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5457/R
  • 国内刊号:11-5457/R
  • 影响因子:1.21
  • 创刊:1988
  • 周期:月刊
  • 发行:山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1
  • 全年订价:4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2年12期文献
  • 蓝氏贾第鞭毛虫α-4贾第素特异性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电镜定位研究

    目的 制备针对蓝氏贾第鞭毛虫α-4贾第素的特异性抗体,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该贾第素的亚细胞定位.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合成α-4贾第素抗原肽,与钥孔血蓝蛋白(KLH)偶联后免疫新西兰白兔,Protein A亲和层析纯化抗血清,采用α-4贾第素重组蛋白和贾第虫滋养体全虫体裂解物通过Western blot验证抗血清结合力和结合特异性,选择高特异性抗体通过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α-4贾第素的亚细胞定位. 结果 筛选出3段可能的抗原肽,合成的抗原肽与KLH偶联后免疫兔得到高效价抗血清,Protein A纯化效果良好;3种纯化抗血清均能与α-4贾第素结合,其中anti-P2具有较高的抗原结合特异性.采用anti-P2进行免疫胶体金电镜,显示α-4贾第素主要定位于鞭毛,胞浆也有少量散在表达. 结论 制备的α-4贾第素多克隆抗体具有抗原结合特异性.用anti-P2进行免疫胶体金电镜,α-4贾第素主要定位于贾第虫鞭毛.

    作者:王洋;王沂;杨文思;李冀;余源;沈海娥;刘青;田喜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脊髓组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分析和质谱鉴定

    目的 观察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脊髓蛋白质组的变化与差异表达,为探讨慢性弓形虫感染对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将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3只.感染组每鼠腹腔感染纯化的RH株弓形虫速殖子107/ml×2 ml,对照组每鼠腹腔注射灭菌生理盐水2 ml.大鼠感染弓形虫10周后解剖,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脊髓总蛋白,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Image Master图象分析系统分析,从胶中选取分离蛋白质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PMF),采用Mascot软件搜索MSDP、SWISS2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 结果 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蛋白斑点数分别检出(268±13)个和(301±15)个,对2张电泳图进行匹配后发现有7个蛋白斑点在2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含量发生了3倍以上的变化,有差异的7个蛋白斑点经质谱鉴定的数据检索发现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别为甘油三磷酸脱氢酶(similar to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和类肌动蛋白[cytoplasmic 2(Gamma-actin)]. 结论 慢性弓形虫感染对大鼠脊髓神经的损伤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受阻和细胞增殖有关.蛋白差异点有可能成为慢性弓形虫感染的治疗靶点.

    作者:张英;周永华;许永良;黄玉政;高琪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淡色库蚊kdr等位基因的突变与溴氰菊酯抗药关联性研究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成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及其kdr等位基因的突变与抗药性水平间的关联情况. 方法 采用PCR技术,使用特异性引物克隆不同地区野生淡色库蚊成蚊kdr基因序列,并进行基因测序.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判断其突变情况与抗药性的关联情况. 结果 成功克隆出kdr等位基因,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淡色库蚊钠通道第Ⅱ结构域S6节段1014位点上存在2种突变,即L1014F:TTA突变为TTT,相应的亮氨酸(L)被苯丙氨酸(F)取代;L1014S:TTA突变为TCA,相应的亮氨酸(L)被丝氨酸(S)取代.以kdr基因L1014F和L1014S等位基因频率x与成蚊接触筒的存活率y建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30566x+0.34394(r2=0.811684,P<0.05)和y=2.919579x+1.06308(r2=0.997039,P<0.05). 结论 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抗药性与kdr基因突变呈正相关,具体的抗药性机理亟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宏美;程鹏;王海防;刘丽娟;代玉华;赵玉强;王怀位;公茂庆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狂犬病病毒HEP-Flury-mEG株的拯救与鉴定

    目的 拯救狂犬病毒HEP-Flury-mEG株,为疫苗制备奠定基础. 方法 将ERA株G蛋白333位毒力位点修饰为谷氨酸后替换至HEP-Flury株基因组.重组感染性克隆质粒和4个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拯救重组病毒. 结果 IFA鉴定成功拯救出了HEP-Flury-mEG株狂犬病病毒.重组病毒G基因经Xhol Ⅰ酶切,片段大小为1071bp和520 bp,与预期结果相符.重组病毒在BHK-21细胞中传代4次,滴度维持在1×107.5FFU/ml.重组病毒经常规负染后在电镜下为弹状粒子,长度和直径与亲本株一致. 结论 获得了重组狂犬病毒HEP-Flury-mEG株.该病毒滴度高,形态完整,传代稳定,为进一步研究狂犬病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郑学星;杨松涛;王化磊;薛向红;盖微微;赵永坤;郭霄峰;夏咸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肝脏中ICOS表达的动态变化

    目的 观察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肝脏中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的动态变化. 方法 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经腹腔注射感染泡球蚴,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2、8、30、90、180和300 d各处死5只小鼠,取肝脏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泡球蚴感染后ICOS的动态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ICOS表达升高,表达部位主要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膜. 结论 泡球蚴感染鼠肝组织ICOS表达增高.ICOS可能参与泡球蚴感染致肝纤维化及肝损伤过程.

