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8例经手术治疗的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岁;右肾癌伴腔静脉瘤栓31例,左肾癌伴腔静脉瘤栓7例;Ⅰ级瘤栓8例,Ⅱ级24例,Ⅲ级3例,Ⅳ级3例.所有患者均行肾癌根治切除及取瘤栓术,其中35例下腔静脉阻断下切除下腔静脉瘤栓,3例瘤栓达右心房,在体外循环腔静脉心房分流下取瘤栓.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6~114个月,平均41个月,21例无瘤生存(55.2%),2例复发转移带瘤生存(5.2%),13例肿瘤转移死亡(34.2%),2例失访.结论 没有转移的肾细胞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如能完整切除,并非手术禁忌和愈后不良的因素.
作者:丁克家;刘征;王法成;李善军;吕家驹;尉立京;毕东滨;牛志宏;傅强;曹庆伟;张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开放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治疗上尿路肿瘤合并膀胱癌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8例单侧上尿路肿瘤并浸润性膀胱癌行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尿流改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56岁.术前经膀胱镜、输尿管镜、B超和CT等检查证实为单侧上尿路肿瘤并浸润性膀胱癌,其中4例左肾盂癌和2例右肾盂癌合并膀胱癌,2例为左输尿管癌合并膀胱癌.2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及回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47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75ml,均无输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d,下床活动时间为4d.6例患者行开放肾输尿管膀胱全切除术,其中4例行回肠膀胱术,另2例行输尿管造口术,平均手术时间366min,平均出血量767ml,平均输血量485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3d,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6.7d.8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7例为尿路上皮癌,上尿路肿瘤分期分级为T2~4N0~1M0G2,膀胱癌为T2~3N0M0G3,另1例为左肾盂鳞癌T4N1M0合并膀胱鳞癌T3N0M0.术后平均随访24.6个月,鳞癌患者术后18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余7例患者无瘤生存至今.结论 单侧上尿路肿瘤合并膀胱癌可行Ⅰ期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切除术,腹腔镜下行该手术是可行及安全的,较开放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作者:陈俊星;陈凌武;陈炜;丘少鹏;梁月有;罗俊航;王道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附睾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总结1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附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附睾良性肿瘤,包括附睾腺瘤样瘤7例,附睾平滑肌瘤3例,附睾纤维假瘤1例,附睾乳头状囊腺瘤1例,附睾硬化性血管瘤1例.13例附睾良性肿瘤患者中8例行肿瘤切除,5例行附睾切除.附睾恶性肿瘤3例,其中腺癌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均行睾丸附睾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结果 良性肿瘤12例获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恶性肿瘤均获随访,预后差,2例附睾腺癌术后9个月均死亡,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2年死亡.结论 附睾肿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好.附睾恶性肿瘤少见,但预后差.手术是治疗附睾肿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方建军;蔡雅富;任胜强;梁宇;徐立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2微米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56例.男44例,女12例,中位年龄66岁(28~87岁).肿瘤单发36例,多发20例.肿瘤直径0.5~3.0cm,术前病理均提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微米激光治疗组和经尿道电切组.术后行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治疗.总结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肿瘤复发情况和膀胱穿孔例数等指标.结果 手术均一次成功,所有患者术中创面基底及创缘病理检查均无残余肿瘤,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每3个月接受膀胱镜复查.2微米激光组手术时间是20~50min,平均30min.术后膀胱冲洗6h,留置尿管1~3d,无膀胱穿孔病例,3例复发(10.71%).电切组手术时间是15~55min,平均28min,术后膀胱冲洗6h,导尿管留置时间1~3d,膀胱穿孔6例,4例复发(12.00%).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和术后肿瘤复发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微米激光组膀胱穿孔例数少于电切组(P<0.001).结论 经尿道2微米激光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近期疗效满意,创伤更小,患者耐受良好.
作者:罗光恒;刘军;王元林;何坚;杨秀书;陈卫红;石华;朱建国;孙兆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本组11例,年龄2个月~5岁.多以无痛性阴囊肿块就诊.术前常规进行血清AFP检查,胸片和(或)胸部CT检查,阴囊和腹膜后超声检查,睾丸MRI检查.术中冷冻病检了解肿瘤性质,决定手术方式.采用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后根据瘤体性质进行相应的化疗,必要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3个月~5年,监测血清AFP动态变化,并行阴囊、腹股沟、腹膜后超声检查和胸片检查.结果 本组11例,病理结果均为卵黄囊瘤.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10例,睾丸肿瘤剔除术1例.1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卵黄囊瘤Ⅰ期9例,术后化疗一个疗程;Ⅱ期2例,术后1个月复检AFP再次阳性,PET检查提示阴囊残留复发1例(再次手术),腹膜后转移1例,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结论 卵黄囊瘤Ⅰ期宜行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Ⅱ期以上应考虑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后宜配合化疗和放疗.
