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蚊虫中肠上皮细胞的培养,建立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细胞持续培养. 方法用含抗生素的10%蔗糖水喂养新羽化出的埃及伊蚊成蚊,3 d后,在无菌的条件下解剖中肠,用含抗生素的平衡盐溶液洗3次,放入Grace's培养基中(含有7%小牛血清,0.5%庆大霉素,1 mg/ml抗酵母菌素和6 μl/ml 复合维生素),25℃培养箱中培养. 结果培养3 d后,95%的细胞生长良好,7 d后,大约25%的细胞死亡.第3 d的细胞死亡率明显低于以后的任何时间(P<0.05),从第7 d到35 d细胞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成功地建立起中肠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并能持续存活40多天,保持细胞的连续培养. 结论所发展的埃及伊蚊中肠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细胞的持续培养的方法是成功的.
作者:公茂庆;黄勇;谭文彬;Brian D.For;John C.Beier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广西低山丘陵区嗜人按蚊分布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找出该蚊分布的主要地理特征和规律. 方法选择1983年以来发现嗜人按蚊密度较高的环江县和罗城县进行调查.由专业人员根据全国嗜人按蚊分布区特征的调查项目表内容,调查每个点的总面积、可耕地面积、水田面积、单双季稻面积、水稻主要病虫害、杀虫剂种类及用量.在当地县气象站、乡农业技术部门收集调查点的气象资料和土壤类型以及性质等资料. 结果嗜人按蚊分布区植被以树林、灌木和农作物为主,覆盖良好.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和黄棕壤3种,有机物平均含量1.88%~3.28%,含磷量0.4~4.0 mg/L, pH值4.25~6.25.主要水体有河流、池塘、沟渠3种,分布区广种水稻,农药使用普遍. 结论广西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海拔200~380 m的低山丘陵区,沟渠和山边渗出水灌溉的稻田是该蚊主要的孳生地.农药的广泛使用对嗜人按蚊有明显的杀灭效果.桂北低山丘陵区特有的凉爽气候带,清凉的水质以及酸性土壤适合该蚊生长繁殖,是广西桂北地区嗜人按蚊明显多于桂南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郭传坤;李锦辉;覃业新;雷晟;蒙智群;潘绵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期间按蚊中肠内前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O)的变化,探讨中肠PPO与疟原虫卵囊黑化的关系. 方法解剖分离约氏疟原虫感染前和感染后3、5、7、11和15 d斯氏与大劣按蚊中肠,匀浆后经SDS-PAGE和转膜,以抗烟草天蛾PPO的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并于感染后第5 d开始在镜下观察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情况,直至第15 d止. 结果斯氏与大劣按蚊中肠在约氏疟原虫感染前和感染后的不同时期经免疫印迹均可检测到1条分子质量约为67 ku的PPO阳性蛋白带,但感染后的PPO蛋白带比感染前明显增强,而且同时间点大劣按蚊中肠PPO蛋白带比斯氏按蚊明显,尤其在感染的后期大劣按蚊中肠PPO蛋白带明显比斯氏按蚊增强;在感染后7 d可见大劣按蚊中肠内发育的约氏疟原虫卵囊部分黑化,在15 d时可见疟原虫卵囊完全黑化. 结论按蚊中肠PPO含量增加,尤其是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密切相关.
作者:邱宗文;张锡林;徐文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 方法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扩增核糖体28S第3结构域 (D3)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分析微小按蚊A和C D3基因的酶切图谱,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两者PCR产物进行特异性切割, 按照酶切片段长度区分两亲缘种. 结果微小按蚊A被限制性内切酶 MboII切割后在约376 bp、268 bp和108 bp处出现3条条带,而微小按蚊C因第96 bp、97 bp位点突变,不存在限制性内切酶 MboII的特异识别位点而未被消化,仅在376 bp处存在唯一条带.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PCR-RFLP分子鉴别方法能有效地将形态难以鉴别的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GenBank: AF416782, AF415594)区分开来.
