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国际刊号:1674-4624
  • 国内刊号:42-1790/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200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56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肿瘤学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1年1期文献
  • 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利用数据库分析氯离子通道蛋白家族CLCN5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在Oncomine数据库中挖掘CLCN5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GEPIA数据库中选择TCGA数据验证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情况.用MethHC数据库分析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甲基化水平.用GEPIA分析CLCN5基因的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与CLCN5相关的蛋白.结果 与正常肾脏组织相比,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低表达CLCN5,且CLCN5表达水平越低者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升高,低表达者生存期缩短.DNA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是导致CLCN5转录水平降低的可能原因.结论 CLCN5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生存期相关.目前采用数据库挖掘分析数据可为临床上肾透明细胞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参考,为CLCN5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吴琳;赵虎;陈展;崔强;黄慧芳;路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输尿管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研究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输尿管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临床发现的输尿管SFT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输尿管 SFT具有症状不明显、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不易与输尿管其他良性肿瘤相鉴别的特点.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CD34、bcl-2为主要阳性标志物,S-100、CK、NSE、Actin阴性有助于与神经纤维、平滑肌及间皮源性肿瘤相鉴别.手术效果良好,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输尿管SF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较独特的病理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生物学行为不肯定,需长期随访.

    作者:卢小刚;郭彬;吴文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TYMS基因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YMS)基因在前列腺癌(PC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预后意义,为PCa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在 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并分析 PCa 基因表达数据集 GSE32448、GSE16560、GSE17951以及 GSE79957,明确TYMS基因在PCa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明确 TYMS基因表达与 PCa患者年龄、分期、Gleason评分以及总生存期的相关性,并探讨TYMS基因对于 PCa 细胞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TYMS在PCa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448),高表达TYMS的PCa患者T分期、Gleason评分明显差于低表达 TYMS基因的 PCa 患者(P 值分别为0.002和<0.0001).低表达 TYMS 基因的 PCa 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优于高表达 TYMS 基因的PCa患者(P=0.0056).基于 TYMS基因集富集分析表明,TYMS 可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E2F、MYC)、细胞周期(有丝分裂、G2M检查点)以及细胞代谢(糖酵解)等途径影响PCa细胞增殖.结论 TYMS与PCa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PCa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宋章兴;崔应东;饶雪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前列腺囊肿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前列腺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分析1例经 B超和 MRI检查诊断为前列腺囊肿引起下尿路梗阻症状,行经尿道前列腺囊肿等离子汽化电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前列腺囊肿的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手术时间为20 min,术中出血约30 ml,术后留置尿管5 d.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无排尿困难,膀胱未见残余尿,阴茎勃起与射精功能正常.结论 B超、MRI 是诊断前列腺囊肿的重要方法,对于有下尿路梗阻症状的患者可行尿流动力学及膀胱镜检查以进一步诊断,经尿道前列腺囊肿等离子汽化电切术治疗下尿路梗阻症状的前列腺囊肿安全、有效.

    作者:程汉波;郝磊;袁慧星;陈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同介质介导膀胱肿瘤电切术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 CO2介导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与传统水介导 TURBT对膀胱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52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为 A、B两组,A组(28例):以 CO2气体为介质行TURBT;B组(24例):行传统 TURBT,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用水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肿瘤复发率等.结果 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7(8~35)min、术中微量出血(未精确计算)、术中平均用水量807.7(500~1000)ml、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4~7)d.术后病理:尿路上皮细胞癌26例,乳头状肿瘤2例.随访12~36个月,肿瘤复发3例.B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0(15~40)min、术中少量出血(未精确计算)、术中平均用水量13500(6000~18000)ml、术中1例因闭孔神经反射发生膀胱穿孔(轻微,未更改手术方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2(4~10)d.术后病理:尿路上皮细胞癌22例,乳头状肿瘤1例,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肿瘤1例.随访12~36个月,肿瘤复发2例.结论与传统TURBT相比,CO2为介质的TURBT在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方面无明显优势,但视野清晰,用水量少,可作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推广.

    作者:孙健;孙承文;向从明;丁锡奇;唐敏;张邓新;秦晓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结合我院曾收治的1例和国内1986~2017年个案报道的44例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案、随访预后等.结果 45例中,肿瘤好发于顶壁31例(68.9%);单纯性印戒细胞癌37例(82.2%),混合性印戒细胞癌8例(17.8%);TNM 分期,T2期以上为37例(82.2%),其中T3期和T4期26例(57.8%);手术病例41例(91.1%),其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例(7.3%),膀胱部分切除术17例(41.5%),根治性膀胱全切术21例(51.2%);15例(36.6%)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行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13例(31.7%),全身化疗+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放疗3例(7.3%).失访6例(13.3%);随访时间≤1年的28例(62.2%),其中15例在1年内死亡,2例复发;1年<随访时间≤2年的8例(17.8%),其中2例在13个月时死亡;生存时间>2年的只有3例(6.7%).生存期短的为2个月,长的为44个月无复发,平均生存时间约2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3个月.结论 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改善其治疗效果,但整体预后差.

