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速控制麻疹,我国于1999年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2000年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麻疹66841例,报告发病率为6/10万,呈上升趋势.而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52497例,比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少21%,说明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质量须进一步提高.根据麻疹监测系统分析结果,2000年全国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是春季高发,以小年龄组和学龄儿童为主;爆发病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15.1%;20%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41%免疫史不详.报告病例的年龄和免疫史状况说明我国麻疹疫苗(MV)常规免疫质量和学龄儿童MV复种工作均存在问题,同时也提示需要对我国目前MV的免疫策略进行研究.
作者:王莉霞;朱徐;王克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PTa)和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PTw)的血清学免疫效果,在上海市卢湾区随机选取3月龄健康婴儿,分两组分别用DPTa和DPTw做基础免疫;又选取18月龄健康儿童也分两组,分别用两种联合疫苗做加强免疫,免疫前和免疫后1、6个月采血,用微量凝集试验检测百日咳凝集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百日咳毒素抗体(抗-PT)和抗丝状血凝素抗体(抗-FHA)的水平.结果表明:经DPTw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后,凝集抗体阳性、保护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均明显高于DPTa;免疫后6个月,凝集抗体GMT仍维持在保护水平以上,证明DPTw是有效的.采用DPTa做基础免疫和为以DPTw做基础免疫者的加强免疫,免疫后抗-PT和抗-FHA抗体均明显高于DPTw;免疫后6个月抗-PT、抗-FHA抗体还显著高于保护水平,说明DPTa既可用于基础免疫,也可用于对以DPTw做基础免疫的婴儿的加强免疫.
作者:孙海燕;刘佩莉;袁家麟;王树巧;谢广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前我国已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关于中国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的认证.但近几年在实验室监测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在我国存在不同型别脊灰疫苗衍生株间的重组病毒,以及同一型别脊灰疫苗株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近从江苏省1996年和1998年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粪便标本中,各分离到2株Ⅰ型脊灰病毒,经鉴定,这4株病毒均为同源Ⅰ型脊灰疫苗的衍生株病毒.证明江苏省曾有Ⅰ型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在自然界循环.
作者:侯晓辉;张礼璧;冷红英;张勇;郑红;方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辽宁省实施新、旧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的报告质量,应用EPI info和Excel软件对1998、1999年常规免疫报告数据进行估计接种率、差值、比值的评价和出生队列分析.结果表明:1998、1999年全省各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报告接种率均>95%,而1998年的估计接种率>100%,1999年为73.5%~89.5%;通过D值和R值的评价,1998、1999年R值多数(89%和95%)可信,而1999年乙肝疫苗与OPV之比仅有14.3%可信.对1999年加强免疫应种人数的队列分析发现:全省24、48月龄的OPV加强免疫应种人数分别较同年出生数减少了10%和29.7%;而7岁MV复种则增加了5.5%.可见新的常规免疫报告制度更为科学、合理,但全省依然存在薄弱地区,今后仍需重点抓好加强免疫工作.
作者:余宏杰;姚文清;袁伟;赵立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于1999年10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18个区(县)120个村(居民委员会)841名1997年出生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接种率为99.8%,合格接种率为89.4%.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市婴儿乙肝疫苗不合格接种的主要因素是外地户口及在家中出生.
作者:裴红生;龚晓红;褚天新;贾蕾;刘爱华;王凌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加速控制麻疹,了解麻疹疫苗(MV)初始强化免疫的血清学效果,在1997~1999年全省开展MV强化免疫活动期间,随机选择11个县(区、市)设立强化免疫血清学监测点,对1~6岁儿童在免疫前、后采集双份血清标本用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人群麻疹HI抗体.结果表明:强化免疫后麻疹HI抗体阳性率由免疫前92.96%上升到99.8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由18.11±3.27上升到44.77±2.25,增长2.47倍;强化免疫前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为89.16%~97.37%,9~12岁GMRT低,为14.26±2.64,强化免疫后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为99.12%~100.00%,9~12岁GMRT上升到39.08±2.88;免疫后抗体有增长者占68.83%,其中呈≥4倍增长者占34.88%.通过强化免疫,大幅度提高群体的免疫水平,在相应的人群中已建立了牢固的免疫屏障,但是要重视MV的复种工作,预防麻疹爆发.
