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2659
  • 国内刊号:42-1421/R
  • 影响因子:0.56
  • 创刊:198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5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0年1期文献
  • 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后阵发性心房颤动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射频消融后房颤的复发率,并筛选术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间PSVT合并房颤住院成功行PSVT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人共104例,其中93例随访资料完整,其中男62例、女31例.15例房颤复发为复发组,另78例为无房颤复发组.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PSVT病人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2.3±0.8年,共有15例(16.1%)术后房颤复发,房颤复发组消融时的年龄、PSVT的病程以及房颤的病程均大于无复发组,而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比例亦高于无复发组.单因素分析表明消融时年龄、合并其它临床疾病、左房内径、房性早搏数目和房性早搏百分比可能是射频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消融时年龄较大为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是PSVT合并房颤患者PSVT消融后房颤再发的高危因素.

    作者:朱文青;解新星;周一泉;杨艳;李敏;葛均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压动态变量及心率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关系

    目的 利用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分析其血压动态变量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1,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8例进行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依据左室构型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第1,2,3,4组,4组分别为正常左室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的患者.对4组的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及HRV时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组间收缩压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第3,4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值均较第1,2组高,第3组的白昼平均收缩压较其他3组高.第3,4组的夜间舒张压较第1,2组高.第3,4组的HRV各时域指标较第1,2组均下降,其三项指标降低有显著性(P<0.05).结论 收缩压水平和HRV异常是高血压左室构型改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付文波;丁世芳;陈志楠;蒋桔泉;龚志刚;李志刚;卢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探讨

    目的 分析起搏器植入术中并发脑神经功能障碍的因素,探讨预防和临床处置的相关对策.方法 记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进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术中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的临床情况,分析其基础临床资料,探讨该并发症的可能因素及对策.结果 所有367例患者中共有7例并发了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91%.年龄78±6.8岁.主要表现为言语不利、恶心呕吐、意识淡漠.手术即刻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术前升高(P均<0.000 1).结论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并非少见,症状多为一过性,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及异常波动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盛琴慧;王禹川;周菁;蒋捷;李康;丁燕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右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起搏对室壁运动的影响

    目的 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RVA)及间隔部(RVS)起搏对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RVA起搏(RVA组)及20例RVS起搏(RVS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同步记录磁频心电图,在QTVI模式下采集标准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和左室长轴的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储存,测量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段心肌收缩时间间期,评价RVA与RVS起搏时心肌运动的变化.结果 ①与RVS组比较,RVA组部分心肌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明显延迟,以左室侧壁、后壁为著.②与RVS组比较,RVA组QRS波增宽,左室内机械收缩同步性及左、右心室间机械收缩同步性降低.③RVA组收缩后再收缩以及舒张后期的异常收缩节段数较RVS组增加.结论 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作者:李晓平;李学文;王健;康春松;王雄;吕吉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观察

    目的 观察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果.方法 对超声心动图诊断的38例NVM患者,进行包括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特征和随访结果.结果 38例患者9例呈家族集聚发病,21例为散发病例,8例未进行家系筛查.资料完整者34例,左室进行性增大17例,血栓或血栓事件5例,其中死亡1例.严重的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血栓或血栓事件发生率高.结论 NVM病情进展较快,血栓形成事件率高,预后差.

    作者:蒋桔泉;丁世芳;向惠娟;夏利;陈志楠;卢青;龚志刚;王仁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除颤电极放置于右室流出道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比较于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植入除颤电极的阈值、安全性和疗效的差异.方法 按时间先后顺序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19例,将除颤电极导线放置于RVA(n=11)或RVOT(n=8),采用双相查找的方法进行除颤阈值的测试.术后6个月随访,对导线的相关参数进行测试,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VA的除颤阈值和RVOT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中位数:15 J vs 17.5 J,P=0.48);在ICD植入时,两个部位的起搏阻抗、R波振幅、起搏阈值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RVA和RVOT不恰当识别及治疗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11 vs 1/8,P=0.267).结论 RVOT的除颤和起搏效率与RVA相似.