    作者:李曾;廖洪;毛顿;谭政;吴毅;肖英明;杨盛柯;钟磊;陈勇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75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HOLRBT)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及2年累积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RBT 组患者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 TURBT组,术中出血量少于 TURBT 组(P 均<0.05);HOLRBT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 TURBT 组(P<0.05);HOLRBT组2年累积复发率低于TUR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HOL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能有效控制病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刘一帆;徐桂彬;何永忠;谢清灵;赵海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的效果.方法 对50例尿道狭窄患者行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分析研究其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尿道狭窄复发率及术后疗效.结果 50例尿道狭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0~20 ml,平均15 ml.手术时间为15~45 min,平均30 min.术后出现轻度尿失禁1例,经过盆底肌功能训练恢复.无勃起功能障碍、尿外渗、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半年,术后1、3、6个月行尿流率检查,4例患者大尿流率小于10 ml/s,考虑狭窄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治愈率为92%.结论 经尿道棒状电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尿道狭窄安全、有效,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狭窄复发率低、手术效果确切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掌握和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剑飞;沈鹤;陈超;邱建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1470 nm半导体激光局部切除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1470 nm半导体激光局部切除在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行1470 nm半导体激光膀胱癌膀胱局部彻底切除的48例老年高危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5.3~92.6岁,平均82.5岁;术后病理证实18例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30例为非肌层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膀胱癌.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6.3±9.6)min,术中出血(13.6±2.8)ml,术后膀胱冲洗(2.6±0.5)d,留置尿管(7.2±1.5)d,1例发生灌注液外渗,经穿刺引流治愈.随访12~36个月,8例影像学检查复发,2例出现明显肉眼血尿行介入止血治疗.结论 采用1470 nm 半导体激光局部彻底切除治疗老年高危膀胱癌安全,能有效控瘤、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肿瘤出血及相关并发症,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文瀚东;王涛;潘铁军;徐耀鹏;谢汉平;李晓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Ad-pre-microRNA-494抑制Survivin对膀胱癌UM-UC-3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目的 观察腺病毒载体 Ad-pre-microRNA-494抑制 Survivin表达对人膀胱尿路上皮癌 UM-UC-3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使用已构建的腺病毒载体 Ad-pre-microRNA-494感染人膀胱尿路上皮癌 UM-UC-3细胞,采用 RT-PCR法、Western blot法、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感染前后 Surviv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差异和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 实验组细胞与空病毒载体组细胞相比较,Survivin基因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 Ad-pre-microRNA-494能有效抑制 UM-UC-3细胞中 Survivin基因表达,从而诱导 UM-UC-3细胞凋亡,这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礼平;卢晓明;阳东荣;李兰;王进峰;周国洋;尹九湖;刘亚东;董彬彬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A2对肾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干扰 RNA(siRNA)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 A2(HMGA2)基因表达对人肾癌细胞系786-O 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人肾癌细胞系786-O 扩大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trl组)、阴性对照组(NC 组)和 siHMGA2组.NC 组、siHMGA2组分别转染阴性对照siRNA和 HMGA2 siRNA,Ctrl组常规培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 Western 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后 HMGA2 mRNA和蛋白的表达;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钙粘蛋白 E和波形蛋白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Transwell 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siHMGA2组 HMGA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 Ctrl 组和 NC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HMGA2组钙粘蛋白 E表达水平较 Ctrl 组、NC组明显升高,波形蛋白表达水平较后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HMGA2组细胞迁移能力较Ctrl组显著降低,siHMGA2组细胞侵袭能力较 Ctrl 组及 NC组显著降低.结论 抑制 HMGA2的表达可抑制肾癌细胞系786-O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 EMT实现的.

    作者:叶志华;黄耿;桂定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肾细胞癌的DNA甲基化研究新进展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具有对放化疗不敏感及预后较差等特点,其治疗一直是肿瘤学界和泌尿外科学界的难题.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总结近几年来肾细胞癌领域表观遗传学研究,着重对DNA甲基化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在肾癌中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肾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复发监测提供新思路.

    作者:陈小龙;肖跃海;孙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膀胱癌的脂肪酸β氧化代谢研究综述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来相关的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膀胱癌脂肪酸氧化途径中相关代谢物发生了改变,提示膀胱癌中可能存在着活跃的脂肪酸β氧化.针对脂肪酸β氧化的相关研究在膀胱癌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生物标记的筛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就膀胱癌脂肪酸β氧化相关情况做一综述,以期为膀胱癌的诊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成松桃;王刚;王行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囊性淋巴管瘤1例报告

    2007年10月我科收治了1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致左侧肾、输尿管积水患者,经手术切除治愈,随访8年,无复发.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4岁,2007年因左侧腰痛不适2年余入院.无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病史.体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血、尿常规无异常.B超检查示肝囊肿,右肾囊肿,左肾盂轻度分离,左侧腰部约10cm 无回声区.CT平扫示左肾前下方、腰大肌前巨大椭圆形囊肿.

    作者:杨谊;苏元华;刘定益;陈力新;唐春华;李慧;吴凌枫;张奎;高强;孙双权;王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盆腔淋巴结清扫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角色

    前列腺癌手术治疗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LND)在治疗中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更有效地发现盆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前列腺癌患者是否继续进行RP?哪些患者应接受PLND?淋巴结清扫的范围?PLND是局部清扫还是扩大清扫更好?PLND的治疗作用和并发症?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系统治疗如何进行等.

