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国际刊号:1674-4624
  • 国内刊号:42-1790/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200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56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09年5期文献
  •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双联灌注预防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复发

    目的 了解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双联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和丝裂霉素C(MMC)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中的价值,寻找一种理想的减少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方法. 方法 本组37例膀胱癌患者,男26例,女11例,年龄45~73岁,平均63岁.随机分为A、B 两组.A组(17例)先行TURBT,术后第5天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一周后开始膀胱灌注,采用HCPT单药灌注.B组(20例)TURBT及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同A组,膀胱灌注采用HCPT和MMC双联灌注. 结果 37例中有3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其中A组15例,B组17例.平均随访时间A组为36.0个月,B组为34.5个月,A组和B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0%(5/15)和11%(2/17). 结论 TURBT术后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双联灌注HCPT和MMC能明显减少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作者:姚启盛;王小康;杨勇;陈从波;龚小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复杂嗜铬细胞瘤115例诊治经验总结

    目的 提高复杂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复杂嗜铬细胞瘤,其中男64例,女51例,年龄13~73岁,平均42岁.有高血压表现者占80%(92/115),24 h尿儿茶酚胺升高者占受检患者的73.8%(82/111),碘代苄胍(MIBG)和(或)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阳性者占受检患者的86.7%(98/113).CT和(或)MRI检查阳性率为100%(115/115). 结果 手术治疗109例.开放手术89例,其中行体外循环下手术5例,腹腔镜手术18例,胸腔镜手术1例,经尿道膀胱黏膜下肿瘤剜除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7例,直径8.0~17.0 cm,平均12.0 cm,其中3例为多发.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82例,直径1.5~22.0 cm,平均6.8 cm,19例多发,其中腹膜后64例,膀胱7例,纵隔4例,心脏5例,颈部1例,肝脏1例.随访1~144个月,失访14例,肿瘤复发、转移17例,死亡8例. 结论 复杂嗜铬细胞瘤临床表现多样,可分布于全身各处,定位诊断多有困难,需结合影像学及内分泌检查综合考虑.手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的定位诊断,充分的药物准备,严密的麻醉监护对手术的成功开展非常重要.

    作者:严维刚;李汉忠;曾正陪;黄宇光;徐维锋;高健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胃肠减压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应用的必要性评价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留置胃肠减压的必要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1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留置胃肠减压分为胃肠减压组(18例)和对照组(19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21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有32例发生肠梗阻,占15.2%.其中胃肠减压组有4例发生肠梗阻(22.2%,4/18),对照组有28例发生肠梗阻(14.5%,28/19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减压组和对照组的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1例患者按术后有无肠梗阻分为肠梗阻组(32例)和无肠梗阻组(179例),两组进食时间分别为9.1和4.9 d,肠梗阻组进食时间明显长于无肠梗阻组(P<0.01),但两组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组有7例肺部感染(21.8%,7/32),无肠梗阻组有3例肺部感染(1.7%,3/179),肠梗阻组肺部感染明显高于无肠梗阻组(P<0.01). 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不留置胃肠减压是安全有效的,且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围手术期的护理有待进一步改进,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王声政;陈凌武;丘少鹏;戴宇平;李晓飞;梁月有;陈俊星;陈炜;罗俊航;孙祥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睾丸部分切除术在睾丸良性肿瘤中的应用(附8例临床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睾丸部分切除术在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睾丸良性肿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行睾丸部分切除术的睾丸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9个月~47岁,病程0~9年. 结果 8例患者全部行睾丸部分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单侧睾丸畸胎瘤、单侧睾丸腺瘤样瘤各2例,单侧睾丸纤维瘤、表皮样囊肿、多房性囊肿(乳头状囊腺病)、皮样囊肿各1例.随访2个月~25年,平均7.27年,均无复发. 结论 睾丸良性肿瘤并不罕见,值得重视,保留睾丸的肿瘤切除手术是合理、有益的.

    作者:李永强;李汉忠;王惠君;李宏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SA及F/T对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及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F/T)在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以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进行文献检索,再根据已发表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追溯进行手工检索.检索期限为1990年1月到2005年6月.按确定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Cochrane协作网诊断与筛查小组推荐的SROC曲线法,对PSA分别以>4 ng/ml、>10 ng/ml以及F/T<0.15作为临界点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S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行Meta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69篇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其中10篇文献,共2 256例病例符合纳入标准.PSA分别以>4 ng/ml、>10 ng/ml以及F/T<0.15作为临界点对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0%、65%和69%;特异度分别为58%、87%和82%;SROC AUC分别为80%、85%和86%. 结论 以PSA F/T<0.15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界值,具有较高的鉴别准确性,尚可应用于中国人群.

