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2659
  • 国内刊号:42-1421/R
  • 影响因子:0.56
  • 创刊:198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45
  • 全年订价:17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7年5期文献
  •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筛选通过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符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一级和/或二级预防的患者全皮下ICD(S-ICD)筛选通过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符合ICD植入的一级和/或二级预防,无心动过缓起搏依赖病人51例的临床资料,采集卧位和坐位体表心电图(TMS-ECG)来模拟S-ICD的感知向量,两个体位至少一个向量同时满足S-ICD筛选模板方认为筛选通过.结果 51例患者中有45.1%的患者经静脉植入ICD,一共有36例(70.6%)病人通过筛查,筛选通过组Ⅰ(可选向量)、Ⅲ导联(主要向量)通过率均为66.7%,Ⅱ导联(次要向量)通过率高,为86.1%;3个导联均通过者约38.9%,2个导联通过者约47.2%,1个导联通过者少,约13.9%.S-ICD筛选失败组(n=15)在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宽度、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比例、Rmax、R/Tmax与筛选通过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符合ICD植入指征的患者实际植入ICD的比例较低,约45.1%.70.6%的病人通过S-ICD筛查模板,其中Ⅱ导联通过率高,两个导联同时通过者比例高于1个和3个导联通过者.基线体表心电图QRS增宽、合并完全性左柬支传导阻滞、Rmax较低以及R/Tmax比值较小者筛选失败的可能性更大.

    作者:郭兰燕;张敏霞;胡淼阳;沈敏;武峰;苑媛;刘兵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新的兴趣窗设置识别心外科术后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舒张传导区作为消融靶点的研究——单中心经验

    目的 心外科术后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MATs)的保护性峡部多数位于舒张期.设置新的兴趣窗(WOI)识别大折返环的舒张传导区(DCZ)指导MATs的消融.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EnSite三维标测系统下进行高密度激动标测.MATs发作时根据P波顶点的位置计算WOI.WOI的起点位于折返环的舒张期,并通过激动图上白/紫相接部位识别DCZ.结果 连续纳入心外科术后15例MATs的患者.一共完成了16种MATs[周长(259±56) ms]的标测.通过新的WOI设置识别16种MATs的DCZ[宽度(25.38±12.44) mm]均位于受保护的峡部.DCZ局部的传导速度明显慢于收缩期区域的传导速度[(38.9±13.68)cm/s vs (76.24±15.85)cm/s,P<0.05].DCZ部位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随访(11.5±5)个月,共有2例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结论 通过新的WOI设置可以在电解剖标测图上根据白/紫相接的部位识别心外科术后MATs患者传导缓慢的DCZ部位.DCZ部位多数位于受保护的峡部,多数显示有碎裂电位.消融DCZ可以有效的终止心动过速.

    作者:黄深;薛玉梅;廖洪涛;魏微;张文昶;李琪艳;何川;吴书林;丁春华;詹贤章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心肌损伤与炎症标志物动态演变特征

    目的 评估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AF)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标志物水平变化进行对比,研究AF患者经CBA后的心肌损伤与炎症的演变特征.方法 连续纳入50例行CBA治疗的AF患者(AF组),50例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组),50例行急诊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4、48、72 h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SA组CKMB及cTnI水平在术前及术后未呈现明显改变.AF组与ACS组CKMB及cTnI水平于术后24 h达到峰值,hsCRP水平在术后48 h达到峰值;ACS组CKMB、cTnI、hsCRP峰值均显著高于AF组和SA组.在AF组与ACS组中,cTnI与hsCRP呈相关性(r=0.275,P=0.045,AF组术后48 h;r=0.351,P=0.01,ACS组术后48 h),然而术后48 h hsCRP/cTnI比值在AF组中显著高于ACS组(4.3 vs 0.8,P<0.001).结论 与ACS行急诊PCI患者相比,CBA术后患者心肌损伤和炎症标志物在术后达峰方面结果相似,但两者的比值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CBA术后患者心肌损伤和炎症标志物的变化仍有其自身的特征性变化.