作者:李守林;刘晓东;姜俊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我院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放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接受膀胱部分切除联合放化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中位年龄51岁.96%(26/27)的患者肿瘤位于膀胱侧壁、前壁或顶部,81%(22/27)的患者肿瘤单发,肿瘤平均直径2.3cm,手术切缘1.3~2.0cm.病理分期为T2期14例、T3期11例、T4期2例,病理分级为G12例、G210例、G315例.尿路上皮癌25例、鳞癌1例、腺癌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中用羟基喜树碱浸泡膀胱及切口,6例行新辅助治疗,其中同步放化疗2例、髂动脉导管化疗4例,辅助化疗19例、辅助放疗2例,27例患者均接受膀胱灌注化疗.结果 27例患者外科切缘均为阴性,无切口种植.6例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总反应率为66.7%.本组25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期为80个月,7例局部复发,其中4例行挽救性全膀胱切除术,11例死亡,7例无瘤生存,患者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选择合适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膀胱部分切除联合放化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田军;温力;李长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差异.方法 9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被随机分为3组行早期加维持性膀胱内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组31例;丝裂霉素(MMC)组32例;顺铂(DDP)组32例.随访2年,观察有无复发.结果 95例术后随访2年.HCPT组31例中9例复发,复发率29.0%;MMC组32例中10例复发,复发率31.3%;DDP组32例中10例复发,复发率31.3%,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PT、MMC、DDP膀胱灌注化疗均能达到降低肿瘤复发的疗效.
作者:曹文;周治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COX-2及VEGF-C在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二步法分别检测43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和12例正常对照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COX-2与VEGF-C二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COX-2与VEGF-C的表达主要位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细胞的胞质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7%及67.4%,均高于各自在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COX-2和VEGF-C的表达程度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相关(P均<0.05).COX-2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VEGF-C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COX-2和VEGF-C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r=0.675,P<0.01).结论 COX-2和VEGF-C的表达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相关.VEGF-C还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COX-2和VEGF-C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的共同表达提示二者可能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作者:叶烈夫;庄惠强;陈新;杨泽松;崔旭;谢泽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特异作用于尿路上皮细胞的重组腺病毒并研究其对膀胱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 RT-PCR测定人类uroplakinⅡ(hUPⅡ)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联合受体(CAR)对多重细胞系的影响.瞬时转染和荧光素酶检测分析技术测定hUPⅡ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构建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和Ad-UPⅡ-Null,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PCR技术检测其构建的正确性.Westernblot分析细胞感染重组腺病毒后腺病毒E1A蛋白在膀胱癌细胞株BIU-87中的表达.测定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对于膀胱癌细胞系BIU-87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膀胱癌细胞系BIU-87细胞表达hUPⅡ和CAR,其中hUPⅡ启动子具有高活性.在细菌技术上使用同源重组,将hUPⅡ启动子和E1A基因插入到5型的重组腺病毒的基因组中.在BIU-87细胞感染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后,E1A蛋白的表达呈强阳性.MTT分析证实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抑制了膀胱癌BIU-87细胞的生长.结论 hUPⅡ启动子有高组织特异性.重组腺病毒Ad-UPⅡ-E1A对膀胱癌细胞系BIU-87细胞有抑制作用.
作者:金伟伟;何向东;王志平;王德贵;魏海燕;周钦;田俊强;付生军;王含章;张红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将已构建的带有内皮抑素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质粒导入裸鼠ACHN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细胞中,研究内皮抑素基因对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 H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干预组每只裸鼠瘤内3点注射复合物100 μl,内含30 μl梭华-SofastTM和30 μg pSecES质粒;对照组每只裸鼠瘤内3点注射复合物100 μl,内含30 μl梭华-SofastTM和30 μg pcDNA3.1质粒;空白组每只裸鼠瘤内3点注射生理盐水100 μl.各组每只裸鼠间隔3 d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接种后第34天处死裸鼠, 取肿瘤组织按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2α和VEGF的表达.结果 干预组的ACHN RCC的生长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明显受到抑制,干预组的HIF-2α和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和空白组低.HIF-2α和VEGF之间呈正相关(r=0.462,P<0.05).结论 内皮抑素基因导入可以抑制荷瘤裸鼠ACHN RCC的生长,而且HIF-2α和VEGF在ACHN RCC的表达减少.HIF和VEGF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作者:蒋林涛;喻俊峰;张科;刘昌荣;李爱军;胡传义;孙德明;张满;颜克钧;曾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B7-H1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2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肿瘤标本中B7-H1的表达,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B7-H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32例患者中,B7-H1阳性46例(34.85%),其中无瘤生存26例,复发6例,死亡14例,至后随访期限,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2.29±12.56)个月,总生存期(OS)为(27.08±15.43)个月;阴性86例(65.15%),其中无瘤生存79例,复发3例,死亡4例,PFS为(38.77±20.00)个月, OS为(37.02±20.0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B7-H1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原发肿瘤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在控制肿瘤大小、TNM分期、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影响后,B7-H1阳性表达具有更高的肿瘤特异性死亡率[危险因素(RR) 3.918,95%可信区间(95%CI)1.305~11.765,P<0.05]和复发率[RR 4.486,95% CI 1.404~14.333,P<0.05].结论 B7-H1阳性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死亡率及复发率呈正相关,B7-H1是肾透明细胞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朱德胜;朱绍兴;黄世勇;陈剑晖;方荣金;赖智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耐受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的肾细胞癌株,观察Fas 相关死亡域样白介素21β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CE inhibitory protein,cFLIP)与TRAIL耐药的关系.方法 应用TRAIL间歇诱导方法建立耐受TRAIL的肾细胞癌株786-0TR,检测耐药株的半数抑制率(IC50)和耐药指数(RI); RT-PCR方法检测敏感株和耐药株cFLIP 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cFLIP蛋白的表达,并加以比较.结果 786-0TR细胞对TRAIL的IC50为739.347 2 μg/L, RI为9.642 7;耐药株中cFLI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敏感株,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耐受TRAIL的肾细胞癌株;cFLIP蛋白是肾细胞癌对TRAIL耐药的重要因素.