    作者:于波;靳艳;程颖;庞雪峰;赵卫华;齐国先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肺静脉电隔离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向量环的影响

    目的 探讨成功的肺静脉电隔离对心房除极的影响.方法 记录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1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窦性心律时的心向量图.测量P环的运行时间、P向量环在正交导联额面(F)、水平面(H)、左侧面(LS)的大振幅及方向.同时记录P环从运行开始后每10 ms的除极振幅.结果 肺静脉隔离术后P环F大振幅较术前降低(0.109±0.038 mV vs 0.128±0.040 mV,P<0.05).P环运行时间,H及LS的大振幅,F、H、LS的大振幅方向,术前术后无差异(P>0.05).消融成功组(n=12)术后P环H大振幅较术前降低(0.092±0.019 mV vs 0.122±0.030 mV,P<0.05),而术后复发组(n=6)则无明显变化.肺静脉隔离术后P环振幅降低发生在P环运行至40~80 ms的部分,即P向量环的中部.结论 PAF病人在肺静脉电隔离成功后P环大振幅发生改变.

    作者:洪丽;张树龙;许燕平;蒋鹏;夏云龙;高连君;杨延宗;林治湖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

    目的 探讨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 快慢型AVNRT消融患者42例.消融方法为在心室起搏或心动过速时标测早逆传慢径心房激动部位,然后在窦性心律下或心动过速时消融.消融成功的标准为消除逆传慢径、1∶1前传慢径及不能诱发任何类型AVNRT.结果 所有42例均消融成功.逆传慢径消融成功部位在三尖瓣环和冠状静脉窦(CS)口之间(传统慢径区域)36例(86%),其早逆传心房激动也位于上述区域;逆传慢径在CS近端或/和二尖瓣环心房侧消融成功6例(14%),其早逆传心房激动多位于CS近端1~3 cm处.结论 多数快慢型AVNRT可在传统慢径区域(房室结右侧后延伸)消融成功,但部分病例需要在CS近端和/或二尖瓣环房侧(左侧后延伸)消融成功.

    作者:王雪;王祖禄;梁延春;梁明;韩雅玲;苗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经心大静脉射频消融心外膜室性早搏一例

    患者女性,术前经心电图诊断为频发流出道室性早搏.在Carto标测系统下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在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左冠窦消融均未成功,消融电极在冠状静脉分支心大静脉标测到较体表Ⅱ导波峰提前112 ms的靶点,消融成功.该病例提示对流出道室性早搏常规标测消融无效,要考虑冠状静脉分支标测消融的可能性.

    作者:洪浪;赖珩莉;王洪;邱贇;陈再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拟植入DDD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置入主动固定电极,电极固定于房间隔时起搏阈值过高,故终植入VVI型起搏器.

    作者:刘怀霖;杜天敏;朱永彪;何冉;贾善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快速起搏兔右房致自主神经电活动改变和重构的研究

    目的 研究自主神经系统(ANS)在心房颤动(AF)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模型组(n=10).模型组给予24 h快速心房起搏.以自主神经放电活动变化作为快速起搏后神经重构的参考指标,统计指标是放电积分幅度(AID),放电时程(TCD),放电间隔时程(TCDI).并应用荧光免疫技术研究自主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酪氨酸羟化酶(TH)的分布密度和再生.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迷走神经AID增加(P<0.001);而TCD和TCDI无延长(P均>0.05);模型组交感神经AID降低(P=0.002);而TCD延长,TCDI缩短(P=0.000).GAP43、ChAT和TH假手术组依次呈阳性、弱阳性、弱阳性.而模型组依次呈强阳性、阳性、阳性.结论 24 h快速心房起搏后,心脏神经纤维存在形态、分布及密度的改变,即神经重构.

    作者:孙娟;侯月梅;张小琴;刘政疆;张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消融犬Marshall韧带对刺激心房左后脂肪垫所致心房颤动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 探讨消融犬Marshall韧带对刺激心房左后脂肪垫所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成年杂种犬14条,随机分为实验组8条,对照组6条.实验组首先测量左肺静脉和左心耳的有效不应期,继而刺激心房左后脂肪垫诱发房颤.消融Marshall韧带上段后和下段后重复上述步骤.对照组除不干预Marshall韧带外,其它电刺激方案与实验组相同,同时对该组犬的心脏进行迷走神经染色.结果 ①实验组消融Marshall韧带后,左肺静脉和左心耳的有效不应期均显著延长(P<0.05).②和消融前比较,实验组消融Marshall韧带上段后的房颤诱发率有下降趋势(70.8% vs 87.5%,P>0.05);消融Marshall韧带全程后房颤诱发率显著下降(33.3%,P<0.001).对照组三次电刺激所测得的不应期和房颤诱发率无差异.③Marshall韧带与左下肺静脉、心房左后脂肪垫、左心耳之间存在迷走神经的直接联系.结论 消融犬Marshall韧带可显著降低刺激心房左后脂肪垫所致房颤的诱发率.