    作者:卫越;金奇;潘文麒;林长坚;刘磊;罗庆志;韩岩新;黄尚玮;吴立群;张凝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房总传导时间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

    目的 探讨心房总传导时间(TACT)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2~2014年行RFCA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16例,TACT测定即在术前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时,脉冲多普勒采样容积放在二尖瓣环上的左房侧壁,从体表心电图Ⅱ导联P波的起始时间至组织多普勒追踪A'波波峰的时间(PA-TDI)间期,测定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术后3个月空白期后评定治疗效果并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结果 随访结束,116例患者中29例(25%)患者复发,复发组TACT较未复发组长[(144±23)ms vs (124±20)ms,P<0.001)],多因素分析发现TACT是预测阵发性房颤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OR=1.045,95%CI 1.021~1.073,P<0.001).结论 TACT可用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

    作者:李标;陈弹;潘婷婷;张宇祯;杨俊华;惠杰;杨向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希氏束起搏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中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希氏束(HB)起搏(HBP)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HBP手术的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统计HBP手术的成功率,随访观察HBP阈值、起搏百分比及起搏导线稳定性.结果 63例患者,心率[46.9士6.7(31~73)]次/分,QRS波时限为[89.6±10.4(70~118)]ms,心房颤动(AF)伴缓慢心室率2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AVB) 39例.HBP手术成功率为79.4%(50/63),其中AF伴缓慢心室率患者的成功率为91.7%(22/24),完全AVB患者的成功率为71.8%(28/39).单一术者前30例HBP手术学习阶段成功率为70.0%(21/30);后33例成功率为87.9%(29/33).成功HBP手术的X射线曝光时间为(6.2土3.6) min.25例植入了右室起搏备份导线.术后不同时期随访,HBP百分比平均大于99%(85%~100%).术后6个月随访,仅1例患者HBP阈值升高到2.5V/0.5ms.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无起搏导线移位,无HBP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在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窄QRS波群患者中进行HBP可行性好且术后起搏安全稳定.

    作者:王娜;梁延春;于海波;梁智豪;徐白鸽;高阳;焉晓蕾;刘荣;许国卿;王祖禄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应用Smart Touch导管提高右侧旁道消融效率的参数探索

    目的 Smart touchTM导管在射频消融右侧旁道的相关参数做一探索.方法 序贯入选2015年1月到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右侧旁道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使用NAVIstar冷盐水灌注导管(NI组)或者Smart touchTM导管(ST组)进行消融.所有患者均使用Carto 3,快速解剖建模法建立三尖瓣环模型,标定三尖瓣环12点、3点、6点、9点位置和His的位置,自12点开始,以顺时针将三尖瓣环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域.以术中成功消融旁道以及不能诱发室上速为终点,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与X线曝光时间,分析Smart touchTM导管的相关参数.结果 共纳入明确诊断右侧旁道的室上速患者40例,其中,NI组19例,ST组21例.手术即刻成功38例,随访中复发2例,总成功率92.5%.两组在Carto 3辅助建模后,结合电生理刺激,均能实现旁道精确定位,旁道在三尖瓣环的分布未出现组间差异.ST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较NI组短[(2.5±0.6)min vs (3.3±0.8)min;(44.8±9.7)min vs (88.4±21.1)min,P均<0.05).ST组所有患者均实现成功消融,成功消融点的平均压力(13±8)g.结论 右侧旁道消融中,Smart touchTM导管建模后消融成功的手术时间较常规灌注导管短,可以在Carto3系统中实现旁道的精确定位,消融中组织贴靠可靠,消融效果好.