    作者:王一;刘晓强;郭战军;孙光;吴长利;刘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后腹腔镜联合尿道电切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附16例报告)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联合尿道电切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对10例肾盂癌、6例输尿管上中段移行细胞癌先采用尿道电切镜行患侧输尿管口膀胱黏膜袖套状切除,而后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术. 结果 16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术中出血平均80 ml,患者均于术后36~48 h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时间8~14 d(平均9.4 d),术后随访膀胱局部复发2例. 结论 后腹腔镜联合尿道电切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实用性较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勤章;丁国富;李令勋;倪钊;李应龙;王新敏;谢顺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Ⅱ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手术及化疗在Ⅱ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1993年2月~2007年8月收治Ⅱ期睾丸精原细胞瘤44例,采用以顺铂为基础的多疗程化疗,4例化疗前行腹膜后淋巴结廓清术,10例在化疗后行腹膜后淋巴结廓清术. 结果 8例化疗后廓清组织为坏死及纤维化组织,2例为恶性肿瘤.连续随访2~8年,5年生存率Ⅱa期100%(11/11)、Ⅱb期91.67%(22/24)、Ⅱc期77.78%(7/9). 结论 Ⅱ期睾丸精原细胞瘤应尽早采用多疗程化疗控制病期进展达到有效治疗,终提高其生存率.

    作者:付成;李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TEN基因和FHIT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基因及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ndine triad,FHIT)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4例正常膀胱黏膜及3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PTEN及FHIT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在14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TEN与FHIT基因均表达阳性或强阳性.在37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PTEN 基因阳性表达率为56.8%(21/37),其中阳性9例,强阳性12例,FHIT基因阳性表达率为48.6%(18/37),其中阳性8例,强阳性10例.随着肿瘤分期、分级的增加PTEN和FHIT基因表达均显著减少;PTEN基因的表达与FHIT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 结论 PTEN与FHIT基因可能成为估计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及肿瘤侵袭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联合检测PTEN和FHIT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对膀胱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及诊断做出正确评价.

    作者:赵士凯;王友宝;韩韬;祝昌明;徐向前;夏清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umor su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免疫Balb/c雌性小鼠,通过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效价;同时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65例(低危组40例,高危组2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表达情况,由两位病理医生根据染色情况确定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利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病理分级的TSLC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成功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IgG1,测其效价为1∶100 000;免疫组化示细胞质、细胞膜显色.高危组TSLC1蛋白表达阴性为88%(22/25),弱阳性为12%(3/25);低危组TSLC1蛋白表达弱阳性为75%(30/40),阴性25%(10/40);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均为强阳性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SLC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评价肿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是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中有价值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武立伟;刘晓强;张霖;罗艺;王一;孙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PKC-α在肾癌及其周围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在肾癌及其周围正常组织胞质和胞膜中的表达和意义以及与肾癌分期、分级的关系. 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30例肾癌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组织胞质、胞膜中PKC-α的表达. 结果 在肾癌组织或邻近正常组织的胞质和胞膜中PKC-α都有一定量的表达.与邻近正常组织相比,肾癌组织胞质中PKC-α表达降低,胞膜中PKC-α表达增高,膜/质比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肾癌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提高,PKC-α在肿瘤组织胞膜的表达也相应增高,在肿瘤组织胞质的表达则相应降低,膜/质比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KC-α在肾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的调控作用;PKC-α在肾癌组织中存在膜转位;PKC-α在肾癌组织胞膜中高表达,在肾癌组织胞质中低表达,并且与肾癌的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KC-α是判断肾癌分化、预后的一种理想指标.