作者:周淑洁;何维宽;余文周;张莲芝;沈永刚;戴振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对深圳市1998~1999年发热出疹性病例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共检测RFIs 328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54.88%,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9.45%.RFIs病例中麻疹和风疹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夏季.麻疹发病以少年儿童为主,而风疹主要发病对象则出现两个非连续年龄高峰期,分别为儿童高峰期和青少年高峰期.180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占83.89%.结果显示,RFIs病例中以麻疹、风疹为主,其分布也与麻疹、风疹流行特征相似.有必要将RFIs病例血清学监测列入计划免疫常规监测.
作者:单芙香;陈学军;何建凡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上海市闵行区的计划免疫工作以及凭预防接种证入学制度多年来达到上海市规范化要求,已成惯性运作.但近年来的外来人员在沪办学潮,对免疫预防工作带来不小冲击.由外来人员所办的专门招收外来儿童的学校(外来儿童学校),对避免外来儿童失学、普及基础文化教育起了积极作用,但这些学校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差,学生预防接种率低,易引起传染病爆发,给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为探索外来儿童学校免疫预防工作管理方法,我们于1999年11月和2001年4月对外来儿童学校的免疫预防工作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倪政;何锦来;余峰;金宝芳;李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几年,上海市外来人口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据报导,上海市外来人口麻疹发病率从1993年的2.14/10万上升到1997年的7.99/10万,其中外来人口中成人发病占了一定比例.为了解外来人员成人麻疹抗体水平,制订特定人群麻疹防制措施,降低该人群发病的危险因素,我们于1998年10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聘用的外来清扫工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初步调查,现简报如下.1 调查对象和检测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聘用的外地来沪清扫工和本市居民分别抽取221人、175人作为调查对象.两组人群均无明确发病史和麻疹疫苗(MV)接种史.所有调查对象采血分离血清,送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麻疹IgG抗体.抗体滴度<1∶200为阴性,≥1∶200为阳性.
作者:俞爱群;沈福杰;邵志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000年4月12日~6月11日,宁波市江北区甬江中心小学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爆发,相继发病82例,罹患率17.71%,未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病年龄小7岁,大12岁.经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特征诊断为腮腺炎的爆发.1 流行病学特征甬江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全校6个年级共463名学生,12个班,分布于教学楼1~3层.
作者:蔡一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宽城满族自治县曾是脊髓灰质炎(脊灰)高发县,自1963年建县有疫情记录以来,至1985年共报告脊灰103例.高发病的1970年报告75例,发病率42.27/10万.自1974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脊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1年以来又对0~4岁儿童实施了口服脊灰疫苗(OPV)强化免疫.自1985年5月报告后1例脊灰至今,已连续15年未发现本土和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
作者:刘海清;刘玉成;马占营;张凤山;韩长东;杜德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烟台市曾是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高发地区之一,1964年发病率高达12.57/10万.1966年服用脊灰疫苗(OPV)后,脊灰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现将烟台市1993~200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分析如下.1 发病情况烟台市1993~2000年共报告AFP病例19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44/10万.1993~2000年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66/万、1.32/10万、1.71/10万、1.64/10万、1.57/10万、2.35/10万、1.93/10万、2.11/10万.
作者:吴炳娟;姜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000年春夏季,桐庐县麻疹发病率显著升高,其中初免前儿童发病占了一定比例.为掌握初免前儿童麻疹发病特征,探讨控制初免前儿童发病措施,对我县初免儿童麻疹病例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和方法以本县2000年1~7月<8月龄儿童(初免前)麻疹疑似病例为调查对象.按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进行个案调查,填写<疑似麻疹病例调查表>.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颁布的<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5)检测麻疹IgM抗体.麻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对未采血或未按规定时间采血的病例,按<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行)>规定的麻疹病例定义进行判断.
作者:傅明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计划免疫工作中,资料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之一.尤其是在计划免疫工作考核中,资料是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县乡(镇)级计划免疫资料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1 管理依据 <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计划免疫工作规范>(卫生部1987年和1993年).2 管理的标准2.1 科学化基础资料要可靠、准确、完整,汇总正确、符合逻辑;专题性资料总结要及时,结论要客观,分析要科学.