    作者:张凯;朱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膀胱癌患者延续护理服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中国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第1位且呈逐年增长趋势[1],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发生率达20%~60.4%不等的早期和远期并发症[2],且出院后面临膀胱训练、造口护理、持续膀胱灌注等专业护理问题,术后生存质量不容乐观[3]、再入院率高[4].虽然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已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相应的健康指导和出院宣教,但由于病情的限制及对医护人员的心理依赖,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5];此外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在泌尿外科的推广应用对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因此,开展延续护理服务以进行出院后的继续指导和监督健康行为对膀胱癌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对膀胱癌患者开展延续护理服务,在改善其术后生活质量[7]、降低再入院率[8-9],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10]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需求评估,服务形式、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对膀胱癌患者延续护理服务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依据与借鉴.

    作者:臧煜;何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PA-MSHA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菌毛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mannose sensitive hemaggluti-nin,PA-MSHA)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行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91例,根据膀胱灌注药物的不同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患者术后24 h内膀胱灌注PA-MSHA,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 内膀胱灌注吡柔比星,随访患者规律灌注后的不良反应及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实验组发生急性膀胱炎3例,血尿3例,发热2例,胃肠道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5%(9/41);复发例数为10例,术后6个月复发3例,术后12个月复发5例,术后24个月复发2例,总复发率为24.39%(10/41).对照组发生急性膀胱炎8例,血尿5例,发热5例,胃肠道反应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00%(21/50);复发例数为11例,术后6个月复发6例,术后12个月复发4例,术后24个月复发1例,总复发率为22.00%(11/50). 结论 PA-MSHA 和吡柔比星两种灌注药物对于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复发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差异,PA-MSH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吡柔比星.

    作者:张中沛;刘清源;王灵点;段小雨;刘闯;孙春山;丁德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腔镜辅助回肠新膀胱腹壁瘘修补术

    目的 探索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尿流改道术后新膀胱腹壁瘘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2013年至2016年,我院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开放手术的方法,对3例回肠新膀胱腹壁瘘患者进行修补治疗.手术要点为首先在腹腔镜下松解与腹壁和瘘管周围形成粘连的肠管,腹腔镜引导下通过开放手术彻底切除整个瘘管,错位缝合新膀胱和腹壁,新膀胱前壁用大网膜覆盖. 结果 3例患者均一次手术获得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12~26个月,新膀胱造影显示新膀胱无漏尿. 结论 腹腔镜辅助的开放新膀胱腹壁瘘修补术是解决新膀胱腹壁瘘的有效方法,手术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可靠.

    作者:邓英飞;李炯明;刘建和;姜永明;方克伟;王光;李沛;石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方法. 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总结. 结果 患者,女,50岁,因左侧腰背部疼痛1 d入院.腹、盆腔 CT提示腹腔内及左侧腹膜后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影,范围约22 cm×21 cm×15 cm,考虑肿瘤性病变破裂.急诊剖腹探查,行腹腔血肿清除及左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中清除腹腔积血约2600 ml.术后病理提示左肾梭形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为左肾原发性滑膜肉瘤(单相纤维型). 结论 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非常罕见,预后差,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术后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根治性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及放疗仍存在争议.

    作者:王超;浦金贤;金轶晨;刘秋晨;赵晓俊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PIWIL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干细胞蛋白PIWIL2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与39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IWIL2的表达情况,并采用χ2检验对PIWIL2 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 结果 PIWIL2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癌组织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03),其表达强度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35),与年龄(P=0.172)、性别(P=0.210)和分化程度(P=0.795)无统计学相关. 结论 PIWIL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朝辉;唐福才;曹正国;雷鸣;卢泽潮;黄伟娜;雷汉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TURBT术后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等离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结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31例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 TURBT术后即刻和后续定期膀胱灌注沙培林治疗,观察治疗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为(35.25±3.40)min,无输尿管开口损伤,无膀胱穿孔.随访6~18个月,中位时间12.7个月,肿瘤复发率为9.7%,术后膀胱灌注并发症发生率为29.0%. 结论 TURBT 联合沙培林膀胱灌注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确切、安全,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凯;熊涛;张楚龙;黄顺坛;孙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传统2D腹腔镜与3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传统2D腹腔镜与3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施行的110例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资料,其中3D腹腔镜组48例,2D腹腔镜组6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性神经保留、切缘阳性率、术后引流天数、术后6个月尿失禁比例、术后住院天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3D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性神经保留及术后尿控方面均较2D腹腔镜组有明显优势(P<0.05),在术后引流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切缘阳性率等方面两组手术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均未行标准或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6~9分,与术前临床分期基本一致. 结论 与2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比较,3D腹腔镜系统手术疗效更明显,在保留性神经及术后6个月的尿控方面也更具优势,值得在难度较大的手术上推广使用.

    作者:缪志俊;孙玉峰;李峰;浦金贤;侯建全 刊期: 2018年第02期