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旋毛虫幼虫侵入前后小鼠肠上皮细胞蛋白的变化,筛选幼虫侵入相关蛋白.方法 将旋毛虫感染性幼虫接种至小鼠小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单层,于37℃5% CO2条件下培养2h,提取细胞蛋白,进行SDS-PAGE与Western blot分析,并与正常IECs细胞蛋白比较.结果 SDS-PAGE分析表明,IECs与感染性幼虫共孵育后的IECs蛋白带数为44条,与正常IECs对照组的相同;Western blot显示,正常IECs蛋白不能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识别,与幼虫共孵育后的IECs蛋白有16个组分带能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识别,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125、118、106、98、70、64、50、47、46、40、34、33、31、29、27、26 ku.结论 小鼠IECs与旋毛虫幼虫共培养可产生能被旋毛虫感染鼠血清识别的细胞蛋白,该组蛋白可能是旋毛虫侵入相关蛋白.
作者:田翔宇;刘若丹;任会均;陈梦欢;范思洋;陈雨;李小红;王中全;崔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再次感染血吸虫后的减虫率、减卵率及肝脏病理损伤,为血吸虫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以400μw/cm2×60 s和422 μw/cm2×40 s两种不同UV强度及时间照射的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C57BL/6和DBA小鼠,观察免疫小鼠对再次血吸虫感染的减虫率、肝脏减卵率及肝脏病理改变.结果 400 μw/cm2 UV×60 s(A)和422 μw/cm2 UV×40 s(B)照射的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组C57BL/6小鼠再次感染血吸虫后的减虫率分别为-0.60%和0.02%,肝脏肝脏减卵率分别为2.70%和11.37%;DBA小鼠再次感染血吸虫后的减虫率分别为29.10%和25.70%,肝脏肝脏减卵率分别为59.50%和69.50%.422 μw/cm2 UV×40 s辐照尾蚴免疫C57BL/6小鼠,再次感染血吸虫形成的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小(P<0.01);400 μw/cm2 UV× 60 s和422μw/cm2 UV×40 s辐照尾蚴免疫DBA小鼠再次感染血吸虫造成的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小(P<0.01).结论 UV致弱尾蚴免疫对C57BL/6、DBA小鼠再次感染血吸虫的保护作用较小,但能降低肝脏卵荷并减轻肝脏的病理损伤.
作者:张东辉;侯敏;陈莹莹;王铖芸;张凡;陈琳;季旻珺;吴观陵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对H446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试验随机分为3组.A组(实验组):将提取的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用无血清培养基稀释成浓度为0.075、0.15和0.3 mg/ml,分别与H446细胞共培养;B组(标准对照):将顺铂稀释成12.8、6.4、3.2、1.6、0.8、0.4和0.2μg/ml,分别与H446细胞共培养;C组(空白对照组):H446细胞培养过程中不作任何处理.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细胞抑制率;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TT法检测各实验组细胞抑制率均随药物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检测A、B、C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5%、43%和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蛋白对H446细胞有抑制作用,可能是潜在的抗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制剂.
作者:常红敏;关晓东;李丹;赵蕾;罗婧梅;邴玉艳;陈晓宁;杜娈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分泌性表达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基因重组卡介菌(rBCG-omp25),并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免疫作用.方法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重组穿梭分泌载体pMV261-Ag85B-omp25,电穿孔技术导入卡介苗(BCG).通过抗生素筛选、重组卡介苗基因组PCR扩增、测序,以及Western blot对重组卡介苗进行鉴定.分别用rB-CG-omp25、BCG腹腔接种BALB/c小鼠,于免疫后第10、20、30、40和50 d称重,尾部采血,用表达纯化的融合蛋白OMP25-32a检测免疫小鼠抗体的生成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并计算CD4+/CD8+T细胞比值.制作小鼠肝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重组卡介苗rBCG-omp25含有Ag85B-omp25序列,大小为745 bp;Western blot表明rBCG-omp25可分泌表达布鲁氏菌OMP25.rBCG-omp25免疫小鼠后第20 d,用Western blot检测到布鲁氏菌OMP25特异性抗体;rBCG-omp25免疫组和BCG免疫组的CD4+、CD8+T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8.68%、11.32%和、48.44%、14.01%,PBS组为33.24%、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50 d内rBCG-omp25组、BCG组与PBS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小鼠肝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构建的rBCG-omp25能够表达特异性蛋白OMP25.该蛋白能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能刺激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增殖.rBCG-omp25毒力弱,可作为预防布鲁氏菌病的疫苗候选株之一.
