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计划免疫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国际刊号:11-5517/R
  • 国内刊号:11-5517/R
  • 影响因子:2.31
  • 创刊:1995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56
  • 全年订价:1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2005年6期文献
  •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YDV)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方法追踪观察按照免疫程序全程免疫后10年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持久性;分别对免疫后5年和10年抗-HBs阴转的儿童,加强免疫YDV 1剂,观察其免疫记忆反应.结果抗-HBs阳性率、有效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逐年下降,分别由免疫后1年的92.08%、84.16%、29.21mIU/ml降至10年后的65.17%、40.45%、5.38mIU/ml;年均递减率分别为3.76%、7.82%、17.14%.抗-HBs阳性率下降速率较慢,而有效阳性率则较快,并随免疫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的年均递减率逐年降低,推测免疫的低阳性率水平可能维持较长时间.结论 YDV免疫后存在较好的免疫记忆,免疫后10年无需加强免疫.

    作者:安建会;邢秀生;闫以让;何晓红;光明;李国英;李太生;常少英;范富云;翟如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埃可病毒30型所致无菌性脑膜炎爆发的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章丘市≤15岁健康人群埃可病毒30型(ECHO30)的人群感染情况.方法用中和抗体检测技术测定血清抗体水平.结果章丘市存在ECHO30所致无菌性脑膜炎的爆发,≤15岁健康人群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53.08,非常显著地高于非流行区的GMT(1:32.45).流行区中和抗体滴度集中分布在1:64~1:256(36.52%),年龄别抗体水平有差异,≥3岁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呈下降趋势.非流行区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无年龄别差异.结论 ECHO30所致疾病流行后,人群具有一定的免疫力;非流行区未出现该毒株所致疾病的流行.

    作者:李岩;徐爱强;宋立志;许青;张丽;纪峰;王海岩;刘尧;肖作奎;张济;董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甘肃省2001年出生儿童及其免疫状况的调查

    目的为准确掌握甘肃省基础免疫服务对象,真实反映免疫接种率.方法于2002年8~9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2001年出生儿童免疫接种核实调查.结果调查核实后,全省2001年出生儿童数为312 369人,比原计划免疫系统掌握的出生儿童数增加13.43%,比统计局公布的出生数低5.89%.搜索出以往未报告统计的儿童数36 981人,其中本地户口但漏卡、漏种儿童占28.13%,流动儿童占23.94%,计划外生育儿童占18.51%.对搜索出儿童进行补卡和补种疫苗,共补卡25 283人.调查核实后建卡人数比原建卡人数多9.45%.共接种23 425人,接种数占搜索出儿童数的63.34%.结论为克服漏种、漏报现象,要加强督导,不断进行培训,提高基层人员尤其是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掌握真实的数据资料;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

    作者:李慧;张宁静;邵爱红;俞大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黑龙江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评价

    目的监测黑龙江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是否存在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或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方法通过搜集全省AFP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结合病原学监测结果,利用EPI info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黑龙江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14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62/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6.5%,分离出脊灰病毒(PV)6例,分离率为5.3%;分离出非脊灰肠道病毒10例,分离率为8.8%,所有PV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结论在AFP病例中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或VDPV病例.

    作者:宋长江;周雪;吕珀;张世婷;王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南京市鼓楼区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目的分析南京市鼓楼区1999~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运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南京市鼓楼区1999~2004年共报告麻疹205例,常住人口年平均发病率为4.70/10万.常住人口发病以成人为主,≥18岁病例数占常住人口总病例数的77.99%;而流动人口以小年龄段为主,<10岁病例数占流动人口总病例数的71.74%.中学生和散居儿童病例分别占44.88%、17.07%.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15.61%,无免疫史的占19.51%,免疫史不详的占64.88%.麻疹发病高峰在3~6月.结论人口频繁流动和免疫空白及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强化免疫活动和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策略.

    作者:范毅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NT)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NT的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NT发病率为0.36/1 000活产儿,死亡率为0.036/1 000活产儿,病死率为9.89%,在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中居第4位.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以男婴为多,平均发病日龄8d.NT病例中在家分娩的占95.65%,其中未经过培训的接生员接生者占93.94%;所有母亲几乎均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TV).结论在实施消除NT中,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去卫生条件好的医院分娩,对高危人群接种TV,加强新法接生培训,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提高医务人员NT报告意识和流行病监测人员的责任心,是提高监测质量的关键.

