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影响因子:1.64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91
  • 全年订价:43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年8期文献
  • 亚高温热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亚高温热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化疗是否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首先采用MTT法观察多西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筛选出有效浓度.将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多西紫杉醇组及热疗+多西紫杉醇组,热疗+多西紫杉醇组又根据热疗温度(包括39.0℃、39.5℃、40.0℃、40.5℃、41.0℃)不同细分为5个亚组.各组MCF-7细胞分别经相应干预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及对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蛋白、凋亡基因Bcl-2、Bax蛋白、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多药耐药基因(MDR)产物P糖蛋白(P-gp)表达情况.结果 热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干预可促进MCF-7细胞凋亡增加,如41.0℃热疗+多西紫杉醇组凋亡率[(37.12±6.73)%]显著高于多西紫杉醇组凋亡率[(19.16±3.42)%];热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干预可诱导MCF-7细胞生长周期停滞在G2/M期,如41.0℃热疗+多西紫杉醇组G2/M期细胞比例[(38.18±4.72)%]显著高于多西紫杉醇组[(26.63±4.08)%].热疗+多西紫杉醇组MAPK通路蛋白表达较多西紫杉醇组显著增强,Bcl-2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而Bax蛋白表达有轻微升高.热疗+多西紫杉醇组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P-gp蛋白表达均较多西紫杉醇组明显增强.结论 亚高温热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干预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具有协同抗肿瘤效应,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激活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蛋白有关,另外亚高温热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干预能增强MCF-7细胞HSP-70及P-gp蛋白表达,这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化疗耐药性产生.

    作者:尤伟;于洋;吕峰;梁栋;李兆明;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肌力及协调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容易出现肌力低下、承重能力不足、平衡能力差以及异常运动模式等功能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均造成严重影响,故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直都是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1].本研究对1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肌力及协调功能训练,并对患者治疗前、训练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的下肢肌力、骨骼肌含量及运动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分析,以探讨不同康复训练周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建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低能量激光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当颈椎间盘、椎体及其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组织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改变时,将会导致与其相邻的神经根、血管(主要是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等组织受到压迫和刺激,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1-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变化,颈部屈曲的频率不断增高,导致颈椎病的发病率上升,且发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及生活[3].目前,治疗颈椎病颈部疼痛的方法较多,如药物、针灸、直流电离子导入等,有关低能量激光治疗颈椎病颈部疼痛的研究尚较为少见[4-5].为此,本研究采用低能量激光治疗颈椎病颈痛患者,旨在为患者提供方便、安全的新型治疗技术.

    作者:王勇军;杜金刚;孙长城;高艳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学龄期脑性瘫痪儿童智力和手功能分级相关性分析

    智力及手功能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提高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已成为现代脑瘫康复的重要课题[1].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期脑瘫患儿韦氏智力评测结果与手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2006年8月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通过的脑瘫诊断及分型标准[2];②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视觉和听觉障碍的脑瘫患儿;②完全不能配合测试的脑瘫患儿.

    作者:许晶莉;范艳萍;高晶;黄少昂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能力的评估及影响因素

    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功能状态,表现为内在工作记忆的再激活而没有任何明显的运动输出,且遵循中枢运动控制原则[1].此疗法与患者的主动运动密切相关,不依赖于患者的残存功能[2],可辅助其他康复疗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约40%的脑卒中患者其运动想象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因此在实施运动想象疗法前应先评估患者的运动想象能力;即便是具备运动想象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疗法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影响因素众多[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运动想象疗法被逐渐应用于运动功能训练.本文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想象能力的评估方式和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刘华;张玉;宋鲁平;张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芦荟大黄素介导的光动力学作用对胃癌细胞的作用

    目的 探讨新型光敏剂芦荟大黄素介导的光动力学作用对人体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体胃癌细胞SGC-7901,不同浓度(0、0.1、1.0、10、20、30、40和50 μM)芦荟大黄素处理胃癌细胞24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率的变化;将芦荟大黄素(10 μM)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 6 h后,不同能量的紫外线(波长430 nm,连续输出方式,功率密度40 mW/cm2)处理胃癌细胞,能量密度分别为0、0.8、1.6、3.2、6.4、12.8和25.6 J/cm2,采用MTT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率的变化;芦荟大黄素(10 μM)作用于胃癌细胞SGC-7901 6 h后,能量密度为12.8 J/cm2的紫外线(波长430 nm,连续输出方式,功率密度40 mW/cm2)处理胃癌细胞,采用透射电镜法检测胃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芦荟大黄素作用于胃癌细胞24h,芦荟大黄素浓度低于10 μM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芦荟大黄素(10 μM)介导的光动力作用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呈能量依赖性,光照能量密度为3.2、6.4、12.8和25.6J/cm2与0J/cm2比较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能观察到明显的凋亡小体;TUNEL法可观察到细胞核固缩、碎裂和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到PDT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单纯光照组和单纯药物组.结论 芦荟大黄素介导的光动力作用能有效的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其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机制与光动力作用所致的细胞凋亡有关系.

    作者:段勤勤;白定群;李开庭;高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第八届世界大会纪要:概况与儿童康复

    大会概况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ISPRM)第八届世界大会于2014年6月1日~5日在墨西哥加勒比海畔的著名城市坎昆举办.来自90个国家或地区的3200位参会者参加了本次大会,其中来自中国的代表有110人.本届会议由墨西哥Juan Manuel Guzman G.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大会主题是“残疾挑战,促进全球康复文化发展与响应”(Disability the Challenge,promoting a culture of Rehabilitation around the world,the response),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会前工作坊、大会主旨发言、分会场、口头发言和壁报交流.会前工作坊主要内容有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骨骼肌肉超声诊断、肌筋膜手法技术及其生物力学机制、痉挛的处理、注射技术、运动员的评估和治疗、老年跌倒、颈部肌筋膜障碍手法治疗.

    作者:杜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基于嵌入式计算机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训练系统研究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真实事物的虚拟环境(如行走、跑步、取物、绘图等),并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虚拟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在训练过程中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反馈(如音乐、画面和语言提示等),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根据患者状态给予暗示或建议等,将会使康复效果得到很大提高[1-3].因此,研究者们设计了基于虚拟现实的康复训练系统,以激发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兴趣[4-5].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康复机器人联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是一个前景广阔的新兴方法[6-8],能更好地改善患肢功能[9-11].

    作者:易金花;张颖;简卓;喻洪流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