,并可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增殖转化.
作者:郭汝宝;严隽陶;张喜林;沈国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对兔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中侧支血流量的影响,为研究生理性缺血的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55只,体重(2.0±0.5)kg.将水囊梗阻器安装在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可控性心肌缺血模型,术中及术后实验兔死亡6只,另有2只因ECG无缺血改变未满足本实验的入选标准而剔除,余47只造模成功兔纳入实验.将47只兔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7只)、单纯心肌缺血组(7只)、单纯PIT组(11只)、VEGF抑制的PIT组(7只)、NO抑制的PIT组(9只)和VEGF-NO双抑制的PIT组(6只).各组分别在造模时进行缺血刺激,并在刺激前后分别注射微球.处死前开胸时同样进行缺血刺激,且在刺激前后分别注射微球.实验终止时取左室前壁缺血心肌组织,采用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区相对侧支血流量.结果 训练前造模时,各组缺血区心肌的相对侧支血流量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各组缺血心肌的相对侧支血流量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增加(P<0.01),且以单纯PIT组的侧支血流增加多,由训练前的(39.23±9.39)%增加到(85.31±12.07)%;单纯心肌缺血组、单纯PIT组和NO抑制的PIT组心肌缺血区域心肌相对血流量分别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VEGF抑制的PIT组、NO抑制的PIT组及VEGF-NO双抑制的PIT组的心肌相对血流量均明显低于单纯PIT组(P <0.05);VEGF-NO双抑制的PIT组与NO抑制的PIT组的缺血心肌相对血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VEGF抑制的PIT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NO抑制的PIT组与VEGF抑制的PIT组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心肌缺血组和单纯PIT组分别与VEGF-NO双抑制的PIT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T可以通过VEGF和NO增加远隔缺血心肌的侧支血流量,抑制VEGF和NO减弱缺血训练对侧支循环的促进作用;VEGF与NO均参与侧支循环的形成,且VEGF起主要作用.
作者:李玲;陆晓;励建安;肖明月;李咏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共培养条件下电磁场干预对大鼠成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定向分化的影响,并探讨电磁场促进成骨分化的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及成骨细胞,将第三代成骨细胞与BMSCs通过transwell培养小室建立共培养系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共培养细胞分为共培养组及共培养暴磁组,另随机选择单细胞培养的BMSCs及成骨细胞纳入单细胞培养组.共培养暴磁组细胞每日给予电磁场刺激4h.于实验进行14 d后随机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Runx2、Sp7、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骨形态形成蛋白-2及骨钙素基因表达情况,并选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矿化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 单细胞培养模式下BMSCs及成骨细胞其各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均较低,而共培养模式下BMSCs及成骨细胞其各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增强,并且以共培养暴磁组成骨细胞上述指标增强幅度较显著.通过茜素红染色发现,与单纯共培养组比较,共培养暴磁组细胞矿化钙结节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低频电磁场干预可显著促进共培养条件下BMSCs及成骨细胞成骨定向分化,其可能机制为电磁场刺激能促进骨形态形成蛋白-2表达,使其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从而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及成骨细胞进一步成熟分化.
作者:虞冀哲;杨勇;刘朝旭;宋明宇;刘阳;吴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对培养成肌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将培养成肌细胞随机分增殖超声组、分化超声组、增殖对照组和分化对照组.增殖超声组和分化超声组均采用超声频率为1.5 MHz,平均强度为30 mW/cm2的低强度脉冲超声波辐射,每次20 min,每日1次,增殖超声组连续处理6d,分化超声组连续处理4d.增殖超声组与增殖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增殖动力学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成肌细胞生长因子MyoD、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并对分化超声组与分化对照组进行肌球蛋白重链(MHC)染色和成肌细胞融合指数分析.结果 增殖超声组成肌细胞进入活性细胞周期G2/M与S期细胞比例和增殖指数(PI)分别为(19.30±5.14)%,(37.00±8.72)%和(47.93±0.87)%,与增殖对照组的(10.33±1.53)%,(25.00±4.36)%和(38.66 ±0.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超声组HO-1荧光染色阳性比例和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82.03 ±5.14)%和(152.02±4.76)%,与对照组的(60.01±3.22)%和(138.70±5.0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超声组成肌细胞融合指数(18.73 ±6.81)%,与分化对照组的(37.52±11.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促进成肌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分化,且不改变其肌原属性,血红素加氧酶-1参与该调控过程.