    作者:帕提古丽;热依汗古丽;马合木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狂犬病aG毒株适应3aG-V生产株的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狂犬病固定毒Vero细胞适应株3aG-V生产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观察毒株形态、培养条件、致病性、免疫原性、毒力试验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形成尼氏小体.结果狂犬病aG固定毒3aG-V株具有抗原性好,培养产毒量高,保持有aG固定株弱毒性、传代稳定、无变异的特性.结论狂犬病aG固定毒3aG-V株可作为替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aG毒株,用于Vero细胞培养病毒生产出毒液毒力高、灭活后效力高、安全性好的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生产用疫苗株.

    作者:史秀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温州市麻疹流行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温州市麻疹流行的因素,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对108例麻疹病例和179例对照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麻疹疫苗(MV)接种率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χ2=35.31,P<0.001);MV效力为83%,说明MV接种仍是有效的保护因素;医院暴露、与麻疹病人接触、人口流动是本次麻疹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提高MV接种率,加强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管理,防止院内感染,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是控制麻疹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

    作者:林献丹;程慧健;王希江;贾俐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福建省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评价

    目的为保持高质量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按照卫生部要求,开展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AFP病例监测工作.对结果应用EPI info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19例,分布在9个设区市的52个县(区、市),服苗史≥3次的101例,占84.9%,男女性别比为2.31:1,<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49/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8.2%.OPV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4.4%,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报告接种率96.0%,强化免疫活动快速评估接种率为第1轮86.5%、第2轮87.7%.结论福建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以省为单位均达到标准,为保持无脊灰状态,应继续提高并保持高水平OPV免疫接种率,保持高质量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巩固无脊灰成果.

    作者:郭齐华;潘伟毅;周勇;周天喜;张冬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脊髓灰质炎病毒细胞系敏感性实验方法的建立

    目的评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对脊灰病毒的敏感性,制备国家脊灰实验室质量控制株(China Sabin Master Reference,CSMR)和用于脊灰实验室网络的中国Sabin参考株(China Sabin Test Reference Strain;CSTRS),提供给省级CDC脊灰实验室用于其对所使用的RD-A、L20B细胞系的敏感性评价.方法 96孔微量培养板滴定法.结果国家脊灰实验室CSMR 3次独立的细胞敏感性实验结果的滴度波动在±0.5log10,同时用英国国家生物标准品与控制样品研究所(NIBSC)提供的已知滴度Sabin脊灰病毒参考株(NIBSC原始株)作平行对照,NIBSC原始株3次滴度结果与其本身提供的参考值相比较,其滴度波动也均在±0.5log10.结论通过NIBSC原始株3次滴度结果作平行对照,证实中国CSMS结果符合实验要求,国家脊灰实验室的内部CSMR结果有效;从而制定了国家脊灰实验室质量控制参考株的滴度参考值,表明国家脊灰实验室所用细胞系的敏感性未下降,实验程序无误.CSTRS可作为标准株分发到省级CDC脊灰实验室用于进行细胞系敏感性实验.

    作者:王东艳;赵蓉;安洪秋;祝双利;张勇;严冬梅;朱晖;李杰;许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四川省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进展

    目的评价四川省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方法对口服脊灰疫苗(OPV)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等有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 OPV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5.96%,抽样调查接种率为93.59%,4岁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为91.16%.2002/2003年度和2003/2004年度各两轮强化免疫共免疫0~3岁儿童506万人次,报告接种率均>97%.2003年报告AFP病例33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84/10万,其它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分离出脊灰病毒(PV)14例(Ⅰ型1例,Ⅱ型8例,Ⅲ型2例,Ⅰ+Ⅱ+Ⅲ型1例,Ⅱ+Ⅲ型2例),非脊灰肠道病毒13例.1993年至今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出的PV经鉴定均为疫苗株.AFP病例后诊断均为脊灰排除病例.结论四川省2003年继续保持了无脊灰状态,但应加强免疫和监测工作,并注重对高危AFP病例的及时发现和调查处理.

    作者:付清培;方刚;罗湘蜀;秦明晖;覃志英;漆琪;何惠;曾义学;童文彬;周更生;张淑琼;刘青恋;陈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山东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

    目的评价山东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结果山东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439例,发病率2.32/10万,接到报告后48h内调查率94.04%,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1.34%,标本7d内送达率97.04%,实验室7d内进行病毒培养率94.43%,28d内完成病毒分离鉴定率92.58%,麻痹75d内随访表送达率92.03%.结论山东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

    作者:刘尧;刘桂芳;宋立志;王海岩;李岩;纪峰;李仁鹏;李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浙江省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进展

