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影响因子:1.64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91
  • 全年订价:43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年8期文献
  • 低强度超声诱导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目的 观察低强度超声(LIPUS)对肝肿瘤细胞系SMMC-7721细胞凋亡的体外生物学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SMMC-7721细胞根据有无超声干预或超声作用强度分为空白对照组、0.5 W/cm2超声干预组、1.3 W/cm2超声干预组和2.0 W/cm2超声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切断电源给予假超声干预,0.5 W/cm2超声干预组、1.3 W/cm2超声干预组和2.0 W/cm2超声干预组则根据对应的强度进行超声干预.4组细胞超声干预后孵育6h,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坏死情况及细胞周期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微结构变化,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检测DNA是否发生片段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经LIPUS处理后6h,0.5 W/cm2超声干预组、1.3 W/cm2超声干预组和2.0 W/cm2超声干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66%、8.99%、32.41%;且各组G2期(DNA合成后期)细胞所占比例增加,G1期(DNA合成前期)细胞显著减少,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5 W/cm2超声干预组、1.3 W/cm2超声干预组和2.0 W/cm2超声干预组Hoechst-染色和透射电镜下均可见明显细胞凋亡,且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 ladder,并于6h、9h时出现明显片段化.1.3 W/cm2超声干预组和2.0 W/cm2超声干预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强度超声可通过多种效应抑制肝肿瘤细胞SMMC-7721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强度依赖性;促凋亡作用的机制可能与经线粒体通路特别是Caspase-3蛋白的活化有关.

    作者:石明芳;刘邦忠;杨名珍;薛军;刘光华;王平;李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大脑皮质中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3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共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训练组.采用线栓法将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制模期间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训练组大鼠制模后给予游泳训练,每日1次,每次持续10 min,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制模后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制模后3d、7d及14d时采用Bederson评分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术后无神经行为缺陷,制模后3d、7d及14d时训练组大鼠Bederson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时相点对照组水平(P<0.05),高于同时相点假手术组水平(P<0.05),并且制模后14 d时训练组Bederson评分[(1.20±0.45)分]亦显著低于制模后3d及7d时水平(P<0.05).训练组各时相点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假手术明显增强(P<0.05);随着时间进展,制模后14d时训练组NGF及NT-3 mRNA含量[分别为(0.66±0.07),(0.79±0.06)]均较制模后3d及7d时明显提高(P<0.05).结论 游泳训练能上调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孙国剑;马军廷;李占标;王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高压氧预处理对皮瓣移植术后大鼠白介素-23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压氧预处理对皮瓣移植术后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5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n=8),缺血再灌注组(IR,n=24)和高压氧预处理后缺血再灌注组(HBO,n=24),IR组和HBO组再根据取血的时间各分3个亚组(IRld、3d、5d组和HBO 1 d、3d、5d组),每个亚组8只大鼠.HBO 1 d、3d、5d组于造模前3d进行高压氧预处理,每天2次(间隔12 h),连续干预3d.7组均建立腹部带蒂移植皮瓣动物模型,SH组不夹闭或切断动静脉.造模成功后,SH组于术后第3天,其余6组则于对应的时间点应用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23水平;同时采用组织损伤评分对SH组及IR3d、5d组和HBO 3 d、5d组的成活皮瓣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 经高压氧预处理后,HBO 3 d组IL-23水平为(17.80±14.78) ng/ml,显著低于IR3d组的(38.91±12.26)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评分结果,IR3d、5d组和HBO 3 d、5d组的组织学评分分别为(2.66±0.44)分、(3.20±0.53)分、(1.85±0.31)分和(2.29±0.32)分,均显著高于SH组的(0.38±0.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O 3 d、5d组组织学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预处理可通过降低皮瓣移植术后大鼠IL-23水平来减轻皮瓣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

    作者:李雅娟;刘雪华;梁芳;武连华;庞宝森;高春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体外冲击波联合肩峰双注射治疗原发性冻结肩的疗效观察

    原发性冻结肩以患肩主被动活动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不理想可导致肩关节囊挛缩、关节粘连、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1-3].目前,保守治疗的内容主要包括休息、手法松解、肌肉能量技术、等速肌力训练、物理治疗、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4-5].如何缩短康复时间、降低病残率、提高原发性冻结肩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仍是当今康复医学和骨科学研究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作者:谢美明;范凌;李伟;刘金标;崔琳;黄钢;潘显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药物联合认知及肢体训练对老年人群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群各项身体机能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脑神经功能衰退易导致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异常表现,若不加以控制容易发展为认知功能障碍,再加上老年人群肌肉力量、协调能力减退,会进一步促使老年人活动能力明显下降,对其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均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康复训练对抑制老年人群身体机能衰退具有重要作用[3-4].本研究以老年认知及行为能力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联合采用药物、认知训练及肢体运动训练对其进行治疗,发现康复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永秀;单林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近年来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增长迅速,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1-2].相关研究显示,约有30%脑卒中患者呈典型下肢痉挛步态,严重影响其负重、平衡及步行能力[3].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并发症,并发现具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4-5].本研究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阳;胡利杰;蔡西国;曹留拴;钱宝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康复体操训练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

    腰肌劳损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诱发腰痛常见原因之一,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腰部或腰骶部反复胀痛、酸痛,疼痛程度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情况而变化.该病虽不致命,但长期腰背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本研究联合采用康复体操训练及穴位艾灸治疗腰肌劳损患者,发现康复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石俊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人机交互训练与评估系统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随着作业治疗的迅速发展,作业治疗师不仅可以很好地徒手辅助或者指导患者使用简便的康复器具进行手功能训练[1],而且还可以使用各种上肢和手的人机交互康复设备辅助训练,该类设备典型带有大量的感应器和传感器、信号转换模块以及视听觉反馈和生物力学原理的应用[2].本研究应用的人机交互康复设备(E-LINK系统)是通过视听觉、运动和肌电反馈等方法,以游戏训练形式来对患者上肢和手进行主动运动控制训练,旨在观察该系统联合常规康复方法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训练的疗效.

    作者:施加加;花佳佳;程会兰;孙莹;李周;罗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其中,脑卒中是导致成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不仅会导致患者肢体产生运动障碍及感觉障碍,还可导致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主要包括注意障碍、记忆障碍、知觉障碍及思维障碍.根据脑卒中亚型及诊断标准的不同,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平均发病率为55.9%[1].PSCI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还会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造成影响.近年来,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2-3].本文就PSCI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蔡天燕;冉春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简介及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急救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不同形式的严重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包括昏迷、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等,不同类型的意识障碍预后有很大差异[1].有研究表明,严重意识障碍的误诊率高达30%~45%[2-3],尤其是VS和MCS更易被误诊.

    作者:沈抒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康复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利用低强度、恒定的微弱电流(1~2 mA)作用于大脑皮质,通过改变神经元膜电位的电荷分布,促其去极化或超极化,从而影响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兴奋性,终调控大脑功能.早在1963年tDCS在动物实验中被首次提到,但因检测装置及实验重复性等问题,限制了该技术进一步发展.随着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分析、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及神经影像技术等快速发展,tDCS作为新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临床神经、精神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1].

    作者:夏文广;郑婵娟;王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Kinect体感技术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国在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 ~ 80%的患者病后因残疾不能独立生活[1].目前,我国现存的脑血管病患者约700余万人[2],专业康复医护人员与患者数量不相匹配的状况较为严重[3].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医护费用,节约社会资源[4].

    作者:徐洋凡;陈卓铭;刘传顺;童美勤子;杨伟;车程谋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