作者:张亚丽;诸婷婷;王慧;张科;陈创夫;王梦远;王远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PCR法扩增宁夏地区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OMP25基因并测序,分析OMP25基因序列特征,为布鲁氏菌鉴定以及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GenBank公布的布鲁氏菌外膜蛋白OMP25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采用PCR法从宁夏地区分离株布鲁氏菌基因组中扩增OMP25基因并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用Contig Express软件拼接,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经鉴定,两分离株布鲁氏菌均为羊种3型,测序获得OMP25基因全长序列为638 bp,编码212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公布羊种布鲁氏菌OMP25基因同源性为9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7%.系统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与参考株布鲁氏菌亲缘关系相近,与羊种布鲁氏菌为同一个分枝.结论 宁夏地区布鲁氏菌分离株OMP25基因序列与参考菌株序列同源性高,且与羊种布鲁氏菌在同一分枝,表明OMP25基因序列是一个保守序列.该研究结果可为布鲁氏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诊断试剂的研制提供参考.
作者:马学平;高建炜;詹军;李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克隆弓形虫RH株致密颗粒蛋白2(GRA2)的全长基因,在大肠埃希菌工程菌中重组表达GST-HisGRA2融合蛋白.方法 提取弓形虫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PCR扩增GRA2基因全长,与pET-41 Ek/LIC载体通过基因重组直接连接,在大肠埃希菌RosettaTM (DE3) pLysS工程菌中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然后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产物.结果 PCR鉴定弓形虫GRA2全基因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诱导表达的GST-His-GRA2融合重组蛋白分子质量单位为52 ku,与预测值相符.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弓形虫GRA2全基因重组蛋白质粒,该质粒能表达GRA2蛋白,为研究GRA2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黄敏君;薛峰;洪彩玲;孙岚;甘绍伯;谷俊朝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胞内域(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Ⅰ receptor intracellular domain,TββRⅠ-Ⅰ)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并纯化EgTβRⅠ-Ⅰ蛋白.方法 采集感染Eg的羊源原头蚴,Trizol法提取原头蚴总RNA,RT-PCR扩增EgTβR Ⅰ-Ⅰ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和序列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BL21,异丙基-pn硫代半乳糖苷(ⅠPTG)诱导表达,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蛋白,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pET28a-EgTβRⅠ-Ⅰ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经IPTG诱导可表达EgTβRⅠ-Ⅰ蛋白(分子质量单位为48 ku),纯化后获得大量纯度较高的可溶性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pET28a-EgTβRⅠ-Ⅰ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纯化的可溶性目的蛋白,为研究EgTβRⅠ-Ⅰ在Eg体内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作用方式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乐;王丽敏;张传山;李亮;王俊华;吕国栋;王慧;温浩;林仁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改进检测预警哨鼠血清抗日本血吸虫23 ku膜蛋白大亲水肽段(Sj23HD) IgG抗体的Western blot方法,并观察其现场应用价值.方法 预先制备转印有重组Sj23HD蛋白的NC膜条,采用化学发光Western blot检测哨鼠血清抗Sj23HD IgG,观察方法的稳定性和敏感性,并对2012年江苏省潜在血吸虫感染高风险水域监测预警哨鼠回收后第14、21、35d血样进行检测,同时以ELISA检测方法作为对照,对免疫检测结果与解剖查虫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进后的Western blot操作简便,比常规方法节省1~2周时间.预制NC膜条至少可低温保存6个月,其敏感性与新鲜制备的NC膜条的敏感性相似.使用改进后的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预警哨鼠14、21和35 d血清标本,阳性率分别为0.90%,3.50%和5.06%,ELISA阳性率分别为0.45%、3.00%和5.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免疫学方法的敏感性均高于解剖查虫法.结论 改进后的Western blot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可用于预警哨鼠血吸虫感染检测.
作者:王玠;余传信;杨坤;殷旭仁;宋丽君;沈双;金一;姚媛;陶永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将国产试剂疟疾快速诊断试验(RDT)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及进口试剂RDT和PCR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国产试剂RDT诊断疟疾的效果.方法 收集160例疟疾病人或疑似疟疾病人血样,分别采用两种RDT、镜检和PCR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0份血样采用国产、进口试剂RDT及镜检和PCR检测疟疾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5.00%、47.50%、41.25%和42.50%,经配对资料的r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检和PCR法均检出2例卵形疟,而国产和进口试剂RDT均为阴性.以镜检为标准,国产试剂RDT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的敏感度为94%,特异度87%,假阳性率13%,假阴性率6%,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95%;以PCR为标准,国产试剂RDT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的敏感度为94%,特异度89%,假阳性率11%,假阴性率6%,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95%.国产试剂RDT与进口试剂RD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95,P>0.05).结论 国产试剂RDT与进口试剂RDT检测结果高度一致,在基层可取代进口试剂RDT进行疟疾病例主动监测.
