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北京市1995~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监测情况.方法 对北京市1995 ~2011年AFP病例分离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oliovirus,PV)和非脊灰(Non-polio) EV(NPEV)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检测478例AFP病例的967份粪便标本,在90例AFP病例的133份粪便标本中检出EV,分离率为13.75%;其中20例AFP病例的41份粪便标本检出PV(30.83%),70例AFP病例的92份粪便标本检出NPEV(69.17%).在41份PV阳性标本中,检出PVⅡ型(Type 2)(PVⅡ)11份,PVⅢ型(Type 3)(PVⅢ)10份,分别占单型PV检出总数的40.74%和37.04%.在14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病例中,PVⅡ和PV Ⅰ型(Type 1)(PVⅠ)+PVⅡ+PVⅢ VAPP病例发病60天后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麻痹.2007~ 2008年,在NPEV阳性标本中检出7例14份粪便标本EV71型阳性,1例2份粪便标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阳性.结论 北京市1995 ~2011年AFP病例中,EV分布主要为NPEV,其次为PV;PVⅡ和PVⅠ +PVⅡ +PVⅢ是引起残留麻痹的主要PV型别;应深入研究EV不同血清型分布及流行规律.
作者:曾阳;张朱佳子;李晓梅;王玉梅;罗明;龚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中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信息管理系统(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中,接种疫苗后过敏性皮疹的发生特征,为规范接种疫苗后过敏性皮疹的报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中国2008 ~ 2012年AEFI信息管理系统中,诊断为过敏性皮疹(包括终临床诊断为过敏性皮疹、荨麻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和斑丘疹)的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2008~2012年共报告过敏性皮疹19 888例,其中19 655例(98.83%)分类为异常反应.在19 655例异常反应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68.68%、21.09%、10.23%;男、女性别比为1.34∶1;≤1岁儿童占69.81%;第三季度报告数占35.56%;第1剂占68.79%;不伴发热的占72.24%;发生在接种后≤1d的占82.60%.报告发生率之高居前五位的疫苗为:7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186.89/100万剂),麻疹减毒活疫苗(112.76/100万剂),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38.91/100万剂),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联合疫苗(27.46/100万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27.30/100万剂).结论 结合过敏性皮疹的发生特点,报告时需加强过敏性皮疹等各类皮疹的鉴别;对部分疫苗过敏性皮疹报告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作者:杨宏;王华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中国2010年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网络(Polio Laboratory Network,PLN)监测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的分析,对其运转情况进行评估,为中国维持无脊灰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National Polio Laboratory,NPL)的监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对PLN的各项运转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中国2010年PLN收集到5273例AFP病例的10 427份粪便标本,14天内双份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1.6%,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1.4%.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4年修订的《脊灰实验室手册》第4版的操作规范,进行病毒分离和脊灰病毒(Poliovirus,PV)阳性毒株的血清学鉴定,鉴定结果28天内反馈率96.6%.2010年,在5230例AFP病例的137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PV,分离率为2.61%;677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12.95%.2010年,NPL收到PLN送检的137份PV分离物,按单血清型共计353株.用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的方法,对所有PV进行了型内鉴定,发现4株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未发现脊灰野病毒.2010年,NPL和31个省级CDC脊灰实验室都通过了WHO盲样标本考核,其中12个接受并通过了WHO现场评估认证.结论 中国PLN 2010年运转正常,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作者:朱晖;张勇;祝双利;王东艳;严冬梅;陈立;蒋华芳;李晓嫘;檀晓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2008年四川地震灾区甲型肝炎(甲肝)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HepA)群体性预防接种后4年的保护效果.方法 在被动监测分析中,选择都江堰、什邡、江油和茂县作为HepA群体性预防接种县(区、市,下同),浦江、广汉、游仙和马尔康作为对照县,比较分析2005~2012年甲肝、细菌性痢疾(菌痢)等发病情况,数据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主动监测数据来源于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四川省彭州、崇州、江油、绵竹、汶川、理县6个地震灾区县开展的甲肝监测项目.结果 被动监测数据显示:2009 ~ 2012年HepA接种地区甲肝的年平均发病率为1.80/10万,比2005~ 2008年的年平均发病率(7.43/10万)降低了74.83%.HepA群体性预防接种地区免疫覆盖人群(<15岁),2008年以后甲肝年平均发病率均<0.05/10万,低于对照地区.此外,HepA群体性预防接种以外的成人,甲肝发病率较群体性预防接种前也出现明显下降.主动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6个监测县共实验室诊断12例甲肝,但无HepA群体性预防接种覆盖的年龄组人群.结论 2008年,四川地震灾区对18月龄~12岁儿童开展的HepA群体性预防接种,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同时也在HepA群体性预防接种地区建立了一定的免疫屏障,减少了成人甲肝发病.