作者:刘强;朱永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某男,5岁,2000年3月7日,在本院防保科于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血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10μg(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80503-40,失效期:2000年7月9日).接种后10余天,其母亲发现接种疫苗部位周围皮肤出现数个暗红色小丘疹,伴有渗出液,自觉有痒感,3~4天仍未好转且加重,即来院就诊.经检查,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有约2cm×2cm大小一块表皮轻度糜烂,有暗红色渗出液的糜烂性皮损.无脓性,边缘清楚,全身无其它症状.给于口服扑尔敏,局部外涂紫药水(将紫药水带回家由家长负责外涂),5天后患儿母亲来院要求再给开些紫药水继续外涂.现已好转,无渗出液.经连续用药10余天,患者局部痊愈,有色素沉着,未留疤痕.
作者:衣华良;衣朝霞;李翠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000年3月21日,在一个高度安全的州管教所发现了1例34岁的急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首发病例),并经血清学确诊.该患已在此关押了2.5年,由于出现了黄疸和异常的转氨酶而到管教所的门诊就医.据患者反映,在患病前6个月与同牢房的人有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这是他患病的唯一危险因素.血清学检验显示,这位21岁同牢房的人有慢性乙肝感染.他说以前未曾出现过类似肝炎的临床症状,也不知道他有乙肝的慢性感染,但与首发病例和另外两位监犯(Y宿舍)曾有过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从2000年5月15日开始,州卫生局、管教局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开展了一项调查,以确诊其他病例和乙肝病毒(HBV)感染的危险性.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美洲区和西太平洋区经过证实成为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区,欧洲区已近3年无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3年后可申请WHO证实).一旦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在全球范围内被阻断,实验室就成为脊灰野病毒的唯一来源,因此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以减少脊灰野病毒再次发生循环,并保证在处理含脊灰野病毒物品时的安全.病毒学实验室有可能是被污染材料的保存地,但其它的生物医学实验室如:细菌学、寄生虫学、胃肠学、营养学、病理学实验室也可能保存含野病毒的材料.在1999年世界卫生大会上,科学家(各国)、卫生部和疫苗供应商联合开展了WHO关于实验室封存脊灰野病毒的行动计划.全球证实委员会表示证实的前提条件是真正限制了脊灰野病毒的存在,本计划列出了消灭脊灰的三个阶段:消灭脊灰前阶段、消灭脊灰后阶段和停止使用口服脊灰疫苗(OPV)阶段.在消灭脊灰前阶段,已阻断脊灰野病毒传播的国家要成立一个国家小组,执行并监督国家计划的执行情况.计划的第一步是提醒生物医学实验室消灭脊灰野病毒的工作即将完成,鼓励他们适当地处理一些不需要的含脊灰野病毒的物品,国家要列出清单,详细登记有这些物品的实验室.很多国家或地区已对有保存这些物品的实验室进行了调查和验证.没有保存感染性物品能力的实验室或不能长期保存标本的实验室不得再保存含脊灰野病毒的物品;有保存能力的实验室可根据情况保存一些这样的材料.消灭脊灰后阶段开始于世界发现后1例脊灰野病毒病例不久.那时保存和处理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材料的实验室要在研究和实验室操作规程方面采取更为安全的措施,以便为验证做好准备.当全球决定停止使用OPV时,就需要更为安全的生物学措施.WHO与脊灰灭活疫苗(IPV)的生产商共同制定了一个计划,限制生产IPV时使用的病毒株,并尽量减少生产IPV时的危险性.如果以下四种情况存在,那么脊灰野病毒仍有可能会再次发生流行:①实验室有被脊灰野病毒污染的材料;②使工作者暴露于被脊灰野病毒污染的材料;③易感的工作者在他们的粪便标本中存有野病毒并被复制;④社区中一个易感的人直接或间接接触了被感染的工作者.开展这项计划并不能保证对野病毒有绝对的限制作用,但可减少前3种情况的发生.第4种情况与消灭脊灰后阶段的免疫策略有关.关于控制实验室储存的第一步计划已取得一些进展,在216个国家或地区中已有110个成立了国家的控制小组,并制定了计划.11个国家已列出了清单,共有已知约400个实验室保存脊灰野病毒材料.对实验室保存脊灰野病毒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控制,这对消灭脊灰至关重要.目前取得的进展是可喜的:现已制定了一个系统的方案来确定一个实验室是否有保存脊灰野病毒的资格;这一计划已在全球内与实验室和政府合作.开展实验室限制保存脊灰野病毒的工作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在有良好的研究项目和实验室设施的发达国家,可要求在适当时间进行调查和确认活动.没有良好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和实验设施的国家,不得在实验室保存被脊灰野病毒污染的材料.由124个国家实验室、16个地区参考实验室和7个专门实验室组成的全球消灭脊灰实验室网络的专家可帮助这些国家拟定计划.WHO成员国会负责实验室的限制工作.