    作者:李剑;熊楠青;李慧洋;朱首国;梁伟国;倪唤春;施海明;罗心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左室多位点起搏治疗非典型右束支阻滞伴心力衰竭一例

    患者男性,78岁,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Ⅰ度房室阻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波时限146 ms),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且左室射血分数≤0.35,优化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Ⅱb类适应证,而非Ⅰ类指征,但给予患者左室多位点起搏CRT后,术后随访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作者:李世敬;段江波;王龙;昃峰;李鼎;苑翠珍;吴寸草;李学斌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利用时间RR间期散点图诊断窦性二联律一例

    患者男性,74岁,以胸闷、心悸月余就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24 h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呈宽幅条带,在位于宽幅条带的空心处行1 h t-RR散点图逆向,散点呈平行的二条线,其相应的心电图为二联律,因下条为基准的节律,故此时的心电图诊断窦性逸搏二联律.

    作者:杨亚莉;武娟;向晋涛;李艳红;刘莉;杨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房电极穿孔伴下壁导联ST段抬高一例

    患者女性,81岁,诊断为Ⅱ度窦房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入院后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突发胸痛,心电图有下壁导联(Ⅱ,Ⅲ,aVF) ST段抬高图形,但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心肌梗死和血管痉挛,X线透视及胸部CT确诊心房电极穿孔并导致血气胸,予心房电极重置后好转.

    作者:卢晓峰;钱漪;陈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二例

    例1患儿男性,14岁.间断抽搐8年,拟诊“癫痫”治疗,近4年来症状时有发作,入院前发作1次.例2患儿男性,7岁.间断晕厥1年,每次发作均在玩耍高兴时发生.2例患儿入院后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均发现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倍他乐克治疗有效.例2基因检测为KCNE1、CASQ2基因突变.2例患儿确认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彭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采用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四例

    采用第二代新型冷冻球囊对4例症状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进行冷冻消融治疗.结果:4例患者总共16条肺静脉电位被冷冻消融隔离.手术时间为(74±21) min,射线下曝光时间为(22±6)min.术中有3例患者出现明显胸痛,均在冷冻下肺静脉复温过程中发生,2例位于左下肺静脉,1例位于右下肺静脉.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膈神经麻痹.随访4个月,未见房颤复发.结论: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

    作者:郭荣;李双;赵冬冬;唐恺;闻静;王乐;李海玲;徐亚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新生儿心电图P on ST一例

    新生儿女性,以“富内发现胎儿心律失常、生后23 min”入院.动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率,ST段延长,P on ST现象,房性早搏未下传;心肌酶提示心肌受损,B超示房间隔瘤;血钙在0.87~1.08mmol/L之间.提示低血钙、房间隔瘤和心肌受损综合原因形成心电图P on ST现象.

    作者:李花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室除极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六例分析

    选取6例不同的心室除极异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例,详细地分析了心电图改变的特征,除了右束支阻滞不会掩盖AMI的图形,其余的心室除极异常均不同程度地掩盖AMI的典型图形.心室除极异常时,依据Sgarbossa标准、Smith标准,能及时地对AMI作出准确的诊断.

    作者:宋洁;侯建萍;贾邢倩;何方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不同节段肾动脉交感神经刺激对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频刺激不同节段肾交感神经对右前心房自主神经节(ARGP)和右侧星状神经节(RSG)活性的影响.方法 18只成年犬随机分为肾动脉近端刺激组(n=6)、远端刺激组(n=6)和假刺激组(n=6).在X线影像指导下,将3F刺激电极导管分别送至肾动脉的相应节段行高频电刺激或假刺激.分别在基础状态和高频刺激时测定心率、动脉血压、以及ARGP和RSG的放电频率和振幅.结果 近端刺激组的犬在高频刺激时心率增加[(145±7)次/分vs (140±6)次/分,P<0.05]、动脉血压升高[(128±7)/(88±8)mmHg vs(115±5)/(78±6)mm-Hg,P<0.05],以及ARGP和RSG的放电频率[ARGP:(90±8)次/分vs(51±8)次/分;RSG:(64±13)次/分vs(31±8)次/分,P<0.05]和放电振幅[ARGP:(0.80±0.09) mV vs(0.47±0.06) mY;RSG:(0.65士0.07)mV vs(0.39±0.07)mV,P<0.05]也显著性增加;而远端刺激组和假刺激组的以上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肾动脉近端的交感神经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影响为显著.