作者:郑徽;杜飞;陈筱纯;王富珍;张国民;陈园生;缪宁;孙校金;崔富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新生儿接种5微克(μg)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酿酒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HepB) Made by Recombinant Deoxyribonucleic Acid Technique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ast,HepB-SCY]后无应答者,使用不同剂次、剂量HepB再免疫后的血清学效果.方法 抽取上海、山东、江苏、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5 μg HepB-SCY全程免疫后的7~12月龄婴儿8945人,将其中的无应答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5.μg HepB-SCY和10μgHepB(汉逊酵母)(Hansenula Polymorpha Yeast,HPY),按0、1、6个月程序进行再免疫,于再免疫第1、3剂后各1个月采血检测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Anti-HBs).结果 5μg HepB-SCY组再免疫第1、3剂后,Anti-HBs阳转率分别为78.95%(60/76)和91.67%(6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P=0.03).10μg HepB-HPY组再免疫第1、3剂后,Anti-HBs阳转率分别为92.65%(63/68)和100.00% (6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费希尔(Fisher)精确检验法,P=0.06].5μg HepB-SCY组再免疫第1、3剂后,Anti-HBs的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分别为45.79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和193.83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55,P=0.001).10μg HepB-HPY组再免疫第1、3剂后,GMC分别上升为107.71 mIU/ml和302.54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01).再免疫第1剂后,10μg HepB-HPY组Anti-HBs的GMC高于5μg HepB-S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37).结论 对5μg HepB-SCY初次免疫后无应答婴儿使用5 μg HepB-SCY再免疫3剂,或10μg HepB-HPY再免疫1剂,能获得较理想的免疫应答;再免疫3剂比1剂可获得更高的抗体水平.
作者:黎健;任宏;徐爱强;张丽;翟祥军;李艳萍;颜丙玉;朱凤才;黄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为中国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监测,筛选合适的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Anti-HBc-IgM)检测试剂.方法 选择市场销量较大的三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nti-HBc-IgM检测试剂,平行检测参比系统各3次,比较各试剂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变异系数,以评价试剂的可靠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部分(Partial) AUC(pAUC)、固定特异度下灵敏度[Sensitivity at a Fix Specificity,Se(FPR=e)],以评价试剂的真实性.结果 三种试剂的ICC均接近于1,一致性均好,两两比较中A试剂稳定性好,变异性小(Bootstrap法,P<0.05).B试剂ROC位于上方,AUC中位数大,和A、C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Bootstrap法,P<0.05);B和C、A试剂的pAUC中位数和Se(FPR=o.05)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符合国家标准的三种试剂,以雅培试剂作为参照相比,综合评价结果,B试剂较好.
作者:张爽;王锋;尹文娇;张硕;赵守军;毕胜利;沈立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中国2010 ~2012年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cella Attenuated Live Vaccine,VarV)上市(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VarV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中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截至2013年4月18日报告的2010~2012年VarV发生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共收到2010 ~2012年接种VarV发生的AEFI个案4329例,根据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VarV接种剂次估算,报告发生率为19.16/10万剂.其中严重AEFI 101例,估算报告发生率为0.45/10万剂.不良反应4138例,估算报告发生率为18.31/10万剂;其中一般反应15.16/10万剂,异常反应3.15/10万剂.所有AEFI中,男、女性别比为1.37∶1;主要集中在≤3岁儿童和首剂接种后.在不良反应中,一般反应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局部红肿和局部硬结,异常反应的诊断主要为过敏性皮疹.不良反应集中在接种后≤1d.所有严重异常反应均治愈和好转.结论 VarV的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在预期范围内,与其他国家类似,但仍需关注预防接种后急性过敏性反应的发生情况.
作者:武文娣;李克莉;刘大卫;许涤沙;王亚敏;郑景山;曹雷;曹玲生;袁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09~2011年<5岁儿童轮状病毒(Rotavirus,Rv)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RV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为研发疫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lmmunosorbent,ELISA)检测粪便标本中的RV抗原;对于抗原检测阳性的标本,用ELISA检测RV的G血清型,对于未确定型别的毒株再利用嵌套式(Nested)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RT-PCR)鉴定型别,P分型直接采用RT-PCR方法.结果 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共采集<5岁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624份,其中234份采自门诊患儿,390份采自住院患儿.共检出287份RV阳性粪便标本,总检出率为46.0%.10~ 12月是RV腹泻的高发季节.RV检测阳性血清型鉴定为G3型,是流行优势毒株;基因型鉴定P[8]型占73.3%.结论 江西省<5岁儿童RV腹泻全年均有发病,但以第四季度发病居多,发病人群以<18月龄小儿为主;RV的血清型以G3型为主,基因型以P[8]型为主.
