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国际刊号:0254-1424
  • 国内刊号:42-1666/R
  • 影响因子:1.64
  • 创刊:1979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391
  • 全年订价:43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8年12期文献
  • 消退素D2对椎间盘突出所致根性神经痛的作用

    目的 观察消退素D2(RvD2)对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根性神经痛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vD2组,每组大鼠12只.模型组和RvD2组均采用自体髓核组织填充法制作非压迫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相应手术部位,不作其它处理.造模成功后连续3d对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鞘内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RvD2组则鞘内给予RvD2溶液10 ng/10μl.于造模前1 d和造模成功后连续7 d观察3组大鼠术侧的50%缩足阈值(PWT),并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获取大鼠术侧L4至L6节段脊髓背角,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t-AKT),磷酸化的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和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蛋白表达量,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10(IL-10)的蛋白表达含量.结果 造模成功后第1~7天,模型组和RvD2组大鼠50%PWT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3~7天,RvD2组的50%PWT分别为(6.31±2.11)g、(7.37±1.58)g、(7.96±1.73)g、(8.46±1.55)g、(8.55±1.44)g,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和RvD2组的p-AKT和p-GSK-3β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D2组的p-AKT和p-GSK-3β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后第7天,模型组和RvD2组大鼠脊髓背角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vD2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以及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的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D2可减轻非压迫性椎间盘突出大鼠的根性神经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GSK-3β活性,下调促炎因子以及上调抗炎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张蓝予;左玲;朱庆;刘志华;温爽;杨聪娴;傅志俭;孙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随意跑轮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功能性抗交感的影响

    目的 观察8周跑轮运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功能性抗交感的影响并探讨一氧化氮(NO)信号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及运动组,另选取15只健康Wistar大鼠纳入对照组.运动组大鼠进行8周随意跑轮运动,安静组及对照组大鼠饲养期间均无特殊干预.通过电刺激(频率包括1 Hz、2.5 Hz和5 Hz)大鼠腰部交感神经诱导缩血管反应,电刺激胫神经诱发小腿三头肌收缩,记录安静时及肌肉收缩时交感神经电刺激引发的股动脉血管电导(FAVC)变化,功能性抗交感用肌肉收缩时FAVC对交感神经电刺激反应的变化率(%FAVC)与安静时变化率的差值表示(△%FAVC=%FAVC肌肉收缩-%FAVC安静).灌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后重复上述实验并测定FAVC变化.结果 安静组△%FAVC明显低于对照组[1 Hz电刺激时:安静组(1.1±1.6)%VS对照组(13.5±2.3)%,P<0.05;2.5 Hz电刺激时:安静组(7.8±2.1)%VS对照组(21.6±3.9)%,P<0.05;5 Hz电刺激时:安静组(11.6±2.8)%VS对照组(25.5±4.5)%,P<0.05];运动组△%FAVC明显高于安静组[1 Hz电刺激时:运动组(11.5±3.0)%VS安静组(1.1±1.6)%,P<0.05;2.5 Hz电刺激时:运动组(18.9±4.3)%VS安静组(7.8±2.1)%,P<0.05;5 Hz电刺激时:运动组(32.5±5.8)%VS安静组(11.6±2.8)%,P<0.05];运动组△%FAVC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L-NAME后,发现对照组及运动组△%FAVC均明显降低[对照组灌注前为(26.1±3.9)%,灌注后为(14.3±2.0)%,P<0.05;运动组灌注前为(31.4±4.1)%,灌注后为(13.2±2.8)%,P<0.05],安静组△%FAVC则无显著变化.结论 随意跑轮运动可能通过NO依赖性信号途径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功能性抗交感.

    作者:贵永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患者环咽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2]. 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病率约为37%~78%[3] ,6个月后仍有吞咽困难的患者约为11%~50%[4] ,这些均增加了患者发生肺炎的风险,甚至引起死亡,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5]. 研究显示80%的脑干病变患者发生吞咽障碍是由于环咽肌失弛缓引起[6]. 目前临床上治疗环咽肌功能障碍常常采用环咽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环咽肌切开术、球囊扩张术及联合其他康复治疗[7-8]. 肉毒毒素注射和环咽肌切开术具有创伤性大、操作难度大的特点,故应用范围有限,常规康复手段常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单纯治疗时效果不理想. 导管球囊扩张术具有疗效明显、操作简单、风险小等优势,在国内外脑卒中后吞咽领域广泛应用[9-10]. 本文对采用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相关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金琳娜;廖志平;邹朝君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Theta爆发式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经颅磁刺激(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利用时变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质神经细胞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及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磁刺激技术. Theta爆发式磁刺激( 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是模式化重复经颅磁刺激(patterned repetitive TMS,prTMS)的一种. 机体海马和皮质回路在处理学习、运动、记忆信息过程中常出现内源性震荡theta频率,并以丛状波的形式出现,TBS是模拟这种自然电生理活动的独特刺激方式,通过调节刺激时间和间歇时间可产生兴奋或抑制效应. 从2005年开始,TBS作为一种新型刺激模式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干预. 本文就TMS刺激模式分类及 TBS 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周静;洪昌林;郝晓霞;刘雅丽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旋磁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囊内出血伴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1例报道

    甲状腺结节是指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可随甲状腺伴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的团块,该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其患病率近年来呈明显增高趋势[1]. 临床工作中,半数甲状腺外科手术都属于甲状腺结节范畴[2].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囊内出血也是甲状腺外科手术的常见原因之一.

    作者:郭燕梅;李楠;陈蔚;郑一琼;彭正;苏星;王安平 刊期: 201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