作者:周水森;汤林华;薛海筹;夏明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江滩外来钉螺的生存、繁殖及螺口动态消长情况,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捕捉安徽和南京江滩钉螺进行人工配对后在仪征有螺滩地采用现场螺笼放养、定期观察的方法,进行钉螺的生存繁殖、螺口消长及钉螺的越冬死亡观察. 结果安徽、南京和仪征三地钉螺的越冬死亡率分别为16.84%、19.00%和17.17%,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年生存率分别为11.86%、19.64%和26.25%,其中安徽组与仪征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安徽与南京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钉螺的生殖腺发育正常,月平均产卵数和螺卵孵化率等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但安徽与南京两地钉螺的产卵高峰期较仪征对照组钉螺推迟约20 d左右. 结论异地江滩钉螺迁入仪征江滩后能够生长繁殖,但在短期内不会构成螺情的迅速增殖和蔓延,提示今后在螺情较轻的滩地或地区,加强螺情监测是关键,但对高密度有螺滩地,仍应强化灭螺措施,以进一步降低钉螺密度而减少钉螺的扩散.
作者:吴锋;陈前;董龙文;李定新;田斌;丁在贵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扩增恶性疟原虫海南株FCC1/HN的丙酮酸激酶(PK)的编码基因,构建其原核和真核表达重组质粒,测定其序列,并了解它及它推导的蛋白质与恶性疟原虫3D7和人PK基因之间的差异. 方法根据3D7的PK基因设计合成一对引物,用PCR从FCC1/HN株基因组中扩增PK基因;将它分别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和真核表达质粒pcDNA3,分别转化大肠杆菌JM109感受态细菌;经酶切、PCR扩增鉴定筛选到阳性重组克隆,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其序列,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PK序列及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 PCR扩增得到特异的FCC1/HN株PK基因,大小为2 235 bp,编码744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3D7的同源性高达99.9%,与约氏疟原虫的同源性为70.2%,但与弓形虫和人的PK的同源性分别只有20.9%和21.6%~25.4%. 结论从FCC1/HN株基因组中获取了PK基因,成功构建了其原核和真核表达质粒,并测定了其序列;它与3D7的PK高度同源,但与人的PK基因同源性很低,可能是一个药物靶标.
作者:伍忠銮;余新炳;吴忠道;徐劲;陈守义;李宝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圆孢子球虫在不同检测方法中卵囊的形态特征. 方法收集患者新鲜粪便,分别用碘液涂片、生理盐水涂片和抗酸染色法制作涂片标本,光镜下观察虫体形态. 结果 1)腹泻患者新鲜粪便中的卵囊呈圆球体形,大小为(9.15±0.7) μm,碘液涂片染色虫体不着色;生理盐水涂片其囊壁透明,内由3~8个折光颗粒簇聚排列成淡绿色桑椹胚;2)抗酸染色后卵囊大小为(9.12±1.5) μm,卵囊呈现由不着色到深红色的多重染色效果,但虫体呈立体对称的圆球体不变.同时观察到卵囊内大小不一的圆形、卵圆形颗粒,颗粒内具着色较深的类核结构. 结论圆孢子球虫卵囊大小为(9.15±0.7) μm,抗酸染色后为(9.12±1.5) μm,着色差别较大,首次观察到卵囊内具有特殊颗粒,提示在云南省流行的圆孢子球虫可能是一新种或亚种.
作者:张炳翔;俞慧;张莉莉;陶洪;李彦忠;李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头翁杀阴道毛滴虫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不同浓度白头翁水提液(PWE)进行体外抗滴虫实验,并用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白头翁作用后滴虫的形态变化. 结果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增加,滴虫死亡率增高.5 mg/ml药物作用8 h,滴虫死亡率达到100%.白头翁水提液24 h杀灭滴虫的低有效浓度为1.25 mg/ml.药物作用后虫体内空泡增多,颗粒堆积,虫体裂解.扫描电镜显示,虫体表面皱褶加深,表膜凹陷、剥脱、破裂,鞭毛和波动膜受损. 结论白头翁可直接作用于虫体表膜,具有较强的抗滴虫作用.