国家当局、国家地区、全球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将监督限制的进展情况.在全球证实消灭脊灰之前,希望能够在2005年所有的国家都尽量减少将脊灰野病毒由实验室再次传到无脊灰世界的危险性.(CDC,Global Progress Toward Laboratory Containment of Wild Polioviruses,June 2001.MMWR,2001,50(29):620-623.马丽莉摘译,訾维廉校)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区均报告了由霍乱弧菌埃尔托生物型所致的霍乱病例,这也是从1961年开始的第7次霍乱世界大流行的病原体.2000年有56个国家正式向WHO报告了137071例,死亡4908例,总发病率仍稳定在3.6/10万的水平.非洲共报告118932例,占全部病例数的87%,病死率从1999年的4.2%下降到3.9%.亚洲报告了11 246例,比1999年下降3倍.然而由于监测系统的漏报和其它一些局限性,全球实际的病例数可能要高一些.
作者:周吉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许多免疫程序中包括灭活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和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而且这两种疫苗也会同其它疫苗联合接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b型流感嗜血杆菌-破伤风蛋白结合疫苗(PRPT)与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灭活脊灰四联疫苗(DTP-IPV)混合(DTP-IPV-PRPT)在同一注射器中接种,是否会使机体反应增加,或是否会与单一疫苗成分的免疫原性发生冲突,我们对此开展了研究.在采用安慰剂对照的双盲研究中,共有161名婴儿参加,其中80人接种DTP-IPV-PRPT,即疫苗组;81人接种DTP-IPV-PRPT-安慰剂,即安慰剂组.疫苗分别于2、4、6月龄接种.根据以色列的免疫程序,在7月龄时再接种1剂口服脊灰疫苗(OPV),在12月龄时加强1剂DTP和IPV.除接种第2剂后的过敏症状和退热药的使用在疫苗组较强外,局部或全身副反应两组相似.接种第3剂后,PRPT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在疫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为3.7μg/ml和0.05μg/ml(P<0.001).破伤风抗毒素(TAT)滴度在安慰剂组较高(1.1IU/ml比0.7IU/ml,P=0.003).百日咳凝集抗体滴度也是安慰剂组较高(93.4比65.4,P=0.054).白喉抗毒素和脊灰Ⅰ、Ⅱ、Ⅲ型抗体的水平未见差异.接种第3剂后,白喉和破伤风的保护滴度在≥99%的婴儿中都能检测到(≥0.02IU/ml).在18月龄时(加强DTP-IPV6个月后),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明除TAT滴度较低外,所有成分都起作用了.我们得出结论,尽管个别成分经系列接种后,发生轻微的,临床上不显著的相互影响,但免疫效果无影响,因而给小婴儿接种DTP-IPV与PRPT的联合疫苗是安全有免疫效果的.(刘葆钧摘自美国<儿童传染病杂志>,1994,13:356-361)
作者:刘葆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以下几个国家在2001年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了由W135型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病例.大部分病例与跨国旅游或与到沙特阿拉伯的旅行者接触有关.布基纳法索: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通过实验室检验确诊了4例由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引起的病例,但目前还不清楚患者的旅行/接触史.法国巴斯德公司和预防医学联合会(AMP)的合作对脑膜炎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又由实验室确诊了10例由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引起的病例.标本来自2001年4月10~24日登记的病例.在所搜集的标本中,通过聚合酶链式(PCR)反应检测发现,W135型占有脑膜炎双球菌的37%.无病例与2001年的麦加朝圣有关(旅游或密切接触史).在同期培养出的4种菌株中,有3种是属于ET-37的W135、2a、P1-2、5.尼日尔:法国巴斯德公司和AMP的合作对脑膜炎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经实验室确诊了10例由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引起的病例.标本来自2001年4月10~16日登记的病例.在所搜集的标本中,通过PCR技术检测发现,W135型占所有脑膜炎双球菌的40%.无病例与2001年的麦加朝圣有关(旅游或密切接触史).中非:报告了3例与麦加朝圣有关的病例,经实验室证实为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引起的.丹麦:报告了2例脑膜炎病例,其中1例与麦加朝圣者有密切接触,另1例的旅行史/接触史不清楚.实验室证实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法国:报告了6例与麦加朝圣者有密切接触的病例,实验室证实为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挪威:报告了4例,其中2例与麦加朝圣者有接触,实验室证实为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引起的.