    作者:杨文峰;孔垂泽;刘涛;孙志熙;刘贤奎;孙长成;宫大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去势对雄性BALB/c小鼠早期血清性激素及蛋白表达等影响

    目的 探讨雄性小鼠去势术后早期内环境变化特点,为合理有效建立前列腺良恶性动物模型在去势与非去势的选择方面提供参考. 方法 选用16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去势组采用经阴囊途径双睾丸切除术,对照组则作同一切口假手术.第21天所有小鼠采血处死,分别检测血清睾酮(T)、雌二醇(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SELDI蛋白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去势组血清T接近成倍升高(730/400),E2反而成倍降低(112.53/256.45),T/E2较对照组升高约4倍(6.49/1.56);VEGF变化不明显(P>0.05);去势组在7个蛋白位点(3.4、5.3、7.1、11.6、11.8、15.2和15.9 KDa)有高表达,在2个位点(6.0和6.2 KDa)为低表达. 结论 去势与否不仅对小鼠机体性激素、VEGF和蛋白表达等有影响,而且会导致在去势与否基础上所建立的前列腺良恶性模型特征不同及其研究结果差异.

    作者:孙伟桂;甘艺平;余强国;陈忠;叶章群;米振国;宋小松;范召应;韩存芝;任连生;郭素堂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G250、Ki-67和Bax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

    目的 检测G250/MN/CA(简称G250)、Ki-67和Bax在肾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G250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G250、Ki-67和Bax表达对肾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肾癌组织和18例癌旁组织中G250、Ki-67和Bax的表达. 结果 G250、Ki-67和Bax免疫染色位于肾癌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三者在肾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Ki-67和Bax在肾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G250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的47例患者中,G250阳性组患者术后远期无瘤生存率低于G250阴性组,但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表明G250阳性高表达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67阳性组患者术后远期无瘤生存率低于Ki-67阴性组,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x阳性组患者术后远期无瘤生存率高于Bax阴性组,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G250作为一种新的肾细胞癌特异性标志物,在肾细胞癌尤其是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筛选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并可能影响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率,但其表达与肾细胞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肾细胞癌中Ki-67和Bax的表达与肾细胞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性,后者的表达同时也会影响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率.联合检测肾细胞癌组织中G250、Ki-67和Bax的表达有利于早期诊断肾细胞癌,并有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

    作者:郑志学;陈晓;张鑫;闫鸣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曾被视为一种罕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技术的提高,CG的检出率有明显的上升,同时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也不断增加,现在CG已成为泌尿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作者:董强;邓实;魏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前列腺癌基因治疗的进展

    前列腺癌在欧美国家男性中发病率居首位,死亡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据报道,2007年大约有218 890例新增病例,并有27 050例患者死于前列腺癌相关疾病[1].

    作者:翟振兴;王志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DNA甲基转移酶1、3b基因在肾癌的表达

    肾细胞癌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肿瘤的发生与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研究发现,抑癌基因甲基化是其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甲基化并不使基因序列发生改变,而是使抑癌基因转录失活,表达受抑制,导致肿瘤形成.DNA甲基化是由DNA甲基转移酶(Dnmt)催化,将胞嘧啶转化为5-甲基胞嘧啶[1].人类Dnmt在CpG岛甲基化过程中至少有Dnmt1、Dnmt3a和Dnmt3b参与[2,3].Dnmt1和Dnmt3b是DNA甲基化的关键酶,其表达直接影响着DNA甲基化状态[4].本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nmt1、Dnmt3b mRNA在肾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宜敏;谢文练;罗欣;刘宏伟;朱定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穿刺膀胱阻滞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应用

    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3月采用穿刺膀胱注射利多卡因阻滞闭孔神经反射膀胱肿瘤电切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玉生;许孝新;杨国强;焦念辉;李伟光;张立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肾脏小肿块的治疗选择

    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使每年有更多的肾脏小肿块(small renal masses,SRMs)被检出,因而对于SRMs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成为倍受关注的泌尿外科问题[1].

    作者:庄乾元;曾晓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护理干预对膀胱肿瘤手术行泌尿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膀胱肿瘤手术行泌尿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对29例膀胱肿瘤手术行泌尿造口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针对原因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 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 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膀胱肿瘤手术后泌尿造口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马海荣;高艳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前列腺穿刺活检技术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及诊断的精确分期、分级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的效果意义重大[1],而前列腺穿刺活检目前仍然是术前确诊前列腺癌的唯一依据.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与前列腺癌的分期、分级、手术切缘阳性率以及术后生化复发密切相关[2].提升穿刺活检的准确性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蓝儒竹;叶章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二次TUR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否可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法,同时也是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分期、分级的重要手段.TURBT有两个目的:一是切除肉眼可见的全部肿瘤,达到手术治疗作用;二是对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期和分级,以明确患者术后的治疗方法并评估其预后.

    作者:袁晓奕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