作者:周炳华;涂秋凤;沈磊;郭世成;姚瑶;张洪荣;谭楚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RV),对2月龄~5岁儿童轮状病毒腹泻住院病例的保护效果.方法 对2007 ~ 2009年,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的838例轮状病毒腹泻病例,按性别、年龄和居住地1∶1设配对对照,计算ORV的保护效果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 1剂ORV的保护效果为70.8% (95% CI 57.5% ~80.0%),接种1剂ORV对2~11月龄儿童的保护效果高于12 ~23月龄儿童(分别为81.3%和54.O%).结论 1剂ORV可中等程度地预防住院轮状病毒腹泻.
作者:陈茜;张颖;钱智勇;安立群;孙美玲;苟锦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中国2012年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M/RLN)(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运转情况.方法 分析中国2012年M/RLN监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风疹实验室(National 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NM/RL)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评价中国M/RLN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 ①血清学监测:中国2012年共检测疑似麻疹血清学标本45 474份,其中麻疹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M阳性6347例,占疑似麻疹病例的14.9%;共检测疑似风疹血清学标本44 076份,风疹IgM阳性7611例,占疑似麻疹病例的17.3%.②病毒学监测:2012年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级CDC麻疹/风疹实验室(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M/RL)共送检474株麻疹病毒,经基因定型证实454株为H1基因型的H1a基因亚型,同时也检测出6株A基因型(疫苗相关株)、13株输入性的D9和1株D8基因型;18个省级CDCM/RL共送检288株风疹病毒,其中198株为1E基因型,同时也检测出90株2B基因型风疹病毒.③M/RLN质量控制:NM/RL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西太平洋区参比实验室,通过了2012年度WHO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所有省级CDCM/RL通过了麻疹血清标本复核和职能考核,同时11个省级CDC M/RL通过了WHO专家组的现场考核.结论 中国2012年M/RLN运转良好,为疑似麻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麻疹/风疹病毒学监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进一步建立了中国的麻疹/风疹病毒毒株库和基因型数据库,为消除麻疹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室基础,也为我国制定消除麻疹的策略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许松涛;张燕;王慧玲;姬奕昕;朱贞;崔爱利;唐浏英;许文波;毛乃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中国2009 ~ 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中,接种疫苗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的发生特征,评价接种疫苗后ADEM的发生风险.方法 通过中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截至2013年8月21日报告的2009 ~ 2012年发生的诊断为ADEM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2009~2012年AEFI信息管理系统共收到ADEM 57例,分布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男女性别比为1.03∶1,45.61%的病例≤4岁.ADEM病例涉及14种疫苗,估算报告发生率在0.005/100万剂~0.07/100万剂,其中报告例数多的是人用狂犬病疫苗.57例ADEM中,54.39%发生在接种后<1周.41例被判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其中38例发生在接种后≤4周.结论 中国预防接种后ADEM报告发生率低,未发现接种疫苗后ADEM发生风险增高.需继续加强预防接种后ADEM的监测、调查诊断和处置,开展预防接种后ADEM的诊断标准制定研究,为正确认识接种疫苗后ADEM发生风险提供依据.
作者:武文娣;刘大卫;王亚敏;李克莉;许涤沙;杨宏;郑景山;曹雷;王华庆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中国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 通过中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截至2013年8月21日报告的2012年发生的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2012年AEFI信息管理系统共收到105 519例个案,比2011年增加了38.80%.中国共有2824个县(区、市、旗,下同)有数据报告,占总县数的91.21%;48h内报告率为98.48%;在10 291例需要调查的AEFI中,48h内调查率为99.14%.AEFI报告数男、女性别比为1.39∶1;≤1岁占74.10%.根据中国2012年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疫苗接种剂次估算,AEFI总发生率为21.71/10万剂,严重AEFI估算发生率为0.18/10万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估算发生率为1.62/10万剂,严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估算发生率为0.11/10万剂.不良反应中,一般反应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过敏性皮疹、卡介苗淋巴结炎为主.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接种后≤1d.在所有AEFI中,治愈和好转的占99.03%,死亡96例,其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20例.结论 中国AEFI监测的敏感性有较大提高,但西部地区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仍是薄弱地区;AEFI常发生在小年龄儿童和接种后≤1d;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均在预期发生范围内.