沙特阿拉伯:2月9日~3月22日报告了109例脑膜炎病例,主要为沙特阿拉伯以外的朝圣者,包括35例死亡病例,实验室证实一半以上是由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引起的.新加坡:报告了4例脑膜炎病例,3例与麦加朝圣者有接触,1例曾到沙特阿拉伯旅游,其中1人死亡.2例发生在2001年1月,在到沙特阿拉伯朝圣开始之前.实验室证实为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引起的.英国:报告了41例脑膜炎病例,8例为朝圣归来者,死亡11人.已经实验室证实为脑膜炎双球菌W135型引起的.[WHO.Meningococcal disease,serogroup W135(update).WER,2001,76(28):213-214.刘纳摘译,訾维廉校]
作者:刘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由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MM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世界卫生组织(WHO)大力推荐使用MMR而非单价疫苗,并且如不接种疫苗而患病后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证明了接种这种疫苗的有效性. 目前还没有新的科学数据证明MMR的安全性较差,相反所有的试验都再次肯定了MM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发展中国家,麻疹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每年大约有875*!000名儿童死于与麻疹有关的疾病.但是近在发达国家的麻疹爆发也强调了在全球范围内提高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的重要性.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是造成儿童失聪、失明和智力发育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据估计每年全球大约发生10万例CRS.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虽然这种疾病症状较轻,但有10%的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而且一种不常见但却很严重的合并症是脑炎,这会导致死亡或致残.通过预防接种这三种疾病可以被轻而易举地预防.(PAHO.WHO Position on Use of 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MMR)Vaccine,EPI Newsletter,Volume ⅩⅩⅢ,Number 1 February.2001:5.马丽莉摘译,訾维廉校)
作者:马丽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在过去的百年中,发达国家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经历了在儿童和成人中的流行,到近几年逐渐被消灭的过程.虽然以反复多次口服脊灰疫苗(OPV)为策略的活动使西半球已经无脊灰,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990年全球仍有14.8万例麻痹型脊灰病例. 虽然人群接种OPV在阻断外环境脊灰野毒株的循环上起到很大作用,但仍然存在4个问题:①由于病毒在肠道中复制,会导致一定数量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VAPP);②疫苗本身不耐热;③在热带地区儿童免疫时疫苗滴度低;④在大规模普服中,大量财力用于购买和分发疫苗. 在包括荷兰和芬兰等北欧人群中,另外一种增强效价的灭活脊灰疫苗(elPV)已被证明有很好的作用,主要是技术上的改进使elPV具有高度免疫性.但广泛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过高,需要局部注射.如果把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DTP)和elPV结合到一起,利用已有的婴儿免疫程序就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在免疫学上,把DTP和elPV结合起来是一种进步,在那些已无脊灰野病毒的国家,为了减少VAPP,可以单独使用elPV,也可以利用elPV的优点,使几种疫苗结合起来使用.在美国DTP/elPV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被证实后,美国国家科学协会已推荐使用DTP/elPV联合疫苗.(刘葆钧摘自<医学病毒学>杂志,1994,4:261-277)
作者:刘葆钧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不安全注射正日渐成为扩大免疫规划(EPI)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甚至在指出不安全注射有传播血源性疾病的危险之后,在发展中国家不安全注射仍被普遍实施.18个国家中有14个国家超过50%的注射是不安全的.在日本丙型肝炎的病因被认为是医源性传播.在中国只换针头的多针一管注射很普遍,一次性注射器的普及仍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提供足够的器材、培训、监督和正确的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对于保证安全注射是很关键的.