    目的对浙江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工作进行评价,以便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浙江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31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79/10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8.5%.分离出脊灰病毒(PV)9例,非脊灰肠道病毒10例;所有PV均为疫苗株.全省2003年口服脊灰疫苗(OPV)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99.2%,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96.8%.杭州、嘉兴、湖州3市开展了对0~3岁儿童OPV强化免疫活动,第1、2轮常住适龄儿童接种率分别为96.5%、96.4%,流动适龄儿童接种率分别为98.4%、96.8%;其余8个市开展了OPV查漏补种活动.结论 浙江省2003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作者:王绍良;蒋征刚;符剑;凌罗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北京市海淀区2000~2004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全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2000~2004年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北京市海淀区2000~2004年麻疹发病481例,年均发病率4.30/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城市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发病高于农村地区.2~5月是麻疹高发季节,发病数占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工、散居儿童和工人.发病年龄呈双峰型,<1岁和20~34岁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8.21%.男女发病比为1.93:1.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应以控制流动人口麻疹发病为重点,同时建议调整麻疹疫苗免疫程序,对育龄期妇女和外来务工人员需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作者:徐若辉;刘洪喜;董淑兰;汪侠;吴瑞华;水爱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国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 2004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5 620例,其中AFP病例5 285例,非AFP病例335例.AFP病例中,经实验室标本检测和专家诊断小组诊断,5 266例被排除脊髓灰质炎(脊灰),19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2004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了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循环,未发现本土或输入脊灰野病毒病例.结论 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保持了无脊灰状态.

    作者:温宁;李黎;夏伟;左树岩;殷大鹏;梁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海南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巩固海南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成果,维持无脊灰状态.方法利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网络,在全省范围内针对<15岁儿童开展AFP病例监测.结果 2003年全省报告AFP病例30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3/10万,无脊灰野病毒病例.AFP病例分布在12个市(县),呈散发状态,在10月和12月出现两个报病高峰,<5岁病例占60%,男女性别之比为2:1,口服脊灰疫苗(OPV)全程免疫接种率80%,AFP病例及时随访率为9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3.3%,肠道病毒阳性标本9株,分离阳性率为15.3%(脊灰病毒2株,均为疫苗株,非脊灰肠道病毒7株).结论海南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继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要求,全省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作者:曾昭长;孙莲英;王春雷;马焱;林春燕;陈海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国2004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

    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和运转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并提供2004年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实验室资料,总结2004年脊灰实验室网络的运转与监测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监测数据库.结果 2004年31个省CDC,从5 229例AFP病例中收集10 399份粪便标本,所有粪便标本在L20B、RD细胞上同时进行病毒分离.从360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病毒(PV),分离率为6.9%;从495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为9.4%.国家脊灰实验室共收到省级CDC脊灰实验室送检的486株PV标本;其中360株分离于AFP病例,其余分离于AFP病例接触者、流动人口和健康人群.对486株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行型内鉴定,其中PVI型疫苗株83株,Ⅱ型疫苗株160株,Ⅲ型疫苗株117株,混合型疫苗株92株,PV+NPEV10株,Ⅰ、Ⅱ、Ⅲ型疫苗变异株分别为3、13、8株.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型内鉴定,共鉴定单型毒株607株,其中疫苗类似株576株,占94.9%;非疫苗类似株11株,占1.8%;双反应毒株为17株,占2.8%;阴性2株,无效1株.所有型内鉴定异常的毒株和部分从零剂次服苗者分离的毒株共70株,做了VP1编码区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在贵州省贞丰县有Ⅰ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cVDPVs),毕节市有单株Ⅱ型VDPV.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5份盲样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职能考核,除3个省CDC脊灰实验室外,其余省CDC脊灰实验室均为满分.对18个省CDC脊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全部通过认证.结论 2004年中国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网络运转正常,实验室监测资料准确,监测系统敏感,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完整的实验室资料.

    作者:李杰;张勇;王东艳;赵蓉;朱晖;严冬梅;安洪秋;祝双利;刘桂艳;许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江苏省1996~2004年健康人群白喉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江苏省健康人群白喉抗体的状况.方法 1996~2004年在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11个市的16个监测点,按2~4岁、6~8岁、13~15岁、25~39岁4个年龄组,对4 497名健康人进行了白喉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白喉抗体阳性率平均为81.99%,几何平均滴度平均为0.069 6IU/ml,白喉抗体在人群中形成了较好的免疫屏障.结论预测江苏省近期不会发生白喉流行.