    作者:张丽娜;朱玥洁;赵慧;刘辉;刘晓霞;李艳华;周晓涛;丁剑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区域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生长积温研究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区域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生长积温. 方法 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中采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有关气象台站1960~2011年日平均气温值建立数据库,按照血吸虫病气候-传播模型分别计算1960~2011年各年度钉螺的有效积温和日本血吸虫有效积温,计算钉螺ETs/SDTs比值和日本血吸虫ETp/SDTp比值,并以钉螺和日本血吸虫ET/SDT比值均>1作为血吸虫病可能传播的判断依据. 结果 1960~2011年天津、德州、济南、兖州、徐州、淮安、盱眙钉螺平均有效积温均>3846.28日度,钉螺ETs/SDTs比值均>1;各代表站日本血吸虫平均有效积温均>842.95日度,ETp/SDTp比值均>1.表明南水北调东线相关区域早在1960年甚至更早即已具备钉螺和日本血吸虫生长繁殖的温度条件,但东线工程N33°15 ′以北地区从未有自然界钉螺孳生的报告,亦未发现钉螺北移迹象. 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区域历年ETs/SDTs和ETp/SDTp均>1,但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关区域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钉螺/血吸虫病随调水而北移.

    作者:黄轶昕;杭德荣;杨文洲;李伟;张键锋;袁守国;陈思红;孙道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我国EAEC分离株对HEp-2细胞的粘附特征及集聚性粘附相关基因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EAEC分离株的HEp-2细胞粘附特征、毒力基因和集聚性粘附基因情况,探讨建立PCR检测方法的可能性. 方法 选择31株分离自腹泻患者粪便的大肠埃希菌,采用HEp 2细胞粘附试验,获得菌株的粘附表型;采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astA、aggR、pic)及集聚性粘附相关基因(aggA、aafA、agg3A、hdaA). 结果 不同菌株在HEp-2细胞粘附试验中表现为不同的粘附表型,所含有的毒力基因及粘附相关基因不同.aggR基因阳性的13株菌中,7株表现为集聚性粘附(AA)表型,其中5株具有集聚性粘附相关基因.此外存在aggR基因阴性但对HEp-2细胞表现为集聚性粘附的非典型EAEC以及具有集聚性粘附相关基因hdaA却表现为对HEp-2细胞不粘附的菌株.结论 EAEC是一类高度异质性大肠埃希菌,HEp-2细胞粘附试验仍然是检测EAEC的“金标准”;aggR基因是一种较好的PCR诊断靶基因,在aggR基因的基础上组合其他基因,建立EAEC检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作者:刘学通;陈强;孙晖;赵爱兰;徐建国;熊衍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MRSA的SCCmec分型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盒染色体(SCCmec基因型)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 方法 应用两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临床分离的65株MRSA进行SCCmec基因分型;普通PCR对MRSA进行5种耐药基因扩增;应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方法1 SCCmec分型显示,58株MRSA为SCCmecⅢ型,5株为Ⅱ型,另外2株不能分型;方法2 SCCmec分型显示,60株MRSA为SCCmecⅢ型,4株为SCCmecⅣa型,1株未分型.两种方法的分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有优缺点.65株MRSA对多种抗生素均耐药,5种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aac(6’)/aph(2'') 93.85%,aph(3’)Ⅲ为52.31%,tetM基因为92.31%,ant(4’)为9.23%,未扩增出TEM基因. 结论 医院分离株MRSA SCCmec基因型以Ⅲ型为主,且具有多重耐药的特征,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多重PCR法可以用于大批量临床分离株MRSA的SCCmec分型,但应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