作者:李卫东;张滔;姜静静;许娴;虞晨;赵立胜;徐署东;营雅茹;王建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本院收治的43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男27例,女16例,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24.35士7.13)个月,<3岁患儿39例(90.70%);42例患儿体温均升高,手部皮疹39例(占90.70%),足部皮疹36例(占83.72%),口腔疱疹或溃疡26例(占60.47%).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42份咽拭子标本EV71阳性11份(26.19%);CoxA16阳性1份(2.39%),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份(4.76%);42份肛拭子标本EV71阳性14份(33.33%),CoxA16核酸检测阳 性2份(1.7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3份(7.14%).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临床治愈出院40例,3例转院.在手足口病诊疗过程中应把重症危重症患者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早期发现、救治重症危重症病例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关键.
作者:李新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采用末梢血涂片、染色、镜检的方法检测福建省将乐县卫生院发热门1诊病人及高一学生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状况.共血检891人,附红体阳性568人,阳性率63.75%,其中卫生院发热门诊病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率98.64% (218/224),高一学生感染率52.23%(350/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269,P<0.05).男性附红细胞体感染率65.00%(351/540),女性感染率61.82%(217/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9,P>0.05).家中饲养动物的学生附红体感染率为54.09%(185/342),未饲养动物的学生附红体感染率为50.30%(165/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63,P>0.05).福建省将乐县人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现状较为严重.
作者:黄河;谢汉国;黄锦源;戴雁鸿;张良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等蜱虫传播疾病近几年在山东省相继出现报道,为做好蜱虫及其蜱媒疾病的防控工作,本文对山东省蜱虫种类、生态习性及其重要疾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宋健;周红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所引起的,以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对莱姆病的治疗主要是早期使用抗生素.莱姆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侵犯多系统多器官引起损伤,根据其病程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期,而针对不同分期、不同表现及不同发病人群的莱姆病其治疗方法又各不相同,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综述.
作者:史立敏;王霖;石梅;宝福凯;柳爱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更加深入.与此种新型疫苗相比传统疫苗已体现出预防效果不够理想,不容易保存,技术难度大,成本高等诸多缺陷.因此,对基因工程疫苗的开拓研究已成为当前疫苗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包虫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作者:德力夏提·依米提;祖力皮也·吐尔逊;张峰波;曹春宝;丁剑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手足口病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病原体基因型,为科学防控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手足口病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病原体基因,采用RDa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毒株进行VP1区全序列分析.结果 EV71或CA16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均分别检出EV71或CA16,阳性率分别为25.64%和38.03%;EV71毒株与C4亚型的C4a群同源性高(98.5%~98.7%);5株CA16毒株与B1亚型的B1b群同源性高(94.9%~97.1%);16株CA16毒株与B1亚型的B1a群同源性高(97.4%~98.1%);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的EV71或CA16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100.0%和99.8%~100.0%.结论 2010年广东省手足口病病原体EV71属C4亚型C4a群;CA16属B1亚型,包括B1a和B1b两个群;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病毒分离株的VP1区核苷酸高度同源,但存在变异现象.
作者:曾汉日;陈晓丽;郑焕英;管大伟;郭雪;刘冷;李晖;柯昌文;张永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报告一起学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暴发疫情的病原学鉴定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疑似流脑病 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血和脑脊液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并进行E-test法药敏试验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结果 此疫情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分离菌株对磺胺甲基异嗯唑、环丙沙星、萘啶酸耐药.MLST分析该菌为ST-9792型,属于ST-4821高致病克隆群.结论 该起流脑疫情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ST-9792型引起,确诊病例数多.提示应加强对当地流脑的监测,在流行季节开展人群C群流脑疫苗接种.
作者:贾肇一;黄亮;王颖童;何宝花;王茜;马洪生;姜霞;刘晓丽;孙印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新疆喀什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人群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当地人群内脏利什曼病的感染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 在喀什地区伯什克拉姆乡的3个大队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住户,采用Ka24单抗抑制ELISA法测定居民血清抗利什曼前鞭毛体可溶性抗原Ka24抗体.结果 调查1 642人,人群内脏利什曼病血清学阳性302人,阳性率为18.39%;既往利什曼病病人血清学阳性率为48.76%(59/121),无病史者阳性率为15.98%(《243/1 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6,P<0.01).距发病时间越近,检测的阳性率越高(x2=11.55,P<0.01).而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利什曼病患者血清学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喀什人群利什曼病血清学阳性率较高,该地区仍为利什曼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需加强防治力度.
