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国际刊号:1674-4624
  • 国内刊号:42-1790/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200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56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09年1期文献
  • 后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肾错构瘤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肾错构瘤的合理性、安全性、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对6例肾错构瘤患者进行后腹腔镜直视下微波消融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接受3~5个点的微波消融(50 W,每个点3~8 min),手术平均时间55 min,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1~3个月6例患者均行CT复查,均见肿瘤呈消融术后改变.结论 后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肾错构瘤是可行的,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并可达到手术预期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肾错构瘤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胡志全;管维;苏耀武;王志华;王少刚;陈忠;宋晓东;杜广辉;陈志强;曾进;杨为民;庄乾元;刘继红;叶章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附31例报告)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手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1例,其中利用手助操作通道的切口行回肠膀胱术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7例;并观察围手术期的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31例手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45~530 min,平均365.7 min;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50.9 ml.其中3例需输血,输血率为9.7%.术后进食时间为2~15 d,平均4.3 d.住院时间平均19.7 d(9~83 d).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占19.4%.3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38个月),2例回肠膀胱切口疝,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肺部转移及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各1例,带瘤生存.肿瘤转移死亡1例,猝死1例.其余27例无瘤存活.结论 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在复杂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陈凌武;陈炜;王声政;张永海;陈俊星;罗俊航;孙祥宙;丘少鹏;陈羽;戴宇平;梅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WHO2004分级法预测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的价值

    目的 评估WH02004分级法对随访5年以上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预测复发价值.方法 TNM2002分期为Ta、T1膀胱原发性、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94例,随访5年,分别进行WHO1973和WHO2004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Ki-67增殖指数(PI),PI<33%为低PI组,>66%为高PI组,33%~66%为中PI组;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结果 WHO1973分级法中,G1、G2和G3级分别有42、38和14例,Ki-67平均P1分别为(10.32±5.46)%、(22.52±7.42)%和(35.25±9.32)%.WHO2004分级法中,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PUNLMP)、低分级尿路上皮癌(LGC)和高分级尿路上皮癌(HGC)分别有13、60和21例,Ki-67平均P1分别为(8.67±4.32)%、(21.23±6.24)%和(42.35±9.42)%.Ki-67平均PI在两种分级法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分级法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癌分化程度的降低,Ki-67平均PI均逐渐增高.随访5年,有43例复发(45.7%).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i-67平均PI、WHO1973和WHO2004病理分级均与膀胱癌无复发生存率密切相关(P<0.01),其中低、中、高PI各组间复发率不同(P<0.01);WHO1973分级法中各组均有复发,但G与G2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02004分级法中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PUNLMP组复发3例.结论 WHO2004分级法更能准确反映膀胱肿瘤的复发倾向.

    作者:周辉良;吕夷松;许宁;唐松喜;薛学义;毛厚平;曹林升;罗义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腹股沟皮桥在阴茎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股沟皮桥在阴茎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7年5月全2008年7月,对1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行双侧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取腹股沟韧带上下方两个平行的横行切口.游离两切口间的皮瓣,形成腹股沟皮桥.经上方切口行髂淋巴结清扫后,于腹股沟皮桥下整块切除腹股沟浅、深组淋巴结,并保留大隐静脉.结果 12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切口皮缘的缺血、坏死或感染.10例(83.33%)的4个切口均Ⅰ期愈合,余2例各有1个切口因淋巴渗液而延期愈合.3例(25.00%)轻微双下肢水肿.随访中4例(33.33%)出现不同程度的阴茎、阴囊水肿.包括2例下肢水肿者.结论 腹股沟皮桥技术有助于保护腹股沟区皮瓣的血供,能显著减少甚至避免皮缘缺血、坏死的发生.

    作者:李响;石明;罗琳;曾浩;魏强;杨宇如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后腹腔镜联合膀胱电切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目的 介绍后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电切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经验.方法 经后腹腔镜施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32例.其中输尿管肿瘤20例,肾盂肿瘤12例.肿瘤位于右侧17例,左侧15例.2例输尿管肿瘤合并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镜距输尿管口约0.5 cm环形切透膀胱全层,对输尿管末端电灼彻底封闭输尿管开口.输尿管末端电切结束退出电切镜后留置尿管.采用腰部3个穿刺套管针入路,行根治性肾切除,输尿管尽量向下游离,下腹部行5~9 cm切口,取出.肾标本,然后行下端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结果 31例手术顺利,1例术前有经皮肾镜术史,术中发生十二指肠瘘,手术中转开放修补十二指肠,术后恢复顺利.手术时间2.0~6.5 h,平均3.5 h.出血量25~1 500 ml,平均163 ml.术后随访2~36个月.29例患者无瘤存活;1例患者术后2个月发生膀胱、盆腔转移,目前带瘤存活;1例患者术后2年发生膀胱肿瘤,电切后无瘤存活;1例患者术后第3个月死于心脏疾病.结论 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盂和输尿管肿瘤,切口明显小于开放手术,术后恢复快.用电切镜环状切除输尿管末端可完整切除输尿管.