    作者:王爱玲;纪冰;宿振国;刘永云;王健;张玉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陆株)亲肌肉抗原重组蛋白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研究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陆株)重组亲肌肉抗原(rEg.myophilin)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包虫病分子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候选分子. 方法 (1)选取111只ICR小鼠随机分为A、B对照组和C实验组,分别于皮下注射PBS、PBS+佐剂和PBS+佐剂+候选疫苗,之后分别用同样的试剂进行两次加强免疫;(2)用Eg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5周剖杀小鼠,检获棘球蚴包囊,计算免疫保护力;(3)按不同的时间点分批次对小鼠采血、取脾,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型和IgE水平,并检测其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0水平. 结果 rEg.myophilin能诱导小鼠产生≥86.11%的免疫保护力;免疫小鼠血清IgG、IgG1、IgG2a、IgE和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均增高,对照组攻击感染后IL-10增高,实验组未增高. 结论 rEg.myophilin免疫后IgG及其亚类IgG1和IgE介导的体液免疫在抗细粒棘球蚴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L-4在IgE亚型类别转换中起关键作用,这一机制可能直接影响IgE参与的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抗寄生虫感染.

    作者:于晶晶;王娅娜;赵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灭蚊真菌Pythium sp.GY1938“菌丝体-1/4 KPYG2凝胶剂”的剂型研制与应用

    目的 探索灭蚊真菌Pyhium sp.GY1938菌株凝胶剂剂型的制备方案. 方法 根据蚊虫的变态发育特点和Pythium sp.GY1938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合保藏、运输和使用的便捷性,以含海藻糖抗逆保护剂的1/2 KPYG2定型固体培养基为载体、以菌丝体为活性物质,加工制成“菌丝体-1/4KPYG2凝胶剂”新剂型,在实验室和模拟野外环境下观察其灭蚊效果. 结果 在实验室和模拟野外环境,每100 ml水体使用2块1.51.5×1.0 cm3凝胶剂,7d致倦库蚊幼虫致死率均可达到28%.4~8 C条件下凝胶剂品相稳定,储存6个月药效无明显变化. 结论 Pythium sp.GY1938菌株“菌丝体-1/4 KPYG2凝胶剂”具有杀灭蚊幼虫作用.该凝胶剂生产工艺简单,独立包装,贮存方便,使用时不需要专用器械,拆开包装袋直接投放或捏碎后投入水体中,不污染环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敏惠;潘克俭;苏晓庆;杨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弓形虫感染对中枢神经影响的研究进展

    刚地弓形虫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之一,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孕期感染造成胎儿发育异常、流产、死胎等不良孕产结果,先天感染是婴幼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的重要因素,弓形虫感染还与成年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可能与弓形虫偏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现象有关.复杂的生活史造成临床症状的多样性,给明确诊断和正确治疗带来巨大困扰.本文综述弓形虫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作者:银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恶性疟原虫钙ATP蛋白6(PfATP6)研究进展

    恶性疟原虫钙ATP蛋白6(Plasmodium falciparum calcium ATPase 6,PfATP6)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用靶点之一,PfATP6是一类肌浆网/内质网钙ATP酶(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TPase,SERCA),它通过消耗ATP来调节疟原虫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保持钙浓度的内稳状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抑制PfATP6,从而引发疟原虫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上升,起到杀疟作用;疟原虫也通过PfATP6基因突变出现耐药现象.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通过对肿瘤细胞的SERCA抑制,引发肿瘤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激活凋亡程序,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还能通过抑制SERCA治疗刚地弓形虫、巴贝斯虫和耶氏肺孢子菌感染,使PfATP6/SERCA基因研究更为重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作者:宋营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2000~2009年济南市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济南市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制定寄生虫病防治对策和开展驱虫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法检测蛔虫、钩虫、鞭虫和华支睾吸虫虫卵,透明胶纸法检测蛲虫虫卵.结果 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16%,共查出5种寄生虫,其中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91%、2.05%、0.74%、2.00%和0.46%.城、乡中小学生寄生虫总感染率分别为5.50%和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0585,P<0.05);男性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85%,女性为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422,P<0.05). 结论 2000~2009年济南市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农村感染率仍然偏高,建议把肠道寄生虫防治的重点放在农村,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降低人群感染率.

    作者:赵群力;张萍;李新爱;田庆新;雷畅;何琳娜;周怀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深圳市龙岗区肠道病毒71型抗体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抗体水平及自然感染状况,为预防控制儿童手足口病传播与流行提供依据. 方法 2012年6月采集528名0~5岁儿童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EV71 IgG.结果 2008~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共报告手足口病28847例,年龄11 d~50岁,5岁以下幼儿占总病例数的89.40%(25789/例).528名儿童中EV71 IgG抗体阳性241例,阳性率为45.64%;<1岁龄的婴儿IgG抗体阳性率低;男童IgG抗体阳性率为46.18%,女童为4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P>0.05). 结论 5岁以下幼儿特别<1岁龄的婴儿是应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人群.