作者:段青;杨忠;舒彬;蒋宛凌;吴志彬;丁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后脱髓鞘病变及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NG2)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75只,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CSCI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每组15只.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锇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CSCI后1 d、3 d及7d时大鼠的运动功能情况及白质有髓神经纤维的病理变化,计算脊髓后索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及髓鞘厚度与轴突直径的比值即G-ratio值,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NG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CSCI后,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大鼠后肢BBB评分分别为(1.23±0.45)分、(0.65±0.35)分和(0.00±0.00)分,与正常组(21.00±0.00)分和假手术组(21.00±0.00)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运动功能随受压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锇酸染色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白质正常,脊髓受压后,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开始出现水肿、变性、崩解,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后索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2771±108)根和(2675±199)根,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2403±161)根、(1708±70)根和(810 ±95)根,压迫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压迫后7d,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至低(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假手术组、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G-ratio值分别为(18.10±0.4)、(17.70±1.0)、(6.69±0.8)、(5.73±0.4)和(4.95±0.5),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G-ratio值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且在压迫后7d时降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轴突、髓鞘板层结构正常;脊髓受压后,轴索出现肿胀,轴浆内细胞器变性、坏死、减少;髓鞘折叠、皱缩,出现“洋葱皮”样变,髓鞘崩解;少突胶质细胞的染色质凝聚;巨噬细胞浸润.NG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脊髓受压后,NG2蛋白表达水平在压迫后第1天升至高(P<0.05),且表达水平随压迫时间延长而逐渐下调,但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CI后,大鼠运动功能随受压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有髓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病变且数量减少,随着压迫时间延长,溃变呈现出进行性加重趋势;NG2细胞与CSCI后髓鞘的变化情况关系密切,可能增殖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或其它类型细胞,是脊髓髓鞘内源性修复的机制之一.
作者:黄思琴;漆伟;孙善全;汪克建;蒋锦;陆蔚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早期跑台训练对中重度颅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2只成年SD大鼠制成中重度脑外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A组、训练B组、训练C组及对照组.训练A组、训练B组及训练C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 h、3d和7d时进行为期2周的电动跑台训练.于制模后第6、12、18、24及28天时分别采用足误试验(foot-fault)和圆筒试验(cylinder test)评定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及前肢运动功能;于制模后第28天时通过焦油紫(CV)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体积缺失情况.结果 训练A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C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第12、18、24及28天时分别为(4.70±0.17)分、(4.66 ±0.09)分、(4.81 ±0.14)分和(4.84 ±0.1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B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第18、24和28天时分别为(4.62±0.17)分、(4.81 ±0.12)分和(4.81±0.09)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C组圆筒试验前肢不对称分值在制模后第12天时开始升高,在制模后第28天时为(0.31±0.04)分,与对照组前肢不对称分值[(0.17±0.04)分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A组、训练B组前肢不对称分值在制模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制模后第28天时发现各跑台训练组大鼠脑体积缺失情况均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于颅脑损伤后3 d或7d时进行为期2周的跑台训练,能改善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及前肢运动功能,其治疗过程与脑组织缺失体积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李爱萍;沈夏锋;胡永善;张彭跃;张宇玲;濮宏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步行能力是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多数患者经过康复训练都能获得一定的步行能力,但因踝背屈较难恢复且易被忽略常导致步态姿势异常[1].本研究采用踝背屈及足趾训练配合简易踝足矫形器(ankle-foot orthosis,AFO)治疗早期脑卒中患者42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②经头颅MRI及CT确诊;③年龄40~ 77岁;④病程10~28 d,且为第1次发病;⑤一侧肢体瘫痪;⑥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刘凤杰;刘磊;周普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前,机器人辅助技术已在康复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上普遍认为,对脑卒中、脊髓损伤和脑外伤患者早期介入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robot-assisted gait training,RAGT)可帮助其重建正常步态,恢复步行能力,但目前多数研究的样本量较小,缺乏空白对照,仍需进行大样本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就RAGT系统在康复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AGT系统的概念RAGT系统是一种可对患者肢体提供外部支持,在步行时使患肢产生正常运动模式的机电设备,目前的RAGT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于训练平台并与下肢平行的机电外骨骼;另一类是固定于足部的机电外骨骼[1].RAGT系统是由动力平台、减重系统和一个与腿部或足部相连的驱动装置共同组成.
作者:锁冬梅;范金涛;傅帆;刘海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