作者:闫艳;高兴政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杂肝包虫病的较好手术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总结分析84例复杂肝包虫病的手术方法.肝切除术25例;内囊摘除后外囊内翻缝合10例;外囊部分切除、大网膜填塞15例;残腔内置T管引流34例.结果行肝切除者8 d拆线,痊愈出院,随访2~7年,无复发;行内囊摘除后外囊内翻缝合者并发囊内感染2例,膈下感染1例,3年后复发1例;大网膜填塞者并发囊内感染2例,2年后复发1例;残腔内T管引流者,拔管时间短18 d,长190 d,平均56 d,随访1~7年,无复发. 结论肝切除术是治疗复杂肝包虫病的佳选择,清除内囊后残腔T管引流亦是较好的手术方法,但引流时间往往较长.
作者:田志龙;杨艳君;高凤林;陈金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不同培养时间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作用的变化,确定培养细胞发生转化进而增殖的佳诱导时间. 方法将23~28 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培养于含20%小牛血清及常量抗生素的RPMI-1640常规培养基中.将接种培养第4、5、6、7、8 d的细胞分别设为5个实验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实验组用含终浓度为3 μg/ml 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48 h,对照组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相同时间,嗣后换用常规培养基培养4周,再改用含5%小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MNNG诱导后每周取各组培养细胞固定、制样,每组随机取3张小盖玻片进行电镜扫描观察,连续取样11周. 结果经MN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表面出现形态各异的结构,既有与对照组类似的表面较光滑和有乳突的培养细胞,也有表面光滑如玻璃珠状的细胞,还有具长纤突、微嵴、皱褶、微绒毛、蜂窝和仙人球状等形态的细胞;实验1组培养至第5周即出现大量分裂细胞. 结论 MNNG诱导培养第4 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至第5周可发生转化而出现分裂、增殖.
作者:董惠芬;蒋明森;刘晴;明珍平;钟沁萍;范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弓形虫体不同组分抗原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及其对宿主的免疫保护力. 方法应用SDS-PAGE电泳对弓形虫体超声粉碎抗原进行分离、纯化,选择特异性抗原组分进行配伍,然后与福氏佐剂混合免疫小鼠,检测多项免疫指标,并观察弓形虫对各免疫鼠的攻击力. 结果 SDS-PAGE电泳显示,弓形虫体抗原有7条特异抗原带,对其中4条(P67、P35、P30、P22)分离、纯化、配伍后分别免疫小鼠,各实验鼠脾脏的CD8+T淋巴细胞及其脾细胞培养液中IL-2、IFN-γ的滴度均随免疫时间延长而增加,其中以P30/35配伍组增高明显,并且该组合诱导的免疫保护力强,攻击感染后平均存活时间(7.05 d)明显长于其它实验组和对照组(P<0.05). 结论 P35和P30蛋白联合使用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的细胞免疫和较强的免疫保护力,二者可能成为弓形虫多价亚单位疫苗的侯选抗原.