    作者:黄兵;孟冠南;余锂镭;江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成年与老年心房颤动犬钙激活中性蛋白酶表达及心房结构的比较

    目的 研究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左房肌钙激活中性蛋白酶(calpain1、calpain2)、钙蛋白酶抑素(calpastatin)与L-型电压依赖钙通道a1c亚基(LVDCCa1c)的表达变化,探讨房颤发生、维持的分子机制.方法 健康杂种犬28只,雌雄不限.根据年龄大小、节律随机分为成年窦律组、老年窦律组、成年房颤组、老年房颤组,每组各7只.各房颤组通过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持续性房颤犬模型.取100 g左房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犬calpain1、calpain2、calpastatin及LVDCCa1c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应用光镜、电镜检测细胞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用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成年组比较,老年组LVDCCa1c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地降低(P<0.05);同年龄组内与相应窦律组比较,房颤组LVDCCa1c表达显著地降低(P<0.05),而ca1pain1表达显著地增高(P<0.05),尤其是老年房颤组增高为明显,老年房颤组LVDCCa1c与calpain1在蛋白质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r=-0.583,P=0.019).与成年和窦律组比较,老年和房颤组犬心肌纤维化程度加重、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肌原纤维退化,线粒体变性,核固缩)及凋亡指数增加.结论 钙激活中性蛋白酶特异性生物活性随年龄及节律改变,可能是心房重构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董丽君;周贤惠;李耀东;张疆华;邢强;芦颜美;汤宝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二十碳五烯酸对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分离冠状动脉.采用微血管张力测定技术评估不同浓度(0.1、1、3、10、30、100μmol/L) EPA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并观察孵育(100 nmol/L)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通道)特异性阻滞剂伊比蝎毒素(IBTX)后血管张力的变化;酶消化法分离正常和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并采用单通道膜片钳技术记录灌流不同浓度(0、10、30、100、300、1 000 pmol/L)EPA时BK通道开放概率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测定正常和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BK通道亚单位蛋白表达.结果 EPA对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冠状动脉舒张的比例随浓度升高而增加,孵育IBTX后舒张作用明显减弱;EPA对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的激活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且与正常组比较,EPA对糖尿病组大鼠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及BK通道的激活作用较弱.两组大鼠冠状动脉BK通道蛋白α亚单位表达无差异,但糖尿病大鼠冠状动脉BK通道蛋白β1亚单位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0.424 7±0.036 2 vs 0.892 3±0.053 5,n=6,P<0.05).结论 EPA对糖尿病冠状动脉具有舒张作用,其机制与激活BK通道有关,糖尿病时BK通道β1亚单位表达减少,EPA对BK通道的激活作用减弱.

    作者:陈恒建;夏大云;钱玲玲;孙曼青;汤徐;吴莹;党时鹏;季圆;王湘芸;王如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干预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对室性心律失常影响的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自主神经调节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或增加迷走神经活性均可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干预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如迷走神经、脊髓神经、肾交感神经、左星状神经节、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正中神经等可调节自主神经张力,为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钱永生;赵庆彦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导线拔除的研究进展

    经静脉拔除电极导线(TLE)能有效处理心脏植入型电子装置(CIED)相关并发症.其适应证包含感染、慢性疼痛、静脉血栓或狭窄、弃用导线等.TLE的装置有锁定钢丝、扩张鞘、旋转机械鞘、激光鞘、捕抓器、Byrd股静脉工作站及“眼镜蛇抓捕器”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程序或装置.随着这些装置的发明和完善,TLE的并发症明显减少.随着CIED的改进,其相关并发症的类型可能会发生改变,其处理相应并发症的技术亦会随之改进.