作者:王立英;曾祥嫚;伍卫平;付青;童苏祥;侯岩岩;伊斯拉音.乌斯曼;凯赛尔;官亚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对天津市2012年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引起HFMD流行的肠道EV71型(EV71)和柯萨奇A组16型(CVA16)病毒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方法 利用Real-time PCR检测HFMD疑似病例标本,用人横纹肌肉瘤(RD)细胞对Real-time PCR检测阳性的部分病例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随机挑取9株EV71病毒分离株和8株CVA16病毒分离株,采用PCR扩增VP1全基因,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共检测HFMD疑似病例1 829例,肠道病毒总阳性率为81.30% (1487/1829),其中EV71占39.88%,CVA16占38.33%,其他EV占21.79%.9株EV71分离株与C4亚型的C4a分支代表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3%~98.5%,均归属于C4a分支;8株CVA16分离株与B1亚型代表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9%~97.1%,其中7株属于B1b分支,1株属于B1a分支.结论 导致天津市2012年HFMD流行的EV71为C4亚型中的C4a病毒株,CVA16为B1亚型的B1b病毒株.
作者:李力;杨东靖;董杰;苏旭;李佳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2009~2013年无锡地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2009~2013年哨点医院分离的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HA和NA核苷酸序列测定,用Bioedit和MEGA version 4.0分析软件进行基因种系进化特性分析.结果 无锡地区2009~2013年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9%~99.5%;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无锡地区分离株第203位与国内、国际代表株比较发生氨基酸替换:S→T;第83位和321位与国内代表株相同,而与国际代表株不同,分别为S→P、V→I.NA基因序列与国内、国际代表株同源性为99.2%~99.8%;第87位和349位与国内代表株相同,而与国际代表株不同,分别为R→Q、D→G.结论 通过对HA和NA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2009~2013年无锡地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株基因序列与国内、国际代表株高度同源.表明该地区近期不会发生新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作者:马广源;尤凤兴;凌霞;肖勇;孙纳;吴家林;季亚勇;钱燕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抗菌物质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用交叉条带试验方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抑菌活性良好,15株产色素铜绿假单胞菌中,除4、8、14、15号菌株外,其余铜绿假单胞菌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抑制率均为100%.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产色素菌株的抗菌活性显著优于不产色素菌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通过产生的绿脓素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生长.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作者:李仲兴;秦金喜;杨永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人体寄生虫学在医学本科生教育层面的教学,要怎样顺应转化医学发展的潮流、把握转化医学提供的创新机遇,在深入学习、体会转化医学基本内函和创新启示的基础上,应运一系列有效措施,改进医学本科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现状,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仍是需认真思考和协同攻关的研究课题.本文探讨了人体寄生虫学所涉及转化医学的一些相关问题.
作者:李跃辉;杨林飞;舒衡平;吴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为了探讨目前我国病原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自2009年9月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措施进行了改革,包括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现场培训、专业英语教学、分类指导、学位论文审查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结果表明,改革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发表论文及获得科学研究项目情况均比改革前有明显提高,毕业后从事寄生虫学相关工作的研究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作者:姜鹏;张玺;崔晶;王中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本文报告山东省首例输入性三日疟,患者曾在非洲安哥拉务工4年回国后2 d(2013年1月25日)因发热、出汗、头痛、乏力而就诊,疟原虫血涂片镜检阴性.50 d后(2013年3月17日)再次因发热、全身乏力就诊,血涂片镜检发现疟原虫,诊断为间日疟,经氯喹/伯氨喹8d治疗后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再燃.省级复核血涂片发现典型的三日疟多期原虫,经PCR基因检测,确证为三日疟.提示应加强疟防专业人员诊治罕见三日疟、卵形疟的技能培训,以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王用斌;李瑾;孔祥礼;肖婷;张本光;赵帅;王芝芳;魏庆宽;赵长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新型中药制剂对疟原虫的杀伤及对宿主的免疫影响.方法 用伯氏疟原虫感染昆明小鼠,建立动物模型.设置四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青蒿素治疗组、中药治疗组,感染相同剂量疟原虫后第3d开始给药.每日测量小鼠体温;同时取血制片,染色后镜检,记录红细胞染虫率.治疗后第5d抽取小鼠血液,分离血液淋巴细胞,采用MTT法检测T、B细胞成活率;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IFN-γ含量;同日取小鼠肝脏和脾脏,常规方法制作肝、脾组织切片,染色后观察病理变化.结果 中药组小鼠T、B淋巴细胞及INF-γ水平明显增高,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宿主肝、脾细胞切片观察恢复效果较好;药物抑制宿主体温升高.结论 中药制剂可以提高宿主免疫功能,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肝脾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
作者:袁晔;王顺达;纪仲岚;李晶哲;邢杰;陈苓苓;赵小静;纪伟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