作者:毛昕;李延江;刘勇;孙立江;董胜国;潘铁军;叶章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一、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概述1969年,Gall和Pardue等首次将同位素探针用于原位杂交实验,获得成功.1987年,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法的创建,使FISH技术得以迅速发展.随后,Cremer等用生物素和汞或氨基乙酰荧光素等非放射性物质标记探针,创立了双色FISH技术.1990年,Nederlof等用3种荧光素成功探测出了3种以上的靶位DNA序列,从而宣告了多色FISH技术的问世.
作者:原小斌;王东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患者,男,80岁.发现右侧阴囊包块2年余,进行性增大1年,于2008年6月22日入院.体格检查:腹平软,腹部未扪及包块;右侧阴囊可触及大小约10cm×10cm实质性包块,质韧,活动度较差,阴囊表面未见红肿、溃疡;平卧后包块不能还纳入腹腔,无法触及睾丸及附睾.透光试验阴性.阴囊彩超:右侧阴囊占位性病变,右睾丸未见,肿块类椭圆形,大截面7.5cm×12.0cm,考虑右睾丸起源,脂肪源性可能性大.阴囊、盆腔CT:右侧阴囊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脂肪来源,双侧腹股沟及腹膜后未见淋巴结肿大.血α-AFP、CEA、PSA和β-HCG等均正常.术前诊断:右侧阴囊肿瘤.
作者:刘昊;潘铁军;沈国球;涂忠;文瀚东;杨家荣;郭骏;刘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膀胱全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较为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由于其手术步骤复杂,难度较大,是用腹腔镜手术还是开放手术尚难定论.近年来我们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术式开展了9例膀胱全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群;曹明奎;杨信;许琛;邓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去势治疗是前列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药物去势病例的治疗,国内外研究均在尝试间歇性雄激素阻断内分泌治疗,而对手术去势病例,是否可作间断性雄激素阻断内分泌治疗,这是多数学者在探索的问题.本文基于对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随访观察了21例前列腺癌患者,并结合文献作讨论分析.
作者:吴瑜璇;祝宇;芮文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前列腺癌(PCa)是目前国际上为广泛关注的男性恶性肿瘤,尽管我国目前仍属于PCa低发地区,但是由于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变化,发病率在迅速增高.在我国,晚期PCa占有较高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泌尿外科医师的努力,积极开展PSA检测,以及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使早期局限性PCa的检出率有明显增加,从而推动了国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开展[1].国际上广泛开展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主要方式有开放性手术、单纯腹腔镜手术以及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手术3种,后两种手术被统称为微创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radical prostatectomy, MIRP).
作者:徐勇;张志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肾细胞癌是恶性程度高的泌尿生殖系肿瘤之一,且有约1/3的患者在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预后极差,中位生存率仅为6~10个月,2年存活率约为10%~20%[1].减瘤性肾切除术又称辅助性肾切除术,是指切除mRCC患者的原发灶.虽然较早就有切除肿瘤原发灶后转移灶自行消退的个案报道,但由于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其作用在2001年的两项随机对照研究(SWOG8949 和 EORTC30947)中才得到肯定[2,3].虽然近些年来陆续有新的靶向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减瘤性肾切除术作为mRCC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清伟;邢毅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前列腺癌患者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时是否需要进行淋巴结冷冻切片快速病检?其意义何在?目前很多医师对此问题尚缺乏足够清晰的概念和认识.2010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短而深入的探讨,现整理如下. 正方观点:至少对部分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应该行淋巴结冷冻切片快速病检.
作者:管维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