    作者:周彬;唐闽;张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假腱索与心律失常的新认识

    假腱索的发生率较高,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自身变异.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部分假腱索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导致J波发生;引起T波倒置;发生室性早搏甚至室性心动过速;影响传导系统.假腱索引起心律失常的具体机制及其干预对预后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徐思维;张树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非竞争性心房起搏

    非竞争性心房起搏(NCAP)是美敦力公司的起搏器在双腔起搏模式下的一种常见功能,NCAP间期一般程控为300 ms(有200,250,300,350,400 ms可程控)(部分为300 ms,不可程控).NCAP功能打开后,落于心室后心房不应期之中的房性早搏被感知,启动NCAP间期,心房起搏脉冲在NCAP间期之外发放,可避免心房起搏所诱发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不同起搏模式下NCAP的运作各有特点、从而对心房、心室时间间期和其他功能产生影响.

    作者:吉亚军;陈顾江;冯莉;杨亚莉;吴弘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耳结构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

    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绝大多数血栓形成在左心耳(LAA).复杂的LAA结构与LAA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独立于临床危险因素和血流粘滞情况.LAA结构可能是房颤患者LAA血栓形成的一个先天性危险因素.理解LAA形态的知识,在临床有争议的患者中做出临床决策可能有帮助.

    作者:刘振良;武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患者左房电和结构重构的评估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心房重构与心房颤动互为因果,准确评估左房重构程度对心房颤动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评估左房重构的方法主要有心电图、左房内三维电标测、三维超声心动图及超声声学定量技术、多排螺旋CT(MDCT)三维左房容积成像技术、电影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和左房心肌病理检查等,其中MDCT和MRI评估左房重构可能有较好前景.

    作者:承燕;王正阁;王如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左心耳对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影响及临床启示

    研究表明大部分卒中是心源性的,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血栓大部分起源于左心耳.左心耳的形态、容体及开口面积和深度,左心耳的功能均与血栓的发生相关;干预左心耳预防房颤血栓包括外科手术和使用封堵器封堵左心耳;但目前的临床试验表明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提示卒中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病因治疗极为重要,干预左心耳预防房颤血栓必须进一步研究.

    作者:于清华;张树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的解剖学因素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是多种解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与肺静脉和上腔静脉肌袖的排列和分布不均,Marshall韧带内肌束自身的复杂联系和冠状窦-Marshall韧带-左房联系,界嵴频率依赖性的横向传导阻滞的特性,心脏自主神经紊乱等有关.以上因素都能导致心脏电生理改变从而诱发房颤且分别具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对以上位点进行消融和刺激都能有效的终止部分房颤,但并不能治愈所有房颤患者.因此对房颤的机制与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作者:张健;黄燕;黄从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生物医学信号控制用于起搏器依赖的高频电刀系统

    传统的高频电刀系统由术者随机启动,对依赖起搏器的患者,如在起搏器警觉期启动,电刀干扰信号将抑制起搏脉冲而危及生命,因此术前必须将起搏器程控为固定频率模式工作,但可能导致竞争心律,甚至诱发心律失常,而在心电图R波后的心室不应期发生的干扰信号将触发起搏器的噪音反转功能,不抑制起搏脉冲,提示将R波作为电刀的启动信号可应用于起搏器依赖的患者.该系统拟采用美国亚德诺半导体公司(ADI)的ADuC847微控芯片,将经无源线性网络屏蔽电刀干扰信号采集到的心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处理后输送给R波识别电路,通过单稳态触发电路同步触发启动电刀,制备一种基于体表心电图R波控制的,在起搏器心室通道不应期启动并触发起搏器噪音反转,不需要程控起搏器工作模式即可用于起搏器依赖患者的高频电刀系统.

    作者:蒲里津;汪小鹏;李锐洁;丁红雪;郭涛;赵玲;欧孔武;罗海芸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