作者:黄炳成;陈少卿;付婷霞;魏庆宽;李瑾;吴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调查空调隔尘网表面粉螨孳生情况. 方法用直接镜检法分离、鉴定采自学校、饭店、娱乐场所、医院病房空调隔尘网表面积尘样本中的粉螨. 结果共收集空调隔尘网表面积尘360份,其粉螨孳生率为72.78%(262/360),孳生密度为(7.68±3.437)只/g;学校、饭店、娱乐场所、医院病房空调隔尘网表面粉螨的孳生率分别为44.57%(41/92)、78.57%(88/112)、88.57%(62/70)、82.56%(71/86),差异有显著性(χ2=279.71,P<0.001);粉螨孳生密度分别为(2.59±0.636)只/g、(7.59±1.762) 只/g、(10.22±3.367) 只/g、(8.52±2.908) 只/g,差异有显著性(F=82.94,P<0.001);360份积尘样本直接镜检获螨2 012只,隶属3科9属12种,其中麦食螨科占65.90%(1326/2012),包括粉尘螨、屋尘螨、梅氏嗜霉螨;食甜螨科占12.82%(258/2012),包括隆头食甜螨、隐秘食甜螨、害嗜鳞螨、膝澳食甜螨;粉螨科占21.27%(428/2012),包括粗脚粉螨、小粗脚粉螨、腐食酪螨、椭圆食粉螨、纳氏皱皮螨. 结论空调隔尘网表面粉螨孳生情况严重,空调使用者应重视对空调器的清洁与净化,防止或减少粉螨的孳生.
作者:崔玉宝;王克霞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大陆株14-3-3信号转导蛋白epsilon亚型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BK-Sj14-3-3,并进一步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鉴定,为其进一步保护性免疫的研究提供条件. 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14-3-3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总RNA为模板,用RT-PCR法合成日本血吸虫大陆株14-3-3蛋白epsilon亚型基因cDNA片段.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经双酶切及PCR鉴定后,再亚克隆入pBK-CMV真核表达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BK-Sj14-3-3,转染到大肠杆菌BL21,双酶切鉴定后,通过IPTG的诱导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及Western-blot鉴定. 结果 RT-PCR产物、 pGEM-T-Sj14-3-3及pBK-Sj14-3-3分别经双酶切均获得一特异性基因片段,其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blot鉴定后其分子质量为32 ku,并能被抗14-3-3多克隆抗体识别. 结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BK-Sj14-3-3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物是一分子质量为32 ku融合蛋白,并能被抗14-3-3多克隆抗体识别.
作者:唐小牛;汪学龙;沈继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信阳市属不恒定疟区,以间日疟为主,东部地区有恶性疟流行.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多次发生过大面积的疟疾暴发流行,经过长期的综合性防治,发病率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但近几年信阳市平桥区等地时有疟疾点状暴发流行.现将平桥区疟疾监测报告如下.
作者:杨中英;吴雪桃;白强;代学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作者采用SPSS7.5软件对64例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与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结果进行了非参数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永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2年8~9月份作者等采用透明胶纸拭擦法对兖州市王因、新兖镇7所中小学校的课桌、椅进行了蛔虫、钩虫、蛲虫、鞭虫虫卵污染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绪臣;王凤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青海省包虫病疫情严重,是我国的高发流行区之一[1].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包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控制规划,于1999~2002年对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河南县和泽库县进行了人群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刘巴睿;何多龙;王虎;马宵;刘海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波阳县历史上丝虫病流行严重,解放后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疫区广大群众和卫生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了以消灭丝虫病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于1986年经省卫生厅考核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为了系统观察疫情的变化,作者一直坚持了对丝虫病的病原学,蚊媒监测和对慢性丝虫病患者的随访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桂花;汪饶明;戴玲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蠕形螨是人群中感染较为普遍的永久性小型寄生虫,寄生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螨虫寄生对人体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本院学生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作者于2000~2002年6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范丽娜;梁椰林;谢明;傅占江;钟立强;刘体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33%~11.79%,个别地区高达90.00%[1].为了解襄樊市乙型肝炎和精神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现状,作者于2002年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正敏;钟万芬;郝世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包虫病是一种牧区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其发病率因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不同存在有较大差异[1],伊犁是多民族地区,包虫病发病率高,为探讨本地区各民族间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防治对策,作者对本院收治的2 235例包虫病病人进行了病例资料分析.