    作者:张高峰;刘晓强;王一;孙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的声像特征及血清PSA与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的声像图、血清PSA与PCa 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的220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声像图表现.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秩和检验,分析血清PSA水平与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超声显示有异常回声结节178例.其中145例为低回声结节,42例在声像图上未发现异常.PCa患者Gleason评分越高,临床分期越晚,PSA值越高.血清PSA水平分别与Gleason评分(r=0.275,P<0.01)、临床分期(r=0.314,P<0.01)呈正相关;Gleason评分与临床分期亦呈正相关(r=0.325,P<0.01).结论 前列腺内部低回声结节是PCa主要超声表现,血清PSA与Gleason评分和PCa临床分期有关,该指标可作为判断PCa预后的指标.

    作者:陈兴发;贺大林;王明珠;何辉;杨志尚;邢俊平;南勋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

    目的 探讨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13例.术中保留患者的前列腺包膜、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情况,并检测患者的残余尿量、新膀胱压力及性功能情况等.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包膜和勃起神经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时间为210~330 min,平均271 min;术中出血200~800 ml,平均460 ml.腹腔镜手术时间为210~420 min,平均343 min;术中出血80~800 ml,平均377 ml.术后3个月IVU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250~350 ml.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能自行排尿,2例患者有夜间尿失禁.术后71.4%(20/28)的患者保留了阴茎勃起功能.无患者出现尿道残端或前列腺包膜肿瘤复发,有2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结论 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与标准的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控尿效果好、可保留勃起神经等特点,适用于对性功能要求较强、肿瘤未累及膀胱颈及前列腺的较年轻的患者.然而,其肿瘤控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黄健;黄海;林天歆;许可慰;韩金利;江春;姚友生;郭正辉;谢文练;尹心宝;董文;张彩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诱导原位的大鼠浸润性膀胱肿瘤HSP70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能否诱导原位的大鼠浸润性膀胱肿瘤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增加.方法 制备原位的大鼠浸润性膀胱肿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A组)、单次热疗组(B组)、间隔24 h再次热疗组(C组)、间隔72 h再次热疗组(D组).从体外加热大鼠盆腔至41℃,持续1 h.用胶体金免疫电镜、免疫组化、蛋白芯片检测肿瘤细胞HSP70表达.结果 A组HSP70定位于肿瘤细胞质,B、C、D组HSP70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线粒体和细胞质.B、C、D组HSP70阳性表达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C、D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B、C、D组HSP70表达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HSP70表达量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HSP70表达量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方案的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均能诱导原位的大鼠浸润性膀胱肿瘤发生热休克反应,上调HSP70表达;亚高温盆腔区域热疗是一种温和的加热方法,它不能使全部肿瘤细胞发生热休克反应;HSP70表达率与热疗次数无关,但表达量与热疗次数呈正相关;间隔24 h再次热疗的HSP70表达量高.

    作者:张旭;米振国;叶章群;崔援朝;郭素堂;王全红;任连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Ki-67/PCNA mRNA特异性表达比值的研究

    目的 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Ki-67蛋白和组织核增殖抗原(PCNA)mRNA的比值,探讨此比值在PCa诊断中的特异性意义.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63例PCa和37例BPH前列腺组织Ki-67/PCNAmRNA的表达,比较其在PCa与BPH组织中定量的差异.结果 BPH与PCa组织Ki-67/PCNA mRNA的定量表达值分别为2.264±0.460与5.905±0.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Ki-67/PCNA mRNA为PCa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辅助指标.