作者:小林诚;村上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投稿总则1.1 刊登范围和篇幅本刊是国家级学术期刊,是国内唯一专门报道计划免疫工作的刊物.登载国内外计划免疫工作、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诊断、预防和新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实验室技术和方法,国内外有关计划免疫的学术信息.设有以下栏目:述评、论著、管理、经验交流、短篇报道、综述、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讨论、专家访谈、文摘和信息等.、关键词及附设项目在内.摘要本刊为大16开本(210mm×296mm),每个印刷版面近2*!000字.据此对各类文章的篇幅重新限定,限定的篇幅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中英文述评:每篇2*!000~3*!000字(1~1.5个版面).由本刊编辑部约稿.论著:每篇5*!000~6*!000字(2.5~3个版面).综述和讲座:每篇5*!000字(2.5个版面).一般由本刊编辑部约稿.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每篇4*!000字(2个版面).管理:每篇2*!000~3*!000字(1~1.5个版面).经验交流:每篇2*!000~3*!000字(1~1.5个版面).短篇报道:每篇2*!000~3*!000字(1~1.5个版面).专家访谈:由本刊编辑部约稿,每篇2*!000字以内(1个版面).1.2 稿件要求来稿(包括图和照片)必须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必须不是复制品.应附有作者单位的推荐信,信中应包含对稿件的评审意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和署名无争议等内容.文稿请用16开方格稿纸书写,字迹要工整清晰,也可用计算机打印,用小四号或五号字,行距适当宽松.文稿中的外文词汇及符号要连续打印,不要分格,上下角标不能与正文数字、字母混淆.文稿中的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和斜体字应注明.1.3 稿件处理和发表顺序本刊收到稿件和注册费后,立即给作者发收稿回执.经专家评审需要修改的稿件,本刊编辑部将附上修改意见退作者修改.作者应在2个月内将修改后的稿件寄回本刊,逾期寄回的作重新投稿处理.本刊一般在3个月内发出稿件采用通知.但由于审稿拖延或有的稿件要集中在某期发表,故在3个月后未收到稿件录用通知而欲投其它刊物者,请及时与本刊联系,以免发生误会.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或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须征得作者同意.不被采用的稿件,本刊及将及时发信通知作者,但原稿恕不退回,请自留底稿.本刊一般按稿件修回的日期和每期的主题排列发表顺序.学术上有创新或重要应用价值的稿件,经同行专家评审、编委会同意可优先发表.因各种原因须提前发表的论文,务请提前2个月提出申请,附上本单位意见,经专家评审和编委会同意,可提前发表,酌情增收版面费.1.4 版权来稿在本刊登载后,其版权属本刊所有.本刊已加入两个网络系统:(1)Chinajournal网络信息系统电子刊,(2)Chinainfo网络信息系统电子刊.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投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2 论文格式规范?基金项目等项(详见本刊2000年增刊所登稿约).依据<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学术论文应包括:文题,作者,作者单位和第一作者简介,汉、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识侣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华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小儿肝病学组及中华儿科学会感染消化学组,2001年9月2~5日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了第二届阻断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和乙肝疫苗免疫与临床应用学术会议,全国20多个省、市的医学专家和临床肝炎防治专家70多人参加了会议.台湾大学附设医院小儿部张美惠教授应邀参加. 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达3.5亿人,如亚洲及非洲,其初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亚洲地区约有一半HBV感染源于HBsAg或合并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母亲之母婴传播.同样,母婴传播也是我国慢性HBV感染形成主要的原因之一.母婴传播包括宫内、产程和产后,目前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与会的许多医学专家就预防母婴HBV传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了临床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经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深圳市东湖医院等单位报告了采用不同方案,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进行主、被动联合免疫的具体做法,如:HBV阳性母亲在产前3个月开始注射HBIG,每月注射1次,每次200IU;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先注射HBIG1~2支,然后从1个月时开始按免疫程序(0、1、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20μg/次)等.临床结果提示: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减少携带HBV母亲所生新生儿宫内受HBV感染,证明了HBIG在预防HBV母婴传播方面是安全、有效的,HBIG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雷同.
作者:周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免疫预防工作也面临新的变化,一些原有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被重新认识,医学及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更多的新品种、新剂型和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疫苗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传染病可以通过实施免疫预防策略得到控制或消除.为管理好新疫苗,我们经过了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将新疫苗使用与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简述如下.
作者:孙美平;范晨阳;付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