作者:陈明星;龚惠芸;雷晴峰;张芬芳;石晓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江西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为了解大学入学新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作者对本校2002级新生进行了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作者:苏水莲;陈桂凤;滕敏昌;张瑞其;钟瑞冲;廖华;胡雅琼;曾雪英;谢瑞莲;肖学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超声作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病理和化疗效果评价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血吸虫病防治中.
作者:沈光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佐剂用于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反应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佐剂发挥作用的机制至今还不清楚,其效应可以:1)提高弱抗原的免疫原性;2)提高免疫反应的速度,延长免疫反应的时间;3)影响抗体的亲和性、特异性、类和亚类分化;4)刺激细胞免疫反应;5)增强粘膜免疫反应;6)提高未成熟或衰老个体的免疫应答;7)降低抗原用量和疫苗费用;8)在使用联合疫苗时有助于克服抗原之间的竟争[1].
作者:丁利;诸欣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四川、上海和广西等12省、市、自治区的370县(市、区).据防治初期调查,累计感染者达1 160万人,钉螺面积为1.43万km2 ,受威胁人口1亿以上[1].
作者:曹力;胡广汉;郭家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53岁,2001年6月21日无明显诱因腹部发生阵发性剧痛,大汗淋漓,并伴有恶心呕吐.当日反复发作数次后到淮南铁路医院急诊.
作者:王克霞;徐文秋;任俊年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5岁,桦甸市红石林业局设计公司工人.脊柱右侧腰部5 cm处有一肿物伴疼痛3 d来诊.一般状态好,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检查脊柱右侧腰部5 cm处有一柔软皮色肿物,2.0 cm×1.5 cm大小,基底红肿硬结.诊断:软纤维瘤伴感染,拟抗炎后激光切除.经青霉素1 200万U/d静点,3 d后肿物变黑灰色,似坏死状,因基底部仍红、肿、痛,继续抗炎治疗,7日后基底红肿硬结基本消退.患者因痒用手触及肿物时肿物脱落,发现灰褐色,1.5 cm×1.0 cm的虫体,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鉴定为森林革蜱.患者皮损处中央可见虫咬痕迹.皮下有一硬结,1周后痊愈.
作者:孙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7岁,山东省兖州市人.因后颈发际边缘部有一血肿样赘生物,伴局部疼痛于2002年3月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见肿物绿豆粒大小,以蒂与皮肤相连,周围皮肤红肿,取下后即送我所鉴定.经消化、脱水和透明等制片术处理后,镜下观察虫体卵圆形,前端不突出,有足4对,颚体位于躯体腹面,口下板窄长,其顶端约达须肢第3节前缘,体缘平,其表面结构呈方格形,须肢后毛长.鉴定为波斯锐缘蜱(Argas persicus Oken,1818).嘱患者行局部抗炎一般处理.2周后电话随访,局部肿胀、疼痛消失,留有紫红色痕迹.
作者:缪峰;李蔚青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在疟疾流行区某些家庭和个人反复感染疟疾,但有的却较少发病.这是由于人类对疟疾的易感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生活习惯、求医行为和自我保护因素[1,2],其中,生理因素起较重要的作用.在非洲,Duffy血型阴性者和具镰状红细胞贫血者受疟疾侵袭的可能性较小[3,4].在冈比亚研究发现,O型血与人类对疟疾的抗性有关[3],而在印度的研究却认为ABO血型与疟疾无明显联系[5].
作者:张再兴;周昇;李丽;孙晓东;李崇珍;黄国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蜱类传播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能给人类和动物传播200余种疾病,危害严重.另外,肉用动物感染蜱后,体重下降,经济损失较大.控制蜱类仍是防治蜱媒传染病和降低畜牧业损失的有效手段.目前,控制措施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剂,但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使蜱类产生抗性,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探索蜱类新的防治方法是当务之急.本研究用草原革蜱中肠抗原对家兔进行人工免疫,观察其诱导的免疫抵抗效果,为研究抗蜱疫苗提供基础资料.
作者:杨银书;赵红斌;史智勇;宫占威;第五进学;李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