作者: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郑景山;许涤沙;王亚敏;曹雷;曹玲生;袁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组建了全球疫苗可预防侵袭性细菌性疾病(lnvasive Bacterial 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IB-VPD)哨点医院监测网络,建议成员国在大型综合性医院(通常为儿童医院)里,开展<5岁儿童脑膜炎哨点监测,采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标本,开展细菌性病原实验室检测,为制定肺炎球菌疫苗和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作者:宁桂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12年,世界卫生大会(World Health Assembly,WHA)宣布: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是公共卫生的紧急事件.然而,仍有3个本土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流行国家:阿富汗、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在尼日利亚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培训项目(Field Epidemiology and Laboratory Training Program,FELTP)的支持下,尼日利亚国家阻断脊灰传播(National Stop Transmission of Polio,N-STOP)项目已发展至实施创新性策略,以解决尼日利亚消灭脊灰中尚存的挑战.一个N-STOP项目的目的就是在尼日利亚北部地区偏远游牧、散居和边境人群中,发现<5岁的目标儿童并进行预防接种,这些地区较低的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接种率可能导致WPV的持续传播.
作者:汪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
作者:宁桂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的病毒学监测数据可以用来跟踪实现消除风疹目标的进程,有助于风疹病例分类,证实RV的传播途径.本文对以往RV标准命名的资料进行了更新,同时增加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麻疹和风疹实验室网络(Measles/Rubella Laboratory Network,M/RLN)在过去5年中所获得的数据.RV的标准命名初在2005年提出,以描述风疹野病毒(Wild RV,WRV)的遗传多样性,随后在2007年进行了修订.
作者:朱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12年6月24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通知圣地亚哥县卫生和人类服务部门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发现1例通过性接触感染的疑似牛痘病毒病例.该病例是由一位传染病专员报告给CDC的,该专员为1例患有疑似痘苗损伤的病例申请牛痘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oglobulin Intravenous,VIGV).病例近期有两次性接触:第一次的性伴是近期接种过痘苗,之后的性伴未接种.圣地亚哥县卫生实验室确认痘苗受种者将牛痘病毒传播给病例的二次传播,以及病例将牛痘病毒传染给未接种的性伴的三次传播.美国国防部相关部门授权接种痘苗.受种者并无疫苗相关并发症,但二次和三次感染的病例住院使用VIGV治疗.未发生已知的进一步的传播.本报告描述了二次和三次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过程,以及为预防进一步接触感染所做出的努力.
作者:武文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IIMSs)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IIMSs自建设以来,覆盖率逐年提高,然大多数国家仅限于日常预防接种管理,对数据的应用除少数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省外,较少见报道.现通过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有关文献,对IIMSs的实施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姜晓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988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倡议行动启动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2012年,全球报告脊灰223例,较2011年减少>60%,本土脊灰流行国家减少为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脊灰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病例数下降到历史低水平.但WPV传播仍未被阻断,无脊灰国家/地区仍面临输入WPV的风险.同时,有些国家正面临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所致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的风险.目前,不同国家/地区评估各自的脊灰发病风险,依据OPV、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的风险和收益,不同国家/地区采用不同的免疫策略:仅使用IPV、序贯使用IPV/OPV和仅使用OPV.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消灭脊灰终结战略计划》中提出,2014年全球阻断WPV传播,2015年所有国家应至少使用1剂IPV,停用OPV中的Ⅱ型组分;2018年完成消灭WPV证实后,停用OPV.现对OPV和IPV的应用现状以及免疫策略进行简述.
作者:胡丽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联合疫苗(Adsorbed 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Diphtheria Toxoid & Tetanus Toxoid Combined Vaccine,DTaP)已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将DTaP与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ms Vaccine,IPV)和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Hib)等制备成为联合疫苗使用,可以减少接种剂次,提高受种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疫苗接种率.但是,联合疫苗不是几种疫苗简单地混合,在将DTaP与其他疫苗联合的过程中面临许多技术挑战,如DTaP与Hib联合存在Hib免疫原性降低的问题,DTaP与HepB联合存在免疫程序不统一和HepB免疫持久性的问题,DTaP与IPV联合时,其中的防腐剂柳硫汞会降低IPV的免疫原性的问题等.现就DTaP与这些疫苗联合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作者:郑惠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