    作者:毕诚;马福宝;何国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张掖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对策

    目的了解张掖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张掖市1995~2004年麻疹疫情资料和2000年发生的爆发及麻疹疫苗(MV)应急免疫效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近10年累计发生麻疹1 059例,年平均发病率8.54/10万.发生爆发1起,发病466例,发病率43.63/10万.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6月为发病高峰,小学生发病居多.应急免疫前2~15岁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64.46%和1:55.02,应急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升至99.10%,GMT达到1:1 347.结论控制麻疹应提高M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加强主动监测和疫情报告,开展抗体水平监测,调整MV免疫程序.

    作者:李吉栋;卢莉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辽宁省2003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进展

    目的对辽宁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以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辽宁省200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79例,均为排除脊灰病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34/10万,AFP病例48h内调查率为95%,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78%,粪便标本7d内送达率为92%,75d内收到随访表占73%,2003年监测指标有2项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的要求.结论继续加强培训和监测,提高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

    作者:方兴;刘春梅;杨百灵;袁伟;段亚彤;王栋;李继红;韩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一起特殊群体麻疹爆发的调查

    2005年3月25日~4月7日,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发生一起麻疹爆发,现报告如下.1基本情况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是社会慈善机构,工作人员120名,接收<15岁弃儿150名.

    作者:董淑兰;刘洪喜;富继业;徐若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报告

    1一般情况患儿,男,2003年12月11日出生.第1胎,出生时轻度窒息,曾有抢救史.出生时体重2.25kg,混合喂养.已完成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免疫及流行性感冒疫苗第1次接种,均无过敏史.2005年1月13日15:15于皮下注射冻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MM,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05154-1,生产日期2004050,有效期2005-10).注射完毕后小孩啼哭不止,随后发现小孩额头冒汗,口唇紫绀,面色苍白,并出现抽搐.

    作者:李文戈;梁镜华;邵丽青;王有文;丛春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索县嘎美乡风疹爆发的调查分析

    2004年3月,索县嘎美乡发生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爆发,经血清学检测确定为风疹,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红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临汾市国家扶贫开发县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卫生部与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合作项目,旨在推动西部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和安全注射,我们于2004年4月20~26日,对所辖5个国家扶贫开发县进行了预防接种安全注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爱清;褚云啸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引起血管性水肿1例

    患儿,男,2岁,于2004年5月24日10:00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批号20031114-7,有效期2005-05,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接种方法:于右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经75%乙醇消毒,用一次性注射器皮下注射0.5ml乙脑减毒活疫苗.

    作者:马永兴;崔丽华;孙洪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卡介苗后偶合鸟-胞内分枝杆菌感染1例报告

    患儿男性,2003年7月19日出生,第2胎,足月剖腹产,接种疫苗前身体健康,无接种禁忌证,家长自述其家庭成员无癫痫、脑病、惊厥及过敏等病史.出生后第3d,由达州市中心医院儿保科护士(经过计划免疫专业培训,从事预防接种工作6年)到病房为患儿在左上臂三角肌外缘,经消毒后皮内接种卡介苗0.1ml(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21101-3,失效期2004-03),观察15min无任何反应后护士离去.当天接种同支疫苗的另外2名儿童接种后无任何反应.

    作者:刘宇;方刚;刘青恋;王进;贾伯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杭州市余杭区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流行率调查

    为了解现阶段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体在人群中的流行率,为免疫对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10月对本区的健康人群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干伟群;胡永勤;莫国华;沈根慧;方杭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患儿,男,5月龄,从3月龄开始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DPT),每次注射0.5ml(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每月接种1针,按时接种第3针0.5ml.注射后第2d,患儿出现躯干、四肢皮肤皮下出血点,且进行性加剧.查体:躯干、四肢皮肤皮下出血点,压之不褪色,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注射DPT前患儿无不适.血常规:白细胞7.2×109/L,红细胞5.09×109/L,血小板33×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7.5fl.给予氢化可的松、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3d后复查血小板45×109/L,7d后复查血小板134×109/L.随访3个月无复发.

    作者:陈扶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后抗体持久性观察

    为观察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YDV)接种后的安全性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持久性,从1997年开始使用血源乙肝疫苗(PDV)和YDV对6~8岁儿童进行了8年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淑芳;王天满;刘翠莲;赵新民;董春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甘肃省部分地区儿童风疹感染状况调查

    为了解甘肃省儿童自然感染风疹状况,2002年在部分地区对<15岁儿童进行风疹感染情况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慧;付鸿;孟蕾;王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川崎病引发接种卡介苗局部溃疡1例报告

    患者,女,2003年2月5日出生,24h内于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内接种卡介苗0.1ml(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2030702,有效期2003-05-29).接种后局部红肿,无破溃.6个月时洗澡后发现破溃,又因恶心、呕吐、发热、腹泻住院,诊断川崎病.接种卡介苗处已破溃,红肿有分泌物,局部溃疡2cm×2cm×1cm,颈部、腋下淋巴结无肿大.