    作者:李静媚;徐亚军;王琼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济南市手足口病单次与多次感染病例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目的 掌握手足口病多次感染的发生率,与单次感染病例在人群、时间和地区分布的不同,为科学防控手足口病提供技术支持. 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1年济南市手足口病个案数据,筛选多次感染的病例,计算发生率,分析人群和发病时间特点与单次感染病例的不同. 结果 2005~2011年济南市报告手足口病39095例,771名患者两次及以上感染,二次感染发生率1.97%,三次感染发生率2.20%;发病年龄1个月~77岁,5岁以下患者占85.23%(33436例);总病例中男性23545例,女性15550例;多次感染病例中第一次感染男性514例,女性257例;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分别占54.38%、41.46%和3.54%;临床病例38227例,实验室诊断病例868例,EV71、Cox 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38.71%、38.13%和23.16%. 结论 男性二次感染发生率高于女性,多次感染病例平均发病间隔为11.24~14.18个月.多次感染发生率地区差异明显.

    作者:耿兴义;常彩云;许华茹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2011年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外科病房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患者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1年外科病房送检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对不同科室及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进行分析. 结果 3015份临床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792株,革兰阴性杆菌521株,革兰阳性球菌207株,真菌64株,分别占65.78%、26.14%和8.08%.菌株数居前4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属.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及肝胆外科病原菌分别为174、136、124和111株,分别占21.97%、17.17%、15.66%和14.02%.送检标本痰液分离病原菌多(261株),尿液235株,引流液101株,胆汁、血液、脓液、胸腹水和脑脊液等分别分离出病原菌46、45、23、13和13株.分离菌对强力霉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对其他常见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结论 外科病房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以痰液和尿液分离病原菌多;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作者:陈浩;李婷婷;黄烨;张克难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861株住院患者革兰阳性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进行鉴定,并进行耐药试验以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从医院住院患者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861株.葡萄球菌650株(75.49%),其中金黄葡萄球菌354株(41.11%);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的检出率分别为56.21%和76.47%.肠球菌181株(21.02%),其中屎肠球菌113株,粪肠球菌68株.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对常见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且多重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 结论 医院感染的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细菌多重耐药现象明显;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仍保持高度的抗菌活性.

    作者:杨志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头颈部晚期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156株头颈部晚期肿瘤患者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从肿瘤患者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病原菌,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药敏结果. 结果 330例头颈晚期肿瘤患者共分离病原菌156株,感染率47.27%;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71株(占45.51%),真菌54株(占34.62%),革兰阳性菌31株(占19.87%);痰液和咽拭子标本共检出95株病原菌,占病原菌总数的60.90%;住院时间超过30 d的患者,病原菌感染率为94.55%,住院超过40 d的患者感染率为1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氯霉素敏感. 结论 引起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常为多重耐药;加强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晓燕;胡耀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多媒体课件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人体寄生虫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主要讲授各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致病机理、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寄生虫病的治疗和预防等知识,是一门形态学为主的课程.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过程,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等优点,既可增强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王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面对特殊挑战,建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新体系

    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新型医学人才的需要,以及配合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发展,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梳理调整、更新和优化.在强化本专业特有的基本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注重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开设了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实验,建立了既能兼顾本专业特色,又与目前医学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并配套建设了生物安全二级(BSL-2+)教学准备实验室和实验课教学电子化、信息化模式,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室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新途径”教改框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是在当前形势下微生物学实验课面对国家法规要求、适应本专业实验教学自身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作者:沈弢;彭宜红;曹杰;何晓燕;屠静;李彤;王玲;鲁凤民;庄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应用PBL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探讨

    本校临床医学专业2008级本科班1~2班的同学作为试验组,实施PBL教学;3~4班作为对照组,运用传统教学法.采用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方式评价PBL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调查问卷显示PBL教学法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有明显帮助,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作者:庄东明;赵英会;景学安;王玉;于广福;于爱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河北省首例B群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死亡病例报告

    本文报告了河北省首例B群脑膜炎奈瑟菌致流脑死亡病例.患者为3月龄婴儿,始发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因在血液和脑脊液中均分离培养得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从而确诊.

    作者:贾肇一;郭映辉;何宝花;郭建花;王颖童;张文超;苏彦龙;王茜;孙印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及其管理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4类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治疗.用这些药物可对CHB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但常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这些NAs发生耐药,导致治疗失败和疾病进展.本文综述了HBV对NAs的耐药机制,以及专家对耐药管理和预防的共识.

    作者:乙型肝炎耐药讨论会专家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