    作者:钟惟德;张阳德;毕学成;叶永康;韩兆冬;戴奇山;梁宇翔;蔡岳斌;何慧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抑制效应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

    目的 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FK228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抑制作用的细胞信号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分析细胞蛋白乙酰化水平、细胞信号通路蛋白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FK228能够使细胞内蛋白乙酰化水平增高,乙酰化组蛋白H3积累,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如雄激素受体、HER-2、Raf-1、Akt、CDK4等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被清除.结论 FK228能够同时阻断对细胞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多条细胞信号通路,从而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作者:孙圣坤;于晓妉;史立新;洪宝发;张旭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透射电子显微镜和RT-PCR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的吡柔比星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的抑制作用,并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吡柔比星浓度为10.0和100.0 mg/L时,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9.48%和90.89%,G期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吡柔比星能明显下调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 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是通过抑制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

    作者:闫鸣;陈晓;张鑫;郑志学;杨旭东;李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RNA激活技术介导的E-cadherin基因上调表达抑制5637膀胱癌细胞侵袭与迁移

    目的 探讨通过RNA激活(RNA activation,RNAa)技术上调E-cadherin基因的表达而影响人膀胱癌5637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方法 将与E-cadherin基因启动子DNA序列互补的双链RNA分子(dsEcad)转染人5637细胞中,采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的表达;用Transwell小室法及划痕法检测RNAa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蛋自在细胞内的重新分布结果.结果 dsEcad转染5637细胞72 h后E-cadherin表达显著上调,RNAa有效;5637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也明显下降.β-catenin在胞核及细胞质的水平明显下降并重新再分布至细胞膜上.结论 RNAa技术激活E-cadherin基因表达并抑制细胞侵袭、转移等恶性行为,可作为膀胱癌或其他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毛祺琦;谢立平;郑祥毅;杨凯;秦杰;白宇;王云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Hedgehog信号通路效应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中效应蛋白在人前列腺癌、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前列腺癌和癌旁正常前列腺组织中Shh、Ptch1和Gli1的表达.结果 Shh、Ptch1和Gli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Shh与Ptch1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在前列腺癌Hh信号通路中Shh、Ptch1和Gli1呈现高度表达状态,Gti1更能准确地反映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水平和分化程度.

    作者:刘建和;丁建东;贾万健;李炯明;陈戬;张劲松;姜永明;王光;张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进展

    前列腺癌(PCa)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又称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将放射性微粒直接植入前列腺内,从而近距离杀死癌细胞,而对周围正常组织影响较少的一种放射疗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包括短暂性和永久性植入治疗两种,PCa粒子植入治疗一般指的是永久性植入治疗.

    作者:赵全兵;李启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蛋白激酶Cα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C,PKC)是早被确认的蛋白激酶之一,是存在于细胞质内由钙活化的磷脂依赖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通过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来调节各种细胞包括肿瘤细胞的不同功能,是细胞内信号传递中的关键分子之一,对细胞的生长起调控作用[1].近年来发现PKC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肿瘤细胞黏附、运动、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因素,所以研究PKC的表达情况对揭示肾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作者:孔垂泽;张哲;杨琦;孙丹;苗淼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RNAa与肿瘤

    小分子RNA在基因表达调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年前研究发现小分子双链RNA(dsRNA)进入细胞后能导致同源性基因表达沉寂,即RNA干扰现象(RNAi).RNAi是由与靶基因具有同源性的dsRNA诱发的,这些dsRNA可产生于细胞内,由RNA酶Dicer将长的双链RNA分子切割成21个碱基对片断而生成;也可以在细胞外人工合成,然后引入细胞.

    作者:陈忠;李龙承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系统的临床价值

    Gleason分级系统是由美国病理学家Donald F.Gleason在总结了4000多例前列腺癌标本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特征的基础上,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表明该系统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在1993年由WHO推荐为前列腺癌的标准病理分级系统[1].Gleason分级系统目前已成为前列腺癌常用的组织病理学分级系统.本文就该分级系统的基本观念、临床价值以及新近的相关争论进行概述.

    作者:曾晓勇;吴人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Tru-cut穿刺活检术在证实膀胱肿瘤侵袭性中的临床价值

    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对于高度怀疑肌层浸润性膀胱瘤的患者,是否可采用膀胱镜联合经尿道Tru-cut穿刺活检术替代膀胱肿瘤切术(TURBT)进行活检.

    作者:李凡;杨为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危险因素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

    近全基因组相关性研究表明,15个独立的基因变体可能提示前列腺癌风险.但是,这些基因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联系目前尚不清楚.

    作者:孙双全;陈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风险的生物标志物:一组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

    研究表明,雌激素中的雌酮及雌二醇在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雌激素类物质在前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作者:孙双全;陈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题词祝贺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阶平题词祝贺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题词祝贺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