    作者:杨晓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吸附全细胞和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临床反应观察

    为了观察接种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wPT)和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aPT)后的临床反应,选取了吉林市≥3月龄足月分娩的健康婴儿342名,分成2组,分别接种DwPT和DaPT,观察接种后的局部和全身反应.现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赵乙蔚;王刚;赵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偶合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1例

    患儿男,2005年5月24日生,母乳喂养.出生24h内分别在两上臂接种卡介苗、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梁飞琼;汤有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一起误将卡介苗当作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事故的调查处理

    2004年1月9日,长子县良坪村一新生儿出生后8h,村医为其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时,误将卡介苗当作乙肝疫苗肌内注射到新生儿左上臂三角肌中部,剂量0.5ml.疫苗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21205-6,有效期:2004-06.事故发生后,村医立即报告县卫生防疫站,并进行了应急处理:用利多卡因、雷米封局部封闭3d,口服雷米封1周.同时要求当地医疗机构每周至少访视1次.事故发生至今,患儿接种部位无异常表现,现已形成0.8×0.8cm疤痕.

    作者:杜中强;崔晓龙;张秀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偶合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患儿,男,2月龄,足月顺产第2胎,主要为母乳喂养,出生后即添加辅食,否认有疾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出生后无预防接种史和过敏史.2004年4月29日,在当地于右上臂三角肌内接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第1针(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出品,批号20021264-3,失效期至2004-12-07),注射后患儿即离开.

    作者:汤健闻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接种麻疹疫苗偶合水痘爆发的调查报告

    2004年10月15日,镇防保站对霞泊小学7岁、12岁(一、五年级)学生接种麻疹疫苗(MV),共接种526人.接种前,询问了学生有无发热、过敏等禁忌证,采用一次性注射器于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2mlMV(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为2003101101,有效期2005-05-04).接种后观察30min未见异常反应.

    作者:崔丽华;马永兴;孙洪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消除麻疹的可操作性定义和消除麻疹的指标

    作者:左树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麻疹病例分类

    作者:左树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麻疹监测系统指标

    作者:左树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发生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1目的 此文对于大规模的麻疹疫苗(MV)免疫活动,提供了有关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EFI)监测的一个摘要.

    作者:左树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消除麻疹的术语

    作者:左树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麻疹和麻疹疫苗概要

    1麻疹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体温>38.5℃),其它三个临床体征包括咳嗽、结膜炎、伤风(流鼻涕),颊粘膜的科氏斑可在发病初期看到.

    作者:左树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疾病研究回顾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S.p)又名肺炎(双)球菌,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的首位致病病原.适当的疫苗可有效预防其感染,并可以降低儿童人群鼻咽部S.p携带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对S.p疾病的研究表明,S.p性脑膜炎占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的11.1%~22.1%,是仅次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第2种常见化脑(不计入结核性脑膜炎).S.p是小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其所致的大叶性肺炎在小儿并不少见.S.p还是小儿脓胸与败血症的重要病原之一.1980年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p是8.0%~21.0%化脑的病原.以合肥市为例,<5岁的儿童S.p脑膜炎的发生率为1.5/10万.S.p仍然是儿童肺炎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原.中国儿童中S.p血清型分布与国外不同,上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分离的菌株血清型<50%包括在欧美已推广应用的7价S.p结合疫苗内,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S.p疫苗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血清型分布情况.中国儿童人群中S.p的耐药形势已经非常严峻,S.p的多重耐药状况也很常见.总之,中国儿童中S.p的疾病负担尚缺乏足够的确切资料,为了证明S.p在儿童感染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作者:姚开虎;杨永弘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快速应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风波完善落实系列预防控制措施

    1媒体报道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风波骤起2005年1月30日,安徽省部分地区发生C群流脑流行的消息在各种媒体上迅速传播,因流脑是呼吸道传染病,具有易传播、潜伏期短、起病急、病死率高和疫苗未在全国广泛与规范使用的特点,从而引起各地政府的极大关注和公众的恐慌.由于时值春节前夕,人口流动进入高峰期,交通旅途中的防病安全和前往安徽省疫区的防病安全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恐惧流脑与渴望安渡春节成为人们的心愿,消除公众恐惧,保障人民健康是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责任.

    作者:孙美平;刘泽军;王凌云;贺雄;曾阳;范晨阳;刘大卫;陈丽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