    作者:闫倩;刘兴鹏;李晖;田颖;卢春山;汤日波;郑斌;刘畅;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x43基因敲除小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

    目的 研究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基因敲除对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方法 选用2~3月大的Cx43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和相匹配的野生小鼠作对照,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小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钾离子流;电流钳状态下,记录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电压钳状态下,用钾离子通道外液灌流5 min,依次记录内向整流性钾电流(IK1)和4-氨基吡啶不敏感的外向钾电流(ISS).结果 Cx43基因敲除小鼠心室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到50%和90%的时间缩短,IK1离子流没有变化,而ISS离子流增加.结论 Cx43基因敲除导致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ISS离子流增加.

    作者:李晓东;叶琳;赵勇;周南南;王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迷走神经对快速起搏犬上腔静脉肌袖缝隙连接蛋白40,43重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迷走神经对犬上腔静脉(SVC)肌袖缝隙连接蛋白40(Cx40)、43(Cx43)重构的影响.方法 24只杂种犬,随机等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切除上腔静脉-主动脉根部(SVC-AO)脂肪垫组(RM组)和保留SVC-AO脂肪垫组(RS组).RM组和RS组植入起搏器,500~650次/分起搏6W;Sham组保留SVC-AO脂肪垫植入起搏器但不起搏.以程序刺激或猝发刺激诱发心房颤动(AF),取SVC肌袖组织行Cx40、Cx43免疫组化染色并半定量分析,透射电镜观察缝隙连接(GJ)的超微结构.结果 RS组有5只犬诱发出持续性AF(5/7),而Sham组和RM组无1只犬能诱发持续性AF.RM组和RS组的Cx40、Cx4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5);RS组的Cx40、Cx4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RM组 (P<0.05).Sham组和RM组的Cx40、Cx43端/侧比值均显著高于RS组(P<0.05).与RM组比较,RS组GJ通道变短且宽,出现肌溶解及线粒体空泡状改变.结论 迷走神经可能通过介导SVC肌袖Cx40、Cx43重构而使AF易于发生和维持;切除犬SVC-AO脂肪垫可减弱此效应.

    作者:凌云;钟国强;何燕;李金轶;张景昌;宋红星;熊日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微伏级T波电交替及其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是指普通心电图不能发现的需经特殊的、心电信号处理技术才能记录的T波电交替.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心肌细胞复极的非均一性、离子通道异常和交感活性增加等有关,检测方法有频域法及时域法.MTWA检测能否准确筛选出致死性心律失常的低危患者尚不确定,大多数的临床试验表明,MTWA预测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事件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价值较高,而对肥厚型心肌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评价.

    作者:程源;王邦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T波电交替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猝死的电生理机制和临床价值

    T波电交替(TWA)与心源性猝死(SCD)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形成TWA的复极时空离散度增加是发生SCD潜在的电生理基础.心肌梗死患者是发生SCD的高危人群.TWA作为预测MI后伴或不伴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发生SCD的一项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

    作者:任淑静;金奇;吴立群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慢性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人数占总消融人数的百分率因采取不同的消融策略而有不同,在70%~95%之间.多种指标影响消融术后的临床转归,病程长、左房大、左房疤痕和纤维化、体表ECG f波频率快振幅低、大P波时程长是预测慢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年龄、体重指数、结构性心脏病指标报道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慢性房颤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个体差异很大,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综合评分,合理选择患者.

    作者:杨国澍;刘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超家族组成超过50种阳离子通道,分布在几乎所有心血管组织中,可以整合多种物理和化学的刺激诱导Ca2+进入胞内.TRP通道家族对心脏节律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TRPC可能通过钙池操纵Ca2+通道参与起搏调控;肥厚心肌中TRPM4表达上调,通过瞬时性内向电流(Iti)参与延迟后除极的发生;TRPC1和TRPC6参与牵张诱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缺血缺氧的病理条件下,ATP/UTP的释放激活TRPC3/7引发心电异常.将来有望通过干预TRP活性来开发新一代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作者:孙智慧;郑良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厄贝沙坦在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中的影响

    观察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运用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的作用.12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64例, B组6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治疗.结果: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6.56% vs 54.60%,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91.94% vs 74.29%,P<0.05). 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厄贝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作者:张虹;马雪兴;王允;姚金良;韩震;汤佩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

    对10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共发现15条旁道,位于右后间隔至正右侧壁区域. 3例2条旁道,1例3条旁道.7例患者在心房化心室处标测到多折且增宽的心室电位.8例患者使用SWANTZ鞘管稳定导管.4例显性预激患者在旁道阻断后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2例复发,第二次消融成功. 结论: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有其特点且安全有效.

    作者:陈燮晶;葛世俊;沈文均;楼钶楠;麻付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现状及展望

    心脏仅有有限的自我再生能力,因此,心肌受损或梗死后的治疗需要外源性的细胞加以修复,目前研究多的是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按来源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研究由于伦理学上的争议,其研究受到困扰,成体干细胞移植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后,心脏的功能有改善,但其具体机制是移植细胞自身作用,还是细胞旁分泌作用或其他,各研究提供的证据不一.移植本身亦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移植手段,移植细胞的纯度、移植后细胞的协调性、机体的排斥、致心律失常作用等,这些都引发了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曹青;洪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术后晕厥21例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1 070例心脏器械植入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晕厥的21例患者再发晕厥的病因及处理.方法 通过电话随访、常规检查、起搏器程控、动态心电图、肺血管CT、头部CT、冠状动脉造影、倾斜试验等明确病因并作相应处理.结果 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有关者9例;血管迷走性晕厥3例;直立性低血压3例;起搏器相关2例;肺栓塞1例,病因不明3例.结论 永久起搏器术后晕厥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实施综合检查后,多数可明确诊断,并能采取相应针对性治疗.

    作者:韩宏伟;苏唏;李振;蒋萍;张劲林;唐成;程光辉;王三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版)》详解

    2009年12月<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制定的<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版)>.ESC早治疗晕厥的指南发表于2001年,2004年进行了修定.此次指南是第2次修订.该指南在ESC网站上可以查到(http://www.escardio.org/guidelines).

    作者:刘文玲;向晋涛;胡大一;梁鹏;白淑玲;崔健;吴昆;傅媛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阈值测试没有必要的理由

    自从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使用以来,是否需要评估除颤阈值(DFT)测试逐渐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鉴于诱发性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与自发性室颤不同;是否测试DFT并不影响远期死亡率;ICD大多数针对的治疗为室性心动过速而不是室颤;DFT存在脑梗死,心肌酶升高,心功能恶化,甚至直接死亡等风险;器械的改善(单相变双相)已经降低了DFT;首次放电失败的患者,二次放电均成功除颤;诱发室颤除颤成功率不能预测临床室颤除颤成功率;废除DFT测试大的诱惑是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这种挽救生命的治疗等诸多原因,我们认为ICD植入术中应放弃进行DFT测试.

    作者:王龙;赵菁;郭继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009年度心律失常亮点概述

    盘点2009年,心律失常领域亮点纷呈:①Record-AF注册研究显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室率与节律控制疗效相当.②APAF 2、ThermoCool AF等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③RE-LY研究证实达比加群在房颤抗凝中安全有效.④ATHENA试验显示决奈达隆可显著降低无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或伴轻度心衰房颤患者全因心血管住院率或死亡率,但ANDROMEDA研究显示决奈达隆增加中重度左心衰竭患者死亡率.⑤PASCAI研究显示胺碘酮类似物budiodarone安全有效,且疗效呈剂量依赖性.⑥ACTIVE Ⅰ研究显示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因心衰住院率、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⑦ALTITUDE、MADIT Ⅱ研究再次证实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和除颤器(CRT-D)对生存率的有益作用,但不恰当放电占43%,放电是死亡率的高危因子.⑧MEDIT-CRT研究显示对于轻度心衰症状、射血分数降低和宽QRS波心衰患者中植入CRT-D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心衰事件发生率.⑨抗电磁性起搏器及皮下ICD的问世.⑩对于高频率的室性期前收缩伴心功能略有降低患者,如果无其他心衰病因,可采用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此首次被专家共识正式列为消融治疗适应证.

    作者:常栋;杨延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国内长QT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基础研究的历程

    回顾国内长QT 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基础研究的历程.早期研究是早期后除极(EAD)与室性心律失常现象相关联的研究;晚期是心肌中层细胞、EAD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跨膜动作电位、心脏兴奋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内在联系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分两个时间段,两个时间段相距10年,每个时间段均为2年;主要与当时单相动作电位技术、跨膜动作电位光学标测系统及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相关.其中第1个时间段(1994~1995年)为对现象相关联的研究;第2个时间段(2004~2005年)为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探讨.学科的需要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推动了学科研究的进展.

    作者:丁世芳;向晋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