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水溶性半乳糖酞菁类光敏剂T1联合光动力疗法(PDT)对人肝癌细胞系的体外抑瘤效应和对小鼠肝癌H-22的体内抑瘤效果.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培养,分设不同浓度T1给药组(0 μM、0.06 μM、0.125 μM、0.25 μM、0.5 μM、1μM).利用四甲基偶氮唑法检测PDT对HepG2增殖的影响,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T1在HepG2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利用JC-1染色和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坏死情况,检测T1-PDT后HepG2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变化,利用RT-PCR检测Bcl-2、Bax mRNA的表达水平.选取健康小鼠24只,建立小鼠肝癌H-22荷瘤小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4只,给予不同剂量T1-PDT,计算抑瘤率.结果 四甲基偶氮唑法结果表明一定剂量的单纯光敏剂或激光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无影响或影响较小,而T1-PDT治疗能明显抑制HepG2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HepG2细胞凋亡,T1存在于HepG2细胞的线粒体内,能促使HepG2内ROS含量增加,RT-PCR结果显示Bax的表达水平升高、Bcl-2表达水平降低.体内实验显示T1-PDT可以显著抑制小鼠移植瘤生长.结论 T1介导的PDT可以有效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T1的亚细胞定位、增加胞内ROS的含量、调节凋亡相关基因有关.
作者:姚旻;陈亚泽;曹波;赵安妮;荣玉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肩周炎是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患者以肩关节疼痛及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1-2].目前临床针对肩周炎患者多给予运动疗法、推拿、按摩等保守治疗,但疗效均有待提高.生物电穴位刺激将传统中医手法与现代神经反射学、生物电刺激相结合[3],其疗效已逐渐引起医患双方关注.本研究在常规运动锻炼治疗肩周炎患者基础上辅以生物电穴位刺激,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凌文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是肘部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其发生率约占肘部骨折的10%[1].尺骨鹰嘴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尺侧近端后方位于皮下,与前方尺骨冠状突共同构成半月切迹,与肱骨滑车构成关节,司屈伸功能.鹰嘴粉碎性骨折通常会涉及滑车关节面,会对关节面平整性以及关节稳定性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影响肘关节功能.临床针对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患者主要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虽然手术能大限度恢复肘关节解剖关系,但患部周围软组织损伤及疼痛并未明显减轻,术后大部分患者仍反映肘关节功能障碍[2-3].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调理气血、通脉止痛等作用,而电针具有针刺及电刺激双重功效,能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代谢、加速炎性物质清除,同时还具有一定镇痛作用[4-5].本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发现康复疗效满意.
作者:邓勇军;山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CP)是中枢神经系统本身损伤或疾病所造成的自发痛和诱发痛,属于神经源性疼痛范畴.这种疼痛可以是单侧或是双侧,且与接触刺激诱发性疼痛和痛觉过敏有关[1].CP可发生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1个月后任意时间且长期存在.全球每年有将近250万脊髓损伤患者,CP发生概率高达70%[2].这种疼痛往往是长期存在且迁延不愈,临床上针对CP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康复理疗、心理支持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其中以药物治疗和康复理疗占主导地位.姜黄素因无毒、价廉,具有抗炎、镇痛和神经保护等作用,逐渐成为CP治疗药物新宠.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非介人性治疗手段,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易及安全指数高等优点,能显著缓解药物难治性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症状,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就姜黄素及rTMS在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张金一;林敬铨;高梦丹;童亮;刘学红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脑卒中后的上肢和手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独立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1],急性期后,采用多学科手段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是降低其致残率有效的策略.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无创的、有效的新兴神经调控技术,能在不造成组织损伤的情况下可逆性地调节神经细胞活性[2].近年来,采用tDCS技术调节大脑半球间失衡的运动皮质兴奋性继而促进手功能的恢复已成为神经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研究提示[3-6],tDCS可能通过影响皮质兴奋或抑制性递质合成、增加突触可塑性、改变局部脑血流量和调节神经网络功能连接等途径而发挥作用.因此,tDCS可通过对人脑多个运动相关的脑皮质进行调节,诱导大脑发生可塑性变化,从而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6].本文就tDCS在脑卒中后上肢和手功能障碍中的机制研究、临床应用现状、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治疗的安全性等进行综述和总结.
作者:唐朝正;陈创;丁政;贾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32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清3月余”入住康复科.患者在2015年5月18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清,至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予行头颅CT、MRI和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为脑梗死,因心脏彩超检查示卵圆孔未闭,考虑由卵圆孔未闭所致心源性栓塞.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尤瑞克林改善侧支循环、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经治疗病情稳定,于2015年6月3日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手术顺利,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好.患者术后1周开始康复治疗.经常规康复治疗1个月之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近端的功能恢复较快(肩关节和肘关节),但肢体远端功能恢复不显著,尤其是患侧腕关节和手指活动不能(手指能略微抓握).
作者:陆蓉蓉;高天昊;黄